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高明孝順歌

高明孝順歌

發布時間:2022-02-10 05:49:38

㈠ 關於高明的《琵琶記》

趙五娘是被推為「南戲之祖」的著名古典悲劇《琵琶記》的主人公。該戲文第一出介紹劇情的「沁園春」曲即以相當篇幅概述趙五娘的事跡,實際上已挑明了她在本戲中的重要地位。以後,她的一系列「堪悲」遭遇構成為這本悲憫動人戲文的主要情節,而歷來人們對該戲之所以激賞不已,實與喜愛趙五娘這個藝術形象是分不開的。

「儀容俊雅」、「德性幽閑」的趙五娘是個美麗端莊且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知經書,能書,善畫)的姑娘,嫁與同郡(陳留郡)蔡伯喈為妻。故事發生的時候,她結婚才兩個月。作者刻畫了「曠野原空,人離業敗」、「飢人滿道」、災害頻仍、官吏魚肉鄉里的典型環境,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里描寫了趙五娘悲慘的生活遭遇,突出了她在災荒歲月中兒獨自養親的艱難處境,從而以她的形象體現了封建制度下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我國婦女在極端艱苦的生活環境里的美好品質,正因為如此,趙五娘的形象贏得了幾百年來廣大讀者的深切同情,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地位。

首先,她不滿於丈夫被逼赴科舉考試之舉。

在此之前,出現在讀者面前的趙五娘是個怎樣的人物?

「輻輳,獲配鸞儔。深慚燕爾,持杯自覺嬌羞。怕難主頻繁,不堪侍奉箕帚。惟願取偕老夫妻,長儔奉暮年姑舅。」(第二出《高堂慶壽·錦堂月》)

這只曲子展現了趙五娘在新婚不久時的心情:羞澀不安,對婚姻頗覺滿意,所一心嚮往的是與丈夫白頭偕老,侍奉好年邁公婆。這與她以後反對丈夫拋親別家去京城應考的態度是一致的,隨著劇情的發展,不難看到她在整本戲里是唯一不為功名利祿所動心的人。當蔡公催促伯喈「快赴春闈」以「改換門閭」,並且以戀新婚、貪妻愛來苛責他,致使伯喈屈從父命時,趙五娘對此表示異議,一方面埋怨公爹「見得好偏」,一方面指責丈夫「功名之念一起,甘旨之心頓忘」,有揆情理,欲偕丈夫向公爹進行勸諫。一旦辭赴試不從的丈夫離家遠行,她叮囑他襦衣換青時切莫戀花柳,定要早辦歸程。可見趙五娘對赴試求仕一事的態度是鮮明的。以後,她總是把一系列變故、災難跟它聯系在一起。把自己的不幸、痛苦和惱恨跟對它的怨恨聯系在一起。在她的心目中,丈夫赴試求仕跟蔡門一連串不幸事件無法分開。她顯然不同熱中於得到鳳冠霞帔的女人。

其次,她在侍奉老人方面自覺地承擔了最大的犧牲。

在趙五娘看來,慶幸夫妻恩愛與盡力侍奉二老沒有矛盾,它們本是融合在一起的兩件事。而且後者較前者更為重要。「為爹淚漣,為娘淚漣,何曾為著夫掛牽」,「悲豈斷弦,愁非分鏡,只慮高堂,風燭不定。」(《南浦囑別》)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因此,竭力撇開「六十日夫妻恩情斷」的悲哀,固然有避「迷戀」丈夫嫌疑的苦哀,也不能說沒有將偕老與侍奉視作一回事情的明確認識。似乎是近「做作」的語言,其實卻正是特定環境中人物的特殊心理。也正為如此,她有「我的一身難上難」的埋怨和浩嘆。「輕移蓮步,堂前問舅姑。怕食缺須進,衣綻須補,要行時須與扶。」(《臨妝感嘆》)又是「怕」,又是「問」,竭盡心力,毅然挑起了代薄情夫婿獨自贍養二老的重擔子。原本清貧的蔡家逢到飢荒年景之後,在遣兒科舉赴試問題上本就存在分歧的公婆現在隨著物質生活日益艱難其矛盾日愈加白熱化了。而趙五娘艱苦備嘗,勞役不輟,支撐著一家口食身衣,同時勉力勸解二老,那種體貼入微、既以物質上又從精神上多方照顧慰藉老人的情懷確實感人至深。在第七出《義倉賑濟》里,趙五娘早已衣衫解典、囊篋罄盡,「說得不出閩門的清平話」,拋頭露面到官府乞領倉米,又遭到惡吏的欺侮凌辱,發出「千死萬死不如早死」的哀嚎,要投井自盡,可是當她想到二老會因此招致速死,又辜負了丈夫臨行的囑托,因而雖然力枯形憊也只得隱忍止步。得到張大公轉贈一點倉谷後,她安排一口淡飯權給二老充飢,自己只拿狗彘食的谷膜米皮暗處吞咽,殊不料婆婆誤以為媳婦不盡心,辱罵她,疑猜她,眼看常見的婦姑鬧劇即將爆發。但枯瘦如柴的趙五娘仍然堅持自我剋制、犧牲,沒有聲辯,沒有反唇相向,也沒有去自尋解脫或自謀生路,拋棄風燭殘年二位老人。這是何等感人的性格!在著名的《糟糠自饜》一出里,趙五娘四支「孝順歌」借物抒懷,淋漓盡致地道出了這個普通婦女身世的艱難、內心的痛苦和始終不渝地侍奉二老的意願。「糠啊,你遭礱被舂杵,篩你簸揚你,吃盡控持。好似奴家身狼狽,千辛萬苦皆經歷」,這是就艱難身世的抒懷。「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揚作兩處飛(這是喻赴試求仕),一賤與一貴,好似奴家與夫婿,終無見期……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這糠啊,尚兀自有人吃,奴家的骨頭知他埋在何處?」這是實際上已成棄婦者內心痛苦的抒懷。第四支是在公婆私下窺伺發現她吞咽糠粃時的曲子,「爹媽休疑,奴須是你孩兒的糟糠妻室。」這糟糠妻典故的運用,不但表明女主人公對自己作為伯喈貧賤相守的妻子的認識,而且表現了她與二老死生不渝、風雨共舟的堅定信念。自己咽糠,不讓老人知道,怕引起他們煩惱,受到猜疑後仍然忍讓著不予計較,這是多麼善良寬容的精神啊!二老相繼死去以後,趙五娘剪發買葬,十爪挖泥,羅裙包土,按那個時代的風俗埋葬和祭奠二老,為二老描容後行乞覓夫,把兒輩的義務盡到了家。這正是《琵琶記》悲苦動人之處。

再是拒絕蔡公關於再嫁的遺命。

受封建思想影響很深的蔡公經過接踵而至災難的洗禮,頓悟強使獨生子赴舉一事致使合家不幸,尤悔致使媳婦墜入苦難深淵,並且眼看就要遭到滅頂,於是立下遺囑要五娘立即改嫁求生。對此趙五娘斷然加以拒絕。在丈夫榮枯不知、生死未卜、公婆死後祭奠乏人的情況下,取這種態度,既合乎性格的邏輯,也是忠貞愛情和不渝地侍奉老人這種信念的突出表現。

上述三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貫穿終始的是趙五娘傾身侍奉二老這一點。應該認為,趙五娘這樣想,這樣做,有著現實的合理的思想基礎。由於作者有「論傳奇,樂人易,動人難」的創作觀念,堅持把女主人公寫得真實動人,這個人物的性格就有了相當的深度。

第一,她作為熟諳儒家經典和傳統中關於侍奉舅姑之類教誨的女子,有「做個孝婦賢妻,也落得名標青史」(《臨妝感嘆》)的信念。這裡面雖不免帶有封建倫理的時代烙印,但她對什麼是孝婦賢妻有自己的理解,即真心實意地把公婆作為應該衷心敬重和熱愛井為之承擔最大犧牲的爹娘,這中間沒有多大牽強做作的成分。「媳婦便是親兒女」,這是趙五娘性格音符中的最強音。她把婆媳關系與母女關系劃上了等號,生動地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家庭關系的傳統意識的合理一面,與封建倫理中森嚴僵冷的等級觀念大相徑庭。

第二,趙五娘對於父母育兒劬勞有自己的認識和體驗。《路途勞頓》中「銷金帳」後四支曲中前三支實際上是對於蔡公蔡婆養育伯喈過程的影射,後一支呼籲伯喈一類男子學一學返哺的「慈鳥」。這就說明,她對公婆的孝順,並不是盲目的行為,乃是當子女的報答父母恩情的普遍心理表現。

第三,毋庸諱言,趙五娘是被作者作為孝婦來頌揚的,通篇不乏封建說教的語言,但即使對於這些描寫和議論,也應該具體的分析。譬如有的是當時的習慣語,如「一馬一鞍,誓無他志」;有的是封建觀念與健康感情的雜揉,如「生是蔡郎妻,死是蔡郎婦」;不能全盤否定。對於整個情節中「生事、死葬、葬祭」的模式,這是時代的反映,更不宜予以苛求。

