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隨州重陽節

隨州重陽節

發布時間:2021-12-22 04:17:37

① 菊花和桂花分別是哪個城市的市花啊

菊花是北京、 太原、 德州、 蕪湖、 中山、 湘潭、 開封、 南通、濰坊、 彰化市的市花。

桂花是杭州、桂林、合肥、蘇州、瀘州、信陽、南陽、老河口、恩施、台灣台南市
的市花。

② 潘姓來歷和名人!

來歷: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清康熙末年,台灣岸里大社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台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

名人:

1、潘安

潘安,即潘岳,字安仁。河南中牟人。西晉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潘安的小名為「檀郎」、「檀奴」。因潘安既是美男子,又對結發妻子一往情深,忠貞不渝,即便後來妻子很早就去世了,他也沒再娶。是女性心目中完美的情人、夫君形象,「檀郎」、「檀奴」遂成為夫君或心上人、情郎的代名詞。

潘安出身儒學世家。少年時,隨父宦遊河南、山東、河北,青年時期就讀洛陽太學,二十餘歲入仕,供職權臣賈充幕府,後歷任京官,因作賦頌揚晉武帝躬耕藉田顯露才華被當權者左遷河陽縣令,潘安負其才而鬱郁不得志。

2、潘任

潘任是宋淳祐時狀元、秘書閣學士潘仝之孫,南宋後期皇室護衛潘毅之子。自幼受家庭影響和嚴師傳教,精武略,重忠孝。潘任少年時代就充滿著雄心壯志,要立志報效國家,在父親指導下,博讀四書五經,精通武藝。

南宋德祐年間,元軍攻陷都城臨安,潘任積極響應文天祥勤王號召,在汀州率領士兵奮力阻擊元軍,朝廷封扶駕征討大將軍。潘任在汀州採取堅壁清野戰術,把元軍堵在汀州之外。但堅守二個多月,汀州失落。潘任並不氣餒,又在漳州修築防禦工事,重振軍威,並在漳州多次擊退元軍進攻。

3、潘閬

潘閬,為人疏狂放盪,一生頗富傳奇色彩。早年在汴京講堂巷開葯鋪。太平興國七年(982),盧多遜為相時圖謀立秦王趙廷美為帝,潘閬參預其謀。後盧多遜和秦王事敗,潘閬受株連而遭追捕。潘閬假扮僧人逃進今山西省南部黃河北岸的中條山,一路輾轉到杭州、會稽賣葯為生。

至道元年,潘閬因宦官王繼恩推薦,得到宋太宗的召見,賜進士及第,國子四門助教。因其過於狂妄,未幾追還詔書。太宗駕崩之前,潘閬與王繼恩、參知政事李昌齡、樞密趙鎔、知制誥胡旦等謀立太祖之孫惟吉為帝。

4、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詢,漢族,大名府人,北宋開國名將之一。潘美與宋太祖趙匡胤關系素來深厚,宋朝建立後,受到重用。李重進叛亂,太祖親征,潘美為行營都監從征。

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宋朝下令征伐南漢,任命潘美為行營諸軍都部署、朗州(今湖南常德)團練使,尹崇珂為他的副手。軍隊進克富州,劉鋹派其將領率領軍隊一萬多人來增援,潘美與他們作戰,大敗南漢軍,於是攻克賀州。

5、潘季馴

潘季馴,字時良,號印川。湖州府烏程縣人。明朝中期大臣、水利學家。潘季馴曾四次主持治理黃河和運河,前後持續二十七年。在長期的治河實踐中,他吸取前人成果,全面總結了中國歷史上治河實踐中的豐富經驗,發明「束水沖沙法」,為中國古代的治河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潘季馴依據治河的經驗,反復研考,寫成《宸斷兩河大工錄》、《兩河管見》、《河防一覽》等,提出許多有價值的治河理論,並繪有《河防一覽圖》,另著有《司空奏疏》、《留余堂集》。《皇明經世文編》卷375~卷378輯有《宸斷大工錄》四卷 。

