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聽話是孝順的表現嗎
為什麼父母要求孩子不分青紅皂白地「聽話」?因為父母的父親也沒有教他「聽話」是需要以辨別對錯為前提的,在長輩們共同的一本教材里沒有「讓孩子獨立思考」「選擇真理」這些指引。他們情有可原地喪失了這種能力,當然也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不需要這樣的分辨能力。你見過哪一隻豬會教豬仔獨立思考嗎?如果有,那就是變種,後果是優先宰殺。 為什麼父母有扼殺孩子明辨是非的權力?因為「孝道」賦予了他們「父為子綱」的崇高地位。父母扼殺孩子的辨別能力可以在「孝道」的牌匾下得到嘉許的小紅花。 大人們都教訓孩子要「聽話」,「聽話」才是好孩子,卻不告訴孩子什麼是「聽話」?在中國人的口中,「聽話」似乎是一個條件反射按鈕,又象是個語焉不詳含糊不清的詞彙,後來我明白了,「聽話」是一種無需考究正確與否的服從,是一種剝奪了獨立辨別權利的接受,是一種上傳下達的命令,是一種培養奴性的養分,是一種執行「孝道」的美德。經過邏輯推導後就得出: 「好孩子」=無需考究正確與否就服從的人=放棄獨立辨別權利就接受的人=培養奴性的人=堅決遵行「孝道」的人――這樣的公式。 當然稍微變化為「孝道」=盲從=拒絕獨立思考=奴性――也不算錯誤的。 通過這些思考,我大致明白了幾點事實: 1,「孝道」是一種單向要求晚輩以長輩為尊的規則,是一種純粹上對下的約束。「孝道」並不嚴厲規范長輩對晚輩行為的尺度; 2,「孝道」的核心邏輯是「原債」――父母對孩子有生養的「天恩」,恩情天高地厚,孩子一出生就是虧欠父母的,就算為父母做什麼都是應該,甚至為父母肝腦塗地也是無法報答萬一的。也就是說兒女這一輩子是無望還清債務了,於是就衍生了「做牛做馬」「結草含環」之說。算是對債務人償還時間期限的一種含糊的規定。 3,在古代,如果晚輩膽敢不孝順,不僅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法律條文是可以辦你的。也就是一種由國家暴力機器強制監督執行的行為規范。 2,「孝道」要求晚輩聽長輩的話,也就是說「聽話」的孩子才「乖」才符合「孝道」的標准。致於什麼話該聽什麼話不該聽沒有界定,默認值就是什麼話都要聽。合理的推論結果就是:不辨別的盲從長輩意見就是「乖孩子」,是成為「孝子」的先決條件。 3,「孝道」要求晚輩對長輩好,致於怎麼為「好」的標准則完全根據長輩的喜好而定。也就是說拍馬屁還要拍對位置,位置錯了拍得再好也是不孝的。比如說二十四孝圖中「卧冰求魚」的故事,孩子的後娘愛吃魚,孩子就要弄到魚給後娘吃,這才能讓後娘開心,馬屁拍准了才乖才孝順。如果孩子那時候不到冰面上躺著而是煮了一盆後娘不喜歡吃的兔子肉,就是不孝子,至少孝心打了折扣。 孩子,這些東西聽起來是不是挺無理挺可怕的?可是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人就是被這么「醬」過來的。包括我自己也未能倖免地被「醬」了一些,惡心了好多年。也許你會問,這么不好的東西它怎能不被推翻反而長盛不衰呢? 要知道,這世上存在的東西未必正確,但卻是可能「合理」的。所謂「合理」是對「結果」「正當性」的一種含糊其詞的肯定。(這背後錯綜復雜的關系我們以後再談) 即使是一種後來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東西,在被完全開膛破肚之前總會被一股極為強大的力量在維持著錯誤的軌跡,這或許可以認為是歷史的慣性使然。象「孝道」這種被「原債」謊言包裝的枷鎖能夠完整延續千百年大行其道一定有它的存在道理。 到底是誰在背後上下其手?根據「誰從事件中受益誰就是始作俑嫌疑人」的推導原理,我們來看看背後有哪些利弊。
2. 孝順是不是就得聽話
孝順在父母眼裡就是聽話,但是在年輕人眼裡就不一定是聽話了。父母說的話做的事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個時候孩子一味的聽話結果會坑了自己。父母說的你認為對就聽話,不認為對就要想辦法用善意的謊言遮掩過去。
3. 怎樣才是孝順父母是言聽計從就是聽話嗎
孝順的一部分是言聽計從。但不唯言聽計從!孔夫子的「三年無改於父道,可謂孝矣」已經是曲說。孝順是應該的,但是心靈的安慰大於物質的,你不妨利用一些「善意的謊言」,使老人順心順意!呵呵
4. 聽話是不是就是孝順
孝順不等於聽話,聽話是尊重長輩,採納他們的意見,而孝順不等於一味的聽話,也有頂撞,但是孝順會叫父母心寬,叫父母省心.
