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孔孟的感恩名言有哪些
孔子的感恩名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孟子的感恩名言: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B. 論語中關於感恩的句子有哪些
1、「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釋義:」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2、"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釋義:「現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侍奉父母。就連狗與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樣分辨這兩者呢?」
3、「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釋義: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
4、「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釋義:孔子說:「能始終和顏悅色比較難,只在長輩有事的時候去幫忙,只在有酒飯的時候讓長輩先嘗,能算是孝嗎?」
5、「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釋義: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
C. 寫出關於孝道的名句
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
——魯迅
感恩·誠信·立志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母愛·感恩·感恩父母·親情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孟子
感恩·感恩父母·孟子·親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孟子·文明·成長·感恩父母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孔子
孔子·論語·父愛·親情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莊子
父母·感恩父母·感恩·親情
母愛勝於萬愛。
——莎士比亞
感恩·父母·感恩父母·父愛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孔子·感恩父母·感恩·父母
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高爾基
母愛·感恩·母親·高爾基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
父愛·孔子·誠信·論語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莊子
莊子·親情·感恩父母·古代
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馬遷
親情·感恩父母·感恩·誠信
百善孝為先。
——王永彬
父母·勵志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
孔子·父愛·論語·感恩父母
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
——林語堂
父愛·感恩·感恩父母·父母
堯舜之道,孝悌而已。
——李綱
感恩·古代·父母·立志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老舍
母愛·親情·感恩父母·感恩
父母,唯其疾之憂。
——孔子
孔子·論語·國學·父母
丑惡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兒女那樣可怕。
——莎士比亞
感恩父母·感恩·親情·莎士比亞
D. 論語中關於感恩的語句有哪些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回樂,樂必崩。舊谷既答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意思是這宰我這個人問,父母去世我要守三年的喪啊,太久了吧,哥三年不花天酒地,上網打游戲,泡MM,我真的受不了。於是他老師孔子就說:我問你丫的,父母剛死,你就喝酒吃肉,你還有良心嗎?
宰我這人比較無恥,說,哥安心,怎樣?
孔子很生氣,說,你這死沒良心的,你安心就這樣干吧,他媽的。父母生你養你這白眼狼,抱著你拉屎拉尿的,你丫發育遲緩,三年才會走路,現在父母去世了,讓你守喪三年,你還不願意,你平時對父母好過三年嗎你,靠,你不是我學生。
孔子這話就告訴我們,父母把我們拉扯大,不容易,應該學會感恩,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啊。
E. 孔子名言中一句意思是弟子應該怎樣感恩老師的原文是什麼
上面說的都很詳細了我來個精簡的: 1.你不能解釋人(社會的,現實的),怎麼能解專釋虛幻的鬼怪屬的呢 2.其一,人為重,鬼次之,學問需循序漸進,不可躐等而求;其二,人事尚未處理好,不必考慮鬼事。 3.君子義士做事光明磊落,奸詐小人做事見不得人狀況。 4.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實,後來形容人文雅有禮貌.指人應該有這樣的品質,然後才可稱得上是君 5.最佳答案檢舉 「人法地」,意思是:人類的行為取法於大地,或是:人類的生活行為的運行是以地球物理運行的法則為法則。 「地法天」,意思是:地球運行的法則是以這整個宇宙運行的法則為法則。 「天法道」,意思是:宇宙運行的是以道的法則為法則。 「道法自然」,意思是:道的運行是以自然而然為法則。簡言之,「道」取法於「自然」,以自然為法則。簡言之,道的運作是以宇宙本來自然的規律為規律。 6.道總是無為的,但是遵循道來治理國家自然會成就了所有的事。
F. 跪求 關於感恩師長(老師)的故事(真人真事或者自己編的但一定要感人)
1、程門立雪
游恭,五代時人,學問廣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學者,典故「程門立雪」講的就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
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孔夫子的誤會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飢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里,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里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裡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幹凈,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說它不幹凈呢 "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臟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 "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4、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盪盪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5、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後,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閑游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於是,張良跪著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後黎明時分在這里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後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裡,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後,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復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一會兒老翁來了,見著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秘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後,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後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毛澤東尊師二三事
毛澤東八歲進家鄉一個私塾念書,拜毛禹珠為師,一直讀到十三歲。後來,談起少年時的情形,他還特別感謝毛禹珠先生對他進行的啟蒙教育。1965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闊別了三十二年的故鄉,他請來了韶山的老人們一起吃飯,席間,毛澤東給毛禹珠老師敬酒,老人感激地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澤東卻說:"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徐特立是毛澤東在湖南師范上學時的老師,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艱苦樸素、謙虛勤奮的作風給全校師生留下深刻的印象。1927年大革命失敗時,許多人離開了共產黨,而徐特立卻毅然加入了共產黨。因此,毛澤東同志很尊敬徐老。1937年1月,當徐老六十歲生日時,毛澤東同志寫信祝賀,信中說:"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高度贊揚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崇高品質,並號召全黨同志向徐老學習。徐老七十壽辰時,毛澤東又送去了"堅強的老戰士"的親筆題詞。
張樂平不忘師恩
著名漫畫家張樂平讀高小時,很得美術老師陸寅生喜歡。有一年,北洋軍閥曹錕以五千銀洋一張的代價向議員們收買選票,當上總統,受到全國人民的痛罵。陸老師就給張樂平出了個題目:《一豕負五千元》,指導他畫政治諷刺畫。這便是張樂平初學漫畫的開始。 後來,師生之間斷了聯系,雖然兩人都住在上海,卻因張樂平讀書時名叫張升,所以陸寅生一直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張樂平就是他的學生。五十多年來,張樂平對教他畫第一幅漫畫的啟蒙老師念念不忘,四處打聽老師的下落。1983年3月,張樂平終於打聽到了陸老師的下落,於是便拎著蛋糕,上門看望五十四年沒有見面的小學教師。這使已八十多歲的陸寅生老師非常感動,他把七十二歲的張樂平仔仔細細地打量了一番,連說:"原來張樂平就是張升呀!我是《三毛流浪記》的忠實讀者,但幾十年來一直不知道張樂平就是你。'師道之不傳久矣',你能想著我,不容易啊!"張樂平誠懇地說:"我的第一幅漫畫是你教我畫的,我一直沒有忘記你。"張樂平的尊師之情使陸寅生老師激動得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