③ 湖北省隨州市浙河鎮光化小學招生電話

長龍鎮位於連江縣東北部山區,為連江縣海拔最高的鄉鎮,北與羅源縣接壤,距連江縣域23公里。轄7個行政村,其中畲族行政村3個,老區基點村7個。鎮區面積68平方公里,是漢、畲、歸僑聚居地,人口1.3萬人。
交通狀況
我鎮交通便捷,縣道飛馬公路貫穿全鎮,7個行政村均鋪設了公路水泥路面,長龍至連江行程40分鍾。往東15分鍾即可到達文化名鎮--透堡鎮,繼行30分鍾就可達可門港;往西車行15分鍾,即可達擬建中的福州環城高速公路洋門立交互通橋,貴新隧道通車後,長龍到福州只需不到1個鍾頭車程。
歷史人物
長龍史稱「名聞鄉嘉賢上里」。解放初期,置下洋鄉、蘇山鄉,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時合二為一,置「長龍公社」,一九六二年國有長龍林場、國有長龍華僑農場在長龍辦場,「三家合一」統稱「長龍公社」,一九七三年三家分開,為長龍公社、國有長龍林場、國有長龍華僑農場。後撤消「公社」建制,改稱「長龍鄉」, 1997年撤鄉建鎮。長龍人傑地靈,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鄉鎮,是革命老區。嵐下村院後自然村卓秋元,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推翻清政府民主革命,在廣州起義戰斗中,英勇犧牲,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葉飛,陶鑄等多次在長龍領導閩東革命活動。第一任中共連江縣委書記楊而昌曾長期在長龍領導連羅兩縣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游擊斗爭。外襖村的林嫩妹是連江第一任蘇維埃政府主席。下洋的梁仁欽是連江縣第一任團縣委書記。長龍人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新中國的誕生,拋頭顱,灑熱血,做出了重大的犧牲,現有烈士37人。
建築景觀
長龍歷史悠久,現存多座明清年代古民居、古祠堂,保存完好聞名的有建庄後灣里「十二扇厝」。洪峰村的「林氏宗祠」和「嶺頭頂古厝」。長龍歷史上是佛教勝地,現存有寺廟多座。嵐下村的廣應寺,建於唐貞觀元年。蘇山村的光化寺,建於明朝年間。還有下洋的興龍寺,建庄的開元寺,均是建築年代久遠的名寺。寺廟坐落在青山綠水間,金碧輝煌,環境清幽,空氣新鮮,是修身養性,旅遊度假的好去處。長龍山區多名山,高聳挺拔的蘆峰山極目遠眺,馬透平原,大官坂墾區、羅源灣大海,可門港美景一覽無遺。洪峰的紅旗山,海拔之最,霧繞山間,若隱若現,猶如美麗的仙女。山頂平坦,綠草成蔭,山花爛漫,丹陽、蓼沿,盡收眼底。蘆峰、紅旗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登山健身的好地方。長龍夏季氣候涼爽,是避暑勝地。
氣候物產
長龍雖是山區,但瀕臨沿海,受海洋性氣候影響,雨水充沛,氣候優越,常年平均氣溫16.7攝氏度。森林資源豐富,全鎮擁有林地3000公頃,盛產杉木、松樹毛竹等。長龍山地坡度平緩,土地肥沃,適宜茶葉生產,現全鎮茶園面積高達11000畝,年產茶葉5000噸,是聞名的「茶葉之鄉」,長龍又是「蘑菇之鄉」,全鎮種植蘑菇近300萬平方米,年收入1000多萬元。長龍鎮又是福州市半高山反季節蔬菜基地,一年四季源源不斷地向福州市民提供各種無污染綠色反季節蔬菜。
基礎設施和社會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後,長龍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很大的發展。2007年,全鎮社會總產值22540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850萬元,農業產值792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338元。基礎設施完善。7個行政村已實現村村通水泥公路,郵電通訊設施完善,7個行政村已實現移動通訊信號覆蓋,全鎮已全部開通程式控制電話,隨時可與國內外進行通訊聯系。醫療衛生設施較為完善,鎮內開通了有線電視,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長龍鎮私營企業發展迅速,現茶廠17家,茶葉銷售往祖國各地。長龍「青紅」酒採用無污染粟米釀造,芬香味醇,是健身的上品,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長龍事業蓬勃發展,辦學條件不斷改善。鎮內建有一所中學,3所完全小學,學生可實現就近就學。優美的環境,富饒的物產,便捷的交通,充足的電力以及優質的服務營造了寬松的投資環境。

