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孔子對孝順的最高境界

孔子對孝順的最高境界

發布時間:2021-01-31 10:48:04

❶ 孔子認為,孝道的最高表現是什麼

根據《孝經抄》里邊孔子和曾子師徒的對答,孝道包括三個層次:(1)「始於事親」的層次;(2)「中於事君」的層次;(3)「終於立身」的層次。孝道的最低表現在於照顧好自身,不讓父母為因自己「身有傷」而擔憂,或因「德有傷」而蒙羞,孝道的最高表現在於「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光宗耀祖,有功於社稷,名留青史。

❷ 論語中有關孝的論述

1、能養,即服勞奉養。

盡孝道的首要條件是贍養父母。敬,主要體現為「無違」,即不忤逆父母的意志。「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提意見要委婉不冒犯,尊重父母的思想等並維護其尊嚴。

2、敬,即要敬事父母。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從孔子的疑問中可知,僅給父母吃飽穿暖還不是孝,還應做到「敬」。僅僅能供養父母,這就和養狗、養馬毫無區別。

孔子駁斥了當時「孝」的概念,認為孝要對父母有孝敬之情,孔子在這里著重強調了「敬」。羊羔跪乳,烏鴉反哺,那是一般動物的本能,而人類如果只停留在這種初級階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問題作為孝順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對於「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的稱謂了。

3、愛,即內心要對父母充滿愛心。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篇》)。什麼是孝,孔子說:不違背禮。父母在的時候要盡力侍奉,父母去世要慎重對待,並按照風俗進行祭祀。

4、「孝」為仁之本,是立國之基。

《論語》開篇就有一段極為重要的論述:「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一個人如果能在家庭之中講求「孝悌」,在社會上就一定能守秩序。

在社會上能守秩序,也就一定不會違法亂紀。正直的人追求的是做人的根本,他們知道只有將做人的根基打牢,人生的道路才會是坦途。

5、人生的規范很多,但在眾多規范之中,最根本的便是「孝悌」。

為人與立國,關系密切。有子用簡單明了的語言透徹闡釋了個人與社會、家庭與國家這樣一種個性與共性的邏輯關系。如果做人的問題解決好了,一個人做到了「孝悌」,整個社會就必將呈現穩定祥和的狀態。

《論語·為政》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蓋謂在上者能導民與孝慈,使各得孝其老,慈其幼,則其民自能忠於其上」,可見如一國之君能做到上孝下慈,廣大民眾自然會被感化而忠誠於上。可謂「孝」是「文」「政」之基礎。

❸ 孔子為什麼特別重視對孝道的踐行和培養

孔子重周禮,推行仁。
對於孝,他的解釋。
報答先人,如果不孝則於心不安,於心不安的事還要做,那就是不仁了。
畢竟他的理想是天下有道。

❹ 孔子對盡孝道的態度

孔子認為更重要的是孝要產生於內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顏悅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

這是孝法清除認識誤區,達到真實有效的根本要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的意思是「現在所謂孝順,以為能養父母則可。可是人也都能做到飼養狗與馬。如無敬意,那和飼養狗馬有何區別呢?」

《論語》記載,孔子主張對父母不僅要在物質上奉養,還要在態度上恭敬和悅,即在言談舉止一切細節中,都要體諒敬順父母。

他還主張奉行「三年之喪」,即父母親去世後兒子應停止所有社會活動、感官享受和娛樂,專心守喪三年,表達對逝去至親的誠摯哀傷與懷念。

《論語·陽貨》記載,學生宰我曾質疑三年時間太長,提出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認為宰我的想法說明了他對養育了自己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和深摯之情,是「不仁」之人。

(4)孔子對孝順的最高境界擴展閱讀:

孔子的父母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史記》中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意即叔梁紇和顏氏女子野合,向尼丘祈禱後,生下了孔子。

按照這個記載,孔子是「野合」的結晶,父親年老體衰,母親是青春少女。孔子生下來不久,就成了沒有父親的孤兒,寡母將他撫養成人。

《禮記》記載,直到母親去世後,孔子才打聽到了父親的墓址,把父母合葬在一處。孔子向慕周禮,崇尚孝道,而母親在生時他居然始終不知道自己生父的墓地所在,由此可以想像他含辛茹苦的單身母親的窘境與難言之隱。

在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野合」對於男子而言無傷大雅,對於將貞節作為絕對命令的女子來說則有傷風化,大逆不道。

