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為什麼重陽節要插茱萸

為什麼重陽節要插茱萸

發布時間:2021-01-22 17:02:45

Ⅰ 為什麼古代重陽節要插茱萸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人們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陽節與茱萸數態的關系,最早見於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

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1)為什麼重陽節要插茱萸擴展閱讀:

茱萸雅號「辟邪翁」薯哪源,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解。

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緩沒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Ⅱ 古人為什麼要在重陽節這一天,去插茱萸呢

古人認為茱萸能夠入葯。早在唐朝這類風俗就已風行開來,我們從王維的詩中也可窺見。茱萸能消積食,治療寒熱。九九重陽節,陽氣過亢,為極凶。所以佩帶茱萸就是為了辟邪、絕處逢生。

現如今重陽節已成為人民生活中夏冬交接的時標。假如說寒食節是人們在良久的冬天走出房間迎接春節的標志,那麼重陽就是是關於人們即將開始隱居的秋日之旅,於是民間風俗有「踏青」和重陽「辭青」。這一風俗也是圍繞著人們對這個季節的感觸來展開的。

Ⅲ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阿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

Ⅳ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茱萸是什麼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盯兆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鬧則橋。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葯。果實稱「萸肉」,俗名棗皮,供葯用,味酸澀,性微溫,為收斂性強壯葯,有補肝腎止汗的功效。生長於溫暖地帶,分布於中國大部分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4)為什麼重陽節要插茱萸擴展閱讀

傳說:

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

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Ⅳ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一、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時候登高望遠有健身祛病的功效,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登高的風俗始於東漢,從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南京的登高風俗尤為盛行。當時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極閣;城北登幕府山。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前往山上遊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

二、插茱萸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描畫了重陽節登高、佩茱萸的習俗。專家告訴人們,佩茱萸其實有它的科學依據。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

Ⅵ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課文《重陽節的傳說》中,為什麼過重陽節時,人們都要舉行登高,插回茱萸、喝菊花酒答的活動?
答:因為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是鏟除瘟魔的重要手段,所以在以後每年的九月九日這一天,人們在紀念桓景鏟除瘟魔為民除害的時候,都要舉行這些活動。

Ⅶ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的表達

重陽節登高實則是古人寄託信仰和期望的方式,即希望通過在重陽節登高這一具有儀式感的方式祈福、躲避災難。蕭放強調,古人所說的登高並不單純地指攀登高山,還包括登高台、高樓、寺廟中的寶塔等,寺廟本就是祈福之地,登寺廟中的寶塔更加強化了古人寄託信仰、祈福、避災的意義。

佩茱萸是古人辟邪的方式,人們認為這種香味有辟邪、驅鬼的作用,而重陽節又被古人譽為逢凶之日,因此重陽節時古人會給孩子佩茱萸,使他們免受鬼邪的侵害。需要注意的是,茱萸多給孩子佩戴,因為在民俗中,古人認為孩子的生命力弱一些,因此會對他們多加保護。

(7)為什麼重陽節要插茱萸擴展閱讀:

除了登高、佩茱萸,重陽節還有飲重陽酒、吃重陽糕的習俗。重陽酒也叫菊花酒,是用菊花釀的酒,由於秋霜之後,菊花依然盛開,因此在民俗中,古人認為這是生命力強的表現,喝了之後有延綿益壽的作用,因此老人會在重陽節時飲重陽酒,以期延長壽命。

重陽糕諧音重陽「高」,古人認為吃了重陽糕就算登高了,不僅能辟邪,還會節節高,是一種吉祥的食物。

Ⅷ 重陽節是插茱萸的,還是端午插茱萸

重陽節是插茱萸的;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祥彎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8)為什麼重陽節要插茱萸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治婦科疾病:艾草能夠治療體質虛寒引起的出血,能很好的治療月經不調、經痛和崩漏等婦科疾病。

2、巧困抑菌抗病毒:艾草能夠抑制和殺傷好多種病毒孝宴念和細菌,能有效防治呼吸系統疾病,抑菌抗病毒效果明顯。

3、止癢:用艾草煎湯外洗患處,能有效治疥蘚和止癢。

Ⅸ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原因: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為了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這一習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古人認為「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在中國文化中,陽為盛,為浩然之氣, 重陽之日要登高,佩戴茱萸,以驅災辟邪,重陽節得名於此。

(9)為什麼重陽節要插茱萸擴展閱讀:

此外,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現代重陽節仍然保留著吃重陽糕和喝菊花酒的習俗,「登高」尤其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其原因之一是「高」有高壽的意思,之二是登高的確可以鍛煉身體,還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

1989年,國家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每到這一日,老年人們都喜歡登山秋遊,結伴賞菊,古老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與傳承精神。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重陽節要插茱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沒胃口吃東西還拉黑便怎麼辦 瀏覽:428
經常幫父母做家務怎麼說 瀏覽:689
潮汕妹夫父母叫什麼 瀏覽:514
九十歲老人心梗放支架多少錢 瀏覽:444
我怎麼才知道養老院打人 瀏覽:950
2017年退休金還長嗎 瀏覽:159
養老金借方科目 瀏覽:516
城鎮職工的退休年齡 瀏覽:475
父母醫保如何添加子女 瀏覽:110
重陽節還能叫什麼節 瀏覽:998
如何與父母交流300字 瀏覽:486
孝順之詩 瀏覽:634
生物電細胞養生治療多少錢一台 瀏覽:372
淮南女工22年工齡退休金 瀏覽:125
教老人如何使用拼多多澆樹 瀏覽:59
社區迎重陽節乒乓球活動方案 瀏覽:915
球員喜歡去哪個聯賽養老 瀏覽:973
越來越多老年人得腫瘤的原因 瀏覽:926
截止2015年中國養老機構數量 瀏覽:455
一般入職體檢去長春哪個醫院 瀏覽: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