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中國人認為百善孝為先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出自清代著作《圍爐夜話》。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清代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另外,為什麼說盡孝是頭等大事。
一方面,養育之恩,高於一切。不管父母生養我們出於什麼目的,養兒防老也好,傳宗接代也好,意外懷孕也罷,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在座的各位,不論你現在有多大權有多大勢,要是沒有父母的生養,地球上沒有你這個人,你現在的一切從何談起?所以說,養育之恩,高於一切。
還有一個原因,盡孝不能等。父母一去世,說什麼都晚了。別的事情你推後幾年還可以做,盡孝,父母一走,哪裡還有機會?人能活多大歲數,不是自己說了算的,說離開就離開了,真可謂生死無常,有太多的偶然性。比如說:出門走走,車撞了,家裡坐著,地震了,睡著睡著,升天了,醫院一查,癌症了。例子有點極端,但都是事實,生命有太多的偶然性。所以佛家講生命在呼吸之間,有呼吸的時候,說明還活著,呼吸一停止,就等於跟人世說再見了。
㈡ 為什麼中國人都「孝順」
這是中國古代的文化長期形成的後果,無論是周朝的宗法制還是對中國文回化影響最大的儒家文化,都答提倡以孝治國,這種以血脈為根基的傳承方式,讓中國人都很講究「孝順」……至於中國多漢奸……這個不一定是中國多,你看看西方歷史也有很多著名的叛徒,如果真的是中國多漢奸,那隻能說,中國人口基數太大了,按百分比,漢奸自然多了!!!
㈢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提倡孝老愛親讓老年人什麼關系社會和諧穩定
中國本來就是一個注重禮節的社會,我們就是要愛護老人,照顧小孩子,社會才能夠穩定和諧的發展。
㈣ 中國為啥要提倡孝順父母,學會感恩,給媽媽洗腳的公益廣告感動了無數人。外國好像並沒那麼重視,為什麼
中國提倡文化教育,弟子規,三字經是中國老子提倡,百善孝為先,只有中國有文化教育值得其它國家學習,羨慕的。
㈤ 歷史上中國的孝道是什麼時候開始提倡的
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
㈥ 中國為啥要提倡孝順父母
你好 ! 關於你說的這個話題 ,主要是因為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的傳統美德 ,是中國的國情 。所以要提倡 。
㈦ 中國為啥要提倡孝順父母呢,給媽媽洗腳公益廣告感動了無數人。外國好像並沒那麼用心在這方面,
是同一個人扮演的,他的名字叫尤浩然,除了演過這個公益廣告和《家有兒女》外還拍攝過《大宅門》《軍人機密》《離婚進行時》等電視劇。希望採納
㈧ 為什麼中國人認為百善孝為先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內出自清容代著作《圍爐夜話》。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清代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
㈨ 為什麼中國人社會認為百善孝為先
百善孝為先來,萬惡淫為自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出自清代著作《圍爐夜話》。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清代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㈩ 為什麼中國人提倡百善孝為先
對於中日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日本文化很強調「忠」,而華人文化特別重視「孝」,百善以孝為先,國難時才「移孝作忠」。可是,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呢?日本的情形,相對簡單。歷史上,散布各島嶼和各地區的郡主,是庶民安身立命所系,彼此休戚與共,所以發展出「忠」的德行(游戲規則)。一旦日本統一,很容易把忠移轉到天皇身上。經濟發展之後,被會社(公司)終身僱用,忠心耿耿,本質上和前者無分軒輊。
華人的孝,要稍微曲折一些。台灣大學心理系黃光國教授在一系列論著里都強調:華人重視孝,是因為儒家的傳統。這是目前主流的見解。然而在智識上可以進一步追問:幾千年來,儒家成為華人文化的正統,為什麼?把儒家當作問題的答案,有點像是鋸箭式療法,只處理了故事的一半。
華人社會的歷史經驗,主要是綿延數千年的農業活動。一方面,蟲旱水災和瘟疫常在左右,另一方面,農事耕作上,需要人手;而且生老病死、婚喪嫁娶,最好能互通有無。因此,大家庭、數代同堂、妯娌宗親等,目的都在發揮保險互助的功能。也就是說,農業社會里,人口流動性不高,一般民眾自給自足,農業是主要的經濟活動,工商業不是重點。在生產、消費、儲蓄和保險上,家庭都能發揮適切的功能。在這種環境之下,「孝」的功能顯然非常重要。而一旦把孝內化為價值觀,自然可以有效支持家庭這個組織。所以,表面上「孝」是倫理道德,實質上則是成本效益的力量。
倫常關系的重要特質之一,就是處理父母老年時的照養問題。子女小時父母照顧,父母老時子女承歡,這是不折不扣的跨時交換,而聰明的華人發展出「孝道」的機制(游戲規則)。無需外而求也,只要腦海里雕塑出孝的觀念,自然以低成本的方式,有效地處理橫跨數十年的跨時交換。
要使一種機制發生作用,必須要有適當的誘因,也就是有獎懲的配套措施。在傳統農業社會里,「孝道」所發揮的功能太過重要。所以,也需要借重一些特別的配套措施,能以低成本的方式發揮功能、完成使命。一個人做了對不起朋友或手足的事,心裡可能會有歉疚遺憾的感覺。但是,一旦做了對不起父母的事,心理上會有濃厚的罪惡羞恥感,這就是獎懲的配套措施。因此,倫常關系、孝道、罪惡感羞恥心,彼此環環相扣,形成一種機制,發揮功能於無形。
隨著環境的變遷,孝道也與時俱進。兩點重要的變化非常明顯。首先,農業社會逐漸變為工商業社會,政府職能擴充,一般人不再靠天吃飯、多半有固定(相對穩定)的薪水。年紀大時,有退休金、養老金和社會保險等等。養老的功能,已經由家庭慢慢轉移到社會的福利養老制度。其次,都市化帶來雙職家庭,核心家庭大行其道。三代同堂的景象,由常態變為例外。而且孝道的容貌幾乎有了180度的大回轉:過去是子女孝順父母,現在是父母孝順子女;過去是大家庭里含飴弄孫,現在是丁克族(雙薪無子女);過去公園里多是父母牽著子女,現在許多是牽著小貓小狗。不過短短幾十年間,幾千年來發揮重要功能、維系社會正常運作、華人引以為傲的孝道,已經江山不可復識矣!
當然,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華人社會面臨新的考驗。一方面,以儒家道德彈性治理,已經一去不復返。另一方面,核心家庭等對孝道和倫常帶來的沖擊,可以說還方興未艾。對於社會現象,分析時有三個根本問題要解答:是什麼?為什麼?將如何?就華人文化而言,有成千上萬個問題還有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