在歷史典籍中,關於孔子父母親的記載很少,與避諱孔子的「野合」出身及孔子母親的非正妻身份大概不無關系。

❺ 孝敬的最高境界是尊親對嗎

對的。

古人把孝敬父母歸納為尊親、弗辱、能養三個層次:

關於孝悌之道,比較集中的記載見於《禮記》,其中將「孝」分為三個層次,即「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對父母盡孝「生則養」,「養觀其順」;「沒則喪」,「喪觀其哀」;「喪畢則祭」,「祭觀其敬與時」等等;[39] 《孟子》在很多場合論述了如何行「孝」,歸納起來,大體是養親、尊親、養志、守身、慕親、禮親、悅親和懷義事親,等等。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時候去幫忙,只在有好吃的東西時讓父母先嘗是不夠的。」

從事實的角度分析:孔子認為不孝中無後為最大。就是他認為沒有後代(指男性後代)是最大的不孝,因為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而父母一般最重要的不是本身的健康、幸福,而是對後代延續的擔憂。

但是,這是事實而不是行為,沒有後代不是一種行為的結果,因為,有的人不育卻非常孝順父母,那麼,這樣的人到底是孝順還是不孝順?有的人虐待父母,卻很多後代,那麼,這樣的人到底是孝順還是不孝順?如果按照這樣的標准,後者難道比前者孝順?

顯然,不能用事實來作為評判孝順與否的標准。而應當以行為來評判是否孝順的標准,特別是現在的社會,關鍵的不是事實是否符合父母的標准,關鍵在於愛父母的行為,父母的錯誤要體諒,但是不能一味盲從,我認為才是孝順。

我個人認為,孝順的最高境界就是充分體諒父母的苦心,原諒父母的錯誤,但是,自己不要被父母的錯誤所引導作出錯誤的事情,當孩子因為父母的錯誤而錯誤的時候,反而是不孝。

附:相關的孔子孝思想

1,入則孝,出則弟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尊重師長。要少承諾,務必講誠信,有愛心,要親近品德高尚的人,工作生活之餘要多學習。」
【評析】
儒家思想,或者嚴格來說,這本《論語》,許多都是講究人的素質培養,也就是一個人的自我修煉和培養,通俗點說,就是怎樣自己對自己進行思想教育,怎樣處世為人。一個人敬重師長、文明禮貌、講誠信、有愛心、追求道德完善、又善於學習。如果全中國的公民都成為這樣的人,該有多好啊!所以我覺得,這樣的思想教育完全可以從小學一年級起就教給我們的孩子。
隨著獨生子女的時代到來,再加上強調自我的西方思潮湧進中國之後,中國的獨生子女們越來越不尊重父母了。父母在他們眼裡連和他們平等的權利也沒有。比如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的女兒寧寧,她一出現就干擾她父親和阿春的愛情,咒罵她的母親和美國人結婚,攪得父母離婚後無法再與其他相愛的人結婚,但是她卻不允許她的父親禁止她先與男同學發生性關系,再和這位男同學的父親定婚。我想這與她從小缺乏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的教育有著極大的關系。

2,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父親活著,觀察兒子的志向,父親去世後,觀察兒子的行為,如果這個兒子在父親去世後三年還不改變他在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說明他是真的孝順。
【評析】
孔子主張孝順和仁義,但更強調言行一致。這一段主要介紹一種考察一個人是真孝順還是假孝順的辦法,也就是通過一個人在有父親監管的情況下,和沒有父親監管的情況下是否一致,來確認一個人是否真正孝順。
只是我覺得以是否改變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來確認一個人是否孝順的觀點值得推敲。這是將父親的意志凌駕與兒子的意志之上的不公正、不平等的觀點,是應該否定的。是否需要改變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或父親生前指定的道路,應該根據這個志向本身是否正確,以及是否依然符合變化了的環境,而不能只因為是父親決定的就不能改變。
父母往往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一些父母自己想當鋼琴家,這個理想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就將這樣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歡鋼琴,也不管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天份和條件,殘酷地強制孩子練琴。孩子一旦反抗,就說孩子不孝順,這是極端錯誤的,也是非常不人道的,更是對真正的仁愛和孝順的背叛。孝順的基礎我覺得應該是仁愛,是指孩子對父母的仁愛,而仁愛的基礎應該是彼此平等和尊重,更應該是相互的。

