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

發布時間:2021-01-22 23:11:29

『壹』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孝順」怎麼解釋

《國語·楚語上》有言:「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
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詞義變小了。

『貳』 匪砥匪革,終淪嬖習漢文是什麼意思

出自《後漢書》《孝順孝沖孝質帝紀》:贊曰:孝順初立,時髦允集。匪砥匪革,終淪嬖回習。保阿答傳土,後家世及。沖夭未識,質弒以聰。陵折在運,天緒三終。
匪,不能的意思
砥,砥礪的意思
革,革新、改革的意思
淪,淪落、沒落的意思
嬖習,君主寵幸親近小人的意思

匪砥匪革,終淪嬖習:不能因茲自勵改革前非,最終會淪落到寵信小人。

『叄』 孝順的孝的歷史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誤傳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現代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可見趙歧把」無後為大「曲解成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為第三種不孝。於是開始了二千多年的誤傳。
有人誤以為這是孟子說的話,並且大罵孟子泯滅人性,說孟子沒人情。實質上是漢代人趙歧的個人理解。而孟子為趙歧無端地背上了黑鍋。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儒家學者趙歧所說的不孝的第一條,即最不孝——「阿諛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而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說的對與錯,都要全盤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對人倫(人權)的壓制。從現代的眼光看,儒家對孔子的修正、補充是一種進步。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 《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與當時的政治利用也不無關系。所以現代社會看待孝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待。
孝的核心是子女與父母的關系
1.真正的孝道是父慈子孝
兒女確實應該感謝父母的撫養,但「報恩」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父母撫養兒女是職責,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備做父母的資格。報答父母的撫養,不意味就必須任由他們決定自己的一生。中國古代雖然有過所謂「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話,但即使在古代,也並不認為這就是孝順,而是人倫喪失。
中國真正的古訓,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兒女要孝順,這是雙方的責任。如果父母不顧你的本質,逼你放棄一生的幸福,這樣的父母已經不具備被孝順的權力了。
2.從全社會的心理上看: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在封建社會,長期以來有這么這一個至高的生存准則,那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跟我們社會長期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和民族素質有關。
在這個被普遍信奉的准則里,「君」、「父」他們對臣子對子女來說都是至高無上的,不存在像我們所說的什麼「同事情誼」、「父子情誼」。父親不滿意,就可以打孩子,也不需要孩子犯錯誤,什麼理由也不需要,只要我是你的父親就可以,甚至是名義上的父親也可以。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父親、甚至是母親就自以為自己是「天」了,可以對自己的孩子隨意打罵、可以決定孩子的生殺予奪,這種觀念嚴重影響了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某些認識到這一點的子女,會在成長歷程中一直處於深深的隨時會被殺死的恐懼之中。
這種封建社會的幾千年的人生觀,一直影響到當今社會,而且不是幾年、十幾年就可以改變過來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全民的觀念轉變,等到大家都覺得,打罵孩子是一件違法的事情時,這個觀念就差不多改變過來了。
3.從全民族素質來看:孩子與父母人格平等父母只是監護人
應該承認,我們當今的全民素質還不是很高,能接受「孩子和父母平等」這一觀念的人並不多。但孩子確實生下來就和父母是完全平等的,父母只是孩子法律上的監護人。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鄰居家經常打罵小孩,就包括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看到這樣的打罵,我們第一反應不會想到是父母在虐待孩子,只會認為是父母教育方法的問題,很少有人會主動上去勸說,更不要說通過報警來保護這個孩子。缺乏鄰里的監督,家庭虐待就少了一個最容易發現問題的渠道。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也不由父母任意處置。像當今很多父母會打著關心的旗號偷看孩子的簡訊、郵箱一樣,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就沒有考慮到孩子與成人一樣人格平等。嚴重一點來說,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也是違法的。
這種尊重孩子的生存權、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隱私也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引導。
4.從權利和義務的角度來說:打罵孩子不是父母的權利撫養孩子是父母的義務
在很多人眼中,父母悉心撫養我們,投入了很多期望,子女是應該報恩於父母的。如果反過來讓父母傷心、失望,顯然是大逆不道的。有些父母甚至會打罵孩子,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養的,孩子所有的一切全都是自己的賦予,所以自己對孩子有很多很多的權利。
父母生孩子,是要負責任的。孩子並沒有要求被生下,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父母行為的直接結果。父母的責任,就包括無條件地接受孩子,除非孩子做了壞事。
很多人覺得自己是同志傷害了父母,但是,同性傾向並非個人的選擇,也不是犯錯的行為。如果你因為去搶銀行被抓住,這時你確實傷害了父母。然而,你的性傾向是你自己不能控制的,就像你不能控制自己生來是男是女一樣。假如社會歧視矮個子,而你只有1.55,你父母受歧視,是誰傷害了他們?是偏見與歧視,並不是你。

