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無錫重陽節新聞

無錫重陽節新聞

發布時間:2021-03-07 11:37:29

『壹』 重陽節新聞稿

10月15日在重陽節即將來臨之際,我們育英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手拿紅花走進社區,為老人們送去節日的祝福。
清晨我們大班四個班的100多名小朋友個個精神飽滿,在老師的帶領下,從幼兒園出發沿匯鑫小區到雙龍橋,為路上的老人送去節日的鮮花和溫馨的祝福,有的祝老人身體健康、有的祝老人長命百歲、還有的祝老人笑口常開,孩子們真誠的祝福和純真的笑臉給老人們帶去了歡樂。
通過這次活動使孩子們知道,不僅自己有「六一」兒童節,爺爺、奶奶也有他們自己的節日,懂得要關心尊敬老人,從而學著去關愛長輩,做個有孝心的孩子。

『貳』 無錫的風俗文化

一、春 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年初一,這是傳統節日中最大的一個節。春節也兼指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一段時間,俗稱新年裡。
年初一,每家晨起開門,放開門炮仗2響或3響,取開門大發之意。男女老幼卻穿戴全新。小輩向長輩拜年,解放前行跪拜禮或鞠躬,年齡大的一般口頭叫一聲「拜年」,解放後通行叫一聲「拜年」;長輩發給孩童紅紙包壓歲錢(有的預先在大除夕發給)。解放前,有些人家還在堂前掛有祖先神影(神影,或稱神子,即神像畫鈾,在大除夕懸掛),家主率子弟依次瞻拜。早餐吃糕團,取團團圓圓、高高興興之意;也有吃面的,取長壽之意。中餐素食,或吃面,或吃飯,晚餐葷食,吃飯。米飯都是大除夕留下的「年夜飯」,意為有吃有剩,素菜有長梗菜(即青菜)、百葉炒菠萊和黃豆芽,象徵長庚(長壽)、波波鍵鍵和稱心如意。這一天,禁掃地,不倒垃圾,據說不讓財氣出門;上了年歲的人,上茶館吃早茶,吃的是橄欖茶,稱「元寶茶」,以取吉利;晚上忌點燈,父母哄騙孩童早睡,說是聽老蟲(老鼠)做親,有的預先在枕頭邊暗藏幾個紅雞蛋,讓孩童明晨醒來摸到,信以為真。
春節期間,出門首次近見熟人,作揖道賀,口稱「恭喜」、「新年好」、「拜年」。年初二起,親友間互吃「年晝飯」(解放前要過年初五)。解放前,從年初一到年初四,街上商店不開門。年初五,俗稱「路頭生日」,各家要祭路頭神,以祈求發財,叫做「接路頭」,商店接路頭尤為隆重,並爭先取早於年初四下午或晚上祭祀,然後於年初五開門營業。
春節期間盛行的群眾娛樂活動,有鬧元宵和掉龍燈。年初一,村莊上大人小孩被鑼打鼓取樂,稱「鬧元宵」,到處鑼鼓聲喧。掉龍燈是由一個村莊20人左右的青壯年組成一個龍燈隊,扎條龍燈,到鄰近村鎮去掉,算是「壓邪」,祈求人口太平、五穀豐登,故有「太平龍燈」之稱。一般從年初二掉到年初五為止,掉一次龍燈所募集到的錢大多用於舉辦本地公益事業。洛社地區解放前的龍燈,有洛社上塘的小龍,中陶巷的青龍,大樹庵(花渡)的雞毛龍,吳巷(花鍍)的青龍,滸泗橋的青龍,南蔣巷(徐貴橋)的黃龍,杭水渠(徐貴橋)的黃龍,小徐巷(正明)的青龍,彭村(雙廟)的黃龍等。大樹庵的雞毛龍已於1986年恢復,更名為風羽龍,並參加首屆「洛社之春藝術節」表演。
春節的習俗在演變,解放後,一些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禮節、習慣逐漸廢止(如跪拜,祭神、禁忌等)。由於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走親訪友的風氣更盛,幾乎每家卻請吃「年晝飯」,主人都以豐盛的酒餚殷勤待客。春節因物資充足,各行各業又休假歡度節日,比較空閑,人們舉辦喜事一般已集中在春節期間,成了新興的習俗。

