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苗族的孝順

苗族的孝順

發布時間:2022-02-22 11:18:27

A. 關於苗族的習俗

開倉節

黃平縣苗族,有開倉撮谷的習俗。每年除歺夜晚,家家戶戶都把自家的糧倉封閉了,到第二年正月第一個土日(象徵著糧食多如土,取之不盡),由家庭主婦拿一隻撮箕,點上一柱香,焚燒幾張錢和兩個糍粑在倉前祭供,然後打開倉門,撮半斤左右稻穀,於當天下午喂雞喂鴨。以示稻穀滿倉,六畜興旺。

B. 苗族人的生活習慣

1、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麥、燕麥等為主食。

2、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

3、在許多苗族地區,議榔的形式依然存在,議榔規約被換上了與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的內容,成為政府的行政組織及法律法令的有效補充,在社會生產和維護社會安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親友來訪,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傳統習俗和禮儀,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飲和敬酒時,還有唱酒歌的習俗。

湘、桂、黔交界地區的苗族還流行喝油茶,它不僅是苗家待客時必備的飲食佳品,而且還是平時飯前飯後的一種特製飲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當中飯吃。

(2)苗族的孝順擴展閱讀

黔西南苗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

黔西南苗族能歌善舞,歌舞種類繁多。就歌而言,可分為古歌、情歌、酒歌、盤歌、飛歌和兒歌等。流行於中部方言苗族中的12路古歌,以及流行於西部方言苗族中的《我們要游天找根系》就是苗族古歌的典型代表。

所有民歌,曲調不一,演唱中的情感色彩也不相同,充分體現出苗族人民熱愛生活、贊美生活、積極追求美好未來的心願。

舞蹈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主要是板凳舞、蘆笙舞、銅鼓舞和燒靈舞,等等。板凳舞、銅鼓舞系集體舞蹈,少則數人共舞,多則幾十人,甚至幾百幾千人一起舞;

蘆笙舞系邊吹蘆笙邊跳舞的一種舞蹈,可單人舞、雙人舞和多人舞,也可一些人吹蘆笙、一些人不吹蘆笙混合舞;燒靈舞系一種祭祀舞蹈,主要是在進行祭祀時進行演跳。

C. 苗族的習俗,要簡短的

苗族婚俗

正大光明去"遊方"

苗族的婚姻比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幹涉,每逢節慶 趕場的日子,他們便利用聚會的時機對唱情歌、談情說愛、互訴衷情。這種婚前戀愛的方式在黔東南稱為「遊方」。遊方是黔東南一帶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一種傳統習俗。

遊方的地點各地除每個村寨設有固定的「遊方坡」外,還可選在離村寨較遠的河岸、撟頭 、田間或花木叢生、風景宜人的山谷去進行遊方活動。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規榘,青年男女遊方的地點必須在公開的地方進行。如果在隱蔽的地方進行這一活動,一旦被人發現,就會認為是不正當的行為,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

新婚當夜不同房

經過一段時間的遊方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贈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訂婚。私下訂婚的男女到了約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請幾個夥伴到女方寨子「遊方」,順便將女子帶回家中。按照習慣,新婚夫婦當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 嫂陪伴過夜。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攜帶禮物去女家提親。如女方同意,便收下禮物,宴請媒人。隨後,女方備一份與男方相等或稍多的禮物回贈男方。男方得知女方贊成這門親事,便設宴招待前來祝賀的親戚朋友。

新婚後不落夫家

過去,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在新婚後有「不落夫家」的習俗。新娘結婚不久便回娘家居住。屬於父母包辦婚姻的新娘,在舉行結婚儀式的當天或次日,即回娘家居住。住娘家的時間,未成年的早婚婦女一般是六七年,成年婦女一般為三四年。在此期間,僅僅在農忙和重大節日,或遇到夫家喪事時才可暫回夫家居住。

D. 苗族的風俗

大多數苗族人虔信巫術。主要的巫術活動有過陰、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還有蠱術等。巫術活動由巫師主持。巫師大多是非職業化的。他們在前述各種原生性崇拜和巫術活動中起著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師還兼任寨老。巫師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還能講述本宗支的譜系、本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和遷徙來源的路線,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古歌古詞和民間故事,有的巫師還兼有歌師和舞師的職能。所以說,巫師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的傳承人,在苗族社會中充任知識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師還掌握一定的醫術,懂得一些草葯,在為人驅鬼的同時,輔以科學的醫葯手段

