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稱臣

重陽節稱臣

發布時間:2021-11-17 06:14:16

『壹』 i在康熙字典中郭字為什麼是15畫

第二十六集康熙叫姚啟聖坐到自己車上。姚啟聖嗜書如命,偷了康熙一本書勤讀。康熙斥責姚啟聖張狂,輕視滿清,並表示願意與他討論漢族文化。姚啟聖自責,稱康熙是聖君,學問可比一代宗師。康熙回到京城,把書賜給姚啟聖,姚啟聖感動不已。姚啟聖被重用以後,詳列收復台灣策略,並推薦了他的學生、台灣水師主將施琅,可以進行策反重用。康熙當著姚啟聖的面,將順治皇帝永不錄用姚啟聖的聖旨燒毀,並任命姚啟聖為福建總督,主平台之事。台灣首領鄭經與從將商議戰事,施琅主張議和,而鄭經卻主張力在戰,並對施琅掠奪東南五省稅糧數目問題產生疑心。第二十七集 孝庄希望能夠滿漢通婚,讓阿哥、格格與漢族聯姻,化敵為友。康熙誤掀慧妃的牌子,發現後改去容妃處,慧妃滿心不快,怨責太監李德全,但無奈只好半途回去。康熙讓容妃回福建祭祖,以皇貴妃之尊,著漢服接觸各界,做一恩服天下的女欽差。康熙愛女藍齊兒也要求同母親容妃一起去福建,康熙恩准。慧妃要兒子胤礻是建功立業,取皇太子胤〓而代之。姚啟聖宣布近海三十里不住百姓,只住兵勇,百姓必須遷往內地,以絕台灣物資之需,福建沿海居民怨聲載道。姚啟聖又令廣東、浙江遷界禁海,以圍困台灣。但這同樣影響了東南稅賦收入,朝廷內部意見紛爭,明珠等眾權臣要求罷免姚啟聖,康熙反而大力支持姚啟聖的平台策略。明珠提出前往台灣招降。第二十八集 康熙接到鄭經要求談判來函,令明珠赴台談判,並定下剃發、稱臣、登岸三個原則。明珠剛到福建,鄭泰送來一信,表示願意歸附大清。姚啟聖反對明珠與鄭泰相談,明珠斥責姚啟聖,並宣旨節制平台事務。明珠前往金門,鄭泰痛訴與鄭經恩怨,並稱已在台灣安排妥當。明珠向鄭經提出三個歸順原則,雙方唇槍舌劍,沒想到鄭泰下屬不但沒有刺殺鄭經,反而將他和明珠抓了起來。在海崖上,鄭經欲殺明珠和鄭泰,施琅前來救助鄭經,卻被明珠說成奉旨前來剿賊。第二十九集 施琅到京晉見康熙,康熙封他將軍提督一職。施琅提出不願與姚啟聖為伍,康熙賞他一道密折。寶日龍梅來到京城,直闖王府,胤礻是怒打了前來追捕寶日龍梅的葛爾丹官兵。康熙不願得罪葛爾丹,斥責胤礻是。明珠勸其妹妹慧妃不要為胤礻是爭位而讓康熙煩怒。寶日龍梅被安排在一個單獨的住處中,與胤礻是相見,兩人頗有好感。胤礻是向寶日龍梅表達感情,寶日龍梅說在未為父報仇前不談此事。容妃和藍齊兒來到福建,拜見姚啟聖,被誤會拒見,後見面,姚啟聖陳述禁海之困難,並推薦了李光地。第三十集 為了節約開支,容妃提議裁減後宮各項支出,請慧妃主持此事,康熙恩准。姚啟聖在眾將士面前給施琅樹立威信。李光地被綁進京,與胤〓相見。李光地稱不願做官,請辭回鄉。在半途中,被藍齊兒率眾格格攔住,容妃也趕到,李光地只好回京。康熙下旨修《明史》和《康熙字典》。李光地晉見康熙,被封為特派史,處理禁海遺留問題。藍齊兒暗中愛慕李光地,康熙點破藍齊兒。葛爾丹進京,偶遇藍齊兒,一下子被其美貌所吸引。索額圖稟報康熙葛爾丹的使者格隆在京購買各種物資。第三十一集 康熙稱不讓寶日龍梅留在身邊是不想為任何人利用,但他一定會剿滅葛爾丹,並恩施寶日龍梅留在蘇麻喇姑身邊。胤礻是萬分沮喪。藍齊兒送李光地赴閩就任,又與葛爾丹相遇。葛爾丹把在京城所購絲綢等物全部燒毀,發誓重建元大都。胤〓在索府喜歡上了收留的孤女紅玉。朝政之上,胤〓提出立即收復台灣,群臣附議。康熙封索額圖為欽差大臣,前往福建督戰。索額圖來到福建,姚啟聖、施琅、李光地均表示反對立即攻台,認為目前各方面條件並不成熟,但索額圖力主戰事,並以康熙相壓,姚啟聖對索額圖稱,明日一早相報最後決定。姚啟聖仔細分析索額圖意圖,決定給康熙上折。第三十二集 水師全軍挫敗,但施琅得勝歸來。康熙下旨索額圖回京。姚啟聖上奏請罰,康熙准其回家丁憂。姚啟聖離職之前,給康熙上了一折,稱攻台之前曾給康熙上過三折,康熙並未收到,大為震怒,下旨徹底清查,兵部經辦官員引咎自盡,保護了幕後主子。慧妃向康熙稱贊胤礻是。康熙病中召胤礻是來見,胤礻是稱兵部壓制姚啟聖三封奏摺,乃是有意而為,目的是為了保護索額圖,並說上次胤〓在朝政上率先提出力主攻台,也是索額圖的意思。第三十三集 明珠與鄭經使者馮西范討價還價,初步達成招撫條件,但最後馮西范提出鄭經要三年以後才能登岸,得寸進尺,康熙下旨向鄭經開戰。姚啟聖重被啟用。姚啟聖、施琅、李光地三人聯名向康熙立下收台軍令狀。鄭經巡視海防,進行部署安排。旗兵為了軍備,又搶民財,與漢兵水師發生糾紛。姚啟聖上奏康熙要求旗兵離閩,葛爾丹又兵犯蒙古各族,軍力大增。康熙請明珠和索額圖主持庭儀,康熙病恙回去休息。第三十四集 藍齊兒向孝庄皇太後哭訴,孝庄講訴自己經歷,稱女人為了大清國必須做出犧牲。藍齊兒說父皇一定會在今後消滅葛爾丹,她該如何對待。孝庄稱女兒唯獨不能有自己。姚啟聖與施琅在具體攻台策略上發生矛盾,雙方上折康熙,康熙下旨命施琅專權主持平台事務,姚啟聖免職回家繼續丁憂。康熙下旨給魏東亭,近日將出巡南京,就近督促平台戰事,並核實三千萬兩餉銀是否籌齊。魏東亭喜中有憂。江蘇道台葛禮懷疑南京棲霞寺的應空和尚就是楊起隆,向他敲詐八百萬兩銀子,楊起隆無奈只好同意。第三十五集 康熙出巡南京,途中接到福建來報,請求攻台時間推遲一日,康熙下旨必須按原定日期收台。姚啟聖稱這是康熙為了重陽節那一天在明孝陵宣布平台,以便收服大明遺民之心。施琅出師攻台,群情振奮,姚啟聖也要上船助戰,施琅不允,說他不懂海事。姚啟聖稱他為了收台,祖墳都讓人家挖了。施琅叫姚啟聖拿出康熙密旨。姚啟聖上船以後,施琅起錨出擊。康熙在南京受到出擊報告,甚為喜悅。康熙問魏東亭軍餉籌備情況,魏東亭說尚不足,擬將家資也充入,康熙給他出了不少籌餉主意。魏東亭下令嚴搜紫金山和棲霞山,尋找三門大炮。葛禮向楊起隆索要八百萬兩銀子。