㈡ 琵琶記糟糠自厭孝順歌前兩支

《琵琶記·糟糠自厭》
《琵琶記》是元代劇作家高明的代表作,也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悲劇。在這部戲文申,作者通過對趙五娘與蔡伯喈的愛情故事的描寫,深刻揭露和控訴了封建社會的腐 朽與黑暗,憤怒鞭撻了爭斗傾軋的封建官場和自欺欺人的封建科舉制度,熱情歌頌了生活在餓殍遍野的元末社會下被壓迫婦女勇於獻身,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和高貴 品格。
從這出戲中,我們不難看到元末社會種種面影。窮奢極侈的官吏生活,貧困潦倒的貧民境遇,科舉制的昏庸、沒落,被壓迫婦女的善良、賢惠和自我犧牲等等。這些在 作者的筆下得到了深廣的藝術再現。《琵琶記》所表現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政治意義,都遠遠超過了原來的民間傳說和戲文《趙貞女蔡二郎》,也為當時所有南戲所不 及。
《琵琶記》的最大成就,在於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明代王世貞在《曲藻》中說:「則成(誠)所 以冠絕諸劇者,不唯其啄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體貼人情,委屈必盡;描寫物態,彷彿如生;回答之際,不見扭造;所以佳耳。」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都寫得逼 真自然。尤其是趙五娘這一典型形象,更是為廣大觀眾和讀者所喜愛。這一形象之所以真切感人,不僅在於她屢遭災禍、身世凄慘,更主要的是在她的身上凝聚著中 國封建社會千百萬勞動婦女共同的悲慘命運。確實,趙五娘所受的痛苦可謂多矣,——連年災荒,家境貧窮,丈夫出走,姑舅埋怨,……然而,在我們為女主人公悲 慘命運一灑同情之淚的同時,更使我們產生強列震撼和激動不已的則是這一形象性格的閃光點。趙五娘勇子承擔苦難,自我犧牲的精神和堅貞不渝的品格以及不受功 名利祿引誘的純朴的生活理想,無不閃耀著晶瑩的光芒,打動著人們的心靈。

㈢ (元)高明是什麼人

高明,字則誠,自號菜根道人,瑞安(今屬浙江)人。生卒年不詳。其弟高暘生於大德十年(1306)左右,高明的生年當距此不久;卒年有至正十九年(1359)和明初兩說。他出身於書香門第,是理學家黃潽的弟子。至正五年中進士後,先後任處州錄事、江浙行省椽吏、浙東閫幕(統帥府)都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職,官聲頗佳。晚年隱居於寧波城東的棟社,以詞曲自娛。另有少量詩文傳世。
從高明的詩文中,可以看到他對仕途險惡的認識和對田園生活的留戀,以及對民間疾苦的了解和同情。另外,他還寫了些表彰孝子節婦的詩文。通過宣揚儒家傳統道德來糾正「惡化」的風俗、調和社會矛盾,是高明的一種社會理想,也是他創作《琵琶記》的基礎。在《琵琶記》的開場詞中,作者批評一般的戲劇「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瑣碎不堪觀」,宣稱「不關風化體,縱好也枉然」,表明他有意識地利用戲劇作為道德教化的工具。但在這前提下,他也觸及了一些較為深刻的社會問題。
《琵琶記》是對早期南戲《趙貞女蔡二郎》的改編,寫趙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蔡伯喈即蔡邕,東漢末著名文人。但在民間傳說中,蔡伯喈只是借用歷史人物之名。陸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詩說:「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
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由此詩可以看到兩點:
一是蔡伯喈故事在南宋已成為民間講唱文學的流行題材;二是蔡伯喈已被描述成反面人物。《趙貞女蔡二郎》,想必就是從「盲翁」說唱一類民間文藝中演變過來的,《南詞敘錄》在此劇目下注言:「即舊伯喈棄親背婦,為暴雷震死。」另根據元曲、傳統戲劇、民間文藝等各種資料所提及的情況,我們可以知道早期民間流傳的蔡、趙故事的梗概:蔡伯喈上京趕考,一去不回,不顧父母,遺棄妻子,最後被暴雷震死,是個不忠不孝的反面人物;趙五娘孝順公婆,艱苦持家,公婆去世,她羅裙包土,替公婆築墳,背著琵琶上京尋夫,丈夫卻不相認,是個孝順賢惠的苦命婦女。
如前一節已分析的,《趙貞女蔡二郎》是意在維護家庭穩定的倫理劇。《琵琶記》在保存這一核心內涵的同時,又對劇情作了重大改動。最關鍵的地方,是把原來作為反面人物的蔡伯喈改造成一個忠孝雙全的正面人物,把他拋棄家庭、另娶貴妻處理為被人脅迫而不得已。作者這樣做,大致有兩個目的:一是作為文士,不願歷史上著名的人物蔡邕繼續在民間背負惡名,二是可以更好地宣傳他所信奉的儒家倫理觀念。
改編後的《琵琶記》,通過蔡伯喈的遭遇,揭示了「忠」與「孝」這封建時代兩大基本倫理觀念的沖突。在蔡伯喈赴考之前,他的家庭和諧完滿。當皇帝「出榜招賢」以後,蔡父不顧他的意願,以事君盡忠、立身揚名方為「大孝」的理由,迫使他上京赴考;考中狀元以後,牛丞相強迫他入贅相府,又是以不得違背聖旨為由,用君命和權勢來壓服;最後蔡伯喈向皇帝要求辭官,仍被皇帝以「孝道雖大,終於事君」的理由駁回。辭考不從、辭婚不從、辭官不從,使蔡伯喈無法照顧家庭、奉養父母,結果父母在飢荒中死去。這就是所謂「只為三不從,做成災禍天來大」。在封建時代正統觀念中,忠、孝原來統一的,但作者卻注意到兩者之間的矛盾,尤其是政治權力的絕對要求對家庭倫理的破壞,這反映了知識階層在維護家庭和服務於政權之間常常會出現兩難選擇。
所謂「三不從」的情節,同時也反映了以蔡公、皇帝、牛丞相為代表的綱常倫理的現世權力對蔡伯喈個人意志的壓迫。他雖然被塑造成一個孝心昭著、恪守經訓的形象,但他也有對新婚妻子的愛戀,對田園生活的嚮往,這些都因為與君親之命相沖突而不能滿足。他在一段唱詞中說:
我穿著紫羅襕到拘束我不自在,我穿的皂朝靴怎敢胡去揣?我口裡吃幾口荒張張要辦事的忙茶飯,手裡拿著個戰欽欽怕犯法的愁酒杯。
因為個人的意願被否定,愈益增強了對官場生活的厭倦。而那種在政治生活中的不穩定感,又表現出元末東南士大夫的思想特徵。最終,蔡伯喈得到朝廷的旌表和提升,但他仍無法平復因「二親飢寒死」帶來的愧疚。在這些描述中,不管有意還是無意,作者揭示了現存道德的不完善乃至虛偽和罪惡,表現出企圖從儒家經典原始本義追求完善道德的意欲。
趙五娘是《琵琶記》中著力刻畫的人物。就其真實性的一面來說,她代表著一種人物類群:在舊時代中下社會階層,一些婦女往往是家庭的真正支撐者,她們堅韌不拔,忘我犧牲,奉養老人,撫育子女,使丈夫能夠在外界獲得成功。在這過程中,她們往往需要忍受巨大的苦難。而《琵琶記》所刻畫的趙五娘,在多方面作了強化,作者為她設計了極端艱困的處境:被丈夫遺棄卻必須奉養公婆,家境貧寒而又遭遇災年,竭力盡「孝」仍被婆婆猜疑……。這種描寫確實集中反映了舊時代婦女身受的非人的磨難。
但從作者的本意來說,即使對趙五娘這樣的人物也有同情,主要的還是為了藉助嚴酷的處境來突出男性社會要求於婦女的以自我犧牲來維持家庭的品格。而且,他還進一步在趙五娘的性格中加入明確的道德自覺與道德說教:趙五娘的種種行為,根本上都是「代夫行孝」,而「代夫行孝」,又被解說為婦女的本分;作者甚至借趙五娘之口說:「索性做個孝婦賢妻,也得名書青史。」這就超越了對生活本身的關注而成為理念的表達,成為一種道德誘勸。所以說,趙五娘是一個由生活真實和道德理念混合而成的藝術形象。
《琵琶記》作為一部有意識宣揚道德教化的劇作,在後世受到統治者的歡迎。據說朱元璋認為它的可貴,甚至超過四書、五經。但並不能因此而認為它只是一種陳腐的說教。劇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問題,如「忠「、「孝」的矛盾,個人意願與社會統治力量的沖突,都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現實的關注和思考;這種關注和思考又同元末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文化的演變有關。
《琵琶記》代表了南戲在進入明清「傳奇」階段之前發展的頂峰,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從結構上說,它的情節雖然存在某些漏洞,但總體而言,整部劇情以趙五娘和蔡伯喈不同遭遇的雙線並行發展的處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條線是蔡伯喈步步陷入功名的羅網,滿心苦悶地處於一片繁華富貴的氣氛中,一條線是趙五娘含辛茹苦,拚命掙扎在滿目荒涼蕭條的境地,許多場面不斷交錯出現,相互對映,給觀眾以強烈的感受。從人物形象來說,雖然夾雜了一些理念化的成分,但無論趙五娘的歷經磨難而默默忍受,還是蔡伯喈的進退兩難而矛盾苦悶,都有其真實的生活基礎。作者為了達到「動人」的目的,逐步深入地展現他們的性格特色和細微的心理活動,使之有血有肉,不因為說教的目的而變得蒼白僵死。
劇中的語言,「都在性情上著工夫,並不以詞調巧倩見長」(毛聲山評本《琵琶記·前賢評語》引湯顯祖語),大都本色自然,能夠比較深入地寫出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活動。《糟糠自厭》一出中趙五娘兩段唱詞非常有名:
嘔得我肝腸痛,珠淚垂,喉嚨尚兀自牢嗄住。糠!遭礱被春杵,篩你簸揚你,吃盡控持。悄似奴家身狼狽,千辛萬苦皆經歷。苦人吃著苦味,兩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孝順歌》)
糠和米,本是兩倚依,誰人簸揚你作兩處飛?一賤與一貴,好似奴家共夫婿,終無見期。(白)丈夫,你便是米么,(唱)米在他方沒尋處。(白)奴便是糠么,(唱)怎的把糠救得人飢餒?好似兒夫出去,怎的教奴,供給得公婆甘旨?(《前腔》)
曲子寫趙五娘觸物生情、從糠的難咽想到自己和糠一樣受盡顛簸的命運,又從糠和米想到自己和丈夫的分離,引起對丈夫的思念和埋怨。以口頭語寫心間事,刻寫入髓,委婉盡致。
在戲曲的聲調格律方面,《琵琶記》改變了早期南戲不講究宮調配合的做法,根據劇情的需要,考慮曲牌的緩急、性質的粗細、聲情的哀樂,以及相互間的搭配,加以妥貼的安排。對句格、四聲的運用,也比較嚴密細致。所以它在這方面也被明清傳奇奉為圭臬。
總之,經過高明這位著名文士的加入,南戲從民間俚俗的藝術形式,發展到成熟的階段,這在戲曲史上有重要的意義。

