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陽節,人們有登高、賞菊、插茱萸和喝什麼酒的風俗
重陽節中國漢族傳統節日。又稱重九節、茱萸節,節時在夏歷九月初九日。內《易經》視九為陽數,兩九相重為「容重九」,兩陽相重為「重陽」。是日民間有登高飲菊花酒、賞菊、插茱萸、放風箏、吃重陽糕等習俗。九、久相連,糕、高相諧,均含有萬事皆「久」、皆「高」之意。此俗始於漢代,從飲菊酒、插茱萸習俗看,可能源自古老的巫術活動。
㈡ 登高,賞菊,插茱萸,重陽節的習俗都是怎麼來的
相傳,東漢的時候,汝南縣有個叫桓景的小夥子。他上有雙親,下有兒女,日子雖然不算富裕,但也幸福和睦。然而有一年,不幸的事發生了,可怕的瘟疫來了。家家戶戶都有人病倒,很多人病死後屍首放在荒郊野外沒人掩埋。在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為什麼會發生這么嚴重的瘟疫呢?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過:「有一個瘟魔住在汝河裡,它每年都要出來走走,它走到哪兒就會把瘟疫帶到哪兒。」桓景在傷心過後,決定拜師學藝,用自己的力量替鄉親們除害。他聽說費長房大仙就住在東南山中,於是他就啟程去東南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收下了這個徒弟,並送給他一把青龍降妖劍。桓景很高興,拿到劍就不分晝夜地練習。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的瘟魔又要出來了。你快回家為民除害去吧,這里是一包茱萸葉子和一瓶菊花酒,一定要讓你的鄉親父老登上高山去,這樣才能躲過瘟魔。」費長房說完話,一揮手,就有一隻仙鶴展翅飛來,桓景坐在仙鶴上歸心似箭地向家鄉奔去。
九月九日那天到了,桓景帶領著妻兒和鄉親們登上附近的一座高山,一人發給一片茱萸葉子,說隨身帶著這片葉子,瘟魔就不敢靠近了。他還讓每人喝了一口費長房給的菊花酒,說喝了菊花酒,就不會染上瘟疫了。桓景把這一切安排好後,就提著他的青龍降妖劍回到家,等待著瘟魔的到來。
沒過多久,汝河河水翻滾,颳起一陣陣旋風。醜陋的瘟魔上岸了,它走啊走,走了好久好久也沒看到一個人影。它正覺得奇怪,抬頭一看,原來他們都躲在高高的山上。它興奮地竄到山腳下,可一陣刺鼻的酒氣傳來,茱萸的味道很重,它不敢再上前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到村子裡。它睜大了眼睛,終於發現一間屋子裡坐著一個人,就大吼一聲撲了過去。
這個人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手拿青龍降妖劍的桓景。桓景看瘟魔撲過來了,立即起身迎戰。打了幾個回合後,瘟魔感到這人太厲害了,自己不是對手,趕緊拔腿就跑。桓景可不能放過它,只見桓景「嗖」的一聲拋出青龍降妖劍,那寶劍閃著寒光直指瘟魔,一劍就把它刺倒在地。
鄉親們知道瘟魔被殺死後,個個歡欣鼓舞,他們再也不會遭到瘟魔的危害了。他們非常感謝桓景,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故事一代一代地講給後人聽。而且,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過重陽節,在重陽節那天會登高、佩戴茱萸、喝菊花酒。
㈢ 為什麼重陽節要登高、賞菊和飲酒
金風送爽,紅葉照眼,滿園秋色迎來了古老的重陽節。
古人把一、三、五、七、九等單數稱陽數,二、四、六、八、十等雙數稱為陰數。九是陽數的極點,九月九日是兩陽相會,所以稱作重陽。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茱萸節」。在重陽這一天,民間流行不少習俗,如登高、賞菊、佩茱萸,吃重陽糕等。
那麼,為什麼重陽節這一天會有登高的習俗呢?相傳東漢時有個叫費長房的仙人能預卜未來,汝南人桓景曾拜他為師。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今年九月九日,你家當有災殃。你趕快叫家人縫制絳袋,在袋中存放茱萸,到九月九日那天全家臂上系茱萸囊,登高,飲菊花酒,才可消災。」桓景照著去做了,晚上回家果見家裡的牛羊雞狗都突然死去,家人卻躲過了這場災難,這個傳說雖然子虛烏有,但後人卻信以為真。自此以後,人們每到九月九日,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災。
其實,在這傳說習俗的背後,還是有些科學道理的。因為節氣到了此時,一年中的陽氣到了極至(最高點),陰氣開始回升,氣溫也漸漸變冷了,此時,正當節氣的轉換期,人的身體如不適應氣候的變化,就容易生病。因此在這時,佩茱萸,飲少量菊花酒及登高爬山,對預防疾病、鍛煉身體都有一定好處,只不過古人沒有明確認識到這一點罷了。
重陽節之所以這樣有名,還因為和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陶淵明有關系。