『貳』 雲南的古代是怎樣的

雲南歷史 雲南,人類重要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雲南各民族融合、演變、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史,自戰國時期建立滇王國以後,行政建制和區劃經過無數次的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雲南。 元謀人: 大約170萬年前,原始人群時期的人類就生活在中國大地上。雲南元謀人是我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猿人。到新石器時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們,已能使用石斧之類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有些地方的人還會建造簡易木結構房,並逐漸形成較大的村落。 庄跤入滇: 公元前三世紀,庄跤通過黔中郡向西南進攻,「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建立了滇國。庄跤等將較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雲南,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標志著雲南從政治上與內地聯系的開始。 秦開五尺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雲南設置郡縣,開「五尺道」,從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附近,因路寬僅五尺,故稱「五尺道」。五尺道的開辟溝通了首都咸陽經四川與雲南東部的聯系,並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為秦帝國的組成部份。 漢武開滇: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率巴蜀之兵臨滇,設益州郡,下屬24縣,郡府設在滇池縣(今晉寧縣),雲南為其中一個縣,縣城設在今祥雲縣的,「雲南驛」。漢王朝調整了郡縣,改變部落相立,不相統屬的狀況,帶進了一些封建生產關系。這一時期青銅工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農業耕作水平。高超的冶煉技術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各種青銅器物品的出土,顯示了民間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大群被放牧的牛、馬、綿羊和山羊與家畜豬、犬一道,標志了滇國發達的畜牧業。漢武帝還派唐蒙擴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漢王朝還組織人力開鑿博南古道,日趨頻繁的商賈往來,促進了西南與東南亞各國,尤其是與緬甸、印度的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武開滇。 諸葛亮治南:三國時期,現在的雲南及黔西,川西南的部份地區統稱為「南中」。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統三路大軍親征雲南,他採取「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政策,當進入滇西地區洱海(大理一帶)時,迅速平定了雲南奴隸主貴族發動的叛亂,降服了當地大姓孟獲,對孟獲「七擒七縱」,使盂獲心悅誠服地投降,井發誓永不造反。因此諸葛亮很快平定南中,雲南成為蜀漢的一部分。 爨氏據滇: 公元317年司馬睿稱帝,建東晉,東晉初年,由內地遷至雲南的爨(音竄cuan)勢力逐漸強大,爨琛自主為王,統治滇池地區,爨氏歷統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區稱作昆川(或昆卅),並與隨、唐王朝保持經濟文化聯系。 六詔統一: 公元738年貞觀時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詔統一「六詔」,建立以洱海為基地的「南詔國」,詔主皮羅閣被封為「雲南王」,南詔歷傳13王,統治200餘年。 段氏建立大理國: 公元937年,段思平滅南詔建大理國,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領為「雲南節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區域,以大理為都城,相傳22世,共統治316年。在大理國統治期間,鄯闡城(今昆明)逐漸成了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其間留下了著名的「孔雀膽」的故事。 元跨革囊: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軍征雲南,破大理國,1267年封第五子忽哥赤為雲南王, 1271年其子被害身亡。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賽典赤·贍思丁到雲南。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雲南行中書省為全國11個行省之一,從此「雲南」正式作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昆明。賽典赤到雲南後,在經濟上制定賦稅,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在政治上,一改過去殘酷屠殺的做法,代之以善民族關系,興辦教育、安定政治形勢的政策。突出的如五百里滇池,原常泛濫成災,賽典赤徵召民工,鑿開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經螳螂川流入金沙江通過長江匯人大海,海口使滇池水位保持平衡,既不會乾枯,又免除水患,使滇池周圍皆為良田。賽典赤任雲南行政長官六年,社會安定、生產發展。於公元1280年病故於昆明,死後「百姓巷哭」、「號泣震野」。今昆明市五里多小學內有賽典赤墓,歷代常有人悼念。公元1290年首封皇長孫甘麻刺為雲南梁王,是全省最高統治者,他的避暑行宮就在西山三清閣。 明建政權: 明朝洪武14年(公元1381年),朱元漳派傅友德、沐英平定雲南,攻克昆明,滅元朝梁王,在雲南建立明朝政權,統治278年。 吳三桂進攻雲南: 明末,以李定國為代表的大西軍,曾擁護流亡皇帝永曆帝以昆明為根據地為抗擊清軍。清順治16年(公元1659年)吳三桂進攻雲南,永曆帝及其隨員逃至緬甸,公元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及其子被吳三桂從緬甸逮回,絞死在昆明金蟬寺,(今華山西路「逼死坡」),明朝最後一代王朝覆滅。清朝康熙年間,吳三桂的分裂判亂被粉碎。(即歷史上的「三藩」叛亂)清代後期,杜文秀,李文學等先後起義,震撼全省。鴉片戰爭以後,雲南受到帝國主義的威脅與侵略,各族人民奮起反抗。 建立民國政權和討袁護國: 1911年10月30日(即農歷九月初九日)蔡愕率眾舉行「重九」起義, 11月1日,起義官兵在五華山組織了「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推蔡鍔為都督,李根源參議院院長兼軍政部總長,建立民國政府,推翻了清朝在雲南250多年的統治,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領導發動了護國運動,點燃了全國討袁護國的革命之火。1926年,雲南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組織。1945年12月1日,為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昆明舉行了「一二·一」學生運動,遭當局殘酷鎮壓,4人遇害,製造了震驚全國的「一二·一」慘案。1949年12月9日,國民黨雲南省主席盧漢率兵起義,雲南和平解放,建立了雲南省人民政府。 朋友這是雲南簡史 摘自網路貼吧 香格詩瑪的帖子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還有你說要找雲南的人 是否是指世代都定居於雲南的人?如果是,我的回答是,有的,而且並不難找,雲南許多民族世代定居於雲南,如彝族,白族等等,還有其他一些人口更少的族,他們當中有的人直到現在還深居山中,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他們就是最最正宗的雲南人。

『叄』 我國保護傳統節日和民俗文化有什麼好處

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
我按月份算的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總格局下,各個民族的獨特文化傳統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而在經濟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斷加速的現代化過程中,文化不斷拓新,既守護和繼承傳統又背離傳統、走向現代的雙向逆反運動,正構成當今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演變的一大奇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實際反映了人類文化發展的深刻規律。

文化是人類智慧和勞動創造的產物,也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自己的主觀世界的產物。廣義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狹義的文化僅指精神文化,它涵蓋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道德倫理、政法制度、文物典章、宗教信仰、哲學美學和風俗習慣等。在古代,由於交通的隔絕和交往的罕少,人群依氏族、部落分居各地,其後逐漸融合為較大的民族。他們創造了自己的語言文字,相應也創造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共同的心理狀態和共同的風俗習慣,以及種種共同的規章制度,從他們的生存方式包括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中還升華出他們的宗教、哲學、美學和科學技術。精神文化又可分為帶社會意識形態性的文化,如政法制度、道德倫理、宗教哲學和大部分文學藝術等,它們因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動而或遲或早地產生相應的變動;另一類是不帶社會意識形態性的文化,如語言文字、科學技術和相當部分的風俗習慣與部分文學藝術(像音樂、舞蹈、美術、雕塑、建築、雜技、書法及文學中的山水詩、愛情詩中的很大部分),它們雖也因時代的前進而有所變化,卻不隨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文學藝術由於能夠為後人繼續提供審美的魅力,往往具有更恆久的生命力。在討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時,注意到上述兩類文化的區分是很重要的。因為後者的傳統比前者更為穩固。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更多表現為文化積累中的並存狀態。而前者在文化發展中則更多表現為現代文化對於傳統文化的揚棄與超越。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於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盡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後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後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古代嘉禮之一。《周禮》:「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後即可成婚,並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發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綰起來,戴上簪子)後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於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於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弔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並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先後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後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後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後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於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後、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磐、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現也用於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肆』 求名言20條,歇後語15條,春聯10副,成語故事10個