㈣ 高明 琵琶記 藝術成就、思想內容

一、藝術成就:《琵琶記》的文學成就,大大超過了《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的作品。高明是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把戲文的劇本創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的傑出作家。他在南戲發展史上的地位頗似雜劇發展史上的關漢卿。《琵琶記》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不隻影響到當時劇壇,而且為明清傳奇樹立了楷模。所以,過去把它稱為「南戲之祖」。
二、故事內容:《琵琶記》,元末南戲,高明撰。寫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被譽為傳奇之祖的《琵琶記》,是我國古代戲曲中一部經典名著。故事講述了一位書生蔡伯喈在與趙五娘婚後想過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從。伯喈被逼趕考狀元後又被要求與丞相女兒結婚,雖不允,但牛丞相不從而依之。當官後家裡遇到飢荒,其父母雙亡,他並不知曉。他想念父母,欲辭官回家,朝廷卻不允。趙五娘一路行乞進京尋夫,最後終於找到,並團圓收場。這「三不從」是高明重點刻畫蔡伯喈全忠全孝的關目。
三、思想內涵:總體上看作者主觀希望「為文人立心」,宣傳忠孝君臣的封建道德。但其思想內容比較復雜:
1、表明封建社會忠孝難以兩全,在「全忠全孝」的同時又有一定批判。
2、在宣傳封建道德時,對於當時的黑暗現實也有所批判,暴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如牛丞相的專橫,地方官的腐敗。
3、一方面要宣傳封建道德,一方面要把戲寫的動人。

㈤ 《孝順歌》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這支曲語言十分樸素,但抒發感情是那麼酣暢淋漓。把一個承擔著力不勝任重擔的可憐善良的新媳婦的悲苦、狼狽巧妙地表現了出來。因為這段文辭美妙,民間就有了傳說:說高明寫到「糠和米本是相依倚」時,點在他桌上的兩枝蠟燭,燭焰忽然交而為一了!這雖然是無稽之談,但可以看出人們對這兩支曲子非常贊賞。類似的精彩之筆還有不少。

