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登高遠望重陽節教案

登高遠望重陽節教案

發布時間:2021-01-24 14:32:18

① 小班科學教案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起源編輯
其一

重陽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民俗活動:
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每年九月九也開始進入曬秋旺季,並舉辦隆重的曬秋節。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婺源賞秋拍攝。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2]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② 重陽節登高望遠的優美句子

1、一年一度重陽,祝福大不一樣,生活喜氣「陽陽」,職場「陽陽」得意,幸福身邊徜「陽」,愛情沐浴陽光,心情陽光燦爛。收下祝福吧!重陽節快樂!

2、美的鄉音,純正的美酒,優美的歌聲縈繞在你身旁,為你和你的家人送去美好的祝福!九九重陽節,祝願天下所有的父母及每位朋友節日快樂!

3、財神今天到,獎金滿錢包;出門撞桃花,美女入懷抱;紅霞映滿天,歐美任逍遙;金秋重陽節,仕途步步高!

4、高望遠思朋友,茱萸插遍送祝福,菊花烈酒消煩惱,糕點甜蜜人幸福,秋風送爽心情妙,丹桂飄香平安路,重陽節到,願你健康幸福!

5、濃郁的茱萸在峰頂遙望友人的容顏,重陽的糕點融化親人濃濃的柔情,菊花的美酒浸潤心底思念的記憶,團圓和樂的心願似飛箭直指心田。願重陽佳節家家溫馨美滿慶團圓,戶戶安寧享祥和。

6、秋風萬里長,秋菊一縷香,登高望遠時,思念細品嘗。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插下茱萸,為你將快樂繼;舉起酒杯,為你驅走疲憊;道聲祝福,為你帶來幸福!

7、秋菊開,香萬里,沁人心脾心情爽;茱萸懸,保安康,幸福。安樂萬年長;出門游,登高處,把酒臨風樂逍遙;送祝福,情誼濃,重陽好運樂陶陶!

8、九九相逢是重陽,秋高氣爽菊花香。九九相隨是重陽,天長地久歲月長。九九相伴是重陽,好事成雙不可擋。九九歸一是重陽,步步登高人吉祥。重陽節快樂!

9、重陽氣壞了灰太狼,不能團聚還要抓羊。對著菊花發毒誓,一定殺盡小綿羊。他正趕著去找你,你要小心的提放。重陽節里多快樂,你這可愛的小綿羊。

10、登高望遠逢凶化吉,菊花飄香幸福來報道,身插茱萸願你永快樂,遇難成祥生活比蜜甜,重陽糕,菊花酒,打包送給你,祝你九九重陽節過得愉快。

11、九艷陽天,登高賞菊間,飲酒插茱萸,祝福隨思至願君快樂重陽日,安康長又久,幸福到永遠。

12、生活是座迷宮,愛是一個謎題,從容游迷宮,開心解謎題。景好不如人美,相遇不如神交,九九重陽節,祝你樂逍遙!

13、重陽節來到,登高望遠不可少。一為健身體,有氧運動身體好;二為祈福運,事事順利節節高;三為發祝願,合家團圓常歡笑。願你快快樂樂過重陽

③ 九月九,個個都去登高望遠,九月九登高有何傳說

登高活動由來已久。《楚辭·九懷》中有記載暮秋登高的篇章:「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謬兮收潦而水清」。

漢承楚俗,由此逐漸衍成重陽登高的習俗。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載,早在漢高祖劉邦時,就有重陽登高的做法:「三月上巳,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

據北宋宋敏求的《長安志》記載,漢朝以長安為京城,在長安的附近有一個小高台,每到重陽節,人們便會紛紛登上小高台,欣賞秋天的美景,因為所登的山為小高台,故有「登高」之說。

(3)登高遠望重陽節教案擴展閱讀:

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及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重陽節歷史悠久,起始於遠古。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春秋前,各地習俗活動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活動鮮見於中原文獻記載。

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先秦典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隨著時代的發展,重陽節的文化內涵不斷延展豐富。

④ 登高 .教案

1.登高》是杜甫詩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詩,寫於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秋天,是詩人流寓夔州時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詩藪·內編》)。全詩寫登高所覽之景,雄渾蒼莽;在闊大雄健的氣象之中,滲透著一股勃鬱之氣。通篇語言凝煉,聲調鏗鏘,氣韻流轉,對仗工整。抒寫詩人內心郁結不舒的愛國情感和羈旅愁思,悲憤而不過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藝術上是很見功力的。

詩由寫景開頭,十四個字勾勒出一幅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時當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視,愈覺其迢迢無極,所以說「高」;夔州一帶,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長嘯,空谷傳響,哀轉不絕,所以說「哀」;深秋九月,潭寒澗肅,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說「清」;風霜高潔,水落石出,所以說「白」。因為台高,故愈覺其風大,所以說「急」;風大則水鳥低飛盤旋,所以說「回」。用字遣詞都極其貼切。「天高」「沙白」「猿嘯」「鳥飛」,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峽秋季特徵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詩,不但形象鮮明,使人讀了如臨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極雄渾高遠,飽含著詩人無窮的情思。