④ 李白不同時期的代表作

一、《登錦城散花樓》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

金窗夾綉戶,珠箔懸銀鉤。

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

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2、翻譯

紅日高照錦官城頭,朝霞把散花樓染得光彩奪目。

華美的窗間夾著錦綉的門戶,珍珠綴飾的簾子間懸掛著玉鉤。

台階高聳直入雲端,我登高極目遠望舒散懷憂。

日暮時瀟瀟細雨飄灑向三峽,春時江水漫漫環繞著雙流城。

今天我來此登樓而望,正如同身游於九天之外。

3、介紹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的作品,是李白最早創作的詩歌之一。關於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有多種說法:詹福瑞、劉崇德、葛景春等認為此詩作於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春初游成都時;

郁賢皓《李白集》認為此詩當是開元八、九年(720、721年)間游成都時作;裴斐《李白年譜簡編》則認為此詩是李白在開元十年(722年)重遊成都時所作。

二、《別匡山》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曉峰如畫參差碧,藤影風搖拂檻垂。

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

看雲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

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

2、翻譯

晨,我遠望匡山,但見青山如畫,青翠的顏色深淺不一,樹木參差不齊。

藤影隨風飄動,垂到欄桿上。山間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帶著一隻家犬行走,晚歸的農民們都背負著柴薪。

猿在樹上喧叫,我倚樹而立,看見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鶴池中洗吃飯的缽盂。

不是我不愛這秀麗的美景,只因我已決心將我的文才武藝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時代,以開創一番事業。

3、介紹

此詩寫於開元十二年(724),是當時二十四歲的李白在離開讀書十載的匡山書院時寫的。

這首詩是李白早期的重要作品,歷代李白詩文集均未收錄,僅見於四川彰明、江油二縣縣志。匡山位於李白故里青蓮鄉之北五十餘里,是少年李白讀書學劍之地,他曾在這里習居十年。本詩是他為了實現理想而決心離開故鄉的抒情之作。

三、《行路難》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2、翻譯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價十千,玉盤里的菜餚珍貴值萬錢。

但心情愁煩使得我放下杯筷,不願進餐。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裡一片茫然。

想渡過黃河,堅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遙想當年,姜太公磻溪垂釣,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夢日,受聘在商湯身邊。

人生的道路何等艱難,何等艱難,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

堅信乘風破浪的時機定會到來,到那時,將揚起征帆遠渡碧海青天。

3、介紹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

可是入京後,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

四、《登邯鄲洪波台置酒觀發兵》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我把兩赤羽,來游燕趙間。

天狼正可射,感激無時閑。

觀兵洪波台,倚劍望玉關。

請纓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風引龍虎旗,歌鍾昔追攀。

擊築落高月,投壺破愁顏。

遙知百戰勝,定掃鬼方還。

2、翻譯

我帶著兩支赤羽箭,來到燕趙之地游歷。

正逢國家要發兵征伐外敵,因而受到感染,意氣風發。

在洪波台觀看兵士操練,手拿著劍遙望玉門關。

希望可以到燕然山去為國效力,而不是留戀於南方。

大風吹動軍旗,擊打著歌鍾,氣勢威猛。夜裡擊築、投壺為樂,可以暫時消去煩惱。

如此強大的兵力,一定可以百戰百勝,打敗契丹而凱旋。

3、介紹

此詩為詩人於天寶十一年(752)北游幽州途中,在邯鄲洪波台看官兵操練儀式後所作,抒發自己北上抗敵、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

五、《九月十日即事》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2、翻譯

昨天剛登上龍山宴飲,今天又在這里舉起了酒杯。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3、介紹

這首詩是李白在當塗(今安徽當塗)龍山登高之作,時在唐代宗寶應元年(762)秋重陽節後一日,作者已於前一日登過一次龍山,並作了首《九日龍山飲》, 這屬於第二次登上宴賞,故作者感嘆菊花連續兩天遭到採摘,聯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白