㈥ 新會捱南

高明,字則誠,號菜根道人,溫州瑞安人。至正五年進士。在元末的動亂中,避居四明櫟社,過著隱逸著書生活。以詞曲自娛,完成《琵琶記》的創作。他除《琵琶記》外,著有《閔子騫單衣記》(已佚),和詩文《柔克齋集》(已佚)。現存詩文詞五十多篇。《琵琶記》是高明根據長期在民間流傳的南戲《趙貞女》改編的。《南詞敘錄》「宋元舊篇」在其所列《趙貞女蔡二郎》一劇下注雲:「即舊伯喈棄親背婦,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實為戲文之首。」《趙貞女》也是民間演說的題材。南宋詩人陸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中說:「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元陶宗儀《輟耕錄》「院本名目」中,著錄有院本《蔡伯喈》。元雜劇中也一再引述其故事情節。蔡伯喈,即東漢蔡邕,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稱為蔡中郎。戲中情節並不符合歷史人物蔡伯喈的真實。高明有意翻《趙貞女》的案,把蔡中郎寫成全忠全孝。《琵琶記》改動後的主要關目為「三不從」,即:蔡伯喈是個孝子,本不想去應考,他父親蔡公不從;他辭婚,主考官牛丞相不從;他辭官,朝廷又不從。高明改編《琵琶記》的意圖是宣揚封建倫理道德。他在全戲開場的[水調歌頭]詞中說:「今來古往,其間故事幾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瑣碎不堪觀。正是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又說:「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看子孝妻賢。」他的《閔子騫單衣記》是寫孝子的故事。作家主觀上是想通過「有貞有烈趙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來宣揚封建道德,挽救末世的危難。然而,《琵琶記》的思想內容是比較復雜的。這是由於作者在元末的動亂中,自己的思想本身就有不可克服的矛盾。高則誠懷有憂時憂民的思想,內心充滿憤懣不平,使他塑造的蔡中郎形象,有自己的特色。蔡中郎不是一個「背親棄婦」的負情者,而是在出仕和退隱,以及在各種社會壓力面前,陷入矛盾和苦悶之中的文人形象。作品中趙五娘的形象,可能在南戲《趙貞女》的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加工,保留了一些動人的情節。所以,趙五娘雖然有為了恪守封建道德,在種種困境,包括封建迫害面前,也能「逆來順受」的方面,但仍顯示了舊時代中國婦女忍辱負重,堅忍不拔的精神品質。另外作品還暴露了地方官吏的貪污,和帶給人民的災難。特別應該指出,由於高明對傳統歷史文化有深厚的修養,《琵琶記》又是他精心創作的作品,因此在藝術上成就很高。這樣,《琵琶記》逐漸取代《趙貞女》的地位,成為民眾承認的作品。《南詞敘錄》說:「相傳:則誠坐卧—小樓,三年而後成。其足按拍處,板皆為穿。常夜坐自歌,二燭忽合而為一,交輝久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為創瑞光樓旌之。」這雖然是傳說,但也說明人們對《琵琶記》推崇的程度。《琵琶記》的結構布置最為人稱道。呂天成《曲品》說:「串插甚合局段,苦樂相錯,具見體裁,可師可法,而不可及也。」作者把蔡伯喈在牛府的生活和趙五娘在家鄉的苦難景象交錯演出,形成強烈對比。《成婚》與《食糠》,《彈琴》與《嘗葯》,《築墳》與《賞月》,以及《寫真》,都是寫的很成功的篇章。對比的寫法突出了戲劇沖突,加強了悲劇的氣氛。《琵琶記》的詞采成就最高,既有清麗文語,又有本色口語,而最重要的則是體貼人情的戲劇語言,王世貞《藝苑卮言》說:「則誠所以冠絕諸劇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體貼人情,委曲必盡,描寫物態,彷佛如生,問答之際,了不見扭造,所以佳耳。」趙五娘是被推為「南戲之祖」的著名古典悲劇《琵琶記》的主人公。該戲文第一出介紹劇情的「沁園春」曲即以相當篇幅概述趙五娘的事跡,實際上已挑明了她在本戲中的重要地位。以後,她的一系列「堪悲」遭遇構成為這本悲憫動人戲文的主要情節,而歷來人們對該戲之所以激賞不已,實與喜愛趙五娘這個藝術形象是分不開的。「儀容俊雅」、「德性幽閑」的趙五娘是個美麗端莊且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知經書,能書,善畫)的姑娘,嫁與同郡(陳留郡)蔡伯喈為妻。故事發生的時候,她結婚才兩個月。作者刻畫了「曠野原空,人離業敗」、「飢人滿道」、災害頻仍、官吏魚肉鄉里的典型環境,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里描寫了趙五娘悲慘的生活遭遇,突出了她在災荒歲月中兒獨自養親的艱難處境,從而以她的形象體現了封建制度下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我國婦女在極端艱苦的生活環境里的美好品質,正因為如此,趙五娘的形象贏得了幾百年來廣大讀者的深切同情,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地位。首先,她不滿於丈夫被逼赴科舉考試之舉。在此之前,出現在讀者面前的趙五娘是個怎樣的人物?「輻輳,獲配鸞儔。深慚燕爾,持杯自覺嬌羞。怕難主頻繁,不堪侍奉箕帚。惟願取偕老夫妻,長儔奉暮年姑舅。」(第二出《高堂慶壽·錦堂月》)這只曲子展現了趙五娘在新婚不久時的心情:羞澀不安,對婚姻頗覺滿意,所一心嚮往的是與丈夫白頭偕老,侍奉好年邁公婆。這與她以後反對丈夫拋親別家去京城應考的態度是一致的,隨著劇情的發展,不難看到她在整本戲里是唯一不為功名利祿所動心的人。當蔡公催促伯喈「快赴春闈」以「改換門閭」,並且以戀新婚、貪妻愛來苛責他,致使伯喈屈從父命時,趙五娘對此表示異議,一方面埋怨公爹「見得好偏」,一方面指責丈夫「功名之念一起,甘旨之心頓忘」,有揆情理,欲偕丈夫向公爹進行勸諫。一旦辭赴試不從的丈夫離家遠行,她叮囑他襦衣換青時切莫戀花柳,定要早歸程。可見趙五娘對赴試求仕一事的態度是鮮明的。以後,她總是把一系列變故、災難跟它聯系在一起。把自己的不幸、痛苦和惱恨跟對它的怨恨聯系在一起。在她的心目中,丈夫赴試求仕跟蔡門一連串不幸事件無法分開。她顯然不同熱中於得到鳳冠霞帔的女人。其次,她在侍奉老人方面自覺地承擔了最大的犧牲。在趙五娘看來,慶幸夫妻恩愛與盡力侍奉二老沒有矛盾,它們本是融合在一起的兩件事。而且後者較前者更為重要。「為爹淚漣,為娘淚漣,何曾為著夫掛牽」,「悲豈斷弦,愁非分鏡,只慮高堂,風燭不定。」(《南浦囑別》)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因此,竭力撇開「六十日夫妻恩情斷」的悲哀,固然有避「迷戀」丈夫嫌疑的苦哀,也不能說沒有將偕老與侍奉視作一回事情的明確認識。似乎是近「做作」的語言,其實卻正是特定環境中人物的特殊心理。也正為如此,她有「我的一身難上難」的埋怨和浩嘆。「輕移蓮步,堂前問舅姑。怕食缺須進,衣綻須補,要行時須與扶。」(《臨妝感嘆》)又是「怕」,又是「問」,竭盡心力,毅然挑起了代薄情夫婿獨自贍養二老的重擔子。原本清貧的蔡家逢到飢荒年景之後,在遣兒科舉赴試問題上本就存在分歧的公婆現在隨著物質生活日益艱難其矛盾日愈加白熱化了。而趙五娘艱苦備嘗,勞役不輟,支撐著一家口食身衣,同時勉力勸解二老,那種體貼入微、既以物質上又從精神上多方照顧慰藉老人的情懷確實感人至深。在第七出《義倉賑濟》里,趙五娘早已衣衫解典、囊篋罄盡,「說得不出閩門的清平話」,拋頭露面到官府乞領倉米,又遭到惡吏的欺侮凌辱,發出「千死萬死不如早死」的哀嚎,要投井自盡,可是當她想到二老會因此招致速死,又辜負了丈夫臨行的囑托,因而雖然力枯形憊也只得隱忍止步。得到張大公轉贈一點倉谷後,她安排一口淡飯權給二老充飢,自己只拿狗彘食的谷膜米皮暗處吞咽,殊不料婆婆誤以為媳婦不盡心,辱罵她,疑猜她,眼看常見的婦姑鬧劇即將爆發。但枯瘦如柴的趙五娘仍然堅持自我剋制、犧牲,沒有聲辯,沒有反唇相向,也沒有去自尋解脫或自謀生路,拋棄風燭殘年二位老人。這是何等感人的性格!在著名的《糟糠自饜》一出里,趙五娘四支「孝順歌」借物抒懷,淋漓盡致地道出了這個普通婦女身世的艱難、內心的痛苦和始終不渝地侍奉二老的意願。「糠啊,你遭礱被舂杵,篩你簸揚你,吃盡控持。好似奴家身狼狽,千辛萬苦皆經歷」,這是就艱難身世的抒懷。「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揚作兩處飛(這是喻赴試求仕),一賤與一貴,好似奴家與夫婿,終無見期……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這糠啊,尚兀自有人吃,奴家的骨頭知他埋在何處?」這是實際上已成棄婦者內心痛苦的抒懷。第四支是在公婆私下窺伺發現她吞咽糠粃時的曲子,「爹媽休疑,奴須是你孩兒的糟糠妻室。」這糟糠妻典故的運用,不但表明女主人公對自己作為伯喈貧賤相守的妻子的認識,而且表現了她與二老死生不渝、風雨共舟的堅定信念。自己咽糠,不讓老人知道,怕引起他們煩惱,受到猜疑後仍然忍讓著不予計較,這是多麼善良寬容的精神啊!二老相繼死去以後,趙五娘剪發買葬,十爪挖泥,羅裙包土,按那個時代的風俗埋葬和祭奠二老,為二老描容後行乞覓夫,把兒輩的義務盡到了家。這正是《琵琶記》悲苦動人之處。再是拒絕蔡公關於再嫁的遺命。受封建思想影響很深的蔡公經過接踵而至災難的洗禮,頓悟強使獨生子赴舉一事致使合家不幸,尤悔致使媳婦墜入苦難深淵,並且眼看就要遭到滅頂,於是立下遺囑要五娘立即改嫁求生。對此趙五娘斷然加以拒絕。在丈夫榮枯不知、生死未卜、公婆死後祭奠乏人的情況下,取這種態度,既合乎性格的邏輯,也是忠貞愛情和不渝地侍奉老人這種信念的突出表現。上述三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貫穿終始的是趙五娘傾身侍奉二老這一點。應該認為,趙五娘這樣想,這樣做,有著現實的合理的思想基礎。由於作者有「論傳奇,樂人易,動人難」的創作觀念,堅持把女主人公寫得真實動人,這個人物的性格就有了相當的深度。第一,她作為熟諳儒家經典和傳統中關於侍奉舅姑之類教誨的女子,有「做個孝婦賢妻,也落得名標青史」(《臨妝感嘆》)的信念。這裡面雖不免帶有封建倫理的時代烙印,但她對什麼是孝婦賢妻有自己的理解,即真心實意地把公婆作為應該衷心敬重和熱愛井為之承擔最大犧牲的爹娘,這中間沒有多大牽強做作的成分。「媳婦便是親兒女」,這是趙五娘性格音符中的最強音。她把婆媳關系與母女關系劃上了等號,生動地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家庭關系的傳統意識的合理一面,與封建倫理中森嚴僵冷的等級觀念大相徑庭。第二,趙五娘對於父母育兒劬勞有自己的認識和體驗。《路途勞頓》中「銷金帳」後四支曲中前三支實際上是對於蔡公蔡婆養育伯喈過程的影射,後一支呼籲伯喈一類男子學一學返哺的「慈鳥」。這就說明,她對公婆的孝順,並不是盲目的行為,乃是當子女的報答父母恩情的普遍心理表現。第三,毋庸諱言,趙五娘是被作者作為孝婦來頌揚的,通篇不乏封建說教的語言,但即使對於這些描寫和議論,也應該具體的分析。譬如有的是當時的習慣語,如「一馬一鞍,誓無他志」;有的是封建觀念與健康感情的雜揉,如「生是蔡郎妻,死是蔡郎婦」;不能全盤否定。對於整個情節中「生事、死葬、葬祭」的模式,這是時代的反映,更不宜予以苛求。下面欣賞第二十一出《糟糠自厭》中的著名片斷:(旦上,唱)[山坡羊]「亂荒荒不豐稔的年歲,遠迢迢不回來的夫婿。急煎煎不耐煩的二親,軟怯怯不濟事的孤身己。衣盡典,寸絲不掛體。幾番要賣了奴身己,爭奈沒主公婆教誰看取?(合:)思之,虛飄飄命怎期?難捱,實丕丕災共危。」[前腔]「滴溜溜難窮盡的珠淚,亂紛紛難寬解的愁緒。骨崖崖難扶持的病體,戰欽欽難捱過的時和歲。這糠呵,我待不吃你,教奴怎忍我飢?我待吃呵,怎吃得?」(介)苦!思量起來不如奴先死,圖得不知他親死時。(合前)(白:)奴家早上安排些飯與公婆,非不欲買些鮭菜,爭奈無錢可買。不想公婆抵死埋冤,只道奴家背地吃了甚麼。不知奴家吃的卻是細米皮糠,吃時不敢教他知道,只得迴避,便埋冤殺了,也不敢分說。苦!真實這糠怎的吃得。(吃介)(唱:)[孝順歌]「嘔得我肝腸痛,珠淚垂,喉嚨尚兀自牢嗄住。糠!遭礱被舂杵,篩你簸揚你,吃盡控持。恰似奴家身狼狽,千辛萬苦皆經歷。苦人吃著苦味,兩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下。」(吃吐介)(唱:)[前腔]「糠和米,本是兩倚依,誰人簸揚你作兩處飛?一賤與一貴,好似奴家共夫婿,終無見期。丈夫,你便是米么,米在他方沒尋處。奴便是糠么,怎的把糠救得人飢餒?好似兒夫出去,怎的叫奴,供給得公婆甘旨?」(不吃放碗介)(唱:)(前腔)「思量我生無益,死又值甚的!不如忍飢為怨鬼。公婆年紀老,靠著奴家相倚依,只得苟活片時。片時苟活雖容易,到底日久也難相聚。謾把糠米來相比,這糠尚兀自有人吃,奴家骨頭,知他埋在何處?」這出戲是傳唱的名篇。開始處用兩支[山坡羊],第一支曲寫災荒年歲,夫婿不歸,五娘獨撐家門,奉養雙親的艱難處境。第二支曲寫趙五娘終日難窮盡的淚水,難寬解的愁緒,難扶持的病體,難捱的歲月。都用排句起句,更是催人淚下;結句合唱也增強了悲苦的氣氛。三支[孝順歌],一支是趙五娘以糠自比,另兩支由糠和米的分離,聯想到自己的遭遇,連糠也不能比。曲詞本色,曲盡人情,凄楚動人。蔡伯喈在《彈琴》一折中所唱的曲詞則較華麗,委婉地表露了他矛盾的心情:[懶畫眉]「強對南薰奏虞弦,只見指下餘音不似前,那些個流水共高山?呀!怎的只見滿眼風波惡,似離別當年懷水仙。」[前腔]「頓覺餘音轉愁煩,還似別雁孤鴻和斷猿,又如別鳳乍離鸞。呀!怎的只見殺聲在弦中見?敢只是螳螂來捕蟬。」這些曲詞的文學成就,大大超過了《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的作品。高則誠是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把戲文的劇本創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的傑出作家。他在南戲發展史上的地位頗似雜劇發展史上的關漢卿。《琵琶記》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不隻影響到當時劇壇,而且為明清傳奇樹立了楷模。所以,過去把它稱為「南戲之祖」不是沒有道理的。

