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古代孝順殘忍

古代孝順殘忍

發布時間:2021-02-11 16:35:52

A. 古代最殘忍的刑罰,行刑過程長達2年,開始很舒服最後卻慘不忍睹

在中國的古代有很多殘忍的刑法,刑法的產生實際上就是君王為了讓大臣們服從自己,讓他們不敢違抗自己的命令,這是古代帝王的一種統治手段,他們的最終目的就是維護自己的統治,維護皇帝的權力,保衛皇室的利益,刑罰的產生和古代官員缺乏監管有關系,沒有一個好的監管。官員在執法的過程中隨心所欲,加重了刑罰,就造成了很多殘忍的刑罰。

其實還有一種最殘忍的刑法是古代最殘忍的刑罰,這種刑罰叫做滴水刑,聽名字不是很殘忍,但是一滴水的威力或許看起來微不足道,造成不了什麼傷害,但有一個詞語叫做水滴石穿,這個時間長達兩年,非常殘忍。時間長了人就會被水滴貫穿。

B. 古代殘忍的酷刑你聽過幾個有一種至今還在延用

在古裝影視劇中總能看見古代犯人遭受各種殘忍的刑罰,那真是隔著電視屏幕都感同身受的痛,讓人聽了就覺得渾身發顫,毛骨悚然。劇中比較常見的古代酷刑有車裂(就是五馬分屍),凌遲,腰斬,絞刑等,光是這些字眼就能讓人起一身的雞皮疙瘩。還有些不常見的、其殘忍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刑罰,如
灌鉛--首先聽這個名字就有一種強烈的窒息感,覺得被壓的喘不過氣。在佛教閻羅的故事中,有黑白二相的說法,白為地獄之主,有百官之命,美女圍侍;黑相則每天有兩個時辰,要受銅汁灌腸之苦。所以人間灌錫、灌鉛酷刑的名字就由此而來。錫的熔點低至232度,鉛的熔點是327度,無論是灌鉛還是灌錫都能活活把人燙死。而且融化的錫或鉛一入肚就會凝固成硬塊,這種重金屬的墜力也可以瞬間讓犯人穿腸破肚而死。
俱五刑--光聽名字大家可能想像不到此刑罰的殘忍程度。俱五刑顧名思義將五種刑罰同時實施,也就是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合並,即略有耳聞的大卸八塊。但俱五刑通常是在人死後實行。直到漢高祖的戚夫人出現才升級了此刑罰,呂後成功上位後將戚夫人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挖掉眼睛,放在一個裝滿鹽水的木桶中,取名「人彘」。可見呂後對戚夫人恨之入骨啊!
梳洗--這個名字在影視劇中經常會被提起,多指古代女子梳妝打扮的意思,「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的場景還歷歷在目。但是今天這個「梳洗」完全跟美搭不上邊,它是一種古代極為殘忍的刑罰。梳洗指的是劊子手把犯人剝光衣服,裸體固定在鐵床上,用滾燙的水往上澆,然後用鐵刷子一下一下刷去他身上所有的皮肉,就像民間殺豬一樣,直到皮肉刷盡,露出白骨,一般受型的人早在刑罰剛開始時就會死去。
炮烙是商朝時期妲己發明的一種殘忍刑罰,准備一根銅柱,用炭火將銅柱燒熱,隨後將人綁在銅柱上,先經歷皮開肉綻之苦,再將人活活燒死。商朝上大夫梅伯便是第一個遭受此酷刑的人。沒想到此酷刑一直延續到現代社會,由古代的炮烙酷刑演變成今天的熨斗,妲己也算是將功補過吧!