三、四兩句寫遠眺之景,從大處落筆,上句寫山景,承首句;下句寫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復交織,構成一幅非常生動的三峽秋景圖,深秋風大,所以聞落葉之「蕭蕭」;峽深流急,所以見波濤之「滾滾」。「落木」而以「無邊」來形容,則見其境界之闊大;「長江」而以「不盡」來形容,則見大江之無窮。在極其蕭颯荒涼的景象中,又充滿著一種渾灝奔放的氣勢。兩句又多用雙聲迭字,讀來音調鏗鏘,充滿著聲韻之美。

「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以上四句寫景,確實有力地烘託了詩人的心情,寫出了詩人登高望遠的悲秋之意,卻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將這種悲愁之情滲透在具體的畫面之中。詩中所描寫的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觀事物的具體特徵,季節特徵,同時也飽含著詩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現了詩人特定的心情。啼猿作為一種動物,本身並不具有人的感情,但在「艱難苦恨」中的詩人聽來,猿啼聲卻充滿著一種凄哀的情調。同樣,那滾滾的長江,蕭蕭的落木,盤旋的飛鳥,冷清的小渚,也無一不起著渲染環境氣氛、烘托詩人情緒的作用。「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文心雕龍·物色》),更何況眼前這一片凄涼肅殺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詩人觸景生情、引起相應的心理活動與感情變化了。而這種心理活動與感情變化,又反過來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所以詩中的景物已不同於自然的景物,它是詩人主觀化了的客觀景物。在文學作品中,當景物的描寫體現了作者特殊感情的時候,當作者的主觀感覺和景物的客觀特徵得到和諧統一的時候,它對讀者所產生的藝術魅力,就不是一般地描摹景物的詩句所能比擬的了。

五、六兩句由上文寫景很自然地過渡到抒情。兩句寫出自己身多疾病長期漂泊的艱難處境和秋景蕭瑟觸景生悲的愁苦心情。「萬里悲秋常作客」,這是就空間方面說,即所謂「橫說」;「百年多病獨登台」,這是就時間方面說,即所謂「縱說」。兩句承上啟下,點出全詩主旨。在結構上,則層層遞進,步步轉折,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宋人羅大經說:「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鶴林玉露》乙編卷十五)作客登台,已有遊子思鄉之意,加上萬里漂泊,百年多病,則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進一層的描寫。秋風蕭瑟,已令人觸景生哀,更何況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於採用了這種層層遞進的頓挫筆法,蘊藏在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鬱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達出來了。深厚的感情,來自豐富的生活,詩中反映的雖是詩人的個人遭遇,但讀者卻可從中窺見戰亂時代廣大人民的苦難。

尾聯兩句是寫自己窮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寫自己艱苦備嘗,白發彌添;下句寫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纏身。全詩就在沉重的感嘆聲中收結,結得悲憤深沉,而又寄慨遙深。「艱難苦恨」四個字不僅指作者自己萬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艱辛境況和身世遭遇,同時也指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廣大人民的辛酸痛苦。「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正是這一切「艱難苦恨」,才使他頭上的白發愈來愈多,而現在又已衰年多病,獨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時正須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之故而不得不暫停飲酒,這樣一來,詩人內心自然更沉鬱不舒了。這種曲折頓挫的筆法,既使文勢有波瀾,也使感情表達更為深刻、沉痛。

杜甫自己曾說過:「晚節漸於詩律細。」(《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登高》確實是這樣一首精於詩律的好詩,歷來備享盛譽。從藝術表現角度上看,本篇的獨到之處可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仗工穩,音調鏗鏘。即胡應麟所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穿,一氣呵成」(《詩藪·內編》卷五),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不僅對得自然、工整,而且還用了一句中自相對偶的當句對法,(如以「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尾聯兩句雖不全對,但句法布局卻極整齊。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僅符合於美學上的所謂均齊,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同時詩中又多用雙聲迭字,旋律優美,音節和諧,大大加強了詩的珠走泉流而又回環往復的音樂美。如尾聯「艱難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並列結構,在聲調上卻具有抑揚頓挫四聲的特色,讀時應一字一頓;「潦倒」「新停」為雙聲迭韻,在聲調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節顯得特別鏗鏘嘹亮,讀時應兩字一頓。「繁霜鬢」對「濁酒杯」,其聲調的妙用,也在所謂「抑揚抗墜之間」。讀者密詠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二是寫景抒情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前四句寫景,是所謂「詩之媒」;後四句抒情,是所謂「詩之胚」。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而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啼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洲渚)。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又是互相緊密聯系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復雜的感情,但筆勢卻如「百川東注於尾閭之窟」,一氣直下,造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