名言: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不奮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誇,老來窘隘而已。—鄭板橋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陶淵明
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華羅庚
應該記住我們的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
財到光棍手:一去無回頭
盲人吃湯丸:心中有數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泥水佬開門口:過得自己過得人
偷雞不成:蝕把米,即不僅沒有佔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損失
茅坑裡扔炸彈:激起民糞(憤)
閻王爺嫁女:鬼要

春聯:承前啟後寫中華新史
繼往開來揚古國文明

雨順風調中華鋪錦綉
人勤春早大地沐祥光

駿馬揚蹄賓士崢嶸歲月
春風著意裝點錦秀山河

玉潔冰清紅梅點點催春意
銀裝素裹瑞雪霏霏兆豐年

春風春雨春色無邊春意暖
福地福門福光有情福氣濃

仁政惠民科技田林騰熱浪
春風化雨工商市鎮譜新篇
事業,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埋頭苦幹是第一,發白才知智叟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華羅庚
如果你頗有天賦,勤勉會使其更加完美;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會補之不足。—雷諾茲
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愛迪生
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使你以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氣;但實際上它所給你的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剝奪你對前途的希望,割斷你和別人之間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漸狹窄,對人生也越來越懷疑。—羅蘭
jie

『伍』 古文典故(常用與否都可以)

