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甘肅民歌有哪些
1、《妹妹的山丹花兒開》
《妹妹的山丹花兒開西北民歌》是群星的音樂作品,收錄在《民歌聯唱200首》專輯中。
2、《荷花頌》
《荷花頌》是由劉熾作曲,程若作詞,童麗演唱。
3、《阿哥的白牡丹》
《阿哥的白牡丹》是馬紅蓮&何清祥的音樂作品,收錄在《一輩子不分開》專輯中。
4、《下四川》
中國民歌,是"河湟花兒"的代表性曲令,又稱"腳戶令",主要流行在甘肅、青海一帶。
5、《刮地風》
這是一首流傳於甘肅定西地區的小調,這首小調的題名與唱詞內容並沒有關系,"刮地風"只是歷史上曾經廣泛流行的一個曲牌。
(1)甘肅花兒孝敬父母擴展閱讀:
民歌的表現手法
比興、誇張、重疊、諧音等手法,在民歌中多有運用。揭露抨擊性的時政歌謠,常用諧音、隱語。雙關語在情歌中運用較多。擬人化手法,兒歌中較為常見。納西族的相會調,在大量運用諧音同時,通篇以物擬人,如用蜂花、魚水相會,比喻男女間的愛情。
民歌的風格,因地區、民族等不同而異。傣族民歌明麗,赫哲族民歌粗獷。漢族民歌,北方的多偏於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較婉約。但同為南方民歌,吳歌又比楚歌更顯細膩。同是花兒,不同民族或地區,也各有特色。
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世界民族音樂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參天大樹,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它以豐富璀璨的繁花碩果,深廣久遠的歷史傳統,獨特而多樣的色彩風貌,巍然挺立於世界的東方。
『貳』 臨夏花兒
你想問什麼呢?花兒是流行於甘肅、青海、寧夏等廣大地區的一種山歌,內是當地人民的口頭文學形式容之一。花兒結構分兩段,前段比興、後段是歌唱的主題內容。曲調具有濃郁的抒情性,演唱時用臨夏方言,有濃郁的地方氣息。「花兒」唱詞和曲調分「河州花兒」和「蓮花山花兒」兩大類。
『叄』 甘肅花兒的花兒歷史
早期的「花兒」研究始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主辦的《歌謠周刊》創刊,該刊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三月十五日(第八十二號)刊載了我國著名地質學家袁復禮在甘肅做地質調查時記錄整理的30首「花兒」歌詞,題目叫《甘肅的歌謠——「花兒」》。這是「花兒」在全國文學中首次出現。
著名音樂家王雲階1943年記錄發表的《山丹花》是中國第一首「花兒」曲譜。王雲階是當時中國最高音樂學府——重慶青木關音樂學院的作曲家,他在青海東部農業區進行教學和音樂采風時,找到撒拉族「花兒」女歌手哈圖瑪,記錄下《山丹花》曲調,譜成曲發表在他主編的《青海民國日報》《樂藝》音樂副刊上,避免了像《詩經》那樣只記詞不記曲、後人難以演唱的遺憾。
作為「花兒」研究專著出版的,是榆中人張亞雄1942年在重慶出版的《花兒集》。張亞雄利用在蘭州擔任《甘肅民國日報》編輯之便,公開徵集流傳於甘青寧的「花兒」,並在該報發表歌詞和研究文章,在近10年的歲月中,張亞雄對徵集到的3000多首「花兒」,精選了600餘首加以整理,其中的《抗日少年》12首,用民歌形式激勵人民抗戰到底,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喬建中在2004年第三期《音樂研究》上撰文贊譽其「對於日後成為民俗學、音樂學界『顯學』的『花兒』研究來說,是第一部內容豐富也有深度的專書,是現代花兒研究的第一塊碑石」。
1944年至1947年張亞雄住在西寧。他利用空閑時間,奔走於田間地頭、河畔山野,將一些優美的「花兒」記錄下來。1948年秋,當《花兒集》在蘭州再版時,又加入了不少新內容。1950年,張亞雄准備第三次出版《花兒集》,但因受到不公正的歷史待遇未能如願。文革中雖以揀破爛為生但他仍然堅持「花兒」研究,正是:「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由不得自家,刀刀拿來頭割下,不死就是這個唱法。」
1981年,在甘肅省第二屆文代會上,平涼農民作家、「花兒迷」戴笠人將一本1948年版的《花兒集》送給了張亞雄。1986年,年已76歲的張亞雄見到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再版的《花兒集》。
1990年,著名音樂家江定仙教授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往甘肅考察,回京後寫成鋼琴組曲《甘肅行》(為青少年):1.走廊;2.花兒;3.陽關,從地理、風情、歷史對比三種角度表現,其中的「花兒」是從舊作中移來的,極富特色。收入1992年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的《江定仙作品集》中。