E. 苗族的民風民俗

  1.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2. 苗族節慶 :踩花山是境內苗族人民的盛大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初三、初六這幾天舉辦。凡有苗族居住的各縣,這幾天都要立花桿,舉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動。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好時機,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銀,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桿腳下,吹蘆生、彈響蔑、跳腳架、耍大刀、鬥牛、摔跤、斗畫眉、爬花桿。

  3. 打背節流行於境內富寧縣的部分地區,於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節日。節日中,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打背開始時,男的蜂擁而出,沖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夥子去打她的背

  4. 苗族服飾 :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作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

  5. 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6. 苗族飲食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7.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8.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9.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10.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11.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12. 苗族建築 :由於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各自的特點,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有用薄石板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海南島和雲南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帶則為石屋。

  13.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住房多以樹柵為牆,削樹皮為壁,編時為瓦,或以士善牆,竹片或木片做瓦,內分卧室、廚房和畜廄,擺設簡單。部分苗族居住在壩區,住房亦有水土結構的瓦房,內分三室,左右室各設一側門,中室設大門,亦即正門。

(5)苗族的孝順擴展閱讀: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

F. 苗族 的習俗

生活習俗
吃:1.吃油茶。油茶是將油炸後的爆花米,摻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興,不喝,則視為瞧不起主人。有的還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2.吃山泥鰍(晰蜴,統稱四腳蛇)。將處理後的山泥鰍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壇子內,用來招待貴客。3.吃青菜。農歷過年喜歡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苗族的服飾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男,一般老人穿無領斜扣大襟衣,束腰帶,穿褲腳,打綁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開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產的"家機斑衣",婦女服飾另具風格,上身穿無領鑲邊綉花衣,綴欄插花瓣與其間,下身著鑲邊、綉花或數紗寬腳褲。引人注目的女頭帕,一般有一丈多長,顏色是青、藍兩種,黑色相間襯花格子有的包絲帕。
住:1.吊腳樓,吊腳一般2-3屋,飛檐翹角,並有走廊圍白木質欄桿,欄桿雕有各種圖案。吊腳下層用來貯藏糧食,存放農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豬及廁所等。上層為人居住。2.火爐,形狀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圍用木板蓋好,四周用磚、石砌好,中間圍成正方形火塘,用來燒火做飯,周圍下層為空間,用以關雞、鴨。天冷時,主、客人都坐在火爐上,說笑、談論家事和休息。火爐上吊有一個不同形狀的木架,將種子、茶葉簍、草鞋等掛在上面。
節日、宗教信仰
節日,除了漢族的節日外,苗族還有以下節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對歌戀愛。
2.四月初八吃烏飯,紀念楊再思,也有傳說是紀念要一妹烏飯用樹葉煮成,要提前將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烏飯;近處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給她們送去。此俗僅限於楊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掛紙、燒香。一般都將家譜曬一次。
4.十月初二過"小年",要殺老鼠吃。
信仰:1.敬奉楊公再思。過去,鄉境內有飛山廟16座。每年秋天舉行盛大的慶廟活動。唱幾天幾晚人戲,其中"扛華山"和"打求財"等是每次必唱的節目,主要內容是,教育家庭和睦。在慶廟期間,要擺豬首、裝香、燒紙。2.過去祭祖要殺牛,以自然寨子為整體,舉行殺牛儀式,牛內臟用來祭祖先然後每人帶一份肉回家。3.敬奉幡蝴,傳說幡蝴是苗族的祖先。

