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順父母的模範

孝順父母的模範

發布時間:2021-01-25 14:13:01

⑴ 百善孝為先的事例現代

百善孝為先事例——向長坤的孝心故事

為了讓雙目失明的高齡婆婆安享晚年,巴東縣水布埡鎮許家灣村婦女向長坤,8年如一日為老人穿衣喂飯、端茶遞水、求醫問葯,成為村民眼中的好兒媳和全鎮的「孝親敬老」模範。

「媽媽雙目失明,我就是她的眼睛」

5月13日清晨,巴東縣水布埡鎮許家灣村二組村民李發金的妻子向長坤舉著輸液瓶來到婆婆床前,湊到婆婆耳邊問:「媽,您想吃點什麼?我去給您做。」「你感冒幾天了,還在照顧我,你好點沒有?」老人抓住兒媳的手,眼中噙滿淚水。

8年前,中年喪夫的向長坤經人撮合,從長陽縣賀家坪鎮改嫁給李發金為妻。結婚當天,李發金問妻子:「我媽的眼睛瞎了,你不嫌棄吧?」

「嫂子做到的,我們當女兒的未必能做到」

向長坤望著李發金:「你說的什麼話,媽的眼睛失明了,你我就是她的眼睛。你是男人,不方便照顧媽的生活起居,我來吧。」從那天起,照料婆婆便成為向長坤每天的「必修課」。

向長坤在賀家坪鎮生活時,就曾先後贍養過3位老人,被當地村民譽為「孝媳婦」。改嫁後,面對年逾八旬且雙目失明的婆婆,她每天幫老人梳頭洗臉、端茶喂飯、捶背按摩,盡量讓老人過得舒心。

向長坤剛與李發金結婚時,夫妻倆的卧室在樓上,婆婆的卧室則在樓下。每晚睡覺前,向長坤總要扶婆婆上廁所,為她泡腳擦身,服侍老人躺下後,還得把紙巾放在老人枕邊,把開水放在老人順手的地方。

為讓老人夜間有求必應,向長坤特意和婆婆約定「聯絡暗號」:婆婆身體不適或需要「方便」時,只要咳嗽3聲,向長坤就會起床護理。婆婆患有哮喘病,咳嗽是常事,因此經常發生「誤會」。但向長坤始終不厭其煩,聽到聲音就披衣而起,生怕有半點閃失。多年來,為照顧婆婆,向長坤沒睡好一次覺。

後來為照顧好婆婆,向長坤乾脆在婆婆床邊另支一張床,與婆婆同睡一間屋。每天晚上,向長坤都陪婆婆聊天,給婆婆遞茶水、按肩捶背,婆媳倆相處勝過母女。

在老人心中,向長坤是最好、最靠得住的人。因為她煮的飯菜軟硬適度,適合自己的胃口;她還特地種了些旱煙,用於給自己「止癮」解悶;她不嫌臟不怕累,常年為自己清洗沾了糞便的衣服和床單。老人出嫁到外地的女兒感慨:「嫂子做到的,我們當女兒的未必能做到,這些年多虧她了。」

「有這樣的兒媳,真是我的福氣啊!」

這些年,只要天氣好,向長坤總要把婆婆背到屋外曬太陽。平常到外村外鄉辦事,也很少在外過夜,總是盡量趕回家服侍婆婆。

丈夫李發金對向長坤更是充滿感激:「要不是長坤照顧,我媽活不到今天!」李發金至今記得,母親88歲生日那天,天氣寒冷異常。老人出門上廁所時不小心摔倒了,頭部撞在牆上。向長坤見狀立刻脫下羽絨服蓋在婆婆身上,然後背起婆婆就往村衛生室跑。第二天,向長坤因風寒感冒病倒了,高燒成肺炎,十多天後才痊癒。

婆婆時常埋怨自己是個「廢人」,拖累了整個家庭。向長坤總是安慰老人:「我們年紀再大,在父母面前永遠是晚輩,為您盡孝是應該的。如果我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您盡管直說。」面對如此體貼孝道的兒媳,婆婆常說:「碰上你真是我的福氣啊!」