『肆』 求甘肅蘭州生活習俗
蘭州人習慣抄吃面~牛肉麵,臊子面,炸醬面。。。蘭州人都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習俗,只是蘭州的回族比較多~~
你對蘭州的印象也太戲劇了吧~蘭州和別的城市沒有什麼兩樣。夏天這里是避暑勝地,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熱的時候也不過三十一二度~這里屬於西北~冬天的時候當然也會下雪~即使下雪的時候我們也會照常洗澡的,不要覺得像是電視里演的黃土高坡,人一輩子就洗三次澡~也太誇張了,至於床當然不是坑了,坑怎麼睡人啊~
不要想得那麼恐怖,現在蘭州發展的越來越好了,就是一繁華的都市,你問的那些問題簡直啼笑皆非~你來看看就知道了~
還有,蘭州的牛肉麵特別有名,好多蘭州人習慣選擇牛肉麵作為早餐,
蘭州素有金城美稱~現在蘭州的黃河風情線弄得可漂亮了,來瞅瞅~
http://www.huanghetour.com/default.asp
自己看看吧~
『伍』 甘肅的風俗習慣
新年舞社火
社火,廣泛流行於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以豐富的想像,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
社火臉譜忠實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褒貶,他們通過社火臉譜,誇張、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有蘭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張掖的頂碗舞、隴東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臘花等。
正月打鞦韆
進入農歷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一架架鞦韆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游戲。打鞦韆,有兩種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橫板上,由別人在後面送,悠悠晃晃,飛得不太高,這種姿式適合於年幼兒童;二是站立在橫板上,自己用力,使鞦韆快速飛升,這種姿式最受大人青睞。
整個白天,鞦韆是娃娃們的陣地,他們忽而如雄鷹展翅,欲飛藍天;忽而閉目橫坐,慢慢晃悠……喧喧鬧鬧、嘻嘻哈哈,一直到萬家燈火燦爛。
到了晚上,鞦韆又是小媳婦、大姑娘的天下了。她們打鞦韆,不吵不鬧,全都靜悄悄的。在朦朧的夜色中,只見一個個嬌娜的身影在空中翻飛,留短發的,如飛揚的馬鬃,飄逸著風采;梳長辮的,猶如一條游魚,來回穿梭,令人神往。待每人輪過一遍後,便開始玩花樣了。她們忽而兩人面對面站在橫板上,飛行中由反方向者用力,一張一弛,配合得非常默契。不一會,鞦韆就盪到半空中,像滿弦的弓箭在飛舞;忽而,一人坐在橫板上,一人站在橫板上,這樣,坐者可以毫不用力地盡情享受,而站立者則要花費兩倍的力量使秋干飛升,不一會便氣喘吁吁,香汗淋漓了。不過,這種花樣多是兩人輪流出力,倒也公平合理。
臨夏山村的正月,就這樣飛在了鞦韆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當圓圓的月亮浮上中天,家家門口閃出一把用燁木紮成的火把,一隻只匯聚到一塊,形成一條長龍,向山頂移去,各家門口燃起火堆,歡快的人們爭先跳躍。當打火把的人們上山了,跳火堆的人們進門了,鞦韆的主人便來到秋干邊,慢慢地提起它,抬頭瞅瞅大樹上的橫枝,兩手用力,嗖的一下,把鞦韆扔上橫枝,架了起來。月光下,樹影斑駁中,秋干在橫枝上靜靜地歇息了。
正月十六,鞦韆的主人爬到樹上,把鞦韆卸下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就結束了。
『陸』 青海和甘肅花兒有哪些著名的曲子