晉朝大詩人陶淵明,他最愛菊花。菊花是經得起秋後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徵著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即將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向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他辭去了官職,寫了有名的《歸去來辭》回到柴桑(在今江西省)家鄉隱居。耕作之餘,他在宅旁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為人們所傳誦。陶淵明又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重陽節正是菊花盛開的時候,有一年重陽節,陶淵明在籬邊賞菊,沒有酒喝,佳節對黃花,偏偏不能一醉,心中十分惆悵!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裡,嗅嗅嚼嚼來消遣。然而,菊花究竟不能代酒,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來了一個白衣人。原來這是江州刺史王弘的差人,給陶淵明送酒來的。陶淵明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瓮,對著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罷。
因此,也有人說,重陽節飲酒賞菊,是為了頌揚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潔品格。
㈣ 重陽節人們有登高賞菊插茱萸和喝什麼酒的風俗 大話
重陽節中國漢族傳統節日。又稱重九節、茱萸節,節時在夏歷九月初九日。《易經》視九為陽數,兩九相重為「重九」,兩陽相重為「重陽」。是日民間有登高飲菊花酒、賞菊、插茱萸、放風箏、吃重陽糕等習俗。九、久相連,糕、高相諧,均含有萬事皆「久」、皆「高」之意。此俗始於漢代,從飲菊酒、插茱萸習俗看,可能源自古老的巫術活動。
㈤ 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 登高賞菊嘗重陽糕
1、賞菊: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內作凌霜不容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
2、登高: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3、佩茱萸: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㈥ 賞菊和登高是什麼節日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古代歲時民俗.即在節日登上山嶺高處.其初多與避災除厄的迷信傳說關,後乃成為游覽健身活動的一種.多在人日、正月十五日或其他節日舉行.至魏晉後,因費長房、桓景傳說,相率於九月九日(重九)進行,遂以為俗.較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繹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第六至九日,登山飲酒,婦人帶茱萸囊是也.」茱萸,傳有避疫之效.《南齊書.禮志》:「宋武帝在彭城時,九日上項羽戲馬台登高.」唐五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九月九日,載酒具、茶爐、食榼,曰登高.香山諸山,高山也;法藏寺,高塔也;顯靈宮、報國寺,高閣也,釋不登.憑園亭,闖坊曲為娛耳.」清顧祿《清嘉錄.九月.登高》:「登高,舊俗在吳山治平寺中牽羊賭彩,為攤錢之戲.今吳山頂機王殿,猶有鼓樂酬神,喧闐終日者.或借登高之名,遨遊虎阜,簫鼓畫船,更深乃返.」
㈦ 重陽節,人們有登高、賞菊、插茱萸和喝什麼酒的風俗
重陽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的習俗。重陽節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7)重陽節登高賞菊的意義擴展閱讀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每到九九重陽這一日,各地都有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的活動。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重陽節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
㈧ 登高節的風俗有登高、賞菊、插茱萸和喝什麼
飲菊花酒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專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屬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㈨ 重陽節,什麼踏秋賞菊去登高
1、登高「辭青」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2、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㈩ 重陽節要敬老踏秋賞菊去登高轉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團圓這兩句押什麼韻
重陽節要敬老踏秋賞菊去登高
轉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團圓
這兩句不押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