㈦ 中國宋元南戲情況怎樣

宋雜劇和金院本雖然具備了基本的戲劇形態,但只保留下來一些名目,還未發現完整的劇本。我國最早有劇本保存下來的是宋元南戲。因此,有人認為南戲是中國最早成熟的戲劇。

南戲是東南沿海一帶土生土長的民間戲劇,又叫「戲文」。一般都認為它首先是在溫州一帶產生的,因此又叫「溫州雜劇」或「永嘉(溫州的別名)雜劇」。溫州座落在離入海口不遠的甌江南岸,是控帶山海、利兼水陸的交通樞紐。這里氣候溫潤,河網交錯,物產豐富,風光旖旎〔yini乙你〕,造船、漆器、瓷器、刺綉都很發達。宋室南遷之初,溫州一度作為南宋逃亡政權的臨時首都,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溫州一帶好巫風,尚歌舞,里巷歌謠、村坊小曲、民間小戲極為豐富,社火活動相當興盛,為南戲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基礎和良好的條件。明代徐渭在《南詞敘錄》中說:「永嘉雜劇興,則又即村坊小曲而為之。」這是頗有見地的。

早期的南戲結構靈便,形式自由,不太講究宮調和格律,曲調婉轉清柔,主要在溫州一帶民間社火活動中大顯身手;後來,經過文人加工,流傳到城鎮和都市,受到宋雜劇的影響,又廣泛吸收了唐宋以來各種音樂歌舞、說唱藝術的營養,形成由歌、念、誦、科泛、舞蹈組成的綜合藝術。通過人物裝扮,能夠表現復雜而完整的故事。

徐渭《南詞敘錄》是最早記載南戲的典籍,內雲:「南戲始於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之……或雲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號曰『永嘉雜劇』,又曰『鶻伶聲嗽』。」南戲萌芽於北宋末年,盛行於南宋,至元代廣泛流傳開來,並和新興的元雜劇競秀。當時,江南有撰寫劇本的「永嘉書會」、「古杭書會」、「九山書會」、「敬先書會」等民間創作團體,集中了富有演出經驗的老藝人和落拓失意的文人,他們的共同創作,為南戲提供了大量劇本。元代中葉以後,一些著名的雜劇作家也紛紛加入南戲創作隊伍,如馬致遠、蕭德祥、汪元亨等。元末明初,北雜劇趨於衰落,南戲卻得到長足發展,很多文人染指南戲,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技巧上有了不少革新和創造。

南戲存目約180個左右,有全本流傳者僅17本(見錢南揚《宋元戲文輯佚》),且大多經過明人修改。最早的演出劇目有《趙貞女》、《王魁》等,均已佚失。明《永樂大典》收錄宋元戲文33種。八國聯軍入侵時,殘書遭劫,戲文僅存《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三種。它們較多地保存了早期南戲的風貌。其中,「九山書會」編撰的《張協狀元》保留了由說唱諸宮調演變為戲劇的痕跡,被人稱為戲曲的「活化石」。

《張協狀元》是一出「負心戲」,它描寫四川成都秀才張協,於大比之年忽得奇夢,圓夢後辭別雙親,進京應試。途經劍閣五雞山,盤纏被強盜洗劫一空,身負重傷,逃進古廟。在他生命垂危之際,多虧王貧女收留救護。在鄉鄰李大公的說和下,二人結為夫妻。貧女賣發借貸,湊足盤纏,使得張協進京奪魁。但張協高中後,不認前來尋夫的貧女,命人將她亂棒逐出。為了功名,張協又拒絕了王宰相的招贅,致使宰相千金王勝花羞愧而死。張協上任途中,又經五雞山,再度遇貧女,竟揮劍將她砍成重傷。後來,貧女被王宰相收為義女,再嫁張協。新婚之夜,貧女發現新郎竟是忘恩負義、心狠手辣的張協,當場訴說了往日的恩怨,拒絕成婚。後在王宰相的勸說下,二人才又重諧鸞鳳。

《張協狀元》批判了富貴易妻的行為,歌頌了王貧女質朴善良的品格,申張了傳統的民族美德。故事完整,情節曲折,人物眾多,矛盾沖突跌宕起伏,並穿插許多喜劇性的科諢,以增強戲劇效果。其曲文質直淺近,活潑自然,具有濃郁的民間文學氣息和地域風彩。

《張協狀元》採取不嚴格分折分出,從頭演到尾的連場戲形式,時空自由流轉,初步形成了行當齊全,唱、念、做、打兼備的綜合表演體系。而以人當道具的表演形式,則充分顯示出古代藝人的天才創造性,堪稱一絕。

南戲的代表作是「荊、劉、拜、殺、琵」,即:《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記》、《殺狗記》、《琵琶記》五大本。

《荊釵記》一般認為是元人柯丹邱作,演溫州名士王十朋家境貧寒,以荊釵為聘,娶錢玉蓮為妻。婚後,王十朋進京應試,得中狀元。萬俟〔moqi末其,姓〕丞相欲將女兒許配,王十朋拒親,因此被調往邊遠的煙瘴之地任職。早就垂涎於錢玉蓮的紈袴子弟孫汝權趁機篡改王十朋的家書,偽稱王已入贅相府。錢玉蓮雖不相信王十朋會重婚,但耐不住繼母逼迫改嫁,憤然投江,被福建安撫使錢載和救起,認作義女。後來,萬俟丞相勢敗,王十朋升任吉安知府,回家接母,發誓終身不娶,謝絕錢載和招婿美意。及至荊釵重現,夫妻始得團圓。

顯然,此戲的立意與南戲中大量的「負心戲」頗不相同。宋代實行科舉取士,不少寒門出身的讀書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他們中的許多人地位陡變後,便馬上拋棄共過患難的妻子;而權貴們也往往要從新貴中挑選「東床」(女婿),以擴張自己的勢力。這種政治性的「聯姻」,便釀成富貴易妻的大量悲劇。上面提到的《趙貞女》,寫蔡二郎中狀元後,拋棄了供養他讀書,又奉養他父母的原配妻子趙貞女。趙貞女上京尋夫,蔡二郎竟狠心地馳馬將她踹死。後來,天雷殛〔ji集〕頂,轟死了這個歹毒的負心漢。《王魁》則鞭笞了變心的狀元王魁,他全然不念資助他讀書應試的妓女敫〔jiao角〕桂英的恩情,逼得桂英憤而自裁,化作厲鬼,活捉他的靈魂到陰曹地府問罪。《張協狀元》中的張協不報貧女收留救命之恩,竟然揮劍砍傷貧女,後來在權勢力量逼迫下才得破鏡重圓。這些戲總是深深同情那些受害的女性,對忘恩負義的男人給予無情的揭露和嚴厲的批判,表達出人民群眾的鮮明愛憎。
荊釵記

《荊釵記》也是寫這類題材的,卻從正面落墨,塑造了富貴不忘糟糠之妻、忠於愛情的正直文人形象。對錢玉蓮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美好品德也給予了贊許。全劇以荊釵為主線展開故事,構思縝密,結構緊湊,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其中《刁窗》、《見娘》、《祭江》等出頗為流行。

《劉知遠》又作《白兔記》,作者不詳。故事來源很早,宋有《五代史平話》,金有《劉知遠諸宮調》。此戲演述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與李三娘悲歡離合的故事。劉知遠為財主李文奎牧馬,被招贅為婿。李文奎死後,劉知遠受到兄嫂李洪一夫婦的欺壓,不得已棄家投軍,入贅岳節度使府中,並以軍功升為九州安撫使。其妻李三娘在家飽受折磨,磨房生下兒子「咬臍郎」,無力撫養,託人送往軍中。16年後,咬臍郎在劉知遠身邊長大,成為一位英姿颯爽的小將軍。一次出獵,因追趕白兔,與正在井台汲水的李三娘相遇,才知道是自己的母親。咬臍郎回營,詰問劉知遠,促成合家團聚。此戲以肯定和同情的態度描寫了劉知遠青少年時的潦倒和屈辱,投軍後的艱辛與苦楚,未發跡時的掙扎與奮斗;同時也批判了他發跡後的志得意滿,對發妻李三娘的「短幸薄恩」。劇本以飽蘸感情的筆觸描寫了李三娘既遭哥嫂迫害,復被知遠遺棄,在孤獨寂寞、凄風苦雨中忍受熬煎的悲慘命運。揭示了封建家庭內部的矛盾,以及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劉知遠》前半部分寫劉知遠和李三娘由合到分,後半部分寫二人由分到合,中間穿插竇公送子,為咬臍郎的成長、出獵和合家團聚埋下伏筆,針線頗為細密。其詞「極古質,味亦恬然,古色可挹〔yi益〕。」(呂天成《曲品》)「指事道情,能與人說話相似,不假詞采絢飾,自然成韻。」(《曲海總目提要》)其中,《磨房產子》、《竇公送子》、《出獵回書》十分流行。