1.燒豬 北宋詩人蘇軾和佛印和尚友好。一次他寫了一首《戲答佛印》的詩,其中兩句說:「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後來的文學作品常用這個典故。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一折:「這的是燒豬佛印待東坡。 2.殺聲弦中見 東漢蔡邕的鄰人請蔡喝酒。蔡走到鄰家門口,聽見裡面的琴聲帶有殺聲,立即打回。鄰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明原因。彈琴的人說,他彈琴的時候正好看見螳螂在捕蟬,蟬要飛走,他怕螳螂失去一頓美餐,這就是殺聲表現在琴聲里的原因。見《後漢書?蔡邕傳》。元高明《琵琶記?琴訴荷池》:「呀,怎的只見殺聲在弦中見?敢是螳螂來捕蟬?」 3.散木 相傳古時一棵很大的櫟樹,枝葉能遮蔭上千條牛;樹干有百尺圍。看的人很多,但有一個姓石的匠人不去看。他的徒弟問他為什麼這樣好的木材卻不去看一看。他說,這是散木。做船船會沉,做棺材會很快腐爛,做用具會壞得決,做門戶會吐脂,做屋柱會蛀,做什麼都不行。見《莊子?人間世》。比喻無用之材。唐溫庭筠《古意》詩:「散木無斧斤,纖莖得依託。」 4.三馬食一槽 東漢末,司馬懿和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掌握曹氏軍政大權,排除異己。當時流傳曹操曾夢見三馬同食一槽的故事(三馬,指司馬氏父子三人。槽,與曹諧音),因此曹操很恨司馬氏。見《晉書?宣帝紀》。宋歐陽修《答謝景山遺古瓦硯歌》:「得之以此失亦此,誰知三馬食一槽!」 5.三里霧 漢代的張楷能作五里霧。關西人裴優能作三里霧,自以為不如張楷,去向他學習。張卻不肯見他。見《後漢書?張楷傳》。唐李商隱《聖女祠》詩:「無質易迷三里霧,不寒長著五銖衣。」 6.如煙入抱 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的女兒小玉,同韓重相愛。吳王不許他們成婚,小玉氣結而死。韓重在她墓前看見了她,她把明珠送給韓重。當她的母親上去抱她的時候,她象輕煙一樣,散開不見了。見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明湯顯祖《牡丹亭?婚走》:「尚穎猜,怕如煙入抱,似影投懷。」 7.肉陣 唐玄宗時,楊國忠專權。他生活豪奢荒淫,冬天挑選身體肥胖的婢妾站在他前面遮風,稱為「肉陣」。也稱「肉屏風」。見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肉陣》。清王曇《蘇台留別》詩:「肉陣屏風散似雲,燭圍尚向封家立。」 8.肉竹 肉,指聲樂。竹,指管樂。東晉桓溫問孟嘉:聽音樂絲不如竹,竹不如肉,這是為什麼?孟嘉說:這是逐漸近於自然。見《世說新語?識鑒》劉孝標注引《孟嘉別傳》。後泛指音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西湖主》:「旱雷聒耳,肉竹嘈雜。」 9.肉鼓吹 鼓吹,古代的一種合奏樂。五代後蜀官僚李匡遠,性情殘忍,幾乎每天要逮捕人;一天不殺人,一天不舒服。他聽到有人受刑時的慘叫聲,就說:這是一部肉鼓吹。見宋《類說》卷二七引《外史檮杌》。後以喻受刑的罪犯。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折獄》:「堂上肉鼓吹,喧闐旁午。」 10.日食萬錢 西晉大官僚何曾生活奢侈。「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意思是每天吃成萬錢的菜,還說筷子沒地方送。見《晉書?何曾傳》。後以喻生活奢侈。《敬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有個王涯丞相,官居一品,權壓百僚,僮僕千數,日食萬錢。」 11.秋娘 唐代的李琦,有妾名杜秋。在李琦叛變後入宮,受憲宗寵幸。到穆宗時年紀已老,放回故鄉。詩人杜牧曾寫了《杜秋娘歌》,記述她的身世遭遇。後以泛指美女。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 12.窮鳥入懷 三國魏的劉政因為避禍去投靠邴原,他對邴原說,我好比是「窮鳥入懷「。邴原說:你怎麼知道這個懷是可入的?見《三國志?魏志?邴原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比喻處於困境的人前來投靠。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窮鳥入懷,仁人所憫。」 13.青騾 相傳漢武帝時的方士李少君,死後一百多天,有人看見他騎著青騾在水邊行走。漢武帝聽說,派人打開他的棺材,棺材是空的。見《太平御覽》卷901引《魯女生別傳》。唐李賀《馬詩》之二三,:「少君騎海上,人見是青騾。」 14.青蠅報赦 東晉時,前秦苻堅要行大赦,同王猛、苻融密議。苻堅親自寫大赦文書。忽然一隻大蒼蠅嗡嗡飛來,停在筆上,揮去又來。見《晉書?苻堅載記》。明湯顯祖《杜丹亭?冥判》:「青蠅報赦,磊齊功德轉三階。」 15.青袍白馬 南朝梁時北方的降將侯景起兵叛亂。他騎著白馬,士兵都穿青衣。事前曾有童謠說:「青絲白馬壽陽來。」見《梁書?侯景傳》。後以喻叛亂。唐杜甫《洗兵馬》詩:「青袍白馬更何有?後漢今周喜再昌。」 16.寧越之辜 寧越,人名。辜,罪過。相傳晉時有人犯夜禁被捉到宮里。長官王安期問他為什麼犯禁,他說因為在老師家學習,不知不覺夜深,所以犯禁。王聽了說:「責罰象寧越那樣勤學的人以樹立自己的威望,是不合理的。」派人把這人送回家。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寧越是戰國時人。相傳他怕種田勞苦,發憤讀書。別人休息他不休息,別人睡覺他不睡覺。學了十五年終於學成。見漢劉向《說苑?建本》。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幸容寧越之辜,深荷王公之德。」 17.南陽三葛 東漢末,天下紛亂。琅邪(今山東臨沂北)諸葛亮兄弟流徙,寓居南陽。後來諸葛亮被劉備請去,任蜀國丞相;他的哥哥諸葛瑾到吳國當了州牧;堂弟諸葛誕在魏國當刺史。當時人稱「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後以「南陽三葛」稱才幹有別的兄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仙》:「但南陽三葛,君得其龍。」 18.幕里紅絲 相傳唐朝宰相張嘉貞想以郭元振為女婿。他有五個女兒,讓她們藏在幕後,各牽一根紅絲留在幕外。郭元振伸手牽著一根,是第三個女兒牽著的,就娶為妻子。見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牽紅絲娶婦》。後以喻擇妻。元高明《琵琶記?奉旨招婿》:「屏間孔雀人難中,幕里紅絲誰敢牽?」 19.蠻觸 寓言故事:古時有在蝸牛左角上建立國家的,叫觸氏;在蝸牛右角建國的,叫蠻氏。蠻觸兩國常為爭地而戰,遺屍成萬。見《莊子?則陽》。後以「蠻觸」比喻因小事爭吵的雙方。宋蘇軾《跋王晉卿所藏蓮華經》:「乃知蝸牛之角,可以戰蠻觸。」 20.面首 南朝宋前廢帝的妹妹山陰公主生活放盪。他曾對前廢帝說,你的後宮姬妾很多,我只駙馬一人,這很不公平。前廢帝就替她「置面首,左右三十人。」。見《宋書?前廢帝紀》。「面首」本來是指強健美好的男子;後以指男龐。《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假如丈夫這里擁著金釵十二,妻兒那裡也置了面首十人,那作丈夫的答應不答應?」 21.怒蛙 相傳越國被吳國打敗以後,越王勾踐一心想報仇。有一次在車上看見一隻蛙在鼓氣,他就伏在車前橫木上表示敬意。車夫問他為什麼。他說,蛙這樣鼓足勇氣,能不向它致敬嗎?見《韓非子?內儲說上》。晉葛洪《抱朴子?廣譬》:「是以晉文回輪於勇蟲而壯士雲赴,勾踐曲躬於怒蛙而戎卒輕死。 22.弄兵潢池 西漢宣帝時,渤海地區人民對政府的壓迫群起反抗。龔遂去當渤海太守,認為百姓的反抗就象小孩在積水池裡玩兵器一樣。見《漢書?龔遂傳》。後以喻造反。章炳麟《致袁世凱商榷官制電二》:「發難首功著,非無穩健智略之人,何取弄兵潢池之陳其美?」 23.牛眠地 東晉大臣陶侃未出仕的時候,父親死了,將要安葬,忽然家裡的一條老牛不見了。有個老人對他說,前面崗上有一條牛,睡在山汙里,如果葬在那裡,將來必然富貴。陶侃就去尋牛,把父親形象在牛睡的地方。見《晉書?周光傳》。後以「牛眠地」稱葬地。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堪輿》:「經月余,各得牛眠地。」 24.木柿 柿,削下的木片。隋文帝大造戰船,准備渡江滅陳。有人說這事應該保密。文帝卻叫人把造船廠時刨下來的木柿全倒進江里,有意讓陳朝知道。見《資治通鑒?陳長城公禎明元年》。唐李商隱《南朝》詩:「敵國軍營漂木柿,前朝神廟鎖煙煤。」 25.牛衣 給牛禦寒的覆蓋物。西漢的王章,起初家裡很窮。在京城學習的時候,生了病,沒有被子蓋,就用牛衣遮身。夫婦兩人朝著牛衣哭泣。見《漢書?王章傳》。宋劉克庄《沁園春?和林卿韻》詞之二:「牛衣病卧,肯泣王章?」 26.暴鰓 暴:暴露。相傳龍門有一段急流,魚不容易游上去。游上去的就變成龍;游不上去的鰓就暴露出來。見《藝文類聚》九六引《辛氏三秦記》。後以喻挫折、困頓。《南齊書?王僧虔傳》:「書牘十二,接覲六七,遂不荷潤,反更暴鰓。」 27.剖腹藏珠 唐代西域有個商人,得到很美麗的珍珠,就剖開身體把它藏起來。見《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元年》。後以喻為物傷身,輕重倒置。《紅樓夢》第四五回:「跌了燈值錢呢,是跌了人值錢?……怎麼忽然又變成這剖腹藏珠的脾氣來! 28.霹靂手 唐代的裴琰之當小官,上級以為他年輕,瞧不起他,故意把幾百件積年舊案交他快辦。他立即在短期內辦完,判詞公允。從此他很有名聲。人稱「霹靂手」。見《舊唐書?裴琰傳》。後以稱斷案迅速的官員。明於謙《晝夜長短》詩:「訴牒旁午來,剖斷不留宿。雖非霹靂手,遇事頗神速。」 29.賦閑 西晉潘岳有才名,做官多次,後來不得志,閑在家裡種樹釣魚,逍遙自在,作了一篇《閑居賦》,描寫悠閑的生活。見《晉書?潘岳傳》。後因稱無職閑居。《官場現形記》第四三回:「吾兄在省候補,是個賦閑的人,有這閑工夫等他。」 30.女博士 博士,官名。三國魏文帝的甄後,九歲時見字就識,常用哥哥的筆硯寫字。哥哥對她說:你應當學做針線;但你學書寫字,是想當女博士嗎?見《三國志?魏志?文昭甄皇後傳》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書》。後以稱才女。宋黃庭堅《贈李輔聖》詩:「相看絕嘆女博士,筆研管弦成古丘。 31.齊山詩酒 唐代詩人杜牧九月九日重陽節同客人在齊山飲酒作詩,曾寫了一首《九日齊山登高》的詩。後來即作為重陽節登高賦詩的典故。宋劉克庄《沁園春?答九華葉賢良》詞之二:「與牧之高會,齊山詩酒。」 32.漆園傲吏 戰國時的莊周,做過漆園吏。楚威王派人送給他許多財物,請他到楚國為相。他說他不肯當犧牲品;要送禮物的人趕快走開,免得弄臟他的地方。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比喻孤傲不仕的人。晉郭璞《遊仙詩》:「漆園有傲吏,萊氏有逸妻。」 33.齊東野語 孟子的弟子咸丘蒙問及舜為天子,堯率諸侯北面稱臣之說是否屬實。孟子答道:「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見《孟子?萬章上》。後以喻道聽途說、荒誕不經之言。清王韜〈日本通中國考〉:「至所雲徐福子孫多居於熊野山麓村落中,單姓是也,其亦近於齊東野語耶!」 34.七寶鞭 東晉時,王敦謀反。明帝悄悄去察看他的軍營。王敦發現後,派人追趕明帝。明帝經過一個旅店,看見一個老婦,就把七寶鞭給她,並說如果後面有人追來,就把這鞭子給他們看。不一會追的人來到店裡。老婦給他們看七寶鞭。他們玩賞起來,停止了追趕。見《晉書?明帝紀》。唐李白《南奔書懷》詩:「顧乏七寶鞭,留連道旁玩。」 35.臨潼斗寶 歷史故事:春秋時,秦穆公想吞並各國,召集各國在臨潼聚會,借比寶定輸贏。伍子胥在會上舉鼎示威,制服了秦穆公。見明無名氏《十八國臨潼斗寶》雜劇。《紅樓夢》第七五回:「天天宰豬割羊,屠鵝殺鴨,好似臨潼斗寶的一般,都要賣弄自己家裡的好廚役,好烹調。」 36.錢癖 晉代的和嶠財產很多,為人吝嗇。人都恥笑他。杜預說他有「錢癖」。見《晉書?和嶠傳》。宋李清照《金石錄後序》:「錢癖與傳癖何殊?」 37.前度劉郎 傳說東漢永平年間,劉晨和阮肇在天台桃源洞遇仙。還鄉後,至太康年間,兩人重到天台。見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後以稱去而復來的人。唐劉禹錫《再游玄都觀》詩:「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38.念奴 唐玄宗時的歌女。唐玄宗每次辭歲宴會時間一長,賓客就吵鬧,使音樂奏不下去。玄宗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來唱歌,大家才安靜下來。見唐元稹《連昌宮詞》原注。後以指歌女。明湯顯祖《荊釵記?折柳陽關》:「你紅粉樓中一念奴。」 39.千日酒 傳說中山狄希能造千日酒,飲後醉千日。劉玄石好飲酒,求飲一杯,醉眠千日。見晉張華《博物志》卷十。後以稱好酒。唐韓偓 《江岸閑步》詩:「青布旗誇千日酒,白頭浪吼半江風。」 40.乞兒向火 唐玄宗天寶年間,楊國忠專權。不少朝臣巴結他。大臣張九齡說這些人是「向火」的「乞兒」。意思是說,有一天火滅灰冷,一定會遭到凍裂身體之禍。見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向火乞兒》。比喻小人趨炎附勢。清趙翼《青山莊歌》:「熱客倚冰終日計,乞兒向火一群忙。」