2.登高》賞析

此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 「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台」,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台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徘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現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像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 「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3.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呆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裡,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句解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首聯兩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之凄急、猿之哀鳴、鳥之迴旋,都受著無形的秋氣的控制,彷彿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風急」,夔州位於長江之濱,三峽之首的瞿塘峽之口,素以水急、風大著稱。 「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凄厲。當地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頷聯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於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恆。透過沉鬱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台。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詩人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方面著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聯雄闊高渾的對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脈搏。語言極為凝煉,乃千古名句。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雲:「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八意」,即八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聯轉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開篇《楚辭》般的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猶言困頓衰頹,狼狽失意。 新停濁酒杯:一般解釋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種動作狀態延續途中的一時中斷,這一句是說,我一人登台,獨飲濁酒,無親朋相伴,慢慢舉起銷憂解愁的酒杯,停在嘴邊——我的身體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飲酒不斷、未曾有過停杯體驗的我,不禁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現。「濁酒」是相對於「清酒」而言,是一種帶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時稱之為「醪」。

評解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於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描(首聯),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傳達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後的「獨登台」。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最後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復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鬱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⑤ 重陽節 老人節#為什麼重陽節要登高望遠#來自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這一天二九相重,俗稱「重九」。《易經》雲「以陽爻內為九」,將「容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為重九,日月並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
據說,在漢宮中,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姬戚夫人被呂後殘害後,其貼身宮女也被逐出了皇宮,於是這一習俗便傳入了民間。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至明代,每年重陽節,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舉行慶賀活動,皇帝還要親自登高,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另外,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

⑥ 重陽節登高望遠的詩句

重陽節登高望遠的詩句 :
1、《九日登高》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這首詩寫的是,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回望故鄉,身處異地他鄉,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我想北歸不得,鴻雁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可以看出,王勃這首詩里滿含傷感,把思鄉之情推向了頂點,爆發著客居在異鄉的孤獨感。
2、《秋登蘭山寄張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這首詩是作於鹿門山。是一首臨秋登高遠望,懷念舊友的詩。 重陽佳節來臨,看著北山嶺上,那片片的白雲起伏霏霏,我這個隱居者自己只能自娛自樂,自己取悅自己。我試著登上高山遙望,而當我登上高山,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去高飛。
每每薄暮,憂愁的情緒便引發出來,內心的興致便隨著這清秋而衰落。 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他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十分愜意。遠看天邊的樹林,儼如碧綠色的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猶如彎彎的明月。什麼時候你能載酒到這里來,重陽佳節咱們開懷暢飲共醉。

⑦ 秋涼風起楓葉丹,登高望遠重陽節.怎樣才是重陽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又叫老人節,登高節。因為是二九相重,故成為「重九」,同時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
重陽節的習俗
01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習俗之首,據史書記載,早在西漢時期,《長安志》中就記載了當時京城的人們在九月初九出遊賞景的活動。在東晉時期,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重陽節恰逢仲秋,秋高氣爽,這個時候登高望遠可以舒展胸懷,健身祛病。
02賞菊
歷來,重陽節都有觀賞菊花的風俗,因此,在古時,重陽節又叫菊花節。
人們認為菊花是長壽的象徵,重陽節期間,許多地方都會舉行菊花大會、菊花展。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成為一種風尚。
03飲菊花酒
我國古人在重陽節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陽節必飲的吉祥酒,可祛災祈福。從漢代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都盛行在九月九日飲菊花酒。
04佩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05吃重陽糕
重陽糕也叫花糕、菊糕、五色糕,製作比較隨意,沒有定法。比較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9層的寶塔狀,上面還有兩只小羊,諧音「重陽」,有的還要在重陽糕上插一面紙做的小紅旗,點上蠟燭燈,用「點燈」、「吃糕」來表達「登高」的意思。
傳承至今,重陽節已經演變成為了一個活動豐富、情趣盎然的佳節,各地人們通過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活動來歡度這個歷史悠久的節日。

⑧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多多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辟邪氣之說
重陽節登高有辟邪氣之說,古人認為重九之時,天氣下降而地氣上升,天地二氣相交,不正之氣彌漫。為避免接觸不正之氣,須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氣。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非常適合登高遠望。
祈福和感恩
古代對山神有崇拜之情,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吉利之意
不過,也有說農歷九月九日具有「宜於長久」的吉利之意。漢末曹丕在《九月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即登高會)。」因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登高採集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
登高辭青
重陽節還是大自然中的節氣之一,所以登高還有辭青的說法。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閱讀全文

與登高遠望重陽節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焊養老保險 瀏覽:637
檔案局退休幹部重陽節 瀏覽:137
重陽節賞菊水墨畫 瀏覽:887
2016養老保險沒年審 瀏覽:106
養老保險教在哪裡 瀏覽:588
老年人帶什麼行李好 瀏覽:892
老年女性心律多少才長壽 瀏覽:254
養老保險三個檔的區別 瀏覽:842
唯有孝順父母 瀏覽:876
重陽節感恩徵文400字以上 瀏覽:84
親子妹結婚父母怎麼勸導 瀏覽:158
老人戴花手鐲一般多少克 瀏覽:874
美國怎麼繳納養老金 瀏覽:54
我想跟60歲啊姨上床 瀏覽:213
在深圳做體檢做哪些 瀏覽:345
鞍山鐵西社保局辦理退休 瀏覽:143
老人機怎麼插手機卡 瀏覽:141
梧桐街道老年公寓 瀏覽:556
失智養老院 瀏覽:950
我爸說我不孝順 瀏覽: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