C. 為什麼古代孝子孝女及兒媳割肉給長輩吃,都選擇割大腿上的肉

-----割股療親是中國古代醫學史上一種經久不衰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指當家專庭成員中的某個屬親屬特別是尊親屬患病難治時,就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或器官作為葯引給病人吃,因大多割股肉,故概稱割股療親。古代醫家認為,同類相補,臟器相輔;同時認為,血氣相連,血氣相補,人衰老時血氣也衰弱,需要補充血氣,用親人尤其是晚輩親人的肉或器官來補,效果更好,因為親人間本身有血緣關系,尤其是父母子女之間血氣更是可以直接轉移。
唐代《本草拾遺》始記載人肉可治羸疾。在統治者極度宣揚孝的唐代,割股療親,特別是為父母治病而割肉一下子風行起來,到後來甚至突破純血緣關系,擴張到擬制血親的對象上,如兒媳為公婆割股、妻子為丈夫割股、庶妻為正妻割股、奴婢為主人割股等,功效也越傳越邪乎。
雖然《本草拾遺》這部書的一些葯方至今仍為中醫界所應用,但人肉治疾的葯方早已被醫學界丟到了歷史的垃圾堆。
善良的古代人為了贏得孝子賢婦的美名,不知道有多少人割了肉、抽了血、剔了骨、挖了眼,最後自己身體致殘而孝敬的人也不治而終,這種愚昧、殘忍、荒唐、與醫學相違背的騙術,披著儒家孝道的外衣,不知害死了多少人,其實可恨。

D. 古代的刑法為什麼那麼殘忍

或許我們私下裡和朋友開玩笑,說過「你這樣的行為在古代估計要被五馬分屍」這樣的話語。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面,認為古代的刑罰是比較血腥殘忍的。當然這也沒錯,翻閱歷史上的各種酷刑,都讓人看的心驚膽戰。
古代刑罰我們看起來之所以血腥,那是因為我們站在當今社會的立場和價值觀之上,自然古代的刑罰便代表著野蠻血腥和殘忍。有網友甚至評論說,封建時代的刑罰不是從現代社會人性化角度設計的,其潛台詞卻是說,古代的刑罰是他們那個時代價值觀和文化的體現。比如五馬分屍,誅九族,腰斬,凌遲等我們看上去毫無人性,毫無道理的血腥處罰。

在古代人眼中,卻代表著一種理所當然和本該如此。因為這樣的酷刑,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奢求的。在古代除非是造反,叛國等重大罪行,才給給予極刑。比如明朝時期的袁崇煥,便是以叛國通敵罪而被判處凌遲,而當時的百姓紛紛叫好,更是有人買其肉而食之。從這個歷史事件便可以看出,古人並不認為這樣的凌遲殘忍,就像我們現代社會一個人殺人了,他被判處死刑,這樣的平常事沒有人在意,都認為理所當然。

我們現在執行死刑一般都是槍決,未來可能會是更加文明的方式安樂死。說不準在未來的時空之中,那些未來的民眾看待我們的時候,也會認為我們現在的刑罰過於血腥和殘忍。

E. 古代有那些殘忍的刑法

中國古代的來刑法可謂源千奇百怪,手段極其殘忍。從名目上來講就有笞杖、鞭撲、枷項、宮刑、刖刑、割鼻、斬首、腰斬、梳洗、剝皮、烹煮、絞殺、凌遲、車裂等多種名目。在這些刑法之中,如笞杖、鞭撲等一般情況下只會使人受些皮肉之苦,一般不會要人性命。有些刑法會使人致殘。有些刑法可以使人痛痛快快地死去;而有些刑法則會先把人折磨的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才讓其死去。在以上的這些中國古代刑法中,以宮刑、刖刑、斬首、腰斬、絞殺、梳洗、烹煮、剝皮、凌遲、車裂等酷刑有中國古代的十大酷刑之稱。而其中又以凌遲、車裂等刑法最為殘酷。
古代的法律體系具有「諸法合體,以刑為主」的特點,所以歷朝歷代一般都有一部統一的法典,裡面以刑事規定為主,兼具其他類型的法律規定。

諸如《法經》、《九章律》、《開皇律》、《太史律》、《宋刑統》等等……

F. 中國古代的殘忍刑法有哪些

1、剝皮: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

2、腰斬: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3、車裂: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4、俱五刑: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5、凌遲: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