《拜月亭》,又稱《幽閨記》,大都認為是元代施惠(君美)根據關漢卿雜劇《閨怨佳人拜月亭》改編。故事發生在金末,金主昏庸,聽信奸臣聶賈列的讒言,殺害了主戰大臣陀滿海牙全家。海牙之子陀滿興福得秀才蔣世隆搭救,二人結為兄弟。蒙軍進攻中都(今北京),金國兵部尚書王鎮的女兒王瑞蘭逃難時與母親失散,邂逅〔xiehou泄後〕書生蔣世隆,結為患難夫妻。蔣世隆的妹妹蔣瑞蓮與哥哥失散後,被王鎮夫人認作義女。王鎮和番歸來,在招商店巧遇女兒王瑞蘭,嫌蔣世隆貧窮,將兩人強行拆散,和夫人、瑞蓮一同回到府中。王瑞蘭日夜思夫,拜月亭下吐露衷情。後來,蔣世隆、陀滿興福分中文武狀元,同被王鎮奉旨招婿。世隆和瑞蘭開始拒接絲鞭,及至證實乃是昔日被拆散的患難夫妻時,驚喜交集,破鏡重圓,蔣瑞蓮亦與陀滿興福成婚。

《拜月亭》熱情歌頌了王瑞蘭與蔣世隆在患難中經過相互了解而產生的真摯愛情。王瑞蘭不是那種「情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的苟且女子;也不是那種柔弱而無主見的女子。她對蔣世隆熱烈中有冷靜,潑辣里見矜持。為捍衛來之不易的愛情,同專橫跋扈、勢利虛偽的父親展開了不妥協的斗爭。盡管這出戲最後還沒有擺脫生旦大團圓的結局,但它相當真實地描寫了我國北方各族人民在戰亂中經受的骨肉分散、顛沛流離的苦難,多方面表現了人們在危難中相互扶持的美好情感。通過人物之間的性格沖突,揭露並批判了悖情謬理的封建禮教。

《拜月亭》的故事發生在戰亂之中,充滿悲劇色彩。作者以偶然性避免悲劇性結局,借喜劇性的巧合來突出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祝願和對封建禮教的嘲諷,使人感到妙趣橫生,真實可信,成功地將悲劇色彩與喜劇氛圍融合。特別是「拜月」一出,在悲與喜的轉換交替中,細膩入微地刻畫了人物的心理性格,揭出姐姐原是嫂嫂,妹妹又是小姑的真情,產生了引人入勝的戲劇效果。《拜月亭》的語言質朴自然,爐火純青,於本色處見文采,譬如「歧路相泣」一出,王鎮夫人與蔣瑞蓮在逃難途中,以唱代白,情景交融,「委疑天造,豈曰人工?」(李卓吾對《拜月亭記》容與堂刊本的總批)有人甚至認為,《拜月亭記》超過了《琵琶記》,可以和《西廂記》媲〔pi辟〕美。

《殺狗記》,一般認為是明初人徐畛〔zhen真〕根據元人蕭德祥《王脩〔xiao消〕然斷殺狗勸夫》雜劇改編,然後又經過馮夢龍加工潤色而成。它描寫孫華受狐朋狗友柳龍卿、鬍子傳挑撥,與同胞兄弟孫榮失和,將孫榮趕出家門。孫華之妻楊月真屢勸不聽,便殺了一條黃狗,偽裝成死屍放在門口。孫華深夜酒醉回家,看到屍首後十分驚懼,忙去找柳、胡幫忙,兩人都托詞拒絕。孫榮卻不記前恨,把屍首背到城外掩埋。孫華深受感動,幡然悔悟,兄弟和好如初。本劇運用對比手法,闡明了交友要慎,守業不易的人生道理,批評了澆薄的世風,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但「孝友為先」、「親睦為本」、「妻賢夫禍少」等封建說教充斥劇中。孫榮和楊月真的形象,也不夠生動豐滿。
《琵琶記》,作者高明,字則誠,自號菜根道人,後人稱他為東嘉先生,溫州瑞安(今屬浙江)人。約生於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約卒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高明出身於書香門第,祖、父輩由宋入元,懷著亡國之恨,不曾居官。但年輕氣盛的高明決心通過科舉途徑實現經時濟世的抱負,於是發憤讀經,中了進士,踏上仕途,做到江南行台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職。由於他清廉自守,耿介剛直,看不慣黑暗的官場和腐敗的吏治,以致數忤〔wu午〕權貴。後來,終於解官辭歸,隱居慶元(今寧波)城郊櫟〔li利〕社沈氏樓,閉門謝客,專心著述。高明「長才碩學,為時名流」,交遊很廣。工詩文詞曲,詩文有《柔克齋集》20卷,戲文有《閔子騫單衣記》(已佚)、《琵琶記》。

《琵琶記》寫的是蔡伯喈與趙五娘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說唱、院本、早期戲文均有此目,都把蔡伯喈寫成「背親棄婦」、身遭雷殛的負心漢;《琵琶記》襲用了原有故事的大部分情節,並進行了根本性改造,把蔡伯喈改塑成軟弱、動搖、怯懦的「違心郎」。劇本演書生蔡伯喈新婚兩月,正趕上皇榜招賢,上司推薦,父親強逼,在「子不聽父言是為不孝」的訓斥下,他只得含淚告別嬌妻,進京趕考。高中狀元後,他再三請求辭官,回鄉侍奉父母以盡孝道,但皇帝不準,強令他留在京城做官。在「臣不遵君命是為不忠」的壓力下,他勉強戴上了烏紗帽。牛丞相要招他為東床快婿,他再三推辭不下,無可奈何,只好入贅。身居相府,享不盡榮華富貴,面對著美貌賢淑的牛小姐,他卻愁眉不展,長吁短嘆,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痛苦。蔡伯喈「辭試不從,辭官不從,辭婚不從」。他對雙親生不能養,死不能葬,停妻再娶,都是迫不得已的。就這樣,劇本通過「三不從」(「三強為」)情節的設置,開脫了蔡伯喈的罪責,把批判的鋒芒轉向了牛丞相和「君親」。牛丞相憑藉手中權勢,只顧自己招得快婿,生生拆散蔡伯喈和美的家庭。當朝皇帝則以「孝道雖大,終於事君」相逼,要他忠君報國,屈從「師相」婚事。強大的封建勢力使蔡伯喈一步步走向困境,使蔡家陷入悲慘命運。

高明的改塑,當然有為歷史上的蔡伯喈翻案的動機,有通過「子孝共妻賢」宣揚並提倡封建道德的目的;但更重要的是借這段歷史故事,抒發難以排遣的滿腔憂憤。高明借蔡伯喈之口,一再沉痛地表示:「畢竟是文章誤我,我誤爹娘。」「文章誤我,我誤妻房。」這不僅流露出菲薄名利、眷戀天倫田園之樂的思想,而且點明悲劇的根源在於赴試求官。劇中充滿了對科舉制度、仕宦道路的厭惡和批判,寄託了作家對現實生活的體驗與思考。

《琵琶記》最為動人之處是對趙五娘命運的描寫。趙五娘是苦難的化身,是中國古代勞動婦女的縮影。她不慕榮華富貴的生活,不同意丈夫去應試。丈夫走後,時遇荒年,公婆年邁,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落在她的肩上。領了一點賑濟糧,又被裡正(鄉官)搶走。自己吃糠,把米飯留給公婆,反遭公婆誤解。公婆死後,無錢埋葬,她剪下頭發,沿街叫賣。羅裙包土,自築墳台。最後,又畫下公婆遺容,沿途彈奏琵琶賣唱,進京尋夫。劇本突出刻畫了趙五娘的善良、溫柔、勤勞、朴實、任勞任怨、堅韌不拔等優秀品質,以及自我剋制的犧牲精神,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琵琶記》全劇42出,結構宏偉,構思精巧,兩條線索相互交叉,波瀾起伏地向前發展:蔡伯喈步步陷入功名富貴的羅網而不能自拔,趙五娘於水深火熱之中日益艱難而無法擺脫。於是,一邊是趙五娘臨妝感嘆,在家苦守;一邊是蔡伯喈獨占鰲頭,春宴杏園。一邊是災難臨頭,賑糧被搶;一邊是良辰美景,洞房花燭。一邊是背著公婆吃糠咽菜;一邊是荷花池旁飲酒消夏。一邊是「黃土傷心,丹楓染淚」,羅裙包土築墳台;一邊是長空皓月,思念家鄉夢里人。一哀一樂,一悲一喜,一賤一貴,一貧一富,兩兩相襯,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刻畫出蔡伯喈和趙五娘的不同心境和性格,使人對趙五娘的遭遇產生無限的同情。歷代曲家常把《琵琶記》與元雜劇中的《西廂記》並稱,給予高度評價。明末王思任甚至認為:「《西廂記》易學,《琵琶記》不易學。蓋傳佳人才子之事,其文香艷,易於悅耳。傳孝子賢妻之事,其文質朴,難於動人。故《西廂記》之後,有《牡丹亭》繼之。琵琶之後,難乎為繼矣。是不得不讓東嘉獨步。」(毛聲山評本《琵琶記》)