二、元 宵

正月十五(正月半)為元宵節,俗稱燈節。早晨吃熯糕(煎年糕),考究的吃薺菜熯糕。從早到晚人們破鑼打鼓「鬧元宵」。有句歌謠,「五月半,龍燈、馬燈齊來看。」這說明掉龍燈、馬燈是燈節的主要活動,日夜都掉。解放前,杭水渠的龍燈和花渡吳巷、葛巷的馬燈於元宵節晚上都曾到洛社鎮上去掉,並到店家穿堂,店家賞給紅紙包。上塘的大寺場(開利寺門前)和下塘西沿河的聾坊場(今無錫縣通用機械廠所在地),均為聚觀掉演的場地。杭水渠的一條龍燈是 「打柴龍燈」,共9節,每節竹柄上用竹篾紮成長方形的龍骨,中空,形如打柴榔頭,掉夜龍時裡面裝上蠟燭,掉起來宛如火龍飛舞,頗為壯觀。

三、清 明

清明,在公歷4月5日前後,即從隔年均冬至起共106天。清早,家家折楊柳枝條,插上門桶,叫做「催燕」,兒童嬉戲,將楊柳技條的皮剝開,捋成楊球,取其諧音,叫做「娘舅」。清明時節,人們結伴而行到郊外,欣貨田園風光,稱為「踏青」,現已發展為春遊活動,到外地游覽名勝。春節以後,到清明為止,本地原有放風箏的活動(清明,田裡麥苗已長起來,放風箏停止,以免踏壞麥苗)。風等俗名鷂子,有蜈蚣鷂、蝴蝶鷂、八角鷂等,還有兒童放的瓦爿鶴。民國時期,葉巷村上的放風等是有名的。村人製作了三、四面大的風等,在晚上,用長長的麻繩拉著,趁著風勢把它們馱起來放,繩上系著幾十盞燈籠,帶上夜空,似串成星斗,這叫做「鷂燈」,煞是好看。
解放前,清明和冬至,同姓宗族有祠堂(祭祀祖先的場所)的都要祭祀祖先,以示慎終追遠。凡年滿16歲的男丁都到祠堂內,由族長(俗稱老長輩)、房長帶領祭奠。祭祀禮畢,合族宴飲,叫做「吃清朋」、「吃冬至」,統稱吃公堂。然後議事:清帳理財,整頓族規,謂解家庭糾紛(如夫妻不和、兄弟分家、忤逆不孝等)。各家在清明節或清明的前一天(寒食節)要掃墓,人們攜酒饌、香燭至祖墳祭拜,同時飄紅、白、黃、綠彩紙,叫做「飄白紙」。有些客居異鄉的遊子,也要特地趕回掃墓,以表孝心。有的人家還對祖墳整修,植樹培土。解放後,掃墓增添了新的內容。清明到來,機關、學校及群眾團體開展祭掃革命烈士墓活動,以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一般前往無錫市革命烈士凌園(在惠山),敬獻花圈憑吊,瞻仰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

四、立 夏

立夏,在公歷5月6日前後。這天能嘗到三鮮,有「立夏見三鮮」的諺語,主要指莧萊、蠶豆、蒜苗。解放前,有稱人的習俗。午後,村前樹上掛著一桿大秤,男女老少都去稱體重。也有在家中稱的。洛杜開利寺前的石牌樓,曾是立夏稱人懸掛大秤之處。立夏稱人有個傳說:
三國魏蜀吳棺繼滅亡,晉朗開國之君司馬炎(晉武帝)統一中國。當時在南方邊疆,曾被蜀漢丞相諸葛亮七擒七縱的孟獲,聞知蜀漢後主劉阿斗(即劉禪)被幽禁在都城洛陽,他為了報答諸葛亮的寬容之恩,就請求司馬炎在生活上優待阿斗,並在每年立夏這一天,特地前往洛陽,親自給阿斗稱體重,若缽重減輕,他就要起來反晉。可嘆亡國昏君劉阿斗竟說出「此間樂,不思蜀」的話來。