5. 聽話、孝敬、孝順。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下句
一言為重,百金為輕,嚴守自己諾言比百兩黃金還珍重。指信守諾言可貴。
6. 所謂孝順就是聽話嗎
為什麼父母要求孩子不分青紅皂白地「聽話」?因為父母的父親也沒有教他「聽話」是需要以辨別對錯為前提的,在長輩們共同的一本教材里沒有「讓孩子獨立思考」「選擇真理」這些指引。他們情有可原地喪失了這種能力,當然也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不需要這樣的分辨能力。你見過哪一隻豬會教豬仔獨立思考嗎?如果有,那就是變種,後果是優先宰殺。 為什麼父母有扼殺孩子明辨是非的權力?因為「孝道」賦予了他們「父為子綱」的崇高地位。父母扼殺孩子的辨別能力可以在「孝道」的牌匾下得到嘉許的小紅花。 大人們都教訓孩子要「聽話」,「聽話」才是好孩子,卻不告訴孩子什麼是「聽話」?在中國人的口中,「聽話」似乎是一個條件反射按鈕,又象是個語焉不詳含糊不清的詞彙,後來我明白了,「聽話」是一種無需考究正確與否的服從,是一種剝奪了獨立辨別權利的接受,是一種上傳下達的命令,是一種培養奴性的養分,是一種執行「孝道」的美德。經過邏輯推導後就得出: 「好孩子」=無需考究正確與否就服從的人=放棄獨立辨別權利就接受的人=培養奴性的人=堅決遵行「孝道」的人――這樣的公式。 當然稍微變化為「孝道」=盲從=拒絕獨立思考=奴性――也不算錯誤的。 通過這些思考,我大致明白了幾點事實: 1,「孝道」是一種單向要求晚輩以長輩為尊的規則,是一種純粹上對下的約束。「孝道」並不嚴厲規范長輩對晚輩行為的尺度; 2,「孝道」的核心邏輯是「原債」――父母對孩子有生養的「天恩」,恩情天高地厚,孩子一出生就是虧欠父母的,就算為父母做什麼都是應該,甚至為父母肝腦塗地也是無法報答萬一的。也就是說兒女這一輩子是無望還清債務了,於是就衍生了「做牛做馬」「結草含環」之說。算是對債務人償還時間期限的一種含糊的規定。 3,在古代,如果晚輩膽敢不孝順,不僅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法律條文是可以辦你的。也就是一種由國家暴力機器強制監督執行的行為規范。 2,「孝道」要求晚輩聽長輩的話,也就是說「聽話」的孩子才「乖」才符合「孝道」的標准。致於什麼話該聽什麼話不該聽沒有界定,默認值就是什麼話都要聽。合理的推論結果就是:不辨別的盲從長輩意見就是「乖孩子」,是成為「孝子」的先決條件。 3,「孝道」要求晚輩對長輩好,致於怎麼為「好」的標准則完全根據長輩的喜好而定。也就是說拍馬屁還要拍對位置,位置錯了拍得再好也是不孝的。比如說二十四孝圖中「卧冰求魚」的故事,孩子的後娘愛吃魚,孩子就要弄到魚給後娘吃,這才能讓後娘開心,馬屁拍准了才乖才孝順。如果孩子那時候不到冰面上躺著而是煮了一盆後娘不喜歡吃的兔子肉,就是不孝子,至少孝心打了折扣。 孩子,這些東西聽起來是不是挺無理挺可怕的?可是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人就是被這么「醬」過來的。包括我自己也未能倖免地被「醬」了一些,惡心了好多年。也許你會問,這么不好的東西它怎能不被推翻反而長盛不衰呢? 要知道,這世上存在的東西未必正確,但卻是可能「合理」的。所謂「合理」是對「結果」「正當性」的一種含糊其詞的肯定。(這背後錯綜復雜的關系我們以後再談) 即使是一種後來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東西,在被完全開膛破肚之前總會被一股極為強大的力量在維持著錯誤的軌跡,這或許可以認為是歷史的慣性使然。象「孝道」這種被「原債」謊言包裝的枷鎖能夠完整延續千百年大行其道一定有它的存在道理。 到底是誰在背後上下其手?根據「誰從事件中受益誰就是始作俑嫌疑人」的推導原理,我們來看看背後有哪些利弊。
7. 聽話孝順的兒子用詞怎麼形容
例如:愛護長輩,忠孝守信,乖巧懂事等。
8. 有一種孝順叫聽話,對嗎
