『壹』 孝順鎮的風景文化
俞紹安(1905-1959),又名成鎮,號保廷,浦口人,中共黨員。抗戰初期任壽溪鄉鄉長。1942年淪陷後率領鄉丁18人到龍潭下一帶打游擊。1943年俞率部攜長短槍14支,輕機槍一挺參加我八大隊,改編為金東獨立區隊,堅持在鎮周圍抗日。1945年5月計捕孝順維持會副會長兼情報組長俞榮和。1945年9月隨軍北撤,1947年入黨,參加過萊蕪、孟良崮等戰役,多處負傷。1959年3月27日病逝。
『貳』 傳統文化讓我懂得了什麼是孝順
對父母的小孝、中孝和大孝之別
雪峰
孝順父母是天下兒女天經地義的職責,但是孝順有小孝順、中孝順、大孝順之分。
小孝順:整天圍著父母轉,給父母端飯洗腳,父母一發話,就誠惶誠恐地執行父母的意志。
中孝順:自己先解決好自己的一系列問題,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
大孝順:事業有成,讓父母為你而自豪和驕傲。
超級孝順:積累功德,然後把自己的功德轉讓一部分給父母,讓父母從此脫離輪回之苦,永享人生和生命樂趣。
2011-12-13
『叄』 百善孝為先 什麼是孝道文化
百善孝為先 什麼是孝道文化
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
『肆』 關於弘揚孝心文化的作文300字
現代社會發展如此之快,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解決父母溫飽已經不是問題了。 "養"只是為人子女者對於父母最底限的機械勞動而已了。現代人的腦海中雖然種植著孝順的種子,終究沒有真正的發芽、開花。那種子只是一種潛意識中強加給自己的責任------父母就得我養活。
活是活著呢,活得咋樣?你給父母拿來山珍海味,但是就隨手往桌上一礅,然後冷淡無比的來一聲:「吃吧。」看見老娘在洗衣服,很不耐煩地來句:「我來。」這就是孝?孝敬本應使父母快樂,你就那麼多不耐煩,他們能樂得起來嗎?父母只需要物質上的「養」,就不需要精神上的「敬」?不但需要,而且老人需要的比我們更多。缺少了「敬」的「養」,一定是態度出現了問題,這個態度問題主要還是在於為人子女者的孝心不是根於誠篤。
孝道作為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作為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孝道被當作封建糟粕遭到否定。的確,傳統孝道不免糟粕。孝經有雲:「毛發色膚取之於父母,稍有損耗是為不孝」,這有些苛刻;丁蘭「刻木求親」稍有做作與誇張;郭巨「埋兒奉母」之舉也未免迂腐。「順者為孝」也有些不人性;至於「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能不亡」就更讓我們難以接收了。我們這么想不為過。我們不需要那麼做,更不必要那麼做,可是孝道本身所具備的美德特質我們沒有資格否定。
孝道作為維系和促進以家庭為細胞的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絕對應該發揚光大,而且誓在必行。從風俗角度上說,這更是極為重要的。元代張養浩說:「蓋自上而下者謂之風,因上而成者謂之俗,故風俗,國家之元氣,風俗厚則元氣盛……風俗薄則元氣衰……」元代御史上奏時也說過:「國家以風俗為本,……而風俗厚為治之至要也。」對於當今社會的風俗如何,筆者不敢妄下言論。簡單說來我們起碼得有個全國上下都一致的觀點吧!
一個民族的強大是因為整個民族心往一塊想、勁往一塊使,有相同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這就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說到此處似乎與孝道甚遠了,也過於理想化,然而離我們最近的、最實際的、也是最容易普及的統一民風不正是孝道嗎?一個人還不能愛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人,又如何去愛別人的家,乃至於國家這個大家庭呢?連最容易的「風」也形成不了,那隻能眼看著「瘋」了。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也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發揚光大了孝道,再談其他的也就不遠了。
『伍』 急!!傳統孝順文化是財富的例子
推薦視頻巜了凡的故事》。書叫巜了凡四訓》。
『陸』 怎樣看待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孝順文化
中國孝順文化,看形實,只有老百姓,官家子弟,沒有孝順可言
『柒』 怎樣看待傳統文化中孝順文化
首先申明一點,孝順文化不止在中國有,每個人都應該講究孝順。
只不過由於文化的不專同,各個國家所表達的屬方法不同。
一種文化的表達形式首先應該適應一個民族的情況,同時也應該順應民族的發展。
中國傳統孝順文化發展幾千年到今天,其中當然有不適合國情民心的地方,
一些古板的諸如三綱五常的不合理的地方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對之加以改善,
羊有跪乳之恩,烏有反哺之情,作為人,當然要講究孝道,
這是一個現代人應有的責任和義務。
『捌』 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內容
1、養親與敬親
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
2、順親與諫親
敬親,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順就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准為標准。
但如果認為,只要是長輩的,無論在一切情況下都是對的,並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顯然是片面的。那麼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應怎麼辦呢?儒家倫理給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諫諍。孔子主張「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即委婉勸諫。
3、喪親與祭親
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
4、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百善孝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范圍內的最高要求。
(8)孝順文化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
『玖』 孝順與尊重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嗎
是的,百行孝為先,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忠孝思想傳承千年
至於尊重,也是君子文化裡面比較重要的一部分
『拾』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版,失去孝道,就權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10)孝順文化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