『肆』 古人孝敬長輩的故事

一、孝感動天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舜有個弟弟叫象,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贊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
後人有詩贊曰:
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
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二、孝傳五世
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縣,有個姓陳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親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雙親,溫順孝敬從來不讓父母心中有憂慮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則衣不解帶日夜陪床服侍親自做湯熬葯。二老逝去後陳侃悲痛欲絕,真正做到了「事生盡力事死盡思」的聖人垂訓。他的孝行被整個家族引為典範。所以後代子孫人人效法,尊老愛幼,兄弟團結夫婦和睦,妯娌相親。以後陳氏家族五代同堂傳為佳話.宋皇樹坊旌表,賜匾額曰:「孝門陳君」,百姓則稱其為「陳孝門」。
後人有詩贊曰;
至孝事親世頌揚,子孫代代仰遺芳
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動楓宸詔表彰
三、兄弟爭孝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僕,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後,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並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後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後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餚,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詩雲:
父母育恩深似淵,不尤被鬻孝猶虔。
弟兄爭奉酒甘旨,純孝妯娌渾歸賢。
四、勸姑孝祖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童養媳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閨房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後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麼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聽後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收益不淺啊!」於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
真是:
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
入房跪勸悔前非, 示範兒孫行孝字
五、孝感繼母
清朝人李應麟,居雲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後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並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癒。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
後人贊曰:
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葯湯
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
六、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後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後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後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後,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
因此世人有詩頌曰:
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
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並齊閔子騫。
七、挨杖傷老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麼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
有詩頌曰:
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
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八、負米養親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有詩頌曰: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九、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有詩頌曰:
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台;
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十、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
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
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十一、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載病,湯葯必先嘗。
十二、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裡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後,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
有詩頌曰: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
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十三、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後人有詩贊曰: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
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十四、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游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
詩曰:
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
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後母照料閔子騫。幾年後,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後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賽用蘆花絮。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著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麼也不對父親說。後來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里的蘆花,知道兒子受後母虐待,回家後便要休妻。閔子騫看到後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舍,便跪求父親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子騫孝心感動後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歡樂。
有詩贊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十六、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
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十七、扼虎救親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十八、懷桔遺親
東漢時,有一位孝子姓陸名績,字公紀。六歲的時候,去九江拜見袁術。袁術拿來桔子招待他。他悄悄把兩個桔子揣到懷里,告別跪拜的時候,桔子掉在地上。袁術責問他為什麼悄悄地揣了兩個桔子。陸績跪著說:「我母親一向很喜歡吃桔子,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親。」陸績年僅六歲就知道孝敬母親,袁術大為贊美。
有詩頌曰:
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
袖中懷桔實,遺母報深慈。
十九、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
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賊窟救親
元代,有個叫孫抑的人,家住山西洪洞縣。武宗年間,考上了進士,官為刑部郎中。但因對朝廷不滿,所以辭去官,回去盡力孝奉父母。這時家鄉兵荒馬亂,強盜四起,就想帶雙親往南陽逃避。途中遇賊兵攔路。因勢單力弱,很難保護二親,於是就毅然決定先護送母親脫險。父親在後面被擒。孫抑誓死要救出父親,安頓好母親後,不顧艱難險阻,隻身進入土匪巢中,但終因寡不敵眾,反被捉拿。孫抑涕泣哀求,釋放他的父親。匪首看他是個孝子,很受感動,於是就把他的父親釋放了。
有詩贊曰:
文人遇賊似臨淵,求釋老親泣涕連。
賊感孝誠遂許放,全家安返樂團圓。
二十一、行乞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
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伍』 解釋:古之人君,離幽放而反國祚者有矣

