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陽節和道教有關嗎
重陽節的重要習俗「 登高」 , 也與道教九月九日「 升天成仙」 也有內在的聯系。因為相信九月九日是神仙升天的日子, 先民們就選擇九月九日登高, 意圖能向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一樣, 升人天宮, 這種對升天的渴望, 溯其源頭, 是人們對長壽的一種企盼, 《太清諸草木方》日「 九月九日, 採菊花與獲芬松柏脂丸服之, 令人不老。」 道家無論是服食丹葯, 還是苦練修行, 其最終的最求是與天地同壽, 能長生不老, 而長生不老, 在世俗世界是無法實現的, 只有升上九天, 才能與日月同壽, 而九月九日重陽節,『兩陽相重, 是升夭的最好時機, 故在道家的觀念體系中, 九九重陽升天成為一種傳統, 在重陽節成為華夏民族傳統節日的時候, 這種九九重陽「 升天」 , 又直接演變為重陽登高。
道教選擇登高作為升天的手段, 這與中國古代的神靈世界有關。在現在已經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 大型祭祀遺址多建築在山顛、山樑等處, 在平原地區, 甚至人工堆築成山用於祭祀良諸文化遺址多有稱為「 山」 或「 墩」 的人工堆築的高台, 如著名的「 反山」 、「 福泉山」 、「 草鞋山」 、「 張陵山」等, 歷經數千年風雨, 不少「 山」 或「 墩」 現乃高出地面米以上, 高者有的達到余米。從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到, 泰山、昆侖山、華山、滋山等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就被視為神山。這種高山情結源於天國神靈觀念的出現。在傳說中的五帝時期, 這些神山是人們登天之處。而且, 這些神山越到高處越神奇。在山巔或堆築成山以祭祀的現象, 表現了當時人們對於成仙的強烈嚮往。
升天成仙是人們對理想境界的一種無限追求, 成仙, 是希望能永遠存在而不消失, 是古人對永恆的追求。而在現實社會中, 九月九日重陽節升天成仙則轉化為人們對長壽的企盼。在意象上, 重陽登高, 正是人們對人生不老的一種追求, 所以從魏晉開始, 人們已經開始把九九重陽與長壽聯系在一起了,曹巫在九月九日送鍾麟菊花, 說「 至於芳菊, 紛然獨榮, 非夫含乾坤之純和, 體芬芳之椒氣, 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 思食秋菊之落英。
⑵ 九九又重陽,與重陽節有關的道教文化有哪些(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復、重九節、九月九制、茱萸節、菊花節等,是漢族的傳統節日。
時在農歷九月初九日,故又稱九九重陽,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在道教,九月初九同樣也是中壇元帥(太子爺)誕辰、酆都大帝誕辰、斗姆元君誕辰、九皇大帝誕辰、玄天上帝飛升、重陽帝君飛升、東斗下降、北極下降、東華帝君降現、太上救苦天尊下降、真武飛升、三天扶教輔玄大法師正一靜應真君、並玉府王真人、右侍趙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
⑶ 重陽節道家什麼日子
重陽節道家農歷的九月初九的日子,是道教真武大帝以及斗姆元君的誕辰,同時這一回天也稱為「九皇會」答。根據道教道家的北斗經典,每年農歷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是「北斗九皇誕」,連續9日,不斷的禮拜北斗諸星,可以令人間消災延壽、福祿兼至,而初九也是法會的頂峰和高潮。
重陽節道家最重要的日子是九月初九,道家九皇大帝聖壽、酆都大帝聖壽、中壇元帥聖壽、斗姆星君聖壽、重陽帝君飛升、東斗下降、北極下降、道家東華帝君降現、太上救苦天尊下降、重陽節、火神爺誕、道家三天扶教輔玄大法師正一靜應真君、並玉府王真人、右侍趙真人、道家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都是在九月初九。
重陽節道家最重要的日子九月初九:重陽節。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是我國傳統的四大祭祖節日。同時,也是道教的重要日子。
農歷九月初九日是道家斗姥元君聖誕,同樣也是九皇大帝誕辰的日子,道家三天扶教輔玄大法師正一靜應真君、並玉府王真人、右侍趙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
九月初一至初九,是道家九皇大帝聖誕,道觀都舉行齋醮慶賀聖壽,稱之為「九皇會」,若有眾生虔誠禮拜斗真,道家則可以消災解厄。
⑷ 重陽節有什麼講究啊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重陽節的習俗很多,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有的地方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又叫"老人節",1989年,我國重陽節正式定名為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全國的敬老日。
⑸ 陰歷九月九是道家祖師爺生日嗎
農歷九月初九是到家,朱先生也得生日嗎?你要是知道了,那就是的,你也不知道,那就不知道了,你要知道,這都是到家作業的生日,早上香去上海了,往後
⑹ 道家九月初九什麼日子
九月初九:九皇齋第九日