婚喪習俗
戀愛:以歌為媒,農歷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齊,成群結隊趕到山頭水邊,對歌戀愛。情同意合者,便相邀離去,表示戀上了。平時看牛、放羊也對歌,並贈紅。雙方父母同意便結婚,如不同意,還有逃婚的習俗。
結婚:一般在結婚前一個月,長則半年,就開始哭嫁。對長輩要一個一個地器,然後再送禮物,現在改變了許多。男女結婚時,女方和來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與新郎同床。三天後,新娘與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農事需人幫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懷孕後,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長住期共同生活。
喪事:老人落氣時,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備有斗(容器)、涼篩,坐在鬥上腳踏涼篩落氣。洗屍,由長教子井裡擔水,參入桃葉、菖莆葉煮成溫水給洗屍,洗過的水(倒入便桶),讓其後代每個嘗三點,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飯水",在死者身上圍白線,一歲一根,平時掉的牙齒要保存著,殮時放入棺材內,死後頭發禁燒。進棺材時,口含銀,手捏茶葉米還要到飛山廟點亮。

G. 苗族的風俗習慣

生活習俗:

吃油茶。油茶是將油炸後的爆花米,摻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興,不喝,則視為瞧不起主人。有的還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吃山泥鰍( 晰蜴,統稱 四腳蛇)。將處理後的山泥鰍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壇子內,用來招待貴客。

吃青菜。農歷過年喜歡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苗族的服飾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男,一般老人穿無領斜扣大襟衣,束腰帶,穿褲腳,打綁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開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產的"家機斑衣",婦女服飾另具風格,上身穿無領鑲邊綉花衣,綴欄插花瓣與其間,下身著鑲邊、綉花或數紗寬腳褲。引人注目的女頭帕,一般有一丈多長,顏色是青、藍兩種,黑色相間襯花格子有的包絲帕。

住吊腳樓,吊腳一般2-3屋,飛檐翹角,並有走廊圍白木質欄桿,欄桿雕有各種圖案。吊腳下層用來貯藏糧食,存放農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豬及廁所等。上層為人居住。

節日、宗教信仰: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對歌戀愛。

2.四月初八吃 烏飯,紀念楊再思,也有傳說是紀念要一妹烏飯用樹葉煮成,要提前將姑娘接回娘3.家一起吃烏飯;近處的可以不 回娘家,但要給她們送去。此俗僅限於 楊姓。

4.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 掛紙、燒香。一般都將家譜曬一次。

5.十月初二過"小年",要殺老鼠吃。

信仰:敬奉楊公再思。過去,鄉境內有飛山廟16座。每年秋天舉行盛大的慶廟活動。唱幾天幾晚人戲,其中"扛華山"和"打求財"等是每次必唱的節目,主要內容是,教育家庭和睦。在慶廟期間,要擺豬首、裝香、燒紙。

過去祭祖要殺牛,以自然寨子為整體,舉行殺牛儀式,牛內臟用來祭祖先然後每人帶一份肉回家。敬奉幡蝴,傳說幡蝴是苗族的祖先。

婚喪習俗:

戀愛:以歌為媒,農歷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齊,成群結隊趕到山頭水邊,對歌戀愛。情同意合者,便相邀離去,表示戀上了。平時看牛、放羊也對歌,並贈紅。雙方父母同意便結婚,如不同意,還有逃婚的習俗。

結婚:一般在結婚前一個月,長則半年,就開始 哭嫁。對長輩要一個一個地器,然後再送禮物,現在改變了許多。男女結婚時,女方和來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與新郎同床。三天後,新娘與伴娘一起 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農事需人幫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懷孕後,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長住期共同生活。

喪事:老人落氣時,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備有斗(容器)、涼篩,坐在鬥上腳踏涼篩落氣。洗屍,由長教子井裡擔水,參入 桃葉、菖莆葉煮成溫水給洗屍,洗過的水(倒入便桶),讓其後代每個嘗三點,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飯水",在死者身上圍白線,一歲一根,平時掉的牙齒要保存著,殮時放入棺材內,死後頭發禁燒。進棺材時,口含銀,手捏茶葉米還要到飛山廟點亮。

拓展資料: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 黔、 湘、 鄂、 川、 滇、 桂、 瓊等省區,以東南亞的 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 自然崇拜、圖騰崇拜、 祖先崇拜等 原始宗教形式,苗族社會迷信鬼神、盛行 巫術。