這句話出自:
《後漢書·卷六·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
論曰:古之人君,離幽放而反國祚者有矣,莫不矯鑒前違,審識情偽,無忘在外之憂,故能中興其業。

這句話的意思是:
古代的國君,被趕走、幽禁、放逐,而後又能回來延續國家福運(重新獲得權位的委婉說法)的,也是有的。
這些國君,沒有不總結以前的經驗教訓,辨別認識人情世故的真假,不忘記在國外時候的憂愁苦難,所以能重新振興事業。

這句話背後的故事是這樣的:

漢順帝劉保,生於元初二年(115年),是漢安帝劉祜的兒子,母宮人李氏(被漢安帝皇後閻姬毒殺,後追封恭愍皇後)。永寧元年(120年),被立為皇太子。[2]
延光三年(124年),漢安帝的乳母王聖、大長秋江京和中常侍樊豐誣陷太子劉保的乳母王男和廚監(古代宮廷的廚官)邴吉,王男和邴吉被殺,太子劉保經常嘆息二人被殺。王聖等人懼怕日後劉保繼位了,會報復他們,於王聖與樊豐、江京勾結又誣陷太子劉保,劉保因此被廢為濟陰王。
延光四年三月丁卯日(125年4月30日),漢安帝去世,因閻皇後無子,便先廢了漢安帝的獨子濟陰王劉保,然後找個幼兒劉懿為皇帝,想自己垂簾聽政,掌握朝政大權。劉懿做了七個月的皇帝就死了,宦官王康、孫程等十九人便發動宮廷政變,趕走閻太後,將時年十一歲的劉保擁立為帝,改年號為永建,那十九位擁立劉保的宦官也全部封侯。由於漢順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來的,所以將大權交給宦官。
劉保本人雖然溫和但是軟弱。後來宦官又與外戚梁氏,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梁氏專權。宦官、外戚互相勾結,弄權專橫,漢朝政治更加腐敗,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百姓怨聲載道,簡直是民不聊生。