五、端 午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陽節,俗稱端午節。家家門上插菖蒲劍(即菖蒲葉,俗稱蒲郎,削劍形),孩童手上系菖蒲根做的葫蘆,都有驅瘟逐疫的作用。
早晨吃棕子,相傳是紀念戰國時期投泊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舊有「瑞陽勿吃棕,死則嘸人送」的諺語。在隔日下午,家家戶戶就忙著裹棕子,品種有米棕、赤豆棕、豌豆棕、豆瓣棕;家境好的還裹火腿棕、鮮內棕。式樣有小腳棕、菱角棕、三角棕。午餐,飲雄黃酒,並噴灑牆角、床下,可祛五毒(指蠍、蛇、蜈蚣、壁虎、蟾蜍),菜餚有黃魚、黃鱗燒肉兩樣傳統菜。大人用手指蘸雄黃酒給孩童額上寫個 「王」字,以示壓邪。有的還在腳背上寫「王」字,防蛇蟲百腳(蜈蚣)咬。午後,室內煙熏蓬艾(俗稱煤蓬頭),以消毒殺蚊。解放後,插菖蒲劍、飲雄黃酒、煙熏蓬艾等習俗已廢止。

六、夏 至

夏至,在公歷6月22日前後。中午吃餛飩。

七、七月半

農歷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多數人家在這天或超前兒天要祭祖,謂之「過七月半」,祭品中有西瓜、茄餅(用茄子做餡的米粉餅)。有些人家還請親戚吃晝飯,親戚離去時送些茄餅,有句歌謠:「七月半,做了茄餅送親眷。」解放後,這一習俗基本廢止。

八、七月三十

農歷七月三十晚上,人們都要點燃棒香及蠟燭,插在家門前的階石間和場地上,謂之「插棒香」。棒香,是用細的竹梗或木梗做芯子的一種香。插棒香的風俗有兩種說法。一說七月三十日為地藏菩薩誕辰,焚香燃燭插於地上,是「插地藏香」,帶有迷信色彩。另一說,也是比較流行的說法,稱插棒香為「插狗屎香」,這有個由來:
元末張士誠舉兵起義,據姑蘇稱吳王,深得民心,後被朱元璋擊敗,城破被俘而死,時為七月三十日。百姓為感激他的功德,於是每年在他死期的晚上,用焚燒棒香的方式來紀念他。因張士誠小名「九四」,特取名為「九思香」,又恐怕觸犯明王朝,就託名「狗屎香」
插棒香這一風俗,解放前在本地盛行,似乎成為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每逢農歷七月三十晚上,村村莊庄,男女老少,都不約而同地手捧點燃的棒香,一炷炷地插到家門前的地上,這時家家戶戶的屋檐下,星火點點,光彩閃耀,宛如一條條火龍,煞是壯觀!愛玩的大孩子,還在場中心把棒香插成正方、長方、圓圈、多角等圖形;有的把一炷炷棒香遍插在幾個大南瓜上面,安放在春凳上,好象一盞盞彩燈。

九、中 秋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八月半。這天要吃糖芋頭(早晨吃)、麥餅(家家戶戶在當天下午做)和月餅。有句歌謠:」八月半,糖燒芋頭吃吃看。「也有說」八月半,做了麥餅鍋里熯"。
晚上,各家團聚歡宴。解放前,洛社鎮上一些店家還於門前或天井中燒斗香(用線香編成升籮形的香斗,中放檀香、末香,插上線香)齋月。中秋月明之夜,有些居民往往約三五友好,出門散步,連走大小3座橋(如洛社大橋、南小橋、北小橋),別有雅趣,謂之「走三橋」。

十、重 陽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按照古代的說法,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因日月均屬陽數,故稱重陽,也稱重九。
登高與吃糕是重陽節的兩個習俗。重陽登高的由來是:
東漢時侯,有個桓景,跟隨方士(指通曉追道術的人)費長房學道。一次,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將有災疫,應急令家中人縫制緯(深紅色)囊,盛放茱萸(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這里指它的果實),每人結在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災可避。」桓景依費長房所囑,到了九月九日,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見雞犬暴死,而人免於災。
本地因無山可登,故重陽無登高之舉。惟解放後興秋遊活動,也有人於重陽節去惠山登高眺覽的。吃重陽糕,解放前較盛行,「校」和「高」諧音,寓登高避災之意。

十一、冬 至

冬至,在公歷12月22日前後。先一日晚叫做冬至夜,有「先有冬至夜,慢有冬至朝」的諺語。人們重視吃冬至夜飯,舊時還有「有末冬至夜,嘸末凍一夜」的諺語,意為有錢、人家吃冬至夜飯,無錢人家只得挨餓受凍。解放前,冬至和清明一樣,同姓宗族有祠堂的都要祭祖(見前「清明」記述)。