3,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隨後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告訴他『不要違背』。」 樊遲問:「『不要違背』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時,要以禮相待,父母去世後,要按照規矩為他們安葬和進行紀念活動。」
【評析】
「不要違背」的意思,除了「不要違背禮」之外,可能還有「不要違背父母的意見」的意思,如果再引伸到對統治者的態度時,就成了「不得抗上,必須唯上」的意思,或許也就是後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鼻祖?因此在今天必須對這個觀點堅決摒棄和批判。
孝順,本來應該是一個人的自覺行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不要違背」這樣的孝順往往成為父母強迫子女服從自己的一個理論根據。許多情況下,孩子並沒有這樣孝順的主動,但是父母卻去強迫子女如此孝順,又比如,許多情況下,公民並不願意「唯上」,但是一旦你不「唯上」就可能遭到上司的打壓。
在另外一種情況下,這樣的孝順也會成為一些人為自己做壞事的托辭。比如著名詩人陸游,為了博取「孝子」的虛名,居然以「母命難違」為借口,將很好的妻子休掉了,實在是對他妻子的嚴重傷害。如果在提倡以德治國的今天,我們的一些官也以「父命難違」或「母命難違」為借口去謀私,那將是多麼荒唐啊。所以孔子的這一孝順觀,必須堅決廢棄。
所以個人覺得,父母的意見應該尊重,但不能成為一種命令;上級的命令要執行,但是不能違反法律。孝順,不能成為超越一切的東西,否則,就容易演變為一種罪惡。

4,父母唯其疾之憂
【原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孝順父母,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讓父母生病。」
【評析】
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有人說是「父母最擔心子女會生病。」因此民間也有「保重自己的身體就是孝順父母」的說法。這樣說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個人還是覺得,這里明明是講的孝順父母的問題,怎麼會變成父母擔心子女的身體呢?從字面來看,「唯其」的「其」應該是復指前面的「父母」而不是指「父母的子女」。
我想,孔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兩千多年前醫學還不發達的年代,生病是子女們最難控制的事情,所以只有在不生病的時候精心照料父母,才能避免父母生病。正如今天我們所說的那樣:「沒什麼,不要沒錢;有什麼,不要有病。」因此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確實是子女應該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
當然,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理解成:既要保重自己,又要關心父母的健康,也許更加全面?

5,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原文】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
子游問什麼是孝順,孔子說:「今天許多人認為孝順就是能贍養父母,但是如果不尊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狗馬有什麼不同呢?」
【評析】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孔子的時代,人們對孝順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各種觀點可以同時並存。因此在今天,我們對孝順的理解,也應該可以各自不同,而不需要強求一律。
孔子在這里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即對父母的尊敬的問題,可見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要我們留神一下今天的現實社會就會發現,就連像飼養狗馬那樣贍養父母,都還有許多人沒有做到。這一方面固然有經濟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還是缺乏這方面的教育。比如在廣東這個全國最富裕的地區,就存在這樣的情況:子女自己住新房子,將年老的父母另外住在破舊的老屋裡,甚至專門出錢請個保姆照顧父母,也不願意讓父母與自己一起住。這也算是孝順嗎?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寫到這里耳邊忽然響起了「常回家看看」這首歌,我想這首歌之所以受歡迎,除了旋律優美之外,更重要的是這首歌充滿了對父母的關愛之情吧。上了年紀的父母不僅僅需要物質上的保證,更需要心靈上的關懷。因此孔子的這一孝順思想,在今天依然是值得肯定的。