《琵琶記》的語言樸素、本色,以口頭語寫心間事,委婉盡致。描寫物態,栩栩如生。尤其是趙五娘吃糠時唱的「孝順歌」,更是膾炙人口。趙五娘由糠的難咽,想到自己的身世。以糠和米一賤一貴,生生被揚作兩處,比喻夫妻間不同的命運,觸物傷情,傾訴了心頭無盡的怨艾。傳說高明寫到此處時,案上的兩只燭光合而為一,交相輝映,堪稱神來之筆。

盡管《琵琶記》還有一些明顯的不足之處,如有些情節欠合理,牛小姐的形象概念化,缺乏真實感等,但它不愧為南戲中興後的第一傑作,在戲曲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數百年來,一直活在戲曲舞台上。

㈧ 琵琶記為什麼被稱為南戲之祖

高明,字則誠,號菜根道人,溫州瑞安人。至正五年進士。在元末的動亂中,避居四明櫟社,過著隱逸著書生活。以詞曲自娛,完成《琵琶記》的創作。他除《琵琶記》外,著有《閔子騫單衣記》(已佚),和詩文《柔克齋集》(已佚)。現存詩文詞五十多篇。

《琵琶記》是高明根據長期在民間流傳的南戲《趙貞女》改編的。《南詞敘錄》「宋元舊篇」在其所列《趙貞女蔡二郎》一劇下注雲:「即舊伯喈棄親背婦,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實為戲文之首。」《趙貞女》也是民間演說的題材。南宋詩人陸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中說:「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元陶宗儀《輟耕錄》「院本名目」中,著錄有院本《蔡伯喈》。元雜劇中也一再引述其故事情節。

蔡伯喈,即東漢蔡邕,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稱為蔡中郎。戲中情節並不符合歷史人物蔡伯喈的真實。高明有意翻《趙貞女》的案,把蔡中郎寫成全忠全孝。《琵琶記》改動後的主要關目為「三不從」,即:蔡伯喈是個孝子,本不想去應考,他父親蔡公不從;他辭婚,主考官牛丞相不從;他辭官,朝廷又不從。高明改編《琵琶記》的意圖是宣揚封建倫理道德。他在全戲開場的[水調歌頭]詞中說:「今來古往,其間故事幾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瑣碎不堪觀。正是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又說:「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看子孝妻賢。」他的《閔子騫單衣記》是寫孝子的故事。

作家主觀上是想通過「有貞有烈趙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來宣揚封建道德,挽救末世的危難。然而,《琵琶記》的思想內容是比較復雜的。這是由於作者在元末的動亂中,自己的思想本身就有不可克服的矛盾。高則誠懷有憂時憂民的思想,內心充滿憤懣不平,使他塑造的蔡中郎形象,有自己的特色。蔡中郎不是一個「背親棄婦」的負情者,而是在出仕和退隱,以及在各種社會壓力面前,陷入矛盾和苦悶之中的文人形象。作品中趙五娘的形象,可能在南戲《趙貞女》的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加工,保留了一些動人的情節。所以,趙五娘雖然有為了恪守封建道德,在種種困境,包括封建迫害面前,也能「逆來順受」的方面,但仍顯示了舊時代中國婦女忍辱負重,堅忍不拔的精神品質。另外作品還暴露了地方官吏的貪污,和帶給人民的災難。

特別應該指出,由於高明對傳統歷史文化有深厚的修養,《琵琶記》又是他精心創作的作品,因此在藝術上成就很高。這樣,《琵琶記》逐漸取代《趙貞女》的地位,成為民眾承認的作品。《南詞敘錄》說:「相傳:則誠坐卧—小樓,三年而後成。其足按拍處,板皆為穿。常夜坐自歌,二燭忽合而為一,交輝久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為創瑞光樓旌之。」這雖然是傳說,但也說明人們對《琵琶記》推崇的程度。

《琵琶記》的結構布置最為人稱道。呂天成《曲品》說:「串插甚合局段,苦樂相錯,具見體裁,可師可法,而不可及也。」作者把蔡伯喈在牛府的生活和趙五娘在家鄉的苦難景象交錯演出,形成強烈對比。《成婚》與《食糠》,《彈琴》與《嘗葯》,《築墳》與《賞月》,以及《寫真》,都是寫的很成功的篇章。對比的寫法突出了戲劇沖突,加強了悲劇的氣氛。

《琵琶記》的詞采成就最高,既有清麗文語,又有本色口語,而最重要的則是體貼人情的戲劇語言,王世貞《藝苑卮言》說:「則誠所以冠絕諸劇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體貼人情,委曲必盡,描寫物態,彷佛如生,問答之際,了不見扭造,所以佳耳。」

趙五娘是被推為「南戲之祖」的著名古典悲劇《琵琶記》的主人公。該戲文第一出介紹劇情的「沁園春」曲即以相當篇幅概述趙五娘的事跡,實際上已挑明了她在本戲中的重要地位。以後,她的一系列「堪悲」遭遇構成為這本悲憫動人戲文的主要情節,而歷來人們對該戲之所以激賞不已,實與喜愛趙五娘這個藝術形象是分不開的。

「儀容俊雅」、「德性幽閑」的趙五娘是個美麗端莊且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知經書,能書,善畫)的姑娘,嫁與同郡(陳留郡)蔡伯喈為妻。故事發生的時候,她結婚才兩個月。作者刻畫了「曠野原空,人離業敗」、「飢人滿道」、災害頻仍、官吏魚肉鄉里的典型環境,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里描寫了趙五娘悲慘的生活遭遇,突出了她在災荒歲月中兒獨自養親的艱難處境,從而以她的形象體現了封建制度下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我國婦女在極端艱苦的生活環境里的美好品質,正因為如此,趙五娘的形象贏得了幾百年來廣大讀者的深切同情,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地位。

首先,她不滿於丈夫被逼赴科舉考試之舉。

在此之前,出現在讀者面前的趙五娘是個怎樣的人物?

「輻輳,獲配鸞儔。深慚燕爾,持杯自覺嬌羞。怕難主頻繁,不堪侍奉箕帚。惟願取偕老夫妻,長儔奉暮年姑舅。」(第二出《高堂慶壽·錦堂月》)

這只曲子展現了趙五娘在新婚不久時的心情:羞澀不安,對婚姻頗覺滿意,所一心嚮往的是與丈夫白頭偕老,侍奉好年邁公婆。這與她以後反對丈夫拋親別家去京城應考的態度是一致的,隨著劇情的發展,不難看到她在整本戲里是唯一不為功名利祿所動心的人。當蔡公催促伯喈「快赴春闈」以「改換門閭」,並且以戀新婚、貪妻愛來苛責他,致使伯喈屈從父命時,趙五娘對此表示異議,一方面埋怨公爹「見得好偏」,一方面指責丈夫「功名之念一起,甘旨之心頓忘」,有揆情理,欲偕丈夫向公爹進行勸諫。一旦辭赴試不從的丈夫離家遠行,她叮囑他襦衣換青時切莫戀花柳,定要早辦歸程。可見趙五娘對赴試求仕一事的態度是鮮明的。以後,她總是把一系列變故、災難跟它聯系在一起。把自己的不幸、痛苦和惱恨跟對它的怨恨聯系在一起。在她的心目中,丈夫赴試求仕跟蔡門一連串不幸事件無法分開。她顯然不同熱中於得到鳳冠霞帔的女人。