不對,孝順是對的。但要孝順之人說的也不一定都是對的,所以要學會分辨。
9. 怎麼理解對父母孝順和聽話的區別孝順等於聽話嗎
孝順很大程度上是等於聽話,聽話是包含在孝順裡面的,不聽父母話的人談不上孝順父母。
10. 是否「聽話」就等於孝順
為什麼父母要求孩子不分青紅皂白地「聽話」?因為父母的父親也沒有教他「聽話」是需要以辨別對錯為前提的,在長輩們共同的一本教材里沒有「讓孩子獨立思考」「選擇真理」這些指引。他們情有可原地喪失了這種能力,當然也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不需要這樣的分辨能力。你見過哪一隻豬會教豬仔獨立思考嗎?如果有,那就是變種,後果是優先宰殺。
為什麼父母有扼殺孩子明辨是非的權力?因為「孝道」賦予了他們「父為子綱」的崇高地位。父母扼殺孩子的辨別能力可以在「孝道」的牌匾下得到嘉許的小紅花。
大人們都教訓孩子要「聽話」,「聽話」才是好孩子,卻不告訴孩子什麼是「聽話」?在中國人的口中,「聽話」似乎是一個條件反射按鈕,又象是個語焉不詳含糊不清的詞彙,後來我明白了,「聽話」是一種無需考究正確與否的服從,是一種剝奪了獨立辨別權利的接受,是一種上傳下達的命令,是一種培養奴性的養分,是一種執行「孝道」的美德。經過邏輯推導後就得出:
「好孩子」=無需考究正確與否就服從的人=放棄獨立辨別權利就接受的人=培養奴性的人=堅決遵行「孝道」的人――這樣的公式。
當然稍微變化為「孝道」=盲從=拒絕獨立思考=奴性――也不算錯誤的。
通過這些思考,我大致明白了幾點事實:
1,「孝道」是一種單向要求晚輩以長輩為尊的規則,是一種純粹上對下的約束。「孝道」並不嚴厲規范長輩對晚輩行為的尺度;
2,「孝道」的核心邏輯是「原債」――父母對孩子有生養的「天恩」,恩情天高地厚,孩子一出生就是虧欠父母的,就算為父母做什麼都是應該,甚至為父母肝腦塗地也是無法報答萬一的。也就是說兒女這一輩子是無望還清債務了,於是就衍生了「做牛做馬」「結草含環」之說。算是對債務人償還時間期限的一種含糊的規定。
3,在古代,如果晚輩膽敢不孝順,不僅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法律條文是可以辦你的。也就是一種由國家暴力機器強制監督執行的行為規范。
2,「孝道」要求晚輩聽長輩的話,也就是說「聽話」的孩子才「乖」才符合「孝道」的標准。致於什麼話該聽什麼話不該聽沒有界定,默認值就是什麼話都要聽。合理的推論結果就是:不辨別的盲從長輩意見就是「乖孩子」,是成為「孝子」的先決條件。
3,「孝道」要求晚輩對長輩好,致於怎麼為「好」的標准則完全根據長輩的喜好而定。也就是說拍馬屁還要拍對位置,位置錯了拍得再好也是不孝的。比如說二十四孝圖中「卧冰求魚」的故事,孩子的後娘愛吃魚,孩子就要弄到魚給後娘吃,這才能讓後娘開心,馬屁拍准了才乖才孝順。如果孩子那時候不到冰面上躺著而是煮了一盆後娘不喜歡吃的兔子肉,就是不孝子,至少孝心打了折扣。
孩子,這些東西聽起來是不是挺無理挺可怕的?可是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人就是被這么「醬」過來的。包括我自己也未能倖免地被「醬」了一些,惡心了好多年。也許你會問,這么不好的東西它怎能不被推翻反而長盛不衰呢?
要知道,這世上存在的東西未必正確,但卻是可能「合理」的。所謂「合理」是對「結果」「正當性」的一種含糊其詞的肯定。(這背後錯綜復雜的關系我們以後再談)
即使是一種後來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東西,在被完全開膛破肚之前總會被一股極為強大的力量在維持著錯誤的軌跡,這或許可以認為是歷史的慣性使然。象「孝道」這種被「原債」謊言包裝的枷鎖能夠完整延續千百年大行其道一定有它的存在道理。
到底是誰在背後上下其手?根據「誰從事件中受益誰就是始作俑嫌疑人」的推導原理,我們來看看背後有哪些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