6,有事,弟子服其勞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時候去幫忙,只在有好吃的東西時讓父母先嘗是不夠的。」
【評析】
孔子在前面論孝順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尊敬父母的標准,到了這里,標准進一步提高了。這里不是從子女的角度去要求,而是從父母的角度去要求了,也就是說,不管你子女怎樣做,你必須讓父母感到滿意才行。個人認為這樣的要求有點過分了,事實上也是很難做到的。尤其是這樣的要求,會嚴重損害正常的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是必須警惕的。
父母滿意不滿意,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東西,子女很難控制,尤其是父母並不都是聖人,會有偶爾犯錯誤的父母,更有本質上就壞的父母,如果遇到這樣的父母,也讓子女去讓父母滿意,只能使子女也一齊變壞。
一切讓父母滿意的孝順思想如果引伸到治理國家上面去,更將引起社會性災難。現在我們的許多官員,根本無視老百姓的意願和利益,一心只想讓上級上司滿意,我想,這正是造成許多老百姓不滿意和一些社會不和諧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7,事父母幾諫
【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諫,諫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
孔子說:「發現父母有不對的時候要委婉地勸說他們改正,如果父母不聽,仍然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不能違抗,還要繼續任勞任怨。」
【評析】
我覺得孔子的這個觀點是非常錯誤的,應該堅決廢棄。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下樑不正倒下來」,身為父母,理當成為子女的榜樣,怎麼對子女的勸阻不聽,還要求子女繼續尊敬如此不堪的父母?實在是荒唐之極。如果再以此要求老百姓對待政府官員,那後果將更加危險。所以對於父母的錯誤要勸阻,如果父母不改正,那麼這樣的父母便不再應該繼續尊重。同樣的道理,如果老百姓對政府官員的錯誤提出了批評,而政府官員不聽,不但不應該繼續尊重那樣的官員,還應該立刻罷免那樣的官員。
父母要想獲得子女的尊重,首先自己應該自重。官員要想獲得老百姓的尊重,更應該嚴以律己。

❻ 孔子孝順的故事

孔子主張孝順和仁義,但更強調言行一致。這一段主要介紹一種考察一個人是真孝順還專是假孝順屬的辦法,也就是通過一個人在有父親監管的情況下,和沒有父親監管的情況下是否一致,來確認一個人是否真正孝順。
只是我覺得以是否改變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來確認一個人是否孝順的觀點值得推敲。這是將父親的意志凌駕與兒子的意志之上的不公正、不平等的觀點,是應該否定的。是否需要改變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或父親生前指定的道路,應該根據這個志向本身是否正確,以及是否依然符合變化了的環境,而不能只因為是父親決定的就不能改變。
父母往往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一些父母自己想當鋼琴家,這個理想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就將這樣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歡鋼琴,也不管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天份和條件,殘酷地強制孩子練琴。孩子一旦反抗,就說孩子不孝順,這是極端錯誤的,也是非常不人道的,更是對真正的仁愛和孝順的背叛。孝順的基礎我覺得應該是仁愛,是指孩子對父母的仁愛,而仁愛的基礎應該是彼此平等和尊重,更應該是相互的。

❼ 孔子對於盡孝道的基本態度是什麼

先申明一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是孔子的觀點 ,最早見於《孟子》中的《離婁上》。
孔子對孝道的觀點如下:
1、態度第一,孔子認為,盡孝不僅僅是要贍養父母,幫父母做些事情,更重要的是態度。具體從以下兩章可以看出。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
以別乎?」
子游問怎樣才是盡孝道,:「怎樣做才算是盡孝道?」孔子說:「現在普遍認為能贍養父母便是孝子。但是,就是家中的狗和馬,也同樣是養著。如果不對父母恭敬,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
孝乎?」
子夏問怎樣才是盡孝道,孔子說:「 難在子女的容色上。如果僅僅是父母有事,兒女為其操勞,有了酒食飯菜父母吃(但態度很不好,臉色很難看)這算是盡孝了么?」

2、需要加強自身的素養,做一個有道德,有能耐的人,從而為父母分憂,具體從《論語》中如下一則可以看出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問怎樣做是孝,孔子回答說:「做父母的就是擔心子女方方面面,(所以,孝順父母,就要涵養自己的德行和學識,不要使父母擔憂)。」

3、由孝道而教化,從而使大家安居樂業,國家穩定。
由一下幾則可以看出
有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有子(即冉求,孔子的著名弟子)說:「在家能孝順父母,尊從兄長卻喜好犯上作亂的人,非常少見。」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即曾參,孔子的著名弟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❽ 在孔子看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本人也是非常重視這個道德的。在中國儒家文化中,特別提倡孝道,孔子認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提倡:百善孝為先。孔子的《論語》里頭,孝這個字出現了17次。據說宋朝,宋太祖在奪取天下以後,聲稱要以孝治天下。宋太祖的宰相趙普說過這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半部《論語》治天下應該說和宋太祖說的以孝治天下是一致的。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所以論語中有許多這樣的記載。下面我就通過這些記載來分析一下孔子所提倡的孝具有哪些層面的含義。