十二、臘 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節。中午,吃臘八粥,粥里有八樣食物,各家大同小異,一般用青菜、黃豆、赤豆、蠶豆(發芽豆)、油豆腐、百葉、芋頭、山芋合煮而成;考究的有棗子、蓮心、白果等物。

十三、除 夕(包括除夕前)

除夕為農歷一歲之最後一天(大月為十二月三十,小月為十二月廿九),俗稱大年夜。其前一日稱小除夕(相對而言,除夕亦稱大除夕),俗稱小年夜。從農歷十二月中旬起到除夕,人們忙於送舊歲、迎新春的過年活動,分述如下:

(一)撣檐塵

俗說「若要發,撣十八」,「十七、十八,越撣越發」。家家戶戶都要在農歷十二月十七、十八這兩天內,束扎稻草帚系在長竹竿上,撣除四壁、屋枯的灰塵,並用稈稞或竹筏通灶間煙囪,謂之「撣檐塵」。實際上這是進行一次大掃除,准備乾乾凈凈迎新年。

(二)送灶

農歷十二月廿四,據說是灶神(俗稱灶家菩薩)上天的日期,傍晚,各家做腳跟團子(團子半個白,半個黃,成橢圓形),送灶神上天,並在神龕上貼「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析求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時多說好話,少說壞話,以保合家平安、到了正月半再接灶,迎接灶神下界。此風現末絕跡。

(三)蒸糕做團子等

十二月廿四送灶後,蒸糕做團子。事先「牽淘磨」(即淘米後用人力牽石磨磨粉),鄰居互助協作。現在牽淘磨已發展為用鋼磨機械軋粉(各村都有糧飼加工廠),節省了不少人力。條件好的人家殺豬宰禽,有的還在十二月初就釀了年酒,有的村上車水干河,捉魚、分魚。家家采辦年貨,市場繁榮、熱鬧,一派過年景象。

(四)祭記

敬神祭祖,俗稱過年,早者在十二月廿六、廿七左右舉行,晚者在大小年夜舉行。解放前,過年比較隆重,先祭天地,後祭祖先,祭把過程俗稱祝餉。祭祀時,燃香點燭,敬酒接羹飯,供魚肉葷素(有葷湯蘿卜)和年糕年團子等,全家行跪拜禮。解放後,禁祀過年曾大為城少,近年來又逐步恢復,但禁禮已簡化,許多人家僅祭祖先。

(五)畫弓箭、貼春聯

到了除夕傍晚,家家要畫弓箭、貼春聯。畫弓箭,是用草帚蘸石灰水在門前場上畫張弓射箭的圖形(有的把箭頭畫成戟頭),以示鎮邪。有些人家畫在大門、後門內外場地,並在場上書寫「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秦民安」等吉利話。抗戰前,曾有人家畫飛機、大炮的。此俗解放後已廢止。春聯,解放前稱門對(包括大門對、二重門對、房門對等,一般指大門對),貼春聯是喜迎新春。解放前的傳統聯語有「運轉三陽泰,時來萬事通」(通用);「種田千倍利,養蠶十分財」(用於農家);「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用於經商);「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用於讀書人家)之類。解放後,春聯的內容大為革新,並隨著形勢的發展而有變化,同時不拘泥於平仄。例如:「翻身不忘共產黨,幸福全靠毛主席」(解放初期較為普遍);「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60、70年代較為普遍);「九州生氣逢春旺,四化新潮逐日高」(1978年以來,下同),"萬眾一心創大業,五講四美立新風」;「春回大地喜盈門,國展宏圖民致富」。

(六)吃年夜飯

除夕晚上,合家團聚吃年夜飯(有些人家趁這天祭祖之後吃年夜飯),酒餚豐盛,在外地工作的也都趕回家,探親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寄母家還要請寄子(在開始三年內)吃年夜飯。
解放前,一到農歷十二月下旬,便有人到附近村莊喊火燭:「寒冬臘月,火燭小心,水缸挑挑滿,柴倉擄擄清。」同時提防盜賊,兼喊:「前門撐撐,後門閂閂。」到了除夕,就挨戶索取年夜飯米或年糕年團子。現在有的村在除夕前還有人喊火燭,由村委給予報酬。

