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秋節為什麼打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
糍粑是一種信物,聖潔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賞月活動即喻示家家團結幸福、吉祥如意。千百年來廣大人民與之結下了深厚友誼,對之情有獨鍾,並賦予了它無限寄託和深刻喻意。糍粑的黏結成團,喻示著全家和睦團結;糍粑的香甜,喻示著生活甜蜜幸福;就連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來年豐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圓形,喻示著人們「有緣」、喜慶、吉祥和團圓;當然吃著圓圓的糍粑就自然象徵全家和和氣氣、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了。
糍粑是圓的凝聚,它始終與圓相伴。蒸糯米的蒸籠,打糍粑的碓窩,放糍粑的簸箕,做餡的黃豆、花生、芝麻等等無不與圓同在,而一家團聚圍著圓桌吃糍粑月餅,盡情欣賞圓月的活動更是豐富多采,老木柑也因體形肥圓而成為寵物,製成龍後被人舞動,共度良宵,歡慶節日。古鎮中秋玩柑子龍也有1000多年歷史了,但近百年來一直沒有玩過,至今古鎮上只有極少長者能知曉其歷史淵源和製作工藝。
製作一條柑子龍時,需用大木柑7或9個,每個木柑用一根木棍釘牢,為龍身的一節。用五色紙分別做成一個與之相協調的龍頭和龍尾,再用軟繩將龍頭、各節龍身和龍尾相連接,便製作成一條完整的柑子龍了,因是夜間玩耍,故每節應紮上一條油辨子,便於照明,製作雖然簡單,但其歷史非常久遠。
2. 九月重陽打糍粑歌詞
歌詞是「九月重陽登高去,十月初十打糍粑」
壽寧之歌
壽寧糕,斜灘餅,南陽還有女孩子
看一看,吃一吃,壽寧地瓜窩蛋仔
地瓜干,糟蘿卜,鼠蛐糍還拿去煎成餅
窩蛋糍,饅頭仔,地瓜粉來還泥鰍仔
壽寧特長特別多
鹹菜還分
地瓜咸、窩蛋咸
香菇咸、筍咸
來還蘿卜咸
干貨還分
菇干,地瓜干、糕乾、筍干、豆乾
壽寧方言
(蘿卜橘、地瓜干、NINUNINU去斜灘)
糍還分:
窩蛋糍、鼠蛐糍、糯米糍來還年糍
壽寧還是茶出名:
螺茶、銀針、碧螺春
都是買到大城市
要說壽寧好玩
楊梅州、南山頂
西山頂、牛頭山
還一個金雞山
好山好水好壽寧
嗯亨:
一月要把龍燈耍
二月要把風箏扎
三月清明把墓掃
四月牡丹正開花
五月龍船下河壩
六月要把扇子拿
七月雙星橋上匯
八月中秋看桂花
九月重陽等高去
十月初十打糍粑
冬月天寒要烤火
臘月過年把畜殺
壽寧是個好地方
都說壽寧好南陽
夏天避暑
冬天避寒
不枉壽寧玩一玩
壽寧人民定歡迎
壽寧糕,斜灘餅,南陽還有女孩子
看一看,吃一吃,壽寧地瓜窩蛋仔
地瓜干,糟蘿卜,鼠蛐糍還拿去煎成餅
窩蛋糍,饅頭仔,地瓜粉來還泥鰍仔
壽寧特長特別多
鹹菜還分
地瓜咸、窩蛋咸
香菇咸、筍咸
來還蘿卜咸
干貨還分
菇干,地瓜干、糕乾、筍干、豆乾
壽寧方言
(蘿卜橘、地瓜干、NINUNINU去斜灘)
糍還分:
窩蛋糍、鼠蛐糍、糯米糍來還年糍
壽寧還是茶出名:
螺茶、銀針、碧螺春
都是買到大城市
要說壽寧好玩
楊梅州、南山頂
西山頂、牛頭山
還一個金雞山
好山好水好壽寧
嗯亨:
一月要把龍燈耍
二月要把風箏扎
三月清明把墓掃
四月牡丹正開花
五月龍船下河壩
六月要把扇子拿
七月雙星橋上匯
八月中秋看桂花
九月重陽登高去
十月初十打糍粑
冬月天寒要烤火
臘月過年把畜殺
壽寧是個好地方
都說壽寧好南陽
夏天避暑
冬天避寒
不枉壽寧玩一玩
壽寧人民定歡迎
3. 正月里打糍粑是什麼成語
一把手
【拼音】: yī bǎ shǒu
【解釋】: 在某一方面才幹出眾的人或單位或組織專的主要負屬責人。
【舉例造句】: 他是我們廠的一把手。
【拼音代碼】: ybs
【近義詞】:頭面人物
【歇後語】: 天生的獨臂郎
【燈謎】: 五個指頭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指首要人物
【英文】: a good hand or the first in command
4. 打糍粑的那個工具叫什麼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專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屬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里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葯材。
據考證,大約在三千年前,中國人開始食用稻穀。從那時候起,就開始了石質、木質舂米,直到20世紀中葉發明碾米機,石臼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4)重陽節打糍擴展閱讀:
糍粑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
口感香,。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但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5. 打糍粑,怎麼打糍粑
把糯米蒸熟,放入搗器里。用搗器的木棒,把糯米搗成粘稠狀,糯米顆粒變小。捏成你喜歡的形狀,不要太厚,拍上一層較薄的麵粉。放幾天,就可以食用了,煎炸都可以,很脆哦!