一、依禮行孝
先來看論語中這樣一個故事: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知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孟懿子問:「怎樣才能算做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儀。」一天,樊遲為先生趕車,孔子便告訴他說:「孟孫向我請教什麼是孝,我答復他說,不要違背禮儀。」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當父母活著的時候,應按一定的禮節侍奉他們;他們去世了,應按一定的禮儀要求安葬他們、祭奠他們。」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孝首先就是要不違背最基礎的禮節。孔子本人以承接周公的思想為人生使命,而西周以來逐漸形成的「周禮」,即周朝所遵循的禮法制度,就是發源於周公的思想。在周禮之中,忠孝之道的思想是居於主要地位。孝也是一種禮節。通過各種各樣的禮節來表現出孝。而且他不是一般性的禮節,他是每一個人一生中最基礎的禮節。所以《左傳》里說過這種話「孝者,禮之始也」。人這一生中要學很多禮,禮貌、君臣之禮、朋友之禮、同學之禮、鄰居之禮,各種各樣的禮。我還得對其他人的長輩講禮,對其他人的晚輩講禮。但是千禮萬禮,禮之始,最初的禮你先對你的父母吧。父母對你來說是第一層社會關系是你第一要打交道的人。跟他們如何處,所以孝與禮非常重要。孔子特別重視每一個人在家對父母的這種禮節。在孔子看來,孝道是道德倫常的根本。「本」的原意是樹根,樹根扎實是枝繁葉茂的基本保證。所以,孝道是人倫根本,就是說如同大樹的根基一樣,人的一切的道德倫常都是從孝道的這個根基處開始生發。盡管樹根並不是大樹的全部,孝悌之道作為做人以至於成仁的基點,卻是人類道德生活所不可缺或的主要方面。本著這樣的原則,孔子主張孝道應該從家庭做起。他要求年輕人「入則孝」,所謂「入」就是指家庭的內部,「孝」就是指子女對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的健康是身體健康的根本,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的第一步。家庭和睦當然有方方面面,但孝道的存在和發揮作用依然是根本性的。

二、以心行孝
那是不是只要按照社會的要求對待和侍侯父母就叫做孝了呢?我們還是從論語中孔子和他的學生日常的問答中找答案吧。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也就可以了。」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自己的兒女。孔子先不去談我要怎樣建設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託付,讓孩子們覺得我這個人是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託,也就夠了。在這裡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孝嗎?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內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迴避。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的父母。有時候一個很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朴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我在於丹老師的節目中聽到一個讓人很感動的兒女盡孝的小故事。有一幫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一個人說,我在外面時間這么長,我要給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告訴他們一聲。然後,他撥了一遍號碼,停了一下掛斷,又撥了一遍號碼,拿著聽筒等著,接著跟他父母說話。他的朋友們很奇怪,問,撥第一遍占線啊?他說沒有。朋友問,那為什麼要撥兩遍呢?這個人淡淡地說,我爸爸媽媽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他們只要聽見電話就覺得是我的,每次都是不顧一切往前沖,恨不得撲在電話機上。我媽因為這樣就經常被桌子腿絆了。後來我就跟他們說好,我會經常打電話,但前提是你們一定不要跑,我第一次撥通電話就響兩三聲,然後掛上,你們慢慢走到電話機邊等著,過一會兒我一定還會打過來的。
這個故事,說實在話,是比較少見的兒女孝敬父母的故事。朋友們在一起要聊起父母對兒女的愛,大家可能隨口說出一大把,但是兒女有如此之心對父母的,往往少見。其實,我倒真希望這樣的故事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家裡,發生在我們身邊。所以贍養老人單靠「服理」是不夠的,還要用心考慮如何安其心。只要盡到了感情就是盡到了孝。

三、敬才有孝
論語中還有這樣一些記載給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和馬,也都能得到人的飼養;沒有對父母的一片敬愛之心,那養活父母與飼養狗馬還有什麼區別呢?」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又說了一種現象,他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情況下,盡量做到讓長輩有吃有喝。這些事情大家都認為是孝了。但是,孔子都要反問一句,這些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這些真是孝嗎?
孔子的反問令人深思。中國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的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也就是說只孝不敬就不叫做孝。盡孝不是一種無奈的義務,養而不敬何謂孝?孟子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不得父母歡心,自己就不可以做人,不能順遂父母的心,就不可以為人子。何為「色難」就是態度問題,上面講不敬何以為孝,就是態度很難,他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事的時候,像我們做後輩兒女的,看見父母掃地,接過掃把來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饌。」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長輩吃。「曾是以為孝乎?」你以為這樣就是孝嗎?替長輩做了事,請長輩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為什麼呢?「色難」。態度很重要,好像我們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給他喝。做兒女的茶是倒了,但端過去時,沉著臉,把茶杯在床前幾上重重的一擱,用冷硬的語調說:「喝嘛!」在兒女這樣態度下,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難過,這是絕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個要敬,這是屬於內心的;第二個則是外形的色難,態度的。對待父母,我們不能只是滿足於回家看看,要做到敬愛有加,既要滿足他們的物質生活,更要滿足他們的精神生活。要從內心真正地關心、關愛他們,給他們微笑,惦記,發自內心的微笑。他們活了一輩子,老的時候最需要得到的是,孩子們真誠的微笑。