花兒:是甘肅、寧夏、青海的回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共同創造的藝術形式,也是回族民間文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最盛行「花兒」的地方是六盤山一帶。六盤山的回族將「花兒」又稱為「少年」。演唱「花兒」叫「漫花兒」或「漫少年」,用這種文藝形式來抒發情懷、傳遞感情。「花兒」分為「整花」和「散花」。「整花」具有敘事、說唱的性質。「散花」是觸景生情即興之作,可以見到什麼事唱什麼事,見到什麼人唱什麼人。「整花」的形式比較固定,可以長篇說唱。「散花」則較為活潑,多用於表達情感,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並能及時反映時代的脈搏。尤其是以表達青年男女愛情為內容的「花兒」,特別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如廣為流傳的「花兒」《硬冰上開—朵牡丹》,便唱出了純朴善良姑娘的情操—— 「青石頭里的葯水泉,擔子擔, 樺木的勺勺舀干; 你若要我倆的婚姻散,三九天, 硬冰上開一朵牡丹。」 實際上,「花兒」已經成為回族等西北一些少數民族情歌的主要表現形式。「花兒」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也有齊唱。集體對唱頗有意思,多由四五位歌手組成的對歌雙方,相互展開風趣、幽默、生動、活潑的「花兒」對唱,十分吸引人。這種為回族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唱到高亢處,可以穿雲裂帛;唱到委婉處,真是纏綿悱惻。
『柒』 甘肅花兒的藝術特點
甘肅「花兒」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科學的研究也是非遺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專方面,這早屬已在學界得到了公認。遺產確是歷史的、過去的,但我們還要看到它的變化和發展。「花兒」是多民族共同創造、共同享用的很有特點的民歌,它的文學價值、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倍受研究家青睞。
『捌』 甘肅花兒
花兒是抄流行於甘肅、青襲海、寧夏等廣大地區的一種山歌,是當地人民的口頭文學形式之一。花兒結構分兩段,前段比興、後段是歌唱的主題內容。曲調具有濃郁的抒情性,演唱時用臨夏方言,有濃郁的地方氣息。「花兒」唱詞和曲調分「河州花兒」和「蓮花山花兒」兩大類。
現在甘肅最具代表性的是「洮岷花兒」。目前岷縣「花兒」傳承的中堅力量,也是被省民協命名為「甘肅省花兒歌手」的有41人,大多年齡都在30歲到40歲之間,而他們當中大部分不識字,文化程度低。這一批歌手成長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家庭生活困難,沒有機會讀書,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鍛煉成長為「花兒」歌手。相對而言,出生於80年代或90年代的小夥子大都走進了學校,他們基本沒有機會學習「花兒」,而校園文化和流行歌曲等新興的娛樂活動也在弱化著「花兒」對年輕一代的熏陶。
『玖』 甘肅花兒的花兒現狀
「花兒」在當地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隨著經濟大潮和現代文明的沖擊和滲版透,使原始權古樸的「花兒」生存空間正面臨著萎縮。
「花兒」就是從農田和山野里練出來的,一些唱得好的人被稱為「花兒把式」,都是經過多年勞作、放牧期間跟隨大人學唱,熟悉掌握了曲調,而後自己才能即興編詞對唱或領唱。現在最有利於花兒成長的田園牧歌式的農村生活逐漸被打破,不少小夥子和姑娘已經不滿足原有的生存方式,紛紛離開家鄉尋找賺錢的機會和新的生活夢想,因此真正熱愛「花兒」並能為此付出努力的傳唱把式也就不多見了。
岷縣「花兒」傳承的中堅力量,也是被省民協命名為「甘肅省花兒歌手」的有41人,這個數字應該是比較可觀的,像董明巧、劉國成、劉尕文、郎雪慧、白緒娥、姜照娃等一批「花兒」歌手,大多年齡都在30歲到40歲之間,而他們當中大部分不識字,文化程度低。這一批歌手成長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家庭生活困難,沒有機會讀書,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鍛煉成長為「花兒」歌手。相對而言,出生於80年代或90年代的小夥子大都走進了學校,他們基本沒有機會學習「花兒」,而校園文化和流行歌曲等新興的娛樂活動也在弱化著「花兒」對年輕一代的熏陶 。
『拾』 甘肅省花兒(關於音樂的)
花兒抄又叫做「少年」,流行襲在甘肅、清寒、寧夏一帶。這里是多民族雜居的地區,除漢族外,花兒在當地的回族、土家族、撒拉族、保安族、東鄉族、藏族、裕固族等民族中也十分流行。花兒的音域寬廣,旋律起伏較大,常有跳進,音樂的進行常曲折而多層次,音樂結構多為上下兩句體,但須唱完兩遍方完成一段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