(七)守歲

吃過年夜飯,家庭主婦炒長生果(花生)、南爪子,准備年初一的食物和穿的新衣。一切事畢,全家團坐,吃茶和瓜子、長生果等,談天說地,直到深夜,叫做「守歲」。睡覺前,放關門炮仗2響或3響。1980年以後,有電視機的人家逐漸增多,除夕之夜全家在熒屏前欣賞春節文藝聯歡節目。
解放前,窮人欠租、負債,過年如過關,故稱年底為年關。有句歌謠:「十二月半,拔掉鍋子剩個煙囪管。」這就是形容諸債畢集的窮人一貧如洗。他們還不起債,往往在除夕這一天外出躲避,到年初一才敢回家(按規矩,債主不得在年初一索債)。這種現象解放後已絕跡。

『叄』 幼兒園中班重陽節新聞演播怎麼寫

重陽節即將來臨之際,我們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手拿紅花走進社區,為老人們送去節日的祝福。清晨我們大班四個班的100多名小朋友個個精神飽滿,在老師的帶領下,從幼兒園出發沿匯鑫小區到雙龍橋,為路上的老人送去節日的鮮花和溫馨的祝福,有的祝老人身體健康、有的祝老人長命百歲、還有的祝老人笑口常開,孩子們真誠的祝福和純真的笑臉給老人們帶去了歡樂。

『肆』 無錫有哪些民俗風情啊

無錫除貼桃符、門補、春聯外,還有在新年掛鍾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鍾馗善於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於唐代。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無錫地區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面,取長壽、長春之意。無錫風俗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無錫還有一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元旦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無錫也是這樣。認為一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歲朝風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動刀剪,又禁止傾倒污水、糞便。元旦臨睡時,又要放二聲或三聲關門爆仗。無錫這一天晚上睡得都較早,如有孩童貪玩不肯睡時,父母常哄孩子說:"早些睡,今晚聽老蟲做親"。無錫舊俗對元旦這一天的氣候十分重視,常以這天的天氣占卜今後一年的收成。

特色活動

無錫一年四季節慶不斷,皆宜旅遊,尤以4月-10月為旅遊的黃金季節。 主要旅遊節慶有: 泰伯廟會:2月4日-6日, 錫山區梅村鎮 無錫國際梅文化節:3月,梅園無錫陽山桃花節:3月-4月,陽山鎮 西高山廟會:4月19日-21日,吳文化公園 櫻花之旅:4月-5月,黿頭渚 宜興陶瓷藝術節:5月,宜興市各景區 太湖旅遊節:9月-10月,無錫太湖各景區 此外還有:太湖中秋賞月、馬山國際釣魚節、吳地蟋蟀節、國際門球邀請賽、徐霞客文化旅遊節。

無錫過年

春節是無錫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無錫舊俗,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祝。

『伍』 重陽節來歷及過節方式

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我們將農歷九月初九專定為「老屬年節」。
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佳人作伴,共嘗重陽糕、共飲菊花酒,亦不失是美事一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季節有了新的認識,九月祭火星的儀式逐步衰落,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
如果說上巳(清明節)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節日,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 。