G. 古代最殘忍的死法,每個人只能說一個

當然是凌遲了,讓犯人在很長時間後才能死去。五馬分屍分的是屍,分的是死人,古人因為講身體受之父母所以覺得是最嚴酷的刑法,其實受刑者早已死了。

H. 古代的殘忍刑法都有哪些

秦朝形成了一套包括生命刑、身體刑、勞役刑、流放刑、恥辱刑、身份刑在內的刑罰體系。秦以刑罰種類繁多,手段殘酷而著稱,對後世刑制產生了較大影響。具體而言,秦之刑名有:

(一)生命刑

即死刑。秦代執行死刑的方式多達二十餘種,較有代表性的包括:

1.具五刑。是一種與肉刑結合使用的死刑。據記載,具五刑的施行程序是先黥面,後割鼻,再斬左右腳,又用笞杖打死,最後割掉首級,並將屍骨剁成肉醬示眾。

2.定殺。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解釋說:"生定殺水中之謂也"。即把人活著投入水中淹死。
3.阬。即活埋,秦始皇曾把反對其政策的四百餘名儒生"皆阬之咸陽"。
4.族。即一人犯罪而牽連其親族,犯罪者與親族一起被處死。
5.車裂。即將受刑者的頭和四肢分別掛在五輛馬車上,然後驅馬向五個方向各自拉動,以支解屍體。

(二)肉刑

即身體刑,肉刑是殘害受刑者身體的刑罰。秦時主要使用的肉刑有笞、墨、劓、斬左右趾、宮數種。秦時肉刑既可單獨使用。又可以與勞役刑結合使用。

(三)勞役刑
即強制犯人勞動的刑罰,相當於後世的徒刑。秦代勞役刑主要有如下幾種:
1.城旦、舂。
男犯為城旦,從事築城的勞役;女犯為舂,人事舂米的勞役。這是秦朝時最重的勞役刑。《漢舊儀》記載:"城旦者,治城也。女為舂,舂者治米也。"
2.鬼薪、白粲。男犯為鬼薪,女犯為白粲。根據《漢舊儀》記載,所謂"鬼薪"是強制男犯去山中砍柴以供宗廟祭祀之用。所謂"白粲"是強制女犯擇米,以擇出的白米供宗廟祭祀之用。鬼薪、白粲應是服較城旦、舂輕一等的勞役。
3.司寇、作如司寇。男犯為司寇,即伺察寇賊,從事這種工作往往去邊疆,邊服勞役,邊防外寇。女犯為作如司寇,根據女犯的生理特點,不宜讓其到邊疆服役,故允許其在內地從事相當於司寇的勞役。
4.侯。強制犯人到邊地充當斥侯,伺察敵情。
5.隸臣妾。將男女罪犯或家屬罰作官府奴婢,為國家服各種勞役或雜役。《漢書》記載:"男子為隸臣,女子為隸妾。"秦時隸臣妾為終身刑徒。
6.罰作、復作。男犯為罰作,女犯為復作。罰作是強制男犯去邊境地區戍守,女犯則去官府服勞役。

(四)財產刑

財產刑是剝奪犯人財產的刑罰,秦代的財產刑主要是貲、贖、沒和收等幾種。
1. 貲。
是判處犯人繳納財物或以勞役抵償的刑罰。
睡虎地出土的秦律中的貲刑主要有三類:
一類是貲金;
一類是貲物,主要是貲甲或貲盾;
一類是貲勞役,
對那些無力承擔所貲之甲或盾的犯人,則允許其以用勞役抵償。
2.贖。
贖刑與貲刑不同,貲刑是依法判處罪犯交納一定財物的刑罰,而贖刑則是允許罪犯以交納法定的財物代替已經判處的刑罰。
從秦簡看,當時贖刑可贖免的刑罰范圍相當廣泛,有贖死、贖宮、贖耐、贖劓、贖遷,等等。
3. 沒和收。
"沒"是把罪犯的財產由國家強制充公。
"收"分為沒收財物和沒收人口兩個方面。
(五)身份刑
身份刑是剝奪犯法者的爵位、官職等政治身份的刑罰,其刑名有"奪爵""廢"等。
1.廢。廢除違法者官籍永不敘用的處罰,秦時稱受廢刑免官者為廢官,"任廢官為吏,貲二甲。"
2.奪爵。消除違法者的爵位,剝奪其特權。
(六)遷刑
"遷"是判處犯人去指定地區(一般是邊遠地區)服役的刑罰,是一種流放刑。秦簡《傅律》雲:"百姓不當老,至老時不用請,敢為詐偽者……皆遷之。"遷與後世的流刑相近,但流刑重於徒刑,而秦代的遷刑則輕於徒刑(勞役刑)。被判遷刑者,其家屬多隨遷。