⑤ 隨州炎帝神農故里的景區景點

1、文化雕塑壁:位於景區入口。為展現人類在蒙昧時代的混沌的文化牆,在石板上雕刻幾何抽象圖案的浮雕。
2、照壁:位於景區入口。照壁正面是中國書法協會原主席沈鵬先生題寫的「炎帝神農故里」
3、烈山湖水庫:總庫容5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00畝,為炎帝神農烈山風景區提供18萬平方米的水面面積。
4、九拱橋:全長117米,橫跨烈山湖,將景區入口和神農大殿相銜接。以九為模數進行設計,橋身由九個券洞組成,橋上欄桿間跨度和引橋長度也採用九的倍數。拱橋主橋入口、欄桿、柱頭圖案花紋等,採用古樸、莊重、渾厚風格造型以表現太古時代的人文精神。橋面鋪裝採用花崗岩火燒板,橋身及拱圈鑲面採用白砂岩蘑菇石。欄桿採用漢白玉欄桿。
5、華夏始祖門:位於核心景區中軸線,九拱橋及聖火廣場之間。主門高6米,側門高4米,借鑒漢代早期門闕合一的形制,斗拱加以簡化變幻,通過高矮區別突出主體,『華祖」『農宗」門上雕刻圖案反映早期炎帝農耕時代的風情,採用青石材質,造型古樸大氣。
6、聖火台:取材於古籍記載』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由中國美術學院於小平教授設計。
7、石燈籠:位於齊步登天台兩側。登天台共7段,每段7步。石燈籠選用福建產上等石材,整塊石材雕刻,內部樓空放置燈管,燈籠上側用篆書刻有民族稱呼,56個石燈籠代表56個民族。
8、盛世和諧鼎:鼎位於登天台和謁祖廣場的連接處。採用青鋼鑄造。
9、七步登天台:階梯寬18米,共7*7=49節階梯。
10、謁祖廣場:廣場長117米,寬117米,為正方形。面積13689㎡,9的倍數。採用福建產上等花崗岩鋪裝,可同時容納2萬人參加拜祖活動。
11、八大功績柱:八大功績柱採用產自福建的編號606優質花崗岩雕刻而成,高9、9米,直徑1、27米 ,九九之數,示意炎帝在華夏民族文明發展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八大功績柱以圖騰柱的形式分布組成一組雕塑,用寫實的手法,生動的畫面,通過能工巧匠的精雕細刻,充分體現炎帝在華夏民族文明發展史上的豐功偉績,西側從南到北依次為:削桐為琴,練絲為弦;合榭而居,安居樂業;治麻為布,首創紡織;首創農耕,發明種植;東側從南到北依次為:日中為市,首創交易;作陶為器,冶制為斧;遍嘗百草,發明醫葯;首創耒耜,教民耕耘;分列展開一組充滿詩意的畫卷,富有靈巧的裝飾效果,又不失莊重大方的雕塑意味。頂部雕刻盤龍和玉琮,龍是華夏民族圖騰的象徵。設立八大功績柱雕塑,意在弘揚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對重拾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必將激歷我們承先啟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12、鍾鼓樓:位於神農大殿拜祖台兩側,層層疊色,體現出荊楚文化韻味。樓內分置銅鍾和皮敢,晨鍾暮鼓與萬法寺遙遭呼應。
13、炎帝神農大殿:提取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中建築形象。採用廡殿頂,三重檐,高台基的建築形制,這些均是對早期楚漢高台建築大尺度的空間技術方法和早期大空間的建築空間組合的運用和提煉。大殿面闊9間。當心間10.8米高石券門直達二重檐,既是炎帝時期穴居生活和神農洞的象徵,又有早期古樸自然的建築技術風格隱喻;三重花崗岩台基體現炎帝神農的始祖地位;展現歷史上荊楚地區高台建築的地域建築風格。