『陸』 無錫傳統風俗有哪些

無錫人對冬至很重視,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的前一天稱"冬至夜",一家老少團聚在一起吃冬至夜飯。如家裡有人外出未歸,要留個座位,擺副碗筷,象徵性地盛些飯菜,以示思念。吃夜飯前,先祭祖宗。祭畢,把菜回鍋燒一燒。如不燒就吃,說是記憶力要衰退。飯里要放黃豆,叫"元寶飯",飯碗里預先放兩只熟荸薺,吃飯時把荸薺夾出來,叫"鉗元寶"。冬至夜飯,有錢人家吃得很豐盛。"有錢的吃一夜,無錢的凍一夜"。冬至那天的早晨稱"冬至朝",吃隔夜做好的糯米團子,故有詩雲:"家家搗米作團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史傳,冬至這天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故今無錫地區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十二月的最後一夜稱大除夕,俗稱大年夜;其前一夜稱小除夕,俗稱小年夜。除夕前,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撣灰塵,乾乾凈凈迎新年。用一定比例的糯米和粳米磨成粉,做成年糕,象徵年年高、節節高。刷掉門上舊春聯,貼上新春聯,以示除舊更新。除夕之夜,家家祭祖,焚香,點燭,燒紙錢,祭品豐盛,反映人們對祖宗的崇敬。祭畢,全家男女老少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合家歡")。晚上,有的在灶神龕內換上新的灶神像,兩邊貼"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紅紙對聯,上供品,俗稱"接灶",把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天奏事的灶神接回來。有的掛鍾馗像,以避鬼祟。農家還在屋前空地上用石灰畫糧囤,企求五穀豐登。入睡前,放3聲"關門爆仗"。有人還在大除夕守歲,做圓子,切糕絲,在燈光中達旦不眠。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古時以奇數為陽,九月初九兩個陽重疊,故稱重陽,亦稱重九。無錫人重陽節一般吃重陽糕,有的還吃"九品糕"(用荸薺、栗子、蓮心等9種果品煮成的羹),意取甜蜜、和順。這天的主要活動是上山登高。現在,重陽節被定為敬老節,以弘揚我國敬老傳統。
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七夕風俗中流傳最久、最廣的是"乞巧"。這天晚上,少女紛紛結綵線,穿七孔針。穿得快,就意昧著乞到的巧多。白天,有些少女在庭院中放茶幾,上置一碗用井水和河水混合而成的鴛鴦水,挨次把綉花針平放到碗中,視陽光下的各種投影,判斷乞巧的情況。有些婦女,採集各種鮮花,放在盛著水的銅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來搽面,據說可使皮膚嬌嫩自凈。有些婦女搗風仙花,取汁,染無名指和小指指甲,稱"紅指甲"。有些婦女還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姐妹千萬年。"乞巧風俗今已不存,僅留牛郎織女的傳說。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又稱團圓節。無錫人過中秋節.早晨吃紅燒糖芋頭,晚上賞月、吃月餅。這一風俗延續至今.並多有群眾團體舉行的中秋賞月晚會,以增進友誼。
無錫民間開始種植蔬菜、果樹。蠶農在清明夜把蠶種裹在棉衣里進行孵化。這天,人們紛紛上惠山踏青。不上惠山的,上城牆繞城而走,叫登高踏青。東門東林庵一帶,為士女聚集處,故有"東林庵里看桃花"的說法。這天,也是東鄉膠山和北鄉斗山的節場,附近還有賽會,故斗山別名清明山。人們都上山踏青,趕節場,觀看賽會。從元宵節至清明節,大人孩子,三五成群,至野外放風箏,別有情趣。清明時節祭掃祖墳(俗稱"上墳"),為無錫傳統民俗。掃墓時挑些新土壅墳瑩。凡新墳一定要在清明前祭掃;舊墳可以過清明,但不能過立夏。新媳婦一定要去祭掃祖墳,俗稱"上花墳"。掃墓時用葷、素菜看和酒、飯等祭奠。後用於果糕點等替代。

『柒』 無錫當地的風俗是什麼

是單純低問風俗還是有文章的問題?
無錫風俗:無錫人過中秋節。早晨吃紅燒版糖芋頭,晚上賞月、吃月餅。這一權風俗延續至今。並多有群眾團體舉行的中秋賞月晚會,以增進友誼。無錫人重陽節一般吃重陽糕,有的還吃"九品糕"(用荸薺、栗子、蓮心等9種果品煮成的羹),意取甜蜜、和順。這天的主要活動是上山登高。在無錫,惠山是個不錯的選擇。

閱讀全文

與無錫重陽節新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亞異地養老院 瀏覽:878
關於養老保險延遲退休政策出台 瀏覽:801
養老保險單位怎麼交費 瀏覽:122
長春補發退休金 瀏覽:592
人生最長壽命多少歲 瀏覽:261
開展小班重陽節活動反思 瀏覽:985
剛剛退休病逝退休金如何發放 瀏覽:120
老年人用什麼擦臉的好 瀏覽:487
老人頭不停的抖動是什麼原因 瀏覽:517
小學生給父母的賀卡怎麼寫 瀏覽:396
甘肅省2014年度養老金調整細則 瀏覽:357
重陽節金典句子 瀏覽:382
寧夏城鄉居民養老金怎麼辦理 瀏覽:790
廣州50歲生孩 瀏覽:550
試用期不交養老保險 瀏覽:460
養生養老度假運營機構 瀏覽:637
50歲每天高潮 瀏覽:608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研究 瀏覽:962
50歲男子的精子 瀏覽:592
山東省離退休人員工資 瀏覽: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