(七)恥辱刑

恥辱刑是一種事宜侮辱性質的刑罰,在秦代主要指髡、耐等象徵肉刑的刑罰。
1. 髡。
系一種剃除受刑者頭發的刑罰。秦時髡刑常與勞役刑結合使用,如髡鉗城旦舂等。
2. 耐。
輕於髡,為一種剃除受刑者鬢須的刑罰。秦時耐亦主要與勞役刑結合使用,如耐為隸臣等。
也有學者認為,秦朝主要刑名為死刑、肉刑、作刑(徒刑)、遷、貲(財產刑)以及誶六種,其中誶,就是訓誡。從出土秦簡來看,多用於輕微犯罪的官吏。如《效律》規定:"計較相謬也,自二百二十錢以下,誶官嗇夫。"又見《法律答問》:"甲賊傷人,吏論以為斗傷人。吏當論不當?當誶。"

I. 盡孝為大的古代社會,一段殘忍的喪葬文化,曾出現過哪些行為呢

但是俗話說得好,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而人類亦是如此。在倡導孝的古代,就有著公然違背孝順的事情發生,比如活埋、活葬親生父母。

瓦罐墳,一種將老人活生生餓死的惡習,隨著考古工作的展開被世人所了解。2011年,華中師范大學的教授前往武當山地區進行田野考察,發現了20多個寄死窯,這種窯被修整的方方正正,整體大小剛夠躺下一個人。根據當地人的描述,這種窯還有一個名字——“自死窯”,在古代,人們年滿60歲以後,就會被自己的親生兒女送到這些地方來。兒女們會在他們生命徹底結束前,一天送一次飯,加一頁磚,直到老人們徹底死去為止!老人死後,兒女們會將他們的屍體移出來進行二次埋葬。

每送一次飯,便加一塊磚

寄死窯,歸根究底就是謀殺父母,這在古代應該是要被判處削首或者凌遲的重罪,但天高皇帝遠的偏遠地區卻真真實實的存在著!

J. 古人殘忍故事(郭巨埋兒,丁蘭刻木)什麼意思

1、郭巨埋兒故事原文

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雲:「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釋義

郭巨,晉代隆慮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卻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覺得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順的美名傳遍天下。

2、丁蘭刻木故事原文

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而思念劬勞之恩,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因詢得其情,即將妻棄之。

刻木為父母,形容在日身。寄言諸子女,及早孝雙親。

釋義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古代孝順殘忍擴展閱讀

二十四孝」引人詬病 弘揚孝道何時才能不嚇

在朝陽區高碑店村的「孝悌園」,有一組「二十四孝」主題石雕。沿著通惠河邊一路往西,所見到的第一個石雕就嚇人一跳。只見一位古人抱著一個糞桶,臉上露出一副復雜的表情。旁邊的解說牌刻著四個字:嘗糞憂心。

原來,這是「二十四孝」中南齊名士庾黔婁的典故。看到這樣的雕塑,讓人不禁「懷疑人生」:都2019年了,這樣的「孝道」還有必要拿來做榜樣嗎?

望京文化廣場的「二十四孝圖」,原封不動地展示了埋兒奉母、卧冰求鯉等被認為是「愚孝」的內容。

嚇人的「二十四孝」

看過了「嘗糞憂心」,往前走幾步,就是「為母埋兒」。這是「二十四孝」中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講的是東漢時的郭巨家貧,為了節省下口糧供養母親,便要將三歲的兒子活埋。

結果在挖坑的時候,郭巨挖到了一罐金子,從此一家人不再為口糧的問題發愁,郭巨本人也因為孝順名滿天下……在這個名為「為母埋兒」的雕塑中,郭巨手裡拿著鋤頭,腳下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高度還原了故事場景。