大殿兩邊的鍾鼓樓以簡練的石亭形制,小巧的尺度,以襯託大殿的雄偉壯闊並在立面構圖上與大殿在視覺上形成穩定的三角形。神農大殿建築平面柱網採用面闊九間,以反映歷史上荊楚以九為尊地方文化內涵,同時也隱喻炎帝神農故里九龍山的含意。在平面布局上由內外兩圈石柱圍合而成,外圈柱36根,象徵36天罡,在入口處四顆方形石墩柱上分別雕有炎帝神農畫像及圖騰,一方面隱喻著四個季節及炎帝恩澤華夏大地,另一方面是對楚漢建築特有建築形式的抽象再現。炎帝大殿外廊的36根柱子,通高9.9米,全部採用整體花崗岩中間鑽孔,與整體石制柱礎安裝定位後再現場澆注鋼筋混凝土柱,高超的施工難度和施工技術確保了無縫石柱的高度整體性和雄渾效果,顯示出恢宏無以倫比的氣勢。1.5米的坐斗拱採用整石砌築與混凝土梁插連接,以模仿傳統建築的榫卯結構。石門為了保證永固耐用和古樸雄厚的氣勢,沒用採用傳統的石材幹掛形式,而是通過20公分厚的花崗岩砌築而成。二三重檐之間運用傳統建築抱廳的處理方法,形成高側窗,解決了大進深室內採光要求,也通過從屋頂頭下來的光線處理,為大殿平添了神秘浪漫的氣質.大殿外廊尺寸46.8M*36.8M,內壁尺寸37.2M*27.2M。大殿內牆裙將布置展現神農功績的石材浮雕,大殿頂部為長方形,刻有祥雲浮雕。
14、神農塑像:由中國美院教授根據1987年周共·王德樵帶回的畫像為藍本設計,雕像高4.4米,神農凝視前方,雙目有神,慈祥中不失威嚴。
15、旭日曰、彎月湖:分別位於謁祖廣場的東西兩側,和謁祖廣 插、環形樹陣共同構建了一個「天圓地方、日月同輝」的景觀。旭日園外圓路寬3.6米,半徑24.5米;內圓路寬4.6米,半徑9米;八卦園半徑3.6米。彎月湖位於炎帝神農大殿西南側。佔地面積約四千平方米,湖內水容量約為2萬方。
16、萬法寺:萬法寺位於烈山的耕耘山山巔,始建於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隨州古代名剎、佛教勝地之一,有「百川匯海,萬法朝宗」之譽。萬法寺歷時一千三百多年,經歷朝歷代復修擴建,原寺已拆毀。為發展風景區的旅遊事業,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已於1991年重陽節按照歷史原貌修復了萬法寺的「大雄寶殿」等殿堂,完成了第一期工程。2009年,根據景區統一建築風格,進行再次整修。萬法寺由山門、大雄寶殿和兩廊偏殿組成。山門口雄立著一對白獅。正面是大雄寶殿,兩邊朝廊也都供有神像,姿態各異,形象逼真。
17、功德殿古建築群:此組建築是由清華大學徐伯安教授主持專家組設計的一組秦漢風格建築群,高大雄偉,外觀威嚴、莊重。整體佔地面積10320平方米,建設面積2466平方米,由日月門、天門、碑苑和功德殿組成,它是景區重要景點之一。用於集中展示炎帝神農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突出貢獻,神農井位於功德殿中心廣插,為烈山九井之一。
18、神農碑:明代萬曆丁丑年(公元1577年)隨州知州陽存愚立。碑高2米,寬1米,重數噸,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安徽桐城詩人何松濤贊道:「九烈山粱挺巨碑,民族偉樹根可追。縱然風雨滄桑變,也教炎黃兒女歸。七字凝結四海意,一石綻放五洲眉。神農靈在應堪慰,仰賴陽翁寸草暉。」
19、神農洞:相傳炎帝神農誕生之地。
20、神農泉:位於炎帝神農大殿西南側。傳說炎帝神農誕生時,天崩地裂,九井自穿,九山相連(即汲一井水,八井皆動,一山拋鞭九山應),中華民族龍的傳人由此而來。隨著時間流逝,九井現存一井,,即為神農泉的所在之處。
21、神農紀念館:由門廳、神農生平展廳、祭祀活動展廳、五姓宗親會館、書法展廳、神農座像聯合組成。