H. 苗族的風土人情

酸湯
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部分地區的楊姓苗族有不吃豬心等禁忌,除此之外苗族無過多的食物禁忌和要求,中國苗族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糯米飯
糯米飯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為男女老幼喜愛之食品,人們認為吃粘米飯不頂餓,味淡,不及糯米飯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捏著吃極為方便。凡逢走親訪友的禮品,各種節日(姊妹節)的主食,多為糯米做成的各種食品。有甑蒸絢白的糯米飯,染成五顏六色的花糯米飯,枕頭形和三角的粽子、糯米粑,以及釀酒、長途旅行或上坡做活,多以竹製盒盛糯米飯儲之隨身帶去食用。
小黑葯燉雞
在苗族村寨,只要家中來了貴客,他們都會燉制出香噴噴的小黑葯雞讓客人品嘗。這一美食不僅香味獨特、營養豐富,而且「清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陰補腎、行血通經」,一直被丘北苗族同胞奉為款待上賓的佳餚和大病體虛的滋補良葯。小黑葯別名草三角楓,屬常年生草本,生長於陰涼潮濕的山地,其根、莖、葉皆可入葯,苗族同胞常用它治療腎虛、腰痛、哮喘等病症。其燉制出的雞不僅香味獨特、肉嫩湯鮮,而且還具有滋補、治病等特殊功效。苗族孕婦產後補身重要食物。

禁忌
生活習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風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苗族的禁忌,據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產忌:產婦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誤入者,出門時須洗腳,並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將產婦的奶水「踩干」。產婦忌吃老母黃牛肉、母豬肉、公雞肉、小魚、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區,忌孕婦與孕婦會面,亦忌去別的產婦家,否則會被認為延長產期。
農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裡送糞歸來時忌見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時若見秧田有魚時忌說魚,否則魚會吃秧根。有些村寨,收獲小米時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問及,忌說「不要了」,要說「它們未長大」,否則以後小米因傷心而拒絕再長。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聽到前來糟蹋莊稼,只能以「他們父子」來代稱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後,凡遇戊日忌動土挑水。
喪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男性死於白天,女性死於夜晚,認為時辰不對,死者須再要一異性死者相伴。故死時不適,喪家常請巫師念咒「改」,同時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內放鐵、銅等非銀金屬及棉花和塗有桐油之物,以為如是死者在回東方的路上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折騰死人。在些苗族地區,村寨死人當天,可以勞動,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則挑柴者會有災難。停柩期間,家屬忌吃蔬菜。入葬後1月內,家中任何東西不得出賣或借人。

I. 苗族的習俗

苗族同胞過年,沒有統一的日期,一般是在農歷十月的「卯」(兔)日。有時幾個村寨聯合過,有時排好次序輪流過,往往要持續一個多月。節前,家家准備酒、肉、魚和其它食品,人人都要准備新衣服。
節日期間,各種活動極為豐富。主要活動有鬥牛、賽馬、跳蘆笙、遊方等。第一天就把牛喂飽,裝飾好,牽到鬥牛場。各村寨都有傳統的鬥牛場,四周的山坡是天然看台。鬥牛時,滿懷興趣觀看的人常常有五六千。

鬥牛結束後,把事先各家湊集的好酒抬到場地中央,人們一面喝酒,一面合著蘆笙的節拍跳舞,老年人往往在山坡上邊吃酒邊淡天。

青年人喜歡參加「遊方」活動。男青年到村寨里唱遊方歌,女青年聞聲,互相邀約,出來歌唱周旋。一般是本寨的姑娘和外寨的小夥子對唱,通過歌聲互相詢問,表達愛情。分別時互贈禮物,有的從此結為終身伴侶。

苗族婦女節日的盛裝,除了銀鋶子、銀包、插頭針、插頭花、銀項圈、耳環、手鐲之外,還特別注重綉有彩色圖案的新衣服。有的姑娘穿上六七件新衣,以誇耀自己的能乾和織綉技巧。

湘西苗族過年習俗

一、過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紀,各地方的苗年時間很不一致,多數地區是「歲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歲首即每年的開頭,也就是指過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臘月。近年以來,絕大多數苗族過年以改在正月過年,過春節,但苗族的風俗習慣仍然保持不變。過年是最大的節日,要准備豐富的食品,如殺年豬,熏臘肉,打糍粑,炒炒米,還要殺雞祭祖,「守歲」,開「財門」,敬「年神」,從的冬天 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間,要舉行傳統的娛樂活動,漢譯為「踩花山」,「跳場」,「跳年」,「跳月」,「吃排家飯」等。湘西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稱「趕年場」,主要內容有打鞦韆、百獅會、玩龍燈、唱花燈等。