四、孝應孝順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婉轉的勸說他們。如果父母不聽取自己的意見,仍然應該恭敬的對待,不要觸犯他們,雖然憂心操勞,但不要怨恨他們。」當父母做得不對的時候,孩子真跟他們有沖突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對於上述情況,孔子有這樣的建議:作為兒女,侍奉父母的時候,如果有意見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覺得父母有什麼錯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勸止。這叫做「幾諫」,就是你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輕微地,能夠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去勸說。「幾」就是輕微、婉轉的意思。侍奉父母要委婉地,父母可能有一些想法不一定對。父母可能有一些錯誤的想法,甚至愚蠢的想法。怎麼辦?幾諫(婉轉的語言來勸父母)。要勸說,但是不能粗暴。不能罵父母。「見志不從,又進不違」(《論語》)。父母還是不願意,不聽你的勸告,那怎麼辦呢?你起碼面子上還要恭敬。不能強迫,不能對父母耍態度,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為父母奔波,再有呢,勸父母可能很費口舌,很費精力,但是你不能有任何怨恨。
我們去說一個道理,道理本身是什麼樣也許不重要,但是表達方式很重要。我們怎麼樣用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把一個很好的道理說得通,這很重要。我們經常會學習一些人際交往准則,就是你跟同事要怎麼說話,你跟朋友要怎麼說話,但幾乎沒有一本社交寶典上會教你跟父母怎麼說話,因為大家都覺得,父母是親人,跟父母說話還需要講究方式嗎?孩子們老說,我在外面受了氣,回家跟我媽說說怎麼不行?跟我媽還不能發發脾氣嗎?跟我媽還不能撒撒怨氣嗎?但是,千萬要注意,往往就是最親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緒垃圾桶,有時候還會因此而受傷。孔子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你最親的人是最傷不得的,你跟他們有什麼意見相左,在說話的時候最好注意一下方式,好話能不能好好說呢?孩子說了,有的父母會聽,有的父母沒聽,還在堅持自己的做法,那就是「見志不從」。沒聽你的怎麼辦?「又敬不違」,做孩子的還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頂撞他們。你心中可能對這事繼續擔憂,但不能生出怨恨,這就叫「勞而不怨」。這些就是兒女輩跟父母發生意見相左的時候聖人所提供的一種建議。
五、不爭不孝
宋程朱理學以後,便出現了「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的古訓。這句話有點唯心了。也給孔子論孝帶來好多責難。父母亦是凡人,怎能沒有不是?孔子也從來沒有說過,天下的父母做什麼、說什麼都對,做子女的必須無條件服從。把孝理解為對父母的百依百順,一點也不違逆,就是孝了,是對孔子孝本意的曲解。儒家講孝是滿足父母合理要求。做為一個孝子,在孝順父母的時候應該注意不能不分是非地去孝順父母。對父母的一些不正確的地方,你應該恰當的處理。如果你一味的迎合父母,對那些不正確的東西,不好的東西,你也去迎合,去恭順,你恰恰是不孝。
有一個關於曾參的例子,曾參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叫曾點,父子在鋤草。地裡面種的是瓜,曾參不小心,一下把瓜秧給鋤斷了。曾參的父親脾氣特別暴躁,當他看見曾參把這個瓜秧給弄斷了以後,就大怒沖過來了。曾參知道自己的父親生氣了。他恭恭敬敬地在那等待著父親。罵他或者懲罰他。這個父親脾氣很暴躁,拿起棍子沖著曾參就是一棍子。曾參也不跑,就讓父親打。一棍子打上去,曾參應聲而倒,一下就暈過去了。曾參待會兒醒過來了,父親還在那。他對父親恭恭敬敬地說,兒子不孝,惹你生氣了,簡直是太不孝了。鄰居都說曾參是個大孝子。但這件事情傳到孔子的耳朵里,孔子聽了非常的生氣。他跟其他學生說,你們去轉告曾參,說他不孝,我不再認他這個學生了。曾參聽到學生的轉達之後感到很奇怪。怎麼說我不孝呢?我太孝順父母了,你怎麼能說我不孝呢?他就來見孔子了,說我錯在哪呢?孔子說,你父親下這個狠手打你,當然有可能會把你打死。如果把你打死的話,你父親會被官府給抓起來,你父親就等於犯罪了。所以你就讓你父親這么打你,讓你父親犯罪。造成這個後果,你這才是不孝。如果你孝順父親的話,你應該趕緊跑,別讓你父親犯這個錯誤。別讓他因犯這個過錯被官府抓起來,別讓他承受喪子之痛,這才是真正的孝。實際上這個故事就表達這樣一個信息。作為一個真正的孝子,阻止自己的父母犯錯誤這也是孝。有人說,父母想干什麼干什麼,願意干什麼干什麼。哪怕犯罪也可以,並不是這樣。儒家並不提倡這個東西。真正的孝是這樣:滿足父母的合理要求,及時制止他那些不合理的東西。阻止他一些不好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還講道「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父母還在,你不要跑到很遠的地方。你就是去遠的地方,你得有一定的地方。有一定地方好告訴父母。讓父母知道你在哪?別讓父母內心著急。父母焦慮,那麼父母的生活會受影響。關於這種禮,孔子還講過「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父母年邁,身體可能一天不如一天了,各種各樣的病也找來了,所以你對父母的身體要注意。我們做子女的,只要能做到不讓父母擔憂,也就是有一點孝心了,我們從呱呱墜地起,父母就開始了擔憂的歷程,小時候擔憂千萬別鬧病,要健康成長,長大了擔憂學業,怕學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學,畢業了,擔憂找不到好的工作,工作了,擔憂婚姻無著。反之,我們為父母擔憂了什麼?所以孔子要我們深刻體會做父母的一片苦心,盡量減少父母的憂慮,這樣就是孝了。