『陸』 杜甫的干謁詩 (題目及內容)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4個時期。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天寶五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六載曾應試「制舉」;十載獻「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果。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飢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生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房案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此時期的杜甫,對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先後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759年,關輔大飢,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後辭官,經秦州、同谷,於年底到達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傑作。

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並斷續住了五年。其間曾因亂流亡梓、閬二州。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因病滯留雲安,次年暮春遷往夔州。768年出峽,輾轉江陵、公安,於年底達岳陽。他生活的最後二年,居無定所。飄泊於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逝世前作36韻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有「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之句,仍以國家災難為念。這11年,他寫詩1000餘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佔全部杜詩的七分之五強。多是絕句和律詩,也有長篇排律。名作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八首》、《登高》、《又呈吳郎》等。

杜詩現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歷;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後代稱作「詩史」。但杜甫並非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正如浦起龍所雲:「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天寶後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時事政治詩。短篇如《洗兵馬》、《有感》、《麗人行》、《三絕句》、《病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呈吳郎》,長篇如《夔州書懷》、《往在》、《草堂》、《遣懷》,雖內容各異,但都是個人情感與事實相結合,抒情色彩較濃。戰爭題材在杜詩中數量很大。杜甫對不同性質的戰爭態度不同。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國力的有《兵車行》、《又上後園山腳》等;支持平息叛亂,抵禦外侮的有《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觀兵》、《歲暮》等。《前出塞》、《後出塞》兩組詩,既歌頌了戰士的壯烈英勇,又譴責了君王拓邊無厭和主將驕橫奢侈;以一個戰士的自白概括了無數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三吏」、「三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憤恨野蠻拉丁;但大敵當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征者。表現出作者內心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杜甫有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詠的對象,往往是既聯系自己,也聯系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劍門》。

杜甫還有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築、舞蹈、用具和農業生產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感情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這是他經過長期飄泊,得到暫時休息後心境的表現。在《屏跡》、《為農》、《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後游》、《春夜喜雨》等詩中,詩人對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的動態有細膩的觀察,無限的喜愛和深刻的體會。體現了杜甫詩歌和為人的另一側面。杜甫懷念親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往情深。如《月夜》懷念妻子,《月夜憶舍弟》懷念弟弟。眾多懷友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表現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偶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轉益多師」、「別裁為體」,揚棄古今而自鑄偉辭的藝術主張。在困守長安和飄泊西南時期,為求仕進和維持生計,杜甫也作過一些內容無聊、格調不高的投贈權貴、奉和應酬的詩。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柒』 康熙王朝分集劇情

第一集

晨曦未露,六歲玄燁已在冰天雪地之中,趕往蒙館讀書,但仍遲誤了半個時辰,帝師魏承謨鞭責陪同玄燁念書的兒子魏東亭。順治皇帝下旨,令眾皇子廷試,並視廷試情況獎罰師徒。其實,此舉乃是順治有意向佛,挑選接位之子,並請僧人行森大師相助。玄燁在廷試中頂撞順治,被罰站立應試。順治愛妃鄂貴妃病危,提出想要一個孩子,順治准備將玄燁過繼給她,引起玄燁生母佟妃不滿,向孝庄太後哭訴,孝庄太後決定將玄燁帶在自己身邊。玄燁廷試表現優異,令順治和行森驚嘆不已,被獎,並可在龍椅上睡覺。少女蘇麻喇姑被孝庄太後憐愛,收在自己身邊,並叫她做玄燁的姐姐,陪伴玄燁。不料,玄燁突生惡疾天花,病情危急。在行森的挑唆下,加上鄂貴妃病勢加重,順治更加堅定了皈依佛門的心意。玄燁突生天花,順治疑是曾生過天花的蘇麻喇姑所染,令宮內太監將她拉出去辦了。第二集

宮內太監准備將蘇麻喇姑活埋,幸虧孝庄太後趕到,加以阻止,並令蘇麻喇姑出宮。順治為鄂貴妃和玄燁病情所困,向佛之心日重,久疏朝政,令大臣萬分著急。在行森的建議下,順治為鄂貴妃舉行佛法道場,宮廷內彌漫氤氳佛聲。全國四方急奏高積,眾大臣無奈之中,闖入道場,企圖勸駕。孝庄太後也是萬分悲急,令大臣改硃批為藍批,處理朝政事務。蘇麻喇姑上山採集天花良葯芨芨草,在宮廷外跪站一天,終被叫進宮內。玄燁服用以後,病情開始好轉。孝庄太後令佟妃送同樣的葯給鄂貴妃。在順治面前,佟妃卻說這葯原是牛服用的,於是被順治斥退。玄燁病癒,孝庄太後欣喜之餘,說救命恩人是蘇麻喇姑,蘇麻喇姑又被召進宮伺候玄燁。鄂貴妃終於病逝,順治在靈堂中決定皈依佛門。大臣索尼闖宮被阻,在大堂外大喊大叫。第三集

順治終於給索尼開了門,並說日出之前決定歸宿。眾大臣遂相告孝庄太後。孝庄太後令索尼尋找行森師爺玉林秀,請他收治行森,並對宮廷防備作了安排。孝庄太後和順治母子在掛有祖宗畫像的大堂內相見,孝庄太後怒斥順治,並向順治跪下哀求,但順治終無意皇位,向心佛國。孝庄太後決定毒死順治,將准備好的毒酒遞給順治。順治正欲喝下,被躲在門外偷聽的玄燁沖進奪下。孝庄太後怕毒酒一事影響玄燁一生,將此事問玄燁,玄燁機靈作答,說出自己的想法,令孝庄太後非常欣慰。孝庄太後與玉林秀相見,將皇帝在行森引誘之下想當和尚之事實情相告,玉林秀願以佛門法規收治行森。第四集

玉林秀厲責行森,說勸誘皇帝出家,必將引起宮廷震怒,殃及佛門,但行森力辯,死不改意。順治有意禪位玄燁,問玄燁敢不敢做皇帝,玄燁態度堅決。順治令魏承謨擬「罪己詔」,魏承謨無奈之中只好從命。玉林秀見行森頑固到底,只好搬用佛門法規火燒行森。順治令人給他剃度,奴才均不敢應承,蘇麻喇姑站了出來,替他剃了頭發。索尼等眾大臣在旁監督火燒行森。行森面無懼色,一意孤行。順治趕到現場,意欲救行森,眾大臣卻跪下請皇帝下旨。順治無奈之中,只好眼睜睜看著行森被燒死。魏承謨宣讀由他筆錄的順治退位的《罪己書》,眾大臣力主不應該將其公之於眾,孝庄太後卻令加上三條罪己條文,明示天下,並公告清始祖順治皇帝龍御歸天。順治遁入空門以後,法名行痴。玄燁即位,是為康熙皇帝。第五集