二、百獅會

過苗年最有趣的民間活動莫過於百獅會了,周鄰四鄉苗胞舞著近百匹或數十匹獅子雲集傳統的村寨或集鎮,敲鑼打鼓,放地銃、打火槍,簡直要把天地翻過來。百獅會的名堂蠻多,有迎獅,有盤獅,考獅,搶獅,獅子登高等內容,土裡土氣,苗味十足,藏著厚實的文化底蘊。

苗族喜愛舞獅跟遠古的傳說和圖拜相關聯,相傳洪荒時代,妖魔橫行,為害苗山。一群從森林奔出的金獅趕走了吞食牛羊、莊稼的惡魔,使苗家重享太平。後來,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條毒計,譴魔女用五彩綉球把群獅誘入波濤洶涌的東海。勇敢的苗家後生亞果為救鄉親們出苦海,不畏千辛萬苦,翻山涉水,終撈起了飄浮在海浪上的綉球,把吉祥的獅群重新引回苗山,盪平了作惡的妖魔鬼怪。苗民們歡天喜地、敲鑼打鼓涌到寨頭迎接吉祥的金獅們,從此,苗鄉就有了「百獅會」。

神話是生活折射。原始荒蠻的陽光穿越歷史的雲層,照射當今。「百獅會」的其實是苗族遠古的大遷徒。《遷徒謠》唱道:「我們的祖先在東海,翻過九十九道溪,浩浩盪盪走過……」那些妖魔鬼怪指的是一路遇的自然災害。

百獅會舉辦的時間多在春節正月初三後,百獅狂舞,挨家挨戶給苗家拜年。

獅子進屋,聰明的主人家依照風俗:在門口擱上一張小方桌,擺洗臉盆一個、白毛巾一條,既迎獅,又考獅,看它是否聰明、靈活。獅子當然明悟主人家的賢惠,新年大節,先洗去一路風塵再拜年。拋綉球的笑眯羅漢主動拿起白毛巾替獅子「洗臉」。主人家樂了,這才撤走方桌、臉盤,任獅子騰躍進屋。有的苗家板眼更足;堂屋前的三扇門同時敞開,堂屋正畫一隻大烏龜,家先牌位下的八仙桌上,喝下中間的一碗酒,剩下的兩碗,一碗敬天,一碗奠地。一口氣利索的做完這些套路,獅子方可倚桌而立,縱身躍起咬下懸在天花板的「紅封兒」,搖頭擺尾給主人家作揖拜年。然後退出大門,另覓別家。 種特殊的待客方式,使得那位「漁人」不得不在桃花源里「居數日」而後才「辭去」。

「盤獅」的苗味兒更濃。主人家中門洞開,蠟光搖是,堂前懸紅綢,擱「封兒」。男主人腰纏絲帕,打綁腿,攔門而立。當昂頭擺尾的獅子蹦跳入時,他狂吼一聲,揪住獅子的胡須,提起獅子頭高聲盤問:「獅子你從哪裡來」?「獅子」當然靈活,迅速答道:「獅子我從東方來!」主人還不罷休,繼續盤考:「東方來,走的是水路,還是陸路?」這難不倒獅子,它頭一甩,從主人家裡掙脫吼道:「獅子我騰雲駕霧來」!主人見難不倒獅子,急了又問:「獅子你帶什麼來「?獅子笑答:「我帶大吉在利來!」主人臉呈喜色接著問:「獅子你到哪裡去」?「獅子」自然回答:「我往西方去」。主人追問「獅子你帶什麼去」?「獅子」回答得很乾脆:「我帶災難瘟疫去」!吉祥的祝福喜得主人眉飛色舞,閃連呼:「瑪汝!瑪汝!」(苗語是好!)獅子此時趁機躍入堂屋,取下紅綢封兒,給主人柏拜年,敏捷離去。在苗鄉,舞獅子的若無超凡的武功,不僅拿不到封賞,還會倍受奚落,因為獅子拜年要跳火圈,躍桌子,騰空而立,缺乏過硬的本事是絕對拿不到封賞的。