靠著這樣一顆赤誠的心,向長坤成了周邊村民眼中的「最美兒媳」,成為全鎮「敬老愛親」的榜樣。

⑵ 作文我身邊的孝親模範

今年我校舉辦了孝道文化令我感觸很深,通過學習與討論使我深刻領悟到「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的真正內涵,它是個人心靈和諧的最基本元素,是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基礎和起點。
《孝經》全文不到二千字卻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一部真正的經典。在過去受人推崇,到今天依然讓人接受;《孝經》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它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使我們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在家庭,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在單位,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社會,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因此,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哲學和倫理內涵,深刻地影響著世代中國人的道德思維和行為實踐。
了解《孝經》的內涵並對照《新24孝行動標准》,自己感到慚愧無比,感到自己是個不孝之女,無論在家庭中、社會上還是工作中自己相差還很多,尤其是為父母做的太少了,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

⑶ 孝老愛親的事跡材料

孫朋美事跡

孫朋美,女,1947年7月出生,天橋區沃家社區金荷苑小區居民。
1967年,孫朋美嫁給了王玉蘭老人的兒子隗東城。由於家庭負擔重,婆婆王玉蘭積勞成疾,很早就落下了一身病。孫朋美嫁過來後,伺候公公婆婆、料理家務的重擔就落到了她的肩上。當時生活很困難,孫朋美要一邊工作,一邊料理家務,還要精心照顧婆婆。婆婆常年腸胃不好,孫朋美就自己省吃儉用省下錢來調理好婆婆的飲食,常常是婆婆吃過後她再吃。公公去世那年,婆婆天天以淚洗面,孫朋美就時刻守在她的身邊,並安慰婆婆說:一定會照顧好她的晚年生活。
有一天,她從廠里下班回家,看到婆婆慌忙將床單往床底下塞,她擔心婆婆生了什麼病,就在婆婆不在的時候,去婆婆床底下拿出了床單,這才發現婆婆大小便失禁了。床單臭烘烘的,她顧不上惡心,趕緊拿出去將床單洗的乾乾凈凈。婆婆回來發現自己的床單被兒媳婦洗了,坐在板凳上哭了起來,孫朋美安慰婆婆說:「媽,這是我應該做的,我會好好孝敬您的。」婆婆因常年腸胃不好,經常大小便失禁,她從沒有因此指責過、嫌棄過婆婆,每次都給老人洗得乾乾凈凈。孫朋美四十多年如一日伺候著有病卧床的百歲婆婆王玉蘭。
如今,在兒媳婦孫朋美的悉心照料下,103歲的王玉蘭老人身體依然健康,鄰居們都知道王玉蘭家有個孝敬婆婆的好兒媳。現在要是有人問王玉蘭老人長壽的秘絕是什麼,老太太肯定會很自豪的說:「得有個像俺這樣的好兒媳婦才行。」
孫朋美同志先後被評為「中華孝親敬老之星」,濟南市「十佳孝老愛親好兒女」,被天橋區評為「敬老之星」和「天橋區孝老敬親模範」。

楊玉西,50歲,是一名退休職工。家住長興園。楊雨西同志自從1983年與丈夫結婚後,20多年如一日孝敬婆婆,照顧家庭,婆媳關系親密勝過親生女兒。
結婚時,由於婆家兄弟姐妹多,加之當時經濟條件比較差,家庭生活不太富裕,楊雨西決定婚事新辦,一切從簡,取消了在賓館預訂的婚宴,僅僅雙方親戚在一起吃餐飯,就算將婚事辦了。對此,她受到了婆家和鄰居們的好評。婚後她們跟公婆一起住,由於婆婆身體不好,緊張的工作之餘,她包攬了家裡的大部分家務。後來,她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兒,一家老小更是其樂融融。
婆婆由於早年守寡,一個人將三個子女拉扯大,大半生的窮苦日子,讓她落下了不少的病根,有冠心病、哮喘、高血壓等多種嚴重疾病,為了讓婆婆身體健康,她和丈夫一起帶她四處求醫問葯。婆婆每月的門診醫療費用都在600元上,而退休工資僅區區500多元,有時婆婆獨自一個人看了病,覺得葯費太高,不捨得買葯吃,她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她想了一個辦法,只要時間允許,每次都親自陪婆婆去醫院看病,看完病後,先將婆婆送回家,她一個人再去醫院劃價拿葯,然後總是對婆婆說,現在葯價又降了,您的退休工資足夠買葯了,我們也不用給您貼錢了,讓婆婆覺得沒有增加家裡的經濟負擔,也安心多了。而實際上,她用自己並不多的工資收入支付了婆婆所有的醫療費用,而她自己在生活上則是能省就省,勤儉持家。近年來,隨著婆婆的年歲越來越高,朱小華還特意為老太太買了電子血壓計、家用氧氣瓶等家庭醫療器具。在飲食上,她也是盡量就著婆婆的口味來,精心安排適合老年人吃的食譜,老太太對媳婦是打心眼裡喜歡。長時間同婆婆的和睦相處,她們有了許多的相似之處,如:性格越來越像,都是大大咧咧的,直爽子、樂觀派;共同的愛好也越來越多,喜歡相同的電視劇,同一個影星、同一種類型的歌曲,就連喜歡吃的東西都一樣。婆婆常說「我有這個媳婦真是晚年得福!」20多年的朝夕相處,她和婆婆從沒有紅過臉。耳濡目染,兒子也很孝順老人,有好吃的總忘不了奶奶,時常給奶奶捶背按腰,端茶送水,講小故事給奶奶聽,把老太太樂得合不攏嘴。
楊玉西對「孝順」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孝順不僅僅是讓老人吃好穿好,還要給予老人更多的精神關懷,讓老人氣順,心情好比什麼都重要。作為媳婦,要做到盡善盡美的「孝順」是不可能,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就終會有回報的。