康熙即位儀式,本由帝師魏承謨司儀。但鰲拜等權臣以魏承謨是漢人為由,提議應由滿人吳良輔即鰲拜的干兒子執掌,孝庄皇太後為了穩定政權局勢,只好妥協,改由良輔主持皇位登基,並封鰲拜、索尼、遏必隆、蘇克沙哈等四人為侯爵,主持朝政。公元1661年,八歲康熙正式登基。鰲拜大肆圈佔土地,魏承謨上奏訴清查,康熙令索尼徹底清查,索尼則提議應以蘇克沙哈主持此事。鰲拜與遏必隆等開始結黨,索尼則居中觀斗。鰲拜派人捕走康熙侍衛,康熙大怒。康熙命魏東亭免去陪讀之職,管帶鰲拜派來的新的侍衛。在朝政上,鰲拜、遏必隆等權臣借口不願意與奸黨同朝,站在大殿外拒絕入內,威逼康熙,而索尼又稱病不朝,魏承謨只好稱疾請退出朝政,康熙無奈准請。魏承謨退出朝政之後,鰲拜方才進入大殿,稱捕走侍衛乃是因為他們在後花園內舞弄刀棒拳腳有違祖規,並已斬決。康熙震怒,鰲拜又稱此等人在宮廷內散布先帝未死而是去當和尚等謠言,罪當斬殺,康熙只好憤然宣布退朝。第六集

鰲拜得寸進尺,向孝庄皇太後提議改換帝師,稱魏承謨告他圈地乃是誣陷,孝庄皇太後為大局計,准鰲拜所請,同意鰲拜提議的帝師人選,但同時又要鰲拜提議魏承謨出任外省巡撫。康熙將鰲拜捕殺侍衛之事記恨在心,魏東亭終於為他尋得一個報復的機會。吳良輔為了給義父鰲拜的生日送賀禮,偷竊宮廷寶物,被康熙抓住,並以監守自盜為名,棒責吳良輔。鰲拜領來新任帝師濟世拜見孝庄皇太後,卻被告吳良輔被棒打,火速趕往,吳良輔已死。濟世跪地請命,康熙只好稱師,但對他教學不滿,濟世卻以先帝之師要挾。孝庄提醒康熙,濟世並非等閑之輩,要把他當作磨刀石,磨練自己。第七集

康熙詢問濟世自己才學如何,濟世說只及秀才,望在兩年之內達到進士水平。康熙決定匿名參加科舉考試,遂勤奮攻讀。考子伍次友困餓於旅店門口,被明珠相救。蘇克沙哈與班布爾善相商,共同搜集鰲拜圈地證據。蘇克沙哈又隱名造訪伍次友和明珠,望他們在應試中關注圈地活動,以爭取下層民意。鰲拜、遏必隆與蘇克沙哈同時拜訪索尼,企圖爭取這位權臣。鰲拜等權臣提出以班布爾善為科舉主考,蘇克沙哈則力爭自己擔任,並就考試展開爭論。索尼居中左右為難,乾脆佯裝急疾突發,退出朝議,並且在家閉門不出。為了磨練康熙獨立處理朝政能力,孝庄皇太後令鰲拜、遏必隆、蘇克沙哈盡心輔助康熙。孝庄走後,康熙一身輕松,魏東亭則提醒他別忘了後天即是科舉考試之日。鰲拜與屬下權臣相議圈地一事,表示決不退讓,並決定與班布爾善一起向蘇克沙哈攤牌。第八集

科舉應試之日,伍次友以自擬試題「論圈地亂國」最早交卷,康熙也在另室隱名應考。進土放榜以後,康熙榜上無名,萬分懊喪。蘇克沙哈來報,請康熙御點進士頭三名,康熙始發現自己化名的卷子高中三甲,濟世愧然請辭帝師。蘇克沙哈拿出伍次友的卷子請康熙定奪,康熙閱畢,說要請此人為師,蘇克沙哈決定奏請彈劾鰲拜圈地,及康熙提前親政。班布爾善向鰲拜密告伍次友的卷子,鰲拜大怒,派人搜尋伍次友的下落。兩人決定在朝政之日向蘇克沙哈出手。濟世向康熙請辭,並說自己是鰲拜派在皇帝身邊的眼線,但自己從未做過違心之事。康熙決定在明日朝政除掉鰲拜之後,提前親政,蘇麻喇姑無法勸阻,連夜趕往東陵,拜見孝庄皇太後,孝庄決定即夜回京。朝政開始,索尼也被抬著進殿。蘇克沙哈上奏彈劾鰲拜,鰲拜反奏彈劾蘇克沙哈,形勢一觸即發。蘇克沙哈拿出伍次友的卷子,稱請民意,提出懲辦鰲拜,並請班布爾善作證。班布爾善則聲稱鰲拜並未圈佔一畝土地,眾臣紛紛附議。鰲拜等權臣反戈一擊,並要求捕抓伍次友。康熙趕快小聲令魏東亭讓伍次友躲藏起來。第九集

朝政之上,鰲拜威逼有加,康熙無力控制局勢,只好逮捕蘇克沙哈。孝庄皇太後回京以後,嚴斥康熙。鰲拜、遏必隆、班布爾善面見孝庄皇太後,故作自責。孝庄皇太後為了安撫鰲拜等權臣,下旨斬殺蘇克沙哈。康熙不解,孝庄說要用蘇克沙哈的頭換取天下幾個月的太平,並在除掉鰲拜之後,再給蘇克沙哈平反。康熙以龍兒之名造訪伍次友,拜伍次友為師。蘇麻喇姑對伍次友頗有好感。伍次友對康熙縱論天下大事,並說目前可以扭轉局勢的人只有索尼。明珠在門外翻看馬鞍,辨識龍兒身份。康熙與明珠在門口相遇,康熙向他道中舉之喜。孝庄皇太後造訪索尼,為了拉攏索尼,作主將索尼之孫女赫舍里嫁給康熙。鰲拜等人深感不安。鰲拜決定暫且退讓,向孝庄皇太後賀喜。孝庄令他主持康熙婚禮大典。康熙聯姻索尼,實力大增。第十集

朝政之上,索尼主張康熙親政,鰲拜雖反對但也不敢肆意囂張。康熙故意三辭,最後在眾臣的一片擁戴聲中,開始親政理國。赫舍里回索府,索尼告戒孫女要謹慎從事。康熙與赫舍里互訴衷腸,感情開始融洽起來。索尼病情日危,康熙前往探望,索尼告訴康熙,清廷有兩大隱患,一是鰲拜、二是吳三桂,應該分而治之。索尼終於病故。鰲拜又開始稱病,要求設立首輔大臣,向康熙施壓。鰲拜不朝,軍機陷入混亂。康熙知道索尼病故,鰲拜少了一個強硬對手,急欲乘機擴展自己的權勢,但康熙仍不同意封鰲拜為首輔大臣,而是每個內閣大臣為輔政大臣。退朝之後,魏東亭提醒康熙請孝庄皇太後收服鰲拜。康熙決定自己親自動手,並向幾位大臣下了密旨。鰲拜和班布爾善等幾位權臣也在商議對策,班布爾善提出廢君另立,鰲拜認為不妥。第十一集

六人舉行手跡表決,除鰲拜寫的是「隱」之外,其他五人寫的均是「廢」,鰲拜決定廢君。康熙又向伍次友求學,蘇麻喇姑對伍次友日益愛慕起來,為他縫了一雙新鞋。街頭發生毆斗,在伍次友寓外放哨的魏東亭介入其中,被京城九門提督、人稱鐵丐的吳六一抓住,幸虧康熙從寓所出來看到,叫蘇麻喇姑令吳六一放人。明珠向康熙跪立稱奴,康熙封他為五品後補道台。康熙啟用剛才街頭善斗之人,成立新的貼身侍衛,以備清除鰲拜之用。康熙故意讓貼身侍衛與鰲拜過招,俱敗,鰲拜更加藐視。京城內外軍隊俱為鰲拜所掌,惟獨九門提督吳六一除外。康熙決定重用吳六一,並將其身陷囹圄的義父從獄中放出。鰲拜也去拉攏吳六一。吳六一的義父被送回吳府。吳六一卻主張送義父回牢房,用自己的功勞換回。鰲拜開始調防京城嫡系部隊,卻借遏必隆之手批復。康熙怒斥遏必隆中立自保,將他拉回自己一邊。第十二集