綜上所述,孔子深感自己生活在一個道德淪喪的時代。為此,他無情抨擊當時的人們對孝道的淺薄看法。孔子認為,孝不僅是肉體上對父母的養活,比如日用方面的奉養,更重要的是要在這種奉養中加進敬愛之情,使父母得到物質享受的同時,還能得到精神享受。在孔子看來,不孝是社會持續動盪的重要原因。展開《左傳》這部書可以發現,父子、兄弟之間的仇殺比比皆是。在權力和財富面前,孝道似乎不值一提。而那些號稱奉行孝道的人,對孝的理解也大多是片面的。所以,在孔子與弟子子夏關於「色難」的討論中,孔子認為,與提供物質供養相比,晚輩對長輩保持尊敬的態度是相對較難的。不用說,孔子在此強調的還是精神之孝的重要性。當然,強調精神之孝並不是說它就是孝的全部內容,而是說,如果沒有「色」的配合,沒有尊敬的態度和適當的表情,孝便是虛偽的和不完滿的。為了深化這一觀點,孔子在與弟子們關於孝道的討論中,不斷從各個方面加以闡述。比如說,他主張父母在世時,子女不宜出遊遠方。如果不得不去,也要設法讓父母放心。這就包括,告訴父母正當的出行理由,以及按期回歸等事項。因為之所以要求不宜遠游,除了出遊之後父母乏人關心外,更重要的是父母必然為之擔心,增加父母的精神負擔。另外,孔子時代的交通狀況與現代相比可以說是天地懸殊。今天的一次很隨便的出門,在那時可能就是一次生離死別。在此情況下,父母的極度擔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孔子並不是極端論者,在主張不遠游的同時,他又提出了「遊必有方」。這就告訴我們,應重視的是孔子提倡的孝的精神,而不應在某些具體規則上糾纏不清。
很顯然,孔子的孝道不僅堅持了「敬」,而且還有著生動的人情味兒。比如他提出了對父母之年齡的擔憂,認為隨著父母壽數的增加,做子女的在為之歡喜的同時,也為之憂懼。這一觀點頗有辯證的思考。孝子無不盼望雙親長壽,但是,越長壽就越接近衰老,這又會使孝子之心十分沉重。孔子用簡單的一句話,生動刻畫出了孝子復雜的心態,可謂聞之而令人動容。孔子本人父母早亡,痛失盡孝的機會,但這並不能減損他的孝論之中溫馨的人情味。這份溫馨與後儒不近人情的孝道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六、大孝至孝
我們知道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孝,我們也知道通常意義上說的在家盡孝。那麼孔子的儒家學說談到孝就是簡單地讓我們在家盡孝嗎?只對自己的父母孝順,只孝敬自己的老人這符合孔子談到的孝的真正本意嗎?
儒家講孝不是一種狹隘的道德。我只愛我的父母,我只尊重我的父母。儒家的道德並沒有那樣狹隘。說我不管別人了,父母之外別人家的人,我不管了,我只管我們家的人。甚至我可以損人利己。我可以損害別人家的利益來維護我們家的利益,損害別人的利益來滿足我們的需求,並不是這樣。儒家特別強調要把這種孝的情感擴而展之,擴而大之。要使他最後擴大到什麼程度呢?去愛一切人。你去愛人,愛人先從愛親人開始,但是我不停留在愛親人上,不局限於愛親人。而要一步一步擴大。所以孟子說過這種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我對我們家老人好,對我們家長輩好。由此我應該帶著這種愛我們家老人之心去愛別人,愛別人的老人,尊重別人的長輩。凡是老者遇到了危難,我都應該想到我在家裡頭,我們家老人遇到危難,我怎麼著。那對別人的老人,我也應該那樣。我愛我們家的晚輩,愛我們家小孩,我也應該對人家的小孩有這種愛心。擴充到愛天下人,愛所有的人。實際上是這樣一種理念。千萬別把儒家的孝給理解成狹隘的,只愛自己家的人。不愛別人,甚至為了自己家的人可以去干損害別人的事情。