⑷ 古代孝順的子女有哪些模範

花木蘭代父從復軍
黃香(制18-106年),字文強(一作文疆),是我國東漢時期的一位文化名人,江夏人。歷史上記載他年方九歲,知事親之理,每當夏日炎熱之時,則扇父母帷帳,令枕清涼,蚊蚋遠避,以待親之安寢;至於冬日嚴寒,則以身暖其親之衾,以待親之暖卧,於是名播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孔融讓梨
緹縈救父

⑸ 獲得「全國道德模範之全國十大孝老愛親模範」殊榮的湖南大學生楊懷保,為孝敬父母照顧年幼的弟弟,毅然帶

(1)楊來懷保的自強精神表現:①在自困難面前不低頭、不喪氣,想辦法克服困難。②自尊自愛,不卑不亢,自己掙錢養活父母和弟弟。③勇於開拓,積極進取,幫助其他貧困大學生找到勤工助學的工作。④志存高遠,執著追求。
(2)因為自強精神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巨大的作用。自強是一個人活出尊嚴、活出個性、實現人生價值的必備品質,是我們健康成長、搞好學習、將來成就事業的強大動力,是通向成功的階梯。
(3)①我們要向楊懷保學習,告別依賴與自棄之路,選擇自立自強之路。②我們要從小培養自己自強的品質:a.理想是自強的航標,我們要樹立堅定的理想。b.戰勝自我,自強的關鍵。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低頭,做生活的強者。c.揚長避短,自強的捷徑。

⑹ 人常說孝敬父母,但父母不做父母的表率的話語怎樣說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果父母不能作為表率,你也可以對父母進行嚴厲的批評和教育

⑺ 求通用的無特別事跡的孝老愛親女模範的事跡介紹

自小喪母,父親棄她而去,為了報答養父的養育之恩,考上大學的她,在離校幾十公里的農村租了一間房子,帶著癱瘓的養父求學。為了給養父看病,她賣過報紙,發過傳單,端過盤子,拿著獎學金的同時還兼做著4份家教。大學畢業後,她又毅然放棄了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帶著病榻上的養父來到農村中學任教……這是剛剛獲得「2006年中國年
度教育新聞人物」稱號的湖北省高中女教師陳敬道的真實事跡。

陳老師的故事讓人聯想起不久前鄭州大學某學院給學生布置的一份特殊的寒假作業。這份主題為「親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業,內容之一就是讓他們在大年初一那天按照中國的傳統禮節向父母磕一個頭,以此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在此之前,某校也曾因給學生布置「為父母洗一次腳」的特殊作業而引起較大的反響。

從「帶父求學支教」到「帶母遠游過春節」,從「為父母洗一次腳」到「給父母磕一個頭」,有關「新時期孝道」的話題再次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孝親敬老緣何知易行難