鰲拜密探報告康熙經常與伍次友來往,班布爾善提議將康熙殺死在伍次友寓處,然後嫁禍於伍次友,此刻,康熙來訪,鰲拜佯病迎出。康熙表面上對鰲拜敬重有加,稱他為大清恩人,鰲拜有所心軟,但班布爾善卻極力慫恿,按既定目標行事。吳六一與魏東亭密商擒鰲拜之事。康熙向孝庄皇太後表白擒鰲拜決心,並勸孝庄去奉天避避風頭,但孝庄不願,對康熙鼓勵有加。康熙為侍衛們喝酒壯膽。班布爾善向吳六一傳鰲拜的假聖旨,企圖以明升暗降的辦法,將吳六一調離九門提督,由自己心腹執掌。待他走後,吳六一卻拿出康熙聖旨宣讀,自己還將留任。康熙約鰲拜單獨晉見,鰲拜思量再三,慨然前往。班布爾善居心險惡,想在康熙與鰲拜搏鬥之時,沖進宮內,殺死康熙,然後嫁禍於鰲拜,企圖篡位。鰲拜單獨來到康熙殿前,身後重門一扇一扇關上。康熙怒斥鰲拜,侍衛與鰲拜展開血搏。班布爾善在宮外試圖沖進,用巨木撞擊宮門。康熙最終擒獲鰲拜,鰲拜仍勸康熙退位,可以保其平安。班布爾善撞門不休。
第十三集 危急之際,吳六一率軍趕到,與班布爾善展開血刃。康熙方才走出大殿,上朝。康熙令遏必隆審理鰲拜案件,並令在魏東亭身邊的卧底現身,稱贊魏東亭是位忠臣。康熙在荒郊野外巧遇行痴大師,行痴請康熙查看他在北方種水稻的試驗,並說秋日即可收獲,對康熙諄諄教誨。分別之後,蘇麻喇姑說行痴重病染身,將不久於人世。康熙欲重用伍次友,伍次友卻請辭離去,蘇麻喇姑追上,問他為何舍她而去,伍次友述說原委。

第十四集 蘇麻喇姑開門之後,卻不從,孝庄皇太後也無奈,下旨給她新建一座尼姑庵,讓她永久居住,帶發修行。朝政之上,康熙讓念朱國治上奏彈劾吳三桂之折,群臣沉默謹慎。後又讓念吳三桂上奏彈劾朱國治之折,誣陷朱國治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在京郊小店,朱國治與周培公相遇,相談甚暢,後周培公見朱國治將要披枷進京,詢問原委。

第十五集 康熙來到獄中,欲殺朱國治,但說殺他並非因他誣陷吳三桂,而是為給國家爭取兩年穩定,以後定當給他昭雪,子孫受封,朱國治慨然赴死,康熙卻下令釋枷,說殺忠臣自己豈非昏君,並下旨命朱國治為雲南巡撫,以牽制和監視吳三桂。朱國治提出想啟用周培公。周培公流落街頭,賣字為生,並用自己老師伍次友寫給康熙的推薦信的背面,給一位冤女寫了訴狀。吳應熊行賄索額圖,請他疏通皇太後,吳應熊向孝庄表忠。孝庄皇太後提醒康熙平「三藩」不要操之過急。

第十六集 三藩正商議撤藩之事時,假稱朱三太子的楊起隆來訪,鼓勵「反清復明」,被吳三桂抓下,後又被吳三桂故意放走,以便利用楊起隆對付朝廷。黃敬密報楊起隆,康熙要出京。吳三桂向朝廷修書一封請辭,背後又大動軍事。康熙南巡,駐扎戶部尚書陳廷敬老家山西陽城皇城村。為體察民情,康熙分三路進行,在皇城村匯集。康熙召集當地文武百官訓話,縱談天下大事。魏東亭一路探得知府周雲龍私通吳三桂,剝奪百姓,卻被封為廉吏。康熙不知底細,也稱贊周雲龍為三晉楷模,並封他的夫人為一品誥命夫人。康熙詢問百官,如果有人謀反,你們將會如何?康熙恩威有加,聲明誓死維護疆土統一。

第十七集 康熙將錯就錯,令魏東亭查實情況,處死周雲龍,然後再給他哀榮。王輔臣晉見康熙,康熙對他曉之以禮,並封他為山峽大將軍,統領軍隊,他的兒子留京陪侍。康熙下旨給明珠,索額圖准備庭議撤藩之事。康熙在朝廷上痛斥「三藩」之弊,「三藩」開支已佔國庫支出一半,「三藩」之力足可敵國,群臣紛議。赫舍里懷上龍胎,孝庄皇太後滿心歡喜,吳應熊又來表忠。眾臣各懷心事。索額圖說應安撫吳三桂,不應撤藩,明珠、陳廷敬則力主削藩。康熙痛下決心,朝廷只准議論如何撤藩。吳應熊向孝庄皇太後陳述今天朝政就是商議如何撤藩之事,孝庄大驚,怒斥康熙。康熙痛斥南巡所見,表明「三藩」已成清朝大患。

第十八集 吳應熊修書吳三桂,說明康熙已定撤藩,但內部仍有歧議。新任雲南巡撫朱國治拜見吳三桂,宣讀康熙同意吳三桂請辭的聖旨,吳三桂表面表示尊旨,並處斬拒不同意撤藩之下屬,還向朱國治家中送禮。周培公露宿寺廟,來到冤女賣豆腐處巧遇康熙。康熙看了冤女訴狀,見背面卻是伍次友對周培公的推薦信,便邀周培公到茶館一敘。周培公向康熙跪地叩拜,表明知道康熙身份。康熙令北京府衙護送被錯抓的冤女回鄉申冤。明珠來報,稱雲南巡撫朱國治奏摺已到。

第十九集 朱國治向吳三桂傳達朝廷同意撤藩所用錢糧額度奏摺,吳三桂交出平西大印,並稱履約撤藩日期。吳三桂去信吳應熊,叫他離京回滇。吳應熊決定暫不離京,以麻痹康熙,並與楊起隆相見,捐錢資助楊起隆起事。雲南奏摺到京,稱撤藩日期已定,康熙大悅,向孝庄皇太後報喜。黃敬向康熙吹說煙花之處明月樓如何香艷,康熙微服前往,魏東亭在近處侍衛。鴇母叫來頭牌名妓紫雲給康熙翩翩起舞,頗吸引康熙。周培公宮廷內遍尋康熙不著,萬分著急,率兵來到街上,碰到太監小毛子,得知康熙在明月樓。康熙對紫雲頗有好感。吳應熊向楊起隆點明應謀殺康熙,楊起隆稱在康熙身邊安插了許多密探太監,並說可以利用自己的妹妹紫雲謀殺康熙。

第二十集 康熙懷疑宮內有楊起隆亂黨卧底,因此故意鞭責太監小毛子,讓他混入亂黨卧底。吳三桂兵力對准朱國治,封鎖關隘,准備起事。朱國治請欽差大臣速赴京城向康熙報告吳三桂起兵一事,自己拒絕逃逸離滇。欽差大臣裝成跑馬幫的,潛出雲南。朱國治在家中與夫人商談後事,表明為國慨然赴死決心。朱國治夫人自縊殉節,朱國治又殺死一對兒女,直闖吳三桂兵營,怒斥吳三桂,被血刃祭旗。吳三桂正式起兵反清,楊起隆在北方遙相策應。康熙又與被另外安置的紫雲相會。在楊起隆處卧底成功的太監小毛子火速回報,說紫雲要毒害康熙。