和獅子凳高比起來,躍桌取封賞可算小巫見大巫了。曠坪上重疊起三十六張八仙桌,恰似一座陡峭的小山。最頂上的一張小方桌四腳朝天,倒扣的小方桌照例是少不了的。喧天的鑼鼓聲中,扣人心弦的舞獅開始了,騰躍的雄獅尾隨耍寶的拳手敏捷地穿桌孔,躍桌子。獅子爬到「桌塔」的最高層時,拳師吹響了牛角號。「雄獅」抖擻精神踩小方桌倒立的四腳,懸空轉圈表演驚險的絕技,先是獅子頭舞東西南北四方,拜天拜地。接著,躍上立起的木杠巔「雄鷹展翅」;或舞獅人用頭頂住鋼刃口倒立「熬魚撐天」。最精彩的一招叫「鯉魚標灘」。獅子大吼數聲,從「桌塔尖」騰躍而下,穩穩落在土坪上,不是武功精湛的舞獅者是不敢輕易嘗試這一招的。

三、接龍

苗家接龍可分為大型的村寨接龍和家庭接龍。兩種活動僅是規模大小有別,其過程基本相同。 「接龍」多在黎明時分進行,儀典隆重而熱鬧,新居的堂屋燃滿燈燭,一鋪開大竹簟,擺好紅、黃、黑、白、青五匹彩布、五色紙,閃亮的

四、吃排家飯

過苗年最有趣的還有「吃排家飯」。苗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千百年來,苗族人民都遵守這樣一條規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來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數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戶都必須輪流請之,盡自家所有,熱情地招待來賓。被請的客人,絕不能借故推辭,否則就會被人認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請,也不必帶什幺禮品,直到每家每戶都吃到了,方能告別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這種待客方式叫作「農列壤」,直譯為漢語叫「吃排家飯」。誰個村寨的戶數多、留客吃「排家飯」的時間長,誰個村寨的聲譽就高。不但說話有人聽,做事多人幫,就是小夥子找對象也比別村容易得多。

凡讀過晉代大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的人,無不深深地被其中這樣的一段描述所吸引:「見魚人,便邀之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由於這

欲遂當年漁人願,苗山就是桃花源! …

五、苗家刀梯

上刀梯是苗族人民的傳統風習,每當趕年場或重大民俗節日,都有勇士表演上刀梯。刀梯器材是一根高十米以上的木桿,桿上鑿開三十六把鋼刀,鋼刀長一尺五寸、刀背厚零點五至一厘米,刀刃鋒利,刀口向上,裝成刀梯,加閂固緊。一尺一梯為三十六刀梯。樁桿四周拉線固定,刀梯上端系多種彩布小旗,象徵希望和勝利。上刀梯者,必有膽識、技巧和武功。從第一級往上爬,刀子一把比一把鋒利,爬至梯頂頭發往刀上一擱,即斷成兩截。登梯者要在刀梯上表演倒掛金鉤、大鵬展翅、觀音坐蓮、古樹盤根等節目,旋展全身本領。上刀梯是驚心動的表演,是英雄所為,是苗族人民過去生活的顯現,有血有汗,有甜有美。觀者無不驚嘆

閱讀全文

與苗族的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體檢時檢查癌什麼意思 瀏覽:177
武漢社保醫保繳滿多少年能退休 瀏覽:249
2018年退休工人還長工資嗎 瀏覽:382
苟仙李長壽 瀏覽:893
新鄉養老險認證逾期怎麼辦理 瀏覽:275
鞏義長壽山作文 瀏覽:242
重陽節寧波景區優惠 瀏覽:565
2016上海市養老金調整 瀏覽:647
長壽二十四孝背夫出嫁 瀏覽:378
孔子子貢孝順分辨 瀏覽:225
重陽節活動現場載歌載舞 瀏覽:50
老人家吃苦 瀏覽:598
老人機如何用手機傳視頻 瀏覽:781
哪裡是個養生的好地方 瀏覽:354
失能老人如何喂葯 瀏覽:213
河北企業職工退休金 瀏覽:951
沙孟海長壽 瀏覽:929
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轉農村養老保險嗎 瀏覽:601
長壽金逸國際影城 瀏覽:632
夢見老人復活什麼意思 瀏覽: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