「為母埋兒」旁邊,則是「恣蚊飽血」。這又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講的是晉代吳猛八歲時因為家貧沒有蚊帳,他擔心父親被蚊蟲叮咬,便守候在父親床邊,聽任蚊蟲吸自己的血。在雕塑中,吳猛身上爬滿了蚊蟲,看上去十分瘮人。

看著不合乎常理的,還有「哭竹生筍」、「卧冰求鯉」……在高碑店村這些雕塑的底部,都刻有這樣一句話:為了教育村民「以孝為天」,特製二十四孝以教後人。

不過對於這樣的「教育」,人們並不買賬。一位帶著女兒來通惠河邊遊玩的父親告訴記者,豎立這些雕塑是為了弘揚孝道,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些雕塑背後的故事卻不能細琢磨。「許多故事也就是當故事聽聽,現在的孩子根本做不到,也不會去模仿。

就說「恣蚊飽血」,點上蚊香就好了,誰也不會拿自己去喂蚊子。」他說,「二十四孝」裡面有的故事能模仿,有的一看就是編的,根本站不住腳。在景區負責保潔工作的劉大姐說,她對「為母埋兒」的故事也感到無法理解:「一個三歲的孩子能吃多少東西,埋了他又能省下多少糧食呢?」

其實,魯迅先生也曾經批判過「二十四孝」中這類聳人聽聞的故事,認為其「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原封不動」引人詬病

然而時至今日,在北京的一些社區,乃至街頭,不加選擇地把「二十四孝」搬出來「教育」大眾的情況並不少見。

在望京文化廣場,有一面繪有「二十四孝圖」的文化牆。在這里,「二十四孝」的每個典故都以水墨畫的形式呈現在市民面前。雖然配文是文言文,但配合著生動的彩圖,其中的內容一目瞭然。

對於文化牆上的內容,年輕的家長並不太「感冒」,甚至不時能聽到調侃的聲音。一位家長說,時代不同了,這些內容對現代人來說已經沒有太大指導意義了,甚至已經失去了參照的價值。「比如『戲綵娛親』、『恣蚊飽血』之類的,聽上去就很怪異。」

但是,現場的一些老人卻有著不同的理解。「正因為時代不同了,所以問題不能這么看!」77歲的張大爺是一名退休教師,對「二十四孝」頗有些研究。他說,這些故事都是有據可查,稱得上「有鼻子有眼」,並不算是瞎編。

「非要較真的話,這些內容的確是沒有什麼討論價值了。」張大爺說,時代在變,思想也在變,傳統的「二十四孝」雖然借鑒意義不太大了,但起碼說明了中國人的孝道是從古代傳承至今的,而且深入人心。

對於這個觀點,不少市民都表示了贊同。大家認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具有歷史局限性,但是它所承載的孝道文化卻從未過時。「如果加以注釋,指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愚孝』,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一位老人表示,如果原封不動地把「二十四孝」搬到宣傳欄里,其實是一種「懶政」。這樣不但起不到弘揚傳統美德的作用,反而會引起人們的反感。

松榆南路的「新二十四孝圖」沒有大道理,更加貼近生活。

新「二十四孝」呼之欲出

記者注意到,在養老機構的宣傳欄里,卻很少能見到有關「二十四孝」的內容,而是把豐富多彩的老年生活當成了展示重點。一些社區也意識到「二十四孝」存在的爭議,他們在宣揚傳統美德的同時,也開始思考如何為孝道文化注入新的內容。

上周,記者在松榆南路看到,屬地街道在小區外牆上設置了一組「新二十四孝圖」,把現代人應該如何孝順畫成圖畫,並加以解釋說明。與古代「二十四孝」相比,新的「二十四孝」沒有艱深晦澀的引經據典,也沒有大道理,更像是來自朋友的建議。

比如「新二十四孝圖」的最後一圖,便是描繪了帶父母看一場老電影的場景。生動的畫風搭配淺顯的語言,讓小朋友也很感興趣,拉著大人問這問那。

在高碑店村的「二十四孝」雕塑西側,也豎起了一組新雕塑。這組新的雕塑展現了「常回家看看」、「帶父母去旅行」、「假期多陪陪父母」等溫馨的生活場景,引來了不少遊人駐足拍照。