第二十一集 魏東亭緊急來到明月樓,紫雲已在康熙懷里死了。小毛子報吳三桂已經反叛,康熙不信,並令其拿著他的信物去告訴楊起隆,說康熙已被毒死。赴滇欽差大臣來報,吳三桂已反,康熙大驚失色。周培公提議京城緊急戒嚴,以防楊起隆攻打朝廷。康熙給王輔臣下旨,令他領兵反叛,王輔臣卻按兵不動,靜待時局變化。周培公給康熙具體分析三藩詳情,並認為王輔臣違旨,乃是觀望戰局發展,若吳三桂勝,則攻打朝廷,反之則揮戈南擊吳三桂。朝廷將士目前戰勢不順,屢被吳三桂擊敗。康熙自覺削藩操之過急。索額圖前來進獻平叛之策,說要用明珠、周培公的人頭去安撫吳三桂,康熙怒斥。赫舍里難產,生下了一個龍子,康熙立他為太子,赫舍里含笑而死。

第二十二集 小毛子從牢獄逃脫。孝庄皇太後厲責康熙,要他振作起來,楊起隆亂黨闖入宮內,宮內太監造反,與朝廷將士激戰,威脅康熙與孝庄皇太後的安全。索額圖請求康熙與孝庄皇太後暫避,孝庄皇太後臨危不亂,聲稱平三藩是她的旨意,康熙只是遵旨行事,只要君臣同心,清廷必將永遠不敗。朝廷官兵與楊起隆亂黨展開激戰,亂黨不敵,楊起隆欲自盡,被下屬勸阻逃走。吳應熊被押到孝庄皇太後處,孝庄說他有罪但沒有錯。索額圖收留一孤女,給她取名紅玉,藏匿家中。

第二十三集 周培公與副將圖海率軍勢如破竹,很快滅了察哈爾王叛軍。解除朝廷危機後,又揮師西南直逼吳三桂叛軍。羈留京中的王輔臣兒子王吉貞,帶著康熙親筆御信,火速面見王輔臣。康熙在信中恩威並施,並表明必勝吳三桂的信心,但王輔臣仍持觀望態度。原先以為王吉貞被朝廷大炮轟死的王輔臣,見兒子平安歸來,終於投向朝廷陣營。康熙見王輔臣歸順大喜,但明珠提出應節制周培公。周培公率軍南下,吳三桂屢遭重創。吳三桂登基稱皇,企圖鼓舞士氣。京城來旨,調周培公回京,把最後取勝吳三桂的機遇讓給圖海。經過五年奮戰,康熙終於平定「三藩」。

第二十四集 康熙接到福建軍情危急匯報,心中十分憂慮。康熙與病危的周培公相見。康熙向周培公坦言把他貶到盛京緣由,並說這次出巡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安撫蒙古各族首領,同時,想重用周培公攻打台灣。周培公稱病重,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康熙御覽周培公積十年之功繪就的中華全圖,十分激動。周培公向康熙陳述葛爾丹之隱患,不久離開人世,康熙為周培公亡靈守夜。朝政之上,康熙要求商議台灣問題,群臣意見分歧,索額圖陳述姚啟聖官越做越小的原因。康熙派太監尋找姚啟聖。姚啟聖與太監發生爭執受辱,而又依理鞭打太監。

第二十五集

康熙為了打擊姚啟聖的狂氣,將他投進大牢,令大阿哥胤礻是前往福建前線,擔任副將。姚啟聖在牢內,康熙不準任何人跟他說話,把姚啟聖憋得要命。康熙召集蒙古各族首領,進行安撫,群首領進言康熙剿滅葛爾丹。喀爾喀大汗力戰不敵葛爾丹,臨終前叮囑女兒寶日龍梅向康熙請兵光復部族。寶日龍梅血刃沖出重圍,千里迢迢奔向京城。康熙對私通葛爾丹的科爾沁部落首領恩威並用,叫他把收下的葛爾丹錢財運往京城,算是借用,又封豐腴之地與他,進行分化拉攏。胤礻是來到福建前線,急於建立軍功,率軍出征,起初把施琅打敗。康熙收到捷報,大喜封賞,並准備把姚啟聖逐出牢房回去養馬。第二十六集

康熙叫姚啟聖坐到自己車上。姚啟聖嗜書如命,偷了康熙一本書勤讀。康熙斥責姚啟聖張狂,輕視滿清,並表示願意與他討論漢族文化。姚啟聖自責,稱康熙是聖君,學問可比一代宗師。康熙回到京城,把書賜給姚啟聖,姚啟聖感動不已。姚啟聖被重用以後,詳列收復台灣策略,並推薦了他的學生、台灣水師主將施琅,可以進行策反重用。康熙當著姚啟聖的面,將順治皇帝永不錄用姚啟聖的聖旨燒毀,並任命姚啟聖為福建總督,主平台之事。台灣首領鄭經與從將商議戰事,施琅主張議和,而鄭經卻主張力在戰,並對施琅掠奪東南五省稅糧數目問題產生疑心。第二十七集

『捌』 康熙王朝劇情問題

呵呵,想不到我們志趣相投,我也每晚必看的,其實「韓信之死」也是培公的真實寫照,第一,身為漢人的周培公,雖才高八斗,有勇有謀,但此人確猶如芒刺一般,扎的群臣渾身酸痛,在官言官,這樣的人是不可長時間做官的;二,平定三藩,威震天下,統帥朝廷二十萬精兵,既使換了你是康熙,也會疑心重重,功高震主是其被貶的主要原因。
但是,通過康熙在培公走到生命最後一刻所說的一段話,確證實了培公在康熙及天下人之中的位置,你的問題確實值得我們反省。
呵呵,不多說了,不知道我說的對你有所幫助沒,也許英雄所見略同,望繼續探討,切磋,謝謝!

『玖』 我國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從天子到庶民都要參加的一項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必然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古時的迎春活動,開始時在東郊,因為迎春活動中祭拜的句芒神是東方之神。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宮廷內、府衙門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動,活動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宋吳自牧《夢粱錄》),這種立春的賀節,也是一種迎春活動。在清代,還有所謂"拜春"的習俗:"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粉為丸,祀神供先,其儀亞於歲朝,埒於冬至"(清顧祿《清嘉錄》"拜春")。這種"拜春"的活動,與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動的一種。迎春儀式,又稱行春。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稱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下崗職工如何核算退休工資 瀏覽:284
父母對你做過哪些讓你感動的事嗎 瀏覽:77
合肥市退休職工認證 瀏覽:216
以後退休養老金會怎麼樣 瀏覽:500
就算再老50歲 瀏覽:610
老人做飯弄什麼菜好吃 瀏覽:875
哪個體檢機構一天出結果 瀏覽:816
老人兩眼呆滯什麼也不知道 瀏覽:465
網上轉養老保險需要多少時間 瀏覽:404
襄陽養老金認證什麼時間 瀏覽:302
體檢為什麼越來越嚴格 瀏覽:328
合肥夕陽紅養老院在哪個區 瀏覽:624
駕照期滿到哪裡體檢 瀏覽:802
70歲出獄東山再起 瀏覽:306
55歲下崗職工退休年齡 瀏覽:865
船營區本地豪華養老院多少錢 瀏覽:994
農村養老保險和社保能互轉嗎 瀏覽:879
中老年人秋裝女裝大全 瀏覽:639
外地養老保險怎麼遷移 瀏覽:57
最近祁東一次性繳納購買養老保險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