6. 打糍粑的介紹
打糍粑,漢族節日風俗。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貴州,重慶,四川,江西,專湖南,福建,屬湖北,廣西,陝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江西吉安、福建武夷山地區最為盛行。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嘗。糍粑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7. 重陽節為什麼要吃糍粑(ci ba)
豬豬重陽節快樂....我要吃糍粑嘛,豬豬不要只自己吃哈,我也要我也要....嘻嘻...做法:荷葉糍粑
民國年(1933年)貴陽北門橋(噴水池)一帶有食品店叫"鏡泉齋",以上等糯料、白糖、涼糖、玫瑰芝麻、洗沙、花生米、核桃仁等原料製作。製作方法:先將糯米打成糍粑,分成小碗,再放入烙鍋以豬油烙成薄片,加入糖心,再折成一半復烙,粑粑黃脆,糖心融化即可。後"鏡泉齋"荷葉糍粑流傳全市,被貴陽市認可為名小吃。
主料:精糯米;輔料:花生火腿、芝麻、玫瑰糖;
調料:豬板油、白糖;做法:將精糯米洗凈,凈泡10個小時,然後用蒸鍋蒸熟,打成糍粑後做成荷葉狀成品,然後用豬油煎黃即可。
特色:香酥甜美,既酥且糯,可口宜人。
涼糍粑
製作方法:
1、把糯米淘洗干凈,用溫水泡二三個小時,控干水後裝入飯甑內,用旺火蒸熟,然後,將熟米飯放入石礁窩內。舂茸成糍粑,用熱的帕子搭蓋。
2、把芝麻粉、蜜桂花、白糖、食用桃紅色素拌勻,製成芝麻糖。再把黃豆炒熟,磨成粉待用。
3、糍粑放在案板上晾涼後,分成兩半,一半放在撒有黃豆粉的案板上,攤開壓平成片,將「洗沙」均勻地抹上。將另一半糍粑成大小、厚薄差不多的片,蓋在其上,再把芝麻糖撒在面上,切成塊就可以了。
特點:
色香味俱佳,糯軟醇甜,入口涼爽,沁人心脾。
玫瑰涼糍粑
傳統小吃,夏季時令佳品。其色澤美觀、軟糯滋潤、香甜可口,配以甜羹食用別具風格。
製法:上等糯米淘洗干凈,用清水漲發後放蒸籠中蒸至軟爛,取出春成糍粑,晾涼後扯成25克一個的劑子;豆沙用漲發,加油炒至酥香,放白糖和蜜玫瑰,復炒至糖溶即成洗沙餡心;芝麻炒熟碾成粉,黃豆炒熟磨成粉,加糖粉合勻成為麻糖粉;糍粑團壓成圓片,包入洗沙餡心,壓成餅狀,在麻糖粉中上一層,面上撒少許已用食紅拌成胭脂色的白糖即成。
8. 打糍粑的由來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臣子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了吳國,想從吳國借兵討內伐楚國。他來到吳國容幫助吳王闔閭坐穩了江山,成了吳國的有功之臣。越國勾踐乘機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年關,天寒地凍,城內民眾斷食,餓殍遍野,國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難。
在此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拆城牆挖地,人們驚奇地發現,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製成的磚石。原來,這是伍子胥在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後,作為城牆的基石儲備下來的備荒糧。
人們不禁感嘆道,伍子胥真有先見之明!大家將糯米磚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後來,在楚天一帶,人們每到豐年年底,便要用糯米製成像當年「城磚」一樣的糍粑,以此來祭奠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