⑥ 隨州的老年人高齡補貼是什麼政策

隨州市民政局老齡辦最新消息:全市約2.9萬名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將獲每月30元的高齡生活補貼,每年最多一次性可獲360元。
【目前,隨州共有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約2.9萬人,隨州大部分地區以今年1月為節點,按出生時間來計算,以每月30元的標准發放高齡補貼。如某人1932年1月出生,則可領取全年12個月、共計360元的補貼;某人1932年5月出生,則可領取8個月、共計240元補貼。隨州各個縣市區的高齡補貼發放形式各異,其中隨縣通過人社網路平台發放,廣水依託社保卡發放,曾都區多個平台兼用,郵政代發為主;隨州經濟開發區已發放到位;大洪山風景名勝區採取社會化發放,以銀行發放為主。】

⑦ 隨州過年的習俗

北方的習俗比南方還多,比如包餃子,而且要貼窗花,各種的花紋,寓意來年吉祥,包括一些本命年的穿戴及講究,多不勝數。

明清以來,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裡發財。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團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過年包餃子、南方過年做湯圓的習俗仍然極為普遍。

過年吃年糕、水餃、湯圓是中國人的風俗之一。年糕因其諧音「年高」,寓意年年高升,再加上有著多種多樣的口味,特別受杭嘉湖一帶市民的歡迎,市場空間很大。湯圓寓意團團圓圓,是春節的傳統食物。而過年吃水餃,則是受到了北方過年習俗的影響,但和面、剁餡、擀皮等復雜程序卻讓人望而卻步,因此速凍水餃成了超市一個大賣點。

北方過年的習俗或許是要講究一些,雖然已經告別了在坑頭上打哈哈的年代,但傳統似乎並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改良。家裡的女人在這段時間總是最忙的,由其是年三十,早起睜眼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准備年貨,雞下鍋,肉剁餡,魚去鱗,蝦剝皮,菜切片,面和團,一切有規有矩,輕車熟路。北方各家幾乎都是「大戶」,大的不在財,而是人,所以過起年來,吃飯也成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找不到那麼大的桌來容納十幾口的人。於是家裡的女人又要做些許的犧牲――等待第二撥的飯局。桌上大戰後的戰場,最終也是要落在這批「後進部隊」前來打掃。而年飯總是要吃的比平時早的,因為還要給胃留點空間去塞滿大年初一的第一餐――餃子。無疑,這頓美味也是要由家裡的賢妻良母來主持的。這並非是男尊女卑的傳統,只是成了種形式,沒人會為此抱怨。

除夕這天的重頭戲,就是晚8點全家會掐著時間盼著春節聯歡晚會的開始,可是5個小時過去了,人們便又要絮絮叨叨的數落一番,這似乎也成了慣例,總是對這樣安排下的喜慶提出點意見。我倒也不保持緘默,畢竟是關了自家的大門,躲在家裡的說說閑話,談不上什麼雅與俗,也不必擔心有什麼會走露風聲的秘密。

年這15天的頭,也就真是重在這么一天了,大年初一的街道也只是冷清。不善於熬夜的北方人,在這天總是會感到特別疲倦。因此在聚會的過程中,卧倒的人數也會比往常多出幾倍。當然這樣的禮遇只屬於男人與孩子們。女人還要象昨天一樣,將熟悉的套路再重新演練一遍,這天也就算是過去了。

大年初二,這時也冒了個尖,差不多是該休息了,而再睜眼的時候,又要換一家串門子去了

閱讀全文

與隨州重陽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8年90歲郭蘭英 瀏覽:272
老年痴呆的辨證論治 瀏覽:980
重陽節紙菊花 瀏覽:54
去醫院全面體檢會檢查哪些項目 瀏覽:157
成都佛教養老院 瀏覽:235
2015老年人最喜歡的地攤便宜貨 瀏覽:281
古代孝順父母的故事動畫 瀏覽:127
老年痴呆腦嚴重萎縮 瀏覽:93
南充市養老金一個月能領多少錢 瀏覽:107
天長社會養老保險 瀏覽:300
試用期自己交養老保險說明 瀏覽:930
山西企業退休金最新消息 瀏覽:963
你兵團養老金怎麼辦 瀏覽:574
當下我為父母做了什麼1500字 瀏覽:883
結婚領證可以給父母送什麼禮物 瀏覽:750
農村養老金幾個月來 瀏覽:468
老人家吃飯出汗嚴重 瀏覽:313
關於增長老年大學教師工資方案 瀏覽:664
陽朔有多少百歲老人 瀏覽:333
70歲做壽 瀏覽: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