❾ 孔子講孝道中最難做到的是什麼

說實話,孔子講孝道的地方很多。有故事。比如,《家語》中記載的有一個兒子舉報父親,孔子並沒有處罰,而是把他們關在一起,最後就撤訴了。我們現在的法律不是也加了一條,親人可以不出庭指證嗎?另外,孔子還說過自己的弟子曾子。曾子因為幹活是鏟斷了幾顆瓜秧,被同為孔門弟子的父親曾皙用木棍猛打。孔子批評他,老子打你怎麼不跑?別愚孝好不好?
也有言論。
「事父母幾諫,諫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說實話,孔子講孝道的地方很多。有故事。比如,《家語》中記載的有一個兒子舉報父親,孔子並沒有處罰,而是把他們關在一起,最後就撤訴了。我們現在的法律不是也加了一條,親人可以不出庭指證嗎?另外,孔子還說過自己的弟子曾子。曾子因為幹活是鏟斷了幾顆瓜秧,被同為孔門弟子的父親曾皙用木棍猛打。孔子批評他,老子打你怎麼不跑?別愚孝好不好?
也有言論。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日:「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予④之不仁也!子生三 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④於有政⑤。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呵呵!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讓我把《論語》中的「孝」整了一遍,可能還不夠全面。
不過,最後來回答你這個問題吧:孔子講孝道中最難做到的是: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理由嗎?孔子罵得最狠的宰我給了我們答案。同時,歷代帝王將相不都是在遵循著三年之喪的舊俗嗎?有一個人特別例外:張居正的「奪情」(父死,不回家奔喪),是不是要了張居正政治老命,並且要他一生都有陰影了呢?

閱讀全文

與孔子對孝順的最高境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怎麼主持 瀏覽:148
教師退休後退休金 瀏覽:175
化妝老年人 瀏覽:162
洪洞聯社敬老院 瀏覽:158
中學生暑期社會調查報告敬老院 瀏覽:689
有多少父母是孩子的qq好友 瀏覽:98
自己賺多少錢可以告訴自己父母嗎 瀏覽:451
其實他很孝順作文 瀏覽:739
母親去世頭七是重陽節 瀏覽:531
長壽甘露丸怎麼放入水族利益眾生 瀏覽:804
上海國企退休工資 瀏覽:264
養老保險有哪些人不交 瀏覽:809
通遼敬老院在哪裡 瀏覽:673
光大匯晨養老服務理念是什麼 瀏覽:948
養老院現場觀摩會 瀏覽:984
四川省部級勞動模範退休前工資 瀏覽:458
企業男生退休年齡是多少年 瀏覽:688
農村養老金收支明細能多大 瀏覽:624
老人家低壓高是什麼原因 瀏覽:82
講孝敬父母的三字經 瀏覽: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