其次,她在侍奉老人方面自覺地承擔了最大的犧牲。

在趙五娘看來,慶幸夫妻恩愛與盡力侍奉二老沒有矛盾,它們本是融合在一起的兩件事。而且後者較前者更為重要。「為爹淚漣,為娘淚漣,何曾為著夫掛牽」,「悲豈斷弦,愁非分鏡,只慮高堂,風燭不定。」(《南浦囑別》)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因此,竭力撇開「六十日夫妻恩情斷」的悲哀,固然有避「迷戀」丈夫嫌疑的苦哀,也不能說沒有將偕老與侍奉視作一回事情的明確認識。似乎是近「做作」的語言,其實卻正是特定環境中人物的特殊心理。也正為如此,她有「我的一身難上難」的埋怨和浩嘆。「輕移蓮步,堂前問舅姑。怕食缺須進,衣綻須補,要行時須與扶。」(《臨妝感嘆》)又是「怕」,又是「問」,竭盡心力,毅然挑起了代薄情夫婿獨自贍養二老的重擔子。原本清貧的蔡家逢到飢荒年景之後,在遣兒科舉赴試問題上本就存在分歧的公婆現在隨著物質生活日益艱難其矛盾日愈加白熱化了。而趙五娘艱苦備嘗,勞役不輟,支撐著一家口食身衣,同時勉力勸解二老,那種體貼入微、既以物質上又從精神上多方照顧慰藉老人的情懷確實感人至深。在第七出《義倉賑濟》里,趙五娘早已衣衫解典、囊篋罄盡,「說得不出閩門的清平話」,拋頭露面到官府乞領倉米,又遭到惡吏的欺侮凌辱,發出「千死萬死不如早死」的哀嚎,要投井自盡,可是當她想到二老會因此招致速死,又辜負了丈夫臨行的囑托,因而雖然力枯形憊也只得隱忍止步。得到張大公轉贈一點倉谷後,她安排一口淡飯權給二老充飢,自己只拿狗彘食的谷膜米皮暗處吞咽,殊不料婆婆誤以為媳婦不盡心,辱罵她,疑猜她,眼看常見的婦姑鬧劇即將爆發。但枯瘦如柴的趙五娘仍然堅持自我剋制、犧牲,沒有聲辯,沒有反唇相向,也沒有去自尋解脫或自謀生路,拋棄風燭殘年二位老人。這是何等感人的性格!在著名的《糟糠自饜》一出里,趙五娘四支「孝順歌」借物抒懷,淋漓盡致地道出了這個普通婦女身世的艱難、內心的痛苦和始終不渝地侍奉二老的意願。「糠啊,你遭礱被舂杵,篩你簸揚你,吃盡控持。好似奴家身狼狽,千辛萬苦皆經歷」,這是就艱難身世的抒懷。「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揚作兩處飛(這是喻赴試求仕),一賤與一貴,好似奴家與夫婿,終無見期……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這糠啊,尚兀自有人吃,奴家的骨頭知他埋在何處?」這是實際上已成棄婦者內心痛苦的抒懷。第四支是在公婆私下窺伺發現她吞咽糠粃時的曲子,「爹媽休疑,奴須是你孩兒的糟糠妻室。」這糟糠妻典故的運用,不但表明女主人公對自己作為伯喈貧賤相守的妻子的認識,而且表現了她與二老死生不渝、風雨共舟的堅定信念。自己咽糠,不讓老人知道,怕引起他們煩惱,受到猜疑後仍然忍讓著不予計較,這是多麼善良寬容的精神啊!二老相繼死去以後,趙五娘剪發買葬,十爪挖泥,羅裙包土,按那個時代的風俗埋葬和祭奠二老,為二老描容後行乞覓夫,把兒輩的義務盡到了家。這正是《琵琶記》悲苦動人之處。

再是拒絕蔡公關於再嫁的遺命。

受封建思想影響很深的蔡公經過接踵而至災難的洗禮,頓悟強使獨生子赴舉一事致使合家不幸,尤悔致使媳婦墜入苦難深淵,並且眼看就要遭到滅頂,於是立下遺囑要五娘立即改嫁求生。對此趙五娘斷然加以拒絕。在丈夫榮枯不知、生死未卜、公婆死後祭奠乏人的情況下,取這種態度,既合乎性格的邏輯,也是忠貞愛情和不渝地侍奉老人這種信念的突出表現。

上述三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貫穿終始的是趙五娘傾身侍奉二老這一點。應該認為,趙五娘這樣想,這樣做,有著現實的合理的思想基礎。由於作者有「論傳奇,樂人易,動人難」的創作觀念,堅持把女主人公寫得真實動人,這個人物的性格就有了相當的深度。

第一,她作為熟諳儒家經典和傳統中關於侍奉舅姑之類教誨的女子,有「做個孝婦賢妻,也落得名標青史」(《臨妝感嘆》)的信念。這裡面雖不免帶有封建倫理的時代烙印,但她對什麼是孝婦賢妻有自己的理解,即真心實意地把公婆作為應該衷心敬重和熱愛井為之承擔最大犧牲的爹娘,這中間沒有多大牽強做作的成分。「媳婦便是親兒女」,這是趙五娘性格音符中的最強音。她把婆媳關系與母女關系劃上了等號,生動地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家庭關系的傳統意識的合理一面,與封建倫理中森嚴僵冷的等級觀念大相徑庭。

第二,趙五娘對於父母育兒劬勞有自己的認識和體驗。《路途勞頓》中「銷金帳」後四支曲中前三支實際上是對於蔡公蔡婆養育伯喈過程的影射,後一支呼籲伯喈一類男子學一學返哺的「慈鳥」。這就說明,她對公婆的孝順,並不是盲目的行為,乃是當子女的報答父母恩情的普遍心理表現。

第三,毋庸諱言,趙五娘是被作者作為孝婦來頌揚的,通篇不乏封建說教的語言,但即使對於這些描寫和議論,也應該具體的分析。譬如有的是當時的習慣語,如「一馬一鞍,誓無他志」;有的是封建觀念與健康感情的雜揉,如「生是蔡郎妻,死是蔡郎婦」;不能全盤否定。對於整個情節中「生事、死葬、葬祭」的模式,這是時代的反映,更不宜予以苛求。

下面欣賞第二十一出《糟糠自厭》中的著名片斷:

(旦上,唱)[山坡羊]「亂荒荒不豐稔的年歲,遠迢迢不回來的夫婿。急煎煎不耐煩的二親,軟怯怯不濟事的孤身己。衣盡典,寸絲不掛體。幾番要賣了奴身己,爭奈沒主公婆教誰看取?(合:)思之,虛飄飄命怎期?難捱,實丕丕災共危。」

[前腔]「滴溜溜難窮盡的珠淚,亂紛紛難寬解的愁緒。骨崖崖難扶持的病體,戰欽欽難捱過的時和歲。這糠呵,我待不吃你,教奴怎忍我飢?我待吃呵,怎吃得?」

(介)苦!思量起來不如奴先死,圖得不知他親死時。(合前)(白:)奴家早上安排些飯與公婆,非不欲買些鮭菜,爭奈無錢可買。不想公婆抵死埋冤,只道奴家背地吃了甚麼。不知奴家吃的卻是細米皮糠,吃時不敢教他知道,只得迴避,便埋冤殺了,也不敢分說。苦!真實這糠怎的吃得。(吃介) (唱:)[孝順歌]「嘔得我肝腸痛,珠淚垂,喉嚨尚兀自牢嗄住。糠!遭礱被舂杵,篩你簸揚你,吃盡控持。恰似奴家身狼狽,千辛萬苦皆經歷。苦人吃著苦味,兩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下。」

(吃吐介)(唱:)[前腔]「糠和米,本是兩倚依,誰人簸揚你作兩處飛?一賤與一貴,好似奴家共夫婿,終無見期。丈夫,你便是米么,米在他方沒尋處。奴便是糠么,怎的把糠救得人飢餒?好似兒夫出去,怎的叫奴,供給得公婆甘旨?」

(不吃放碗介)(唱:)(前腔)「思量我生無益,死又值甚的!不如忍飢為怨鬼。公婆年紀老,靠著奴家相倚依,只得苟活片時。片時苟活雖容易,到底日久也難相聚。謾把糠米來相比,這糠尚兀自有人吃,奴家骨頭,知他埋在何處? 」

這出戲是傳唱的名篇。開始處用兩支[山坡羊],第一支曲寫災荒年歲,夫婿不歸,五娘獨撐家門,奉養雙親的艱難處境。第二支曲寫趙五娘終日難窮盡的淚水,難寬解的愁緒,難扶持的病體,難捱的歲月。都用排句起句,更是催人淚下;結句合唱也增強了悲苦的氣氛。三支[孝順歌],一支是趙五娘以糠自比,另兩支由糠和米的分離,聯想到自己的遭遇,連糠也不能比。曲詞本色,曲盡人情,凄楚動人。

蔡伯喈在《彈琴》一折中所唱的曲詞則較華麗,委婉地表露了他矛盾的心情:[懶畫眉]「強對南薰奏虞弦,只見指下餘音不似前,那些個流水共高山?呀!怎的只見滿眼風波惡,似離別當年懷水仙。」[前腔]「頓覺餘音轉愁煩,還似別雁孤鴻和斷猿,又如別鳳乍離鸞。呀!怎的只見殺聲在弦中見?敢只是螳螂來捕蟬。」

這些曲詞的文學成就,大大超過了《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的作品。高則誠是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把戲文的劇本創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的傑出作家。他在南戲發展史上的地位頗似雜劇發展史上的關漢卿。《琵琶記》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不隻影響到當時劇壇,而且為明清傳奇樹立了楷模。所以,過去把它稱為「南戲之祖」不是沒有道理的。

㈨ 高明《琵琶行》全詩

潯言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沈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閱讀全文

與高明孝順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壽保險怎麼買最好 瀏覽:716
父母a型血兒童什麼血型貧血 瀏覽:31
巢湖老年大學招生 瀏覽:25
老人家過戶 瀏覽:873
入伍條件體檢什麼項目 瀏覽:753
社保退休和事業單位退休什麼時候漲工資了 瀏覽:254
長壽花常開 瀏覽:930
老人家拿著可以唱歌的是什麼 瀏覽:577
一年級孝敬父母主題班會串詞 瀏覽:20
微信怎麼交養老保險怎麼交 瀏覽:768
兒子不孝順父母的話 瀏覽:784
輻射4沙灣養老院地圖 瀏覽:628
教師重陽節團建 瀏覽:65
記老年大學的同學們 瀏覽:30
揚州養老院哪家最好 瀏覽:559
養生的問題吃核桃會有哪些好處 瀏覽:268
孝敬父母好少年先進事跡 瀏覽:403
老年人呼叫系統 瀏覽:739
長壽天的天人 瀏覽:708
醫院體檢什麼血壓儀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