「直接把『二十四孝』拿出來用,肯定是不妥當的。但是我們有必要思考一下,新時代的孝道應該包含哪些內容。」資深養老文化研究者程華認為,在古代,「二十四孝」的精神內核並不是「孝」,而是對三綱五常的維護,所以才會出現一些反人性的故事。「今天我們講弘揚傳統美德,就必須要回歸人性。」

他認為,新時代的孝道應該是尊重人權的,提倡人與人之間平等友愛,這樣才能夠促進家庭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從而讓人人都能接受,人人都能效仿。

什麼才是「新孝道」

程華曾經作為慈孝文化論壇的組織者,對養老文化、養老哲學有著深入的研究。他認為,新孝道的核心精神應該包含六個關鍵詞,即關懷、支持、理解、自在、尊重、學習。

「關懷更多的應該是一種陪伴,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和父母保持『在一起』的狀態,抵消他們的孤獨感或者說是被遺棄感。而且,兒女最好不要啃老,而是要自力更生。至於理解,子女應該放下代際之間的溝通鴻溝,做到能夠耐心傾聽父母的傾訴。

」程華指出,在盡孝這件事情上,也要注意一個尺度,即做到保持彼此自在的一種距離感。「有的兒女特別孝順,替父母做決定,這就做得有點過了。」他說,作為子女,不能因為父母老了就「全權代理」,更不能因為不耐煩而去斥責他們。

他說,子女想盡孝,就要學習如何照顧好老人。只有這樣,才會理解衰老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才會真正打開心扉接納老人。「衰老的狀態並不是你說理解就能夠理解,而是一定要通過學習才能明白。」

對於父母,程華同樣有幾點建議。他說,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是無私的,而不應把養育子女當作一種投資。在和子女打交道時,同樣要保持彼此的「自在」,不要越界干涉成年子女的生活。作為父母,應當承擔的義務要做到位,在教育子女方面,更不能撒手不管。

而且,父母也要不斷地學習,與時俱進,這樣才會受到子女的歡迎。他還特別提醒,父母應該打理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不要把照顧晚輩當作自己生活的全部內容。

「現在的社會和『二十四孝』的時候相比,雖然物質條件大大豐富,但是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了,生活並不容易。」他表示,時代不同了,孝道的形式與內涵也和古代不一樣了。對此,父母應給予理解,而不是盲目地拿著古代的「二十四孝」去苛責子女。

程華表示,孝老敬親作為一種傳統美德,是中國社會的基礎性文化,是把每一個中國人以家庭為單位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力量之一。甚至在居家養老中,孝文化也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全社會都在關注養老的時候,大家更多的是從產業的角度去關注,而忽視了養老背後的文化內涵。他呼籲,全社會都應該沉下心來,認真思考總結一下:什麼才是新時代的孝道文化內涵。本報記者 王琪鵬,景一鳴 文並攝

閱讀全文

與古代孝順殘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夏裝連衣裙50歲以上的 瀏覽:163
孩子例行體檢是多久 瀏覽:465
養老金並軌辦法 瀏覽:7
傳統要孝順 瀏覽:330
沒有收到退休工資是怎麼回事 瀏覽:599
大學體檢視力下降了怎麼辦 瀏覽:992
父母體溫多少度 瀏覽:24
重陽節歡迎老同志回家 瀏覽:463
哪種血型長壽 瀏覽:319
怎麼騙父母買awm絕地求生 瀏覽:933
企業家退休年齡 瀏覽:185
入職體檢第一步是什麼 瀏覽:709
把孝敬根植於幼小的心田手抄報 瀏覽:231
哪些地方適合老年人冬季養老 瀏覽:219
蘇州80歲以上老人乘地鐵如何免費 瀏覽:587
養老金進入哪個零售業 瀏覽:935
2016養老金上海漲多少錢 瀏覽:608
50歲男人抵抗力差 瀏覽:703
長壽龜脫皮是什麼原因 瀏覽:498
小練筆孝順 瀏覽: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