『陸』 爪哇國的歷史沿革

公元2世紀前期,東漢孝順皇帝永建六年(131) ,「十二月,日南徼外葉調國、撣國遣使貢獻」(《後漢書·卷六·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而 「葉調」即是古代爪哇島梵文名Yavadvipa的對音,這是爪哇國見於中國史書的最早記載。
公元1世紀至7世紀,後漢至隋,中國史書稱爪哇國為呵羅單,亦稱陸耶婆提。
公元5世紀前期,東晉義熙八年(412),高僧法顯就曾登陸耶婆提,求取佛法。此處所說之耶婆提就是Yavadvipa之對音, 意即古代爪哇。
公元7世紀至10世紀,唐朝稱爪哇國為訶陵、闍婆。
公元10世紀前期至末期,宋朝時爪哇島上有三個國家:塔魯納國在西部,訶陵國在中部,東爪哇在東部。
公元10世紀末,宋太宗淳化三年(993),東爪哇國王穆羅茶(Dharmvamca)遣使朝貢。當時穆羅茶王已統一爪哇島,勢力擴展到巴哩島、渤林邦、並和蘇門答臘島上的三佛齊國交戰。但東爪哇與三佛齊的戰爭中,東爪哇國兵敗,國王穆羅茶(Dharmvamca)被殺。三佛齊勢力擴展入爪哇島。
公元13世紀,爪哇島上信訶沙里國崛起。
公元1290年,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Kertanagara)將三佛齊勢力逐出爪哇。後來,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的女婿克塔拉亞薩(Kertarajasa)創立了以滿者伯夷城為首都(在今泗水西南)的強大的滿者伯夷王朝,不久,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被叛將賈亞卡特望(Jayakatwang)殺害。
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一千艘戰艦組成的海軍,從福建泉州渡海,登陸爪哇,聯合滿者伯夷王克塔拉亞薩攻打信訶沙里國叛將賈亞卡特望,滅信訶沙里國。滿者伯夷國王克塔拉亞薩隨後反戈,打退元軍,統一爪哇。元史稱滿者伯夷為「麻偌巴歇」,是為爪哇國的國都。滿者伯夷被稱之為最顯赫的印度教王國,滿者伯夷曾一度統治了今天印度尼西亞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滿者伯夷這個名字來源於印度教奉為神的Majapahit桔樹。
公元16世紀,當穆斯林王國取代滿者伯夷在西部島嶼的地位時,滿者伯夷王國轉移到了東面的巴厘島。
公元14世紀至17世紀,明朝改稱爪哇。
公元15世紀,明成祖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到過爪哇杜板(Turban)、新村(Geiresik)、蘇魯馬益(Surabaya)、滿者伯夷(Madjapahit)和漳沽(Changkir)。
公元16至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建立了「貿易和行政管理總部」。
公元19世紀,荷蘭政府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手上接管了東印度群島,1830年荷蘭統治者開始實行所謂「耕種制」 (荷蘭語cultuurstelsel en cultuurprocenten)的變相奴役制度,導致了大范圍的飢荒和貧困。
公元1901年,荷蘭國會通過倫理政策(Etnisch beleid),客觀上使一部份爪哇人接觸到荷蘭式教育,在這些人中,出現了很多傑出的印尼民族主義者,並且在二戰後的印尼獨立運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柒』 百善孝為先,對父母該孝順,還是該孝敬,你怎麼看

我覺得孝順和孝敬並不沖突,兩者對於我們而言,都是責任,是義務,孝順父母的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物質上的充足。

『捌』 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24孝故事精典全文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
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2 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13 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頌》等。

14 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5 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6 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0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21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22 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23 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 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摘自網路

『玖』 所有古代皇帝的名字 帶孝字的

只要帶孝的話 中國正統王朝9成9的正統皇帝謚號都帶孝 元朝除了忽必烈都是x孝皇帝 清朝從順治開始謚號都帶孝只是不再皇帝二字前 位置隨機這一點和明朝一樣(溥儀死的時候是共和國公民 沒有謚號)

閱讀全文

與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自己交養老保險 瀏覽:532
東營區公辦養老機構有哪些 瀏覽:372
90年到2016年是多少歲 瀏覽:875
養老保險基數每年怎麼調整 瀏覽:628
小孩體檢沒抗體是什麼意思 瀏覽:985
襄陽退休人員社保年審查詢 瀏覽:639
冬至敬老院包餃子 瀏覽:941
古代有哪些名人孝順自己的父母 瀏覽:15
老年痴呆被車撞了誰的責任 瀏覽:854
不孝敬父母你就是個錘子 瀏覽:29
老年人嘴裡一直口乾是什麼病 瀏覽:67
外地人在上海退休金多少年 瀏覽:15
雙方父母給孩子定親多少彩禮 瀏覽:850
退休人員異地社保就醫報銷比例 瀏覽:361
到年齡如何在社保中心辦理退休 瀏覽:825
全息能量養生桶的艾灸餅怎麼放 瀏覽:150
年老的父母吵架子女如何勸 瀏覽:8
長樂居老年公寓地址 瀏覽:911
如何讓你父母給你換手機 瀏覽:55
錫安的父母是做什麼的 瀏覽: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