給學生布置為父母「洗一次腳」「磕一個頭」的特殊作業,並非事出無因。不少學生對如何行孝有著自己的見解,但是,很多人只是單純地停留在口頭上,並沒有很好地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武漢市一項關於青少年孝親敬老行為的抽樣調查顯示:63%的人能寫出父母生日的准確時間,68%的人知道父母最愛吃什麼;但是65%的人經常與父母頂撞、發脾氣,70%左右的人從來不主動參與家務勞動。孝親敬老知易行難的問題突出。

「道理其實我也懂,但有時候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畢竟很多想法和父母他們那代人還是不一樣的,一不小心就會吵起來。」浙江大學新聞系的小吳同學認為這種現象還是正常的。

青少年心理研究專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鑾教授分析,造成這種學生孝心與孝行背離的根本原因是轉型期社會的結構斷裂和價值迷失,家庭和學校對孩子的孝道教育都有所缺失。比如很多學生從來沒有在家裡聽過有關「孝親敬老」的傳統故事;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課程設置中往往忽視「孝親敬老」的思想教育。同時,家長對子女嬌縱溺愛和言傳身教的弱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夏學鑾建議,家長應利用各種機會、各種形式對子女進行「孝道」教育,例如在子女生日之時要讓他們了解母親的懷胎之苦、生子之難。中小學應該把「孝道」納入學校的道德教育中,要把「卧冰取鯉」、「烏鴉反哺」這樣動人的故事編寫進中小學課本,讓青少年知道什麼是孝順以及如何盡孝道。

內容與形式孰輕孰重

「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傳統倫理觀念。在《孝經》中,「孝」被開宗明義地肯定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並被儒家視為「仁之內核」。

幾千年來,「磕頭」、「跪拜」「昏定晨省」「披麻戴孝」「守靈」等儀式一直承載著中華民族「孝」文化的內容。而當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更是嚴格保留了很多的傳統孝道儀式和規范。例如在韓國,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趕回供奉祖先的長兄或長子、長孫家,參加祭祖的茶禮儀式並相互拜年。拜年時,長者盤膝而坐,晚輩在長者面前下跪叩頭,長者對成年晚輩低頭彎腰答禮。

「一定的內容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夏學鑾並不否定當代青少年在春節時給父母磕頭的意義。他說,有選擇地恢復一些體現家庭長幼尊卑倫理關系的傳統社會儀式還是必要的,弘揚孝道需要藉助具體的形式。

對此,分析人士舉例說,中國的成人在升國旗時常常要面對這種尷尬的場面,不知道自己的手應該往哪放,而美國人一般儀態整齊一致,右手統一放在左胸前以示敬重。這很大程度上是禮儀規范缺失帶來的尷尬。

長期從事青年理論研究工作的北大新聞中心副主任王浩雷博士則認為,孝道的核心是要突出「感恩」思想,讓學生學會感恩,理解磕頭後面的價值取向才是真正重要的。表達愛心的形式是多元的,每一個老人內心感到溫暖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在形式上不能也不可能要求統一。

「平等」的砝碼有多重

「給父母磕一個頭,有人說從形式上看這是不平等的,我以為最可怕的還是人格上的不平等,」北京大學山鷹社的小媛同學說,「我覺得孝道中最重要的是要彼此尊重價值觀、生活習慣和處事方式。」

小媛的母親至今還保存著一封女兒寫給她的三千多字的家書。小媛去年申請參加了山鷹社赴新疆科考隊。女兒要遠征去那有雪山的地方,父母自然很是為女兒的安全擔憂,起初怎麼都不同意。

「親愛的媽媽,我明白你們是因為愛我而不支持我去的,我也一直在想,我是不是太自私了,不顧及你們的感受。但媽媽,去看看純潔的雪山一直是我心裡的一個夢想,相信女兒,為了你們,我一定會為自己負責任的……」正是這封長長的家書,最後打動了她的父母。2006年暑假,小媛和她的隊友們一起踏上了新疆之路。她說,孝順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感情上的平等交流,其實這也正是父母所希望的。

然而,孝道的天平上,「平等」這一砝碼究竟有多重?