九皇大帝聖壽、酆都大帝聖壽、中壇元帥聖壽、斗姆星君聖壽、重陽帝君飛升、東斗下降、北極下降、東華帝君降現、太上救苦天尊下降、重陽節、火神爺誕、三天扶教輔玄大法師正一靜應真君、並玉府王真人、右侍趙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茱萸節、菊花節等,是漢族的傳統節日。蘇軾言「霜風漸欲作重陽,熠熠溪邊野菊香」。(唐)邵大震言「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去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重陽過後,西風漸緊,庭樹葉紛紛。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是我國傳統的四大祭祖節日。同時,也是道教的重要日子。農歷九月初九日是斗姥元君聖誕,同樣也是九皇大帝誕辰、中壇元帥(太子爺)誕辰、酆都大帝誕辰、玄天上帝飛升、重陽帝君飛升、東斗下降、北極下降、東華帝君降現、太上救苦天尊下降、真武飛升、三天扶教輔玄大法師正一靜應真君、並玉府王真人、右侍趙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
「九皇會」
九月初一至初九,是九皇大帝聖誕,道觀都舉行齋醮慶賀聖壽,稱之為「九皇會」,若有眾生虔誠禮拜斗真,則可以消災解厄,延年益壽。
1
北斗九皇大帝聖壽
九皇寶誥
志心皈命禮
紫光毓秀,皇極分元。為造化之樞機,作人神之主宰。宣威三界,統御萬靈。至道至尊,大明大德。中天北斗,九皇九真。延生解厄上道帝君,大聖興福助善天尊。
關於北斗九皇大帝的來歷,相傳,龍漢時有一國王名周御,其妃名紫光夫人。某日,夫人於蓮池中沐浴,忽感蓮花九朵化
⑺ 重陽節的特點是什麼
重陽節(又抄稱敬老節或踏秋襲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稱「九九」[7]、「重九」。重九亦叫「重陽」,相信是依據《易經》六陰九陽之說。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等。「九九」諧音「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有重九祭祖,敬老崇孝之傳統。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在港澳,重陽節是除清明節外,另一個登山掃墓、拜祭先人的日子,被視為另一個清明節。
(7)九月九重陽節道教好擴展閱讀:
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農歷九月九日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每到九九重陽這一日,各地都有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的活動。
⑻ 重陽節與道教什麼關系
重陽節的由來是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內之中《季秋紀》載:「容(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重陽節在傳統意義上,日月並為陽九的重陽,強調的是避邪消災。據說,晉朝時,今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區,有個名叫桓景的學道的人,他的師傅費長房真人對他說:「九月初九,你家有難,你趕快回去,叫家裡的人用絳紅色布做成香袋,裝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處,喝菊花酒,就可消禍。」
桓景依照師傅的指點,是日舉家登上座落在蔡國故城西面城垣的一處叫做名岡山的至高處避禍。傍晚歸來,發現家中的家禽家畜全都死了。費長房知道後說:「這些雞鴨牛羊狗已經替你們受災了。」
⑼ 九月九日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賞菊、登高、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重陽日,中國重陽節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內稱菊容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9)九月九重陽節道教好擴展閱讀:
廣州過重陽節,民眾登白雲山,賞秋、健身。吳川地過重陽節,享宴高會,擺敬老宴。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陽江市過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紙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
港澳在港澳人的習俗中,清明為「春祭」,重陽為「秋祭」。重陽登高祭祖的傳統風俗延綿至今。在港澳地區,古老的重陽節,今已演變為一個多元化的節日。
海南過重陽節有登高望遠、插茱萸、送「重陽糕」、「趕山貓」、洗艾葉水等習俗。
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近年上海市楊浦區開展「歡樂在重陽」敬老愛老系列活動。
⑽ 關於重陽節的一些講究,你知道嗎
重陽節釋義重陽節又叫「重九節,顧名思義,因為這天是九月初九。也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在古人眼裡,「九」諧音「久」,這是一個好日子。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北師大的蕭放教授曾說,重陽習俗的原型是古代人們祭祀的一種儀式。那麼最早是來源於哪裡呢?
據《後漢書》記載,農歷九九重陽節的形成,傳說和漢代費長房及弟子桓景有關,費長房學醫會道,可治重病,有一天費長房看到弟子謂景身上有災,就說: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災,可作絳囊盛茱萸系臂上,登高山,飲菊花酒,禍可消。」什麼意思呢,就是在九月初九這天,你家裡會有災禍發生,想要消除此次災禍,就要去登山,還要帶著茱萸草,喝菊花酒才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