「能夠強調尊重父母的價值觀和處事方式,注重和父母的感情交流,這體現了當代學生在行孝上的一種理性和進步。」王浩雷說。但同時,他認為平等也是相對而言的。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應該是平等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雙方所應該盡的責任是完全對等的。

北京林業大學的成甲同學很贊成「人格平等」一說:「以放棄自身權利和人格自我矮化為代價來行孝,那是封建時代等級關系下被扭曲的意識,實在不可取。」

「盡管現代家庭教育強調『民主型』,但是如果這種民主型家長和孩子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都沒大沒小,或者甚至出現角色錯位和角色顛倒的狀況,則會滑向『放任型』的極端。」夏學鑾對這種「絕對平等」表示擔憂。他認為,尊卑有別、長幼有序是「五常」倫理關系的核心,也是「孝道」的精髓,「孝道」從定義上就不可能是晚輩與長輩之間完全平等的互動關系。

今天我們如何行孝

據某報報道,春節臨近,某知名高校的校內廣告欄上赫然出現了「租個女友過年回家見見父母」的告示。究其原因,竟然是「父母年事已高,去年春節已經為我立下『軍令狀』,要求帶一個女友回家團聚」。為顯孝心租女友回家過年,這看似荒誕的故事卻不能不引發我們的思考:什麼才是行孝道?今天我們如何行孝道?

有專家根據《論語》的論述將我國傳統孝道的內容大致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孝悌並稱不可偏廢(孝養、孝敬、孝容、孝思);二是無違父母(孝順、孝繼);三是為父母守孝(孝喪、孝祭);四是在家盡孝,在國必忠。

王浩雷認為,繼承傳統孝道應當避免兩種趨向。一是認為孝道是落後愚昧的,持全盤否定的態度;一是忽略孝道的時代性,不加選擇地接受。

「對父母什麼都順從,一輩子守在父母身邊,子承父業,在事業甚至婚姻上都聽父母的等等,這些都不能說是真正的孝道。」小吳認為,這些傳統孝道中不合理的元素都應該堅決摒棄。

夏學鑾認為,當代學生踐行孝道,要從身邊小事做起。在當前形勢下,「孝道」包含著對父母和長輩的順從、尊敬和理解。順從是「孝道」的第一境界,聽話、不惹父母生氣就可以說是孝順了;尊敬體現在對父母和長輩的日常態度和行為上,比如吃飯讓長輩先動筷子,出門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訴去向和回家時間等等;理解更多的是指對「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即使父母說錯了,自己受了點小冤枉,也不要當場頂嘴,要暫時接受,等事後再行解釋。

「針對時下孝道衰微的狀況,我們對『孝道』首先需要有選擇地繼承,其次才是『超越』。結合時代精神繼承『孝道』,本身就是對『孝道』的超越。」夏學鑾說。

夏學鑾特別指出,「感恩盡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和當前社會所提倡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內容上是有繼承性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不懂得對自己父母感恩盡孝的人,又怎能指望他會忠於祖國,服務人民呢?因此,當前開展孝道教育,對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榮辱觀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近日,各大媒體都陸續報道了河南煤礦工人謝延信三十多年如一日照顧亡妻親人的事跡。一諾值千金,一踐卅余載,在很多人為現代社會傳統孝道的缺失擔憂嘆息的今天,對比謝延信,我們是不是也都該問一句:新時代需要怎樣的孝道?我們需要為孝道「補課」嗎?

閱讀全文

與孝順父母的模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家吃東西下不去 瀏覽:167
養老機構質量評價考核指標 瀏覽:96
冒領養老金是什麼犯罪 瀏覽:801
有關孝敬經典誦讀材料 瀏覽:324
父母的愛無處不在古語怎麼說 瀏覽:305
河北農村養老認證在哪裡認證 瀏覽:639
長壽面是什麼年齡吃 瀏覽:985
攝像頭智能人體檢測是什麼意思 瀏覽:615
上海退休金2015新政策 瀏覽:121
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多少歲為老年人 瀏覽:737
老年痴呆症最後啥特徵 瀏覽:164
哪個部門監督管理體檢 瀏覽:583
老年痴呆症ppt 瀏覽:441
湘雅醫院做體檢要等多久出結果 瀏覽:524
父母對我很差勁怎麼辦 瀏覽:271
大連2021靈活就業養老金多少 瀏覽:775
廣州文昌南路怎麼到長壽路 瀏覽:242
母音老人如何消除妄念 瀏覽:77
弘揚孝敬文化的作文 瀏覽:707
吳中區換駕駛證去哪裡體檢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