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孩子孝不孝順能看出來嗎怎麼培養孩子學好孝順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孝道文化”,傳承數千年,一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家長存在“養兒防老”的思想。前段時間我在寶媽群里提到這個問題,說到晚年養老時,大多數寶媽都表示自己活在底層社會,沒有那麼高的思想覺悟,晚年還是要指望孩子能孝順,不過這就是三十年後的事了,現在想也沒用。
其實,孝不孝順這件事,不用非要等到晚年才能知道,孩子的行為可以預想。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長大孝不孝順,從這3個方面就看得出來,越早發現不對才能越早糾正孩子,不然等到三十年後才知道孩子不孝順,再後悔也晚了。
家裡經濟條件有限,孩子會不會體諒父母的難處
別小看孩子的小腦瓜,其實比誰都機靈,他們大多很小就知道家裡的經濟狀況了,並不是大人以為的“傻傻不懂事”。而孝順的孩子就會體諒父母的難處,為整個家考慮。比如說,想要某樣玩具時,卻會因為父母的拮據主動說不買了,這樣的孩子以後必然很孝順,也希望家長能夠珍惜孩子的早熟懂事。
Ⅱ 孩子將來孝不孝順,現在從這4點就看得出來
孩子將來孝不孝順,現在從這4點就看得出來
養一個孝順的孩子,跟父母的言行有很大的關系,父母的某些行為會直接導致孩子的不孝順。他們用錯誤的方法讓孩子成為一個學習優秀的人,卻忽略了教導他們要孝順,如果發現孩子有下面四種行為,要及時引導。
隨意頂撞父母,惹父母生氣
頂撞父母,惹父母生氣,這是孩子不孝順最常見的表現。因為現在很多孩子是獨生子女的緣故,所以家長們就會對他們百依百順,爺爺奶奶也很寵他們。偶爾地一次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頂撞父母,所心所欲。
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在言語上,他們沒有對父母起碼的尊重和客氣,甚至完全故意和父母反著來,父母說東,他們就非說西,唯一的目的就是讓父母生氣。
當然,這並不是說孝順就是要對父母百依百順。
當孩子開始頂撞自己,父母們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真的有些地方做的不好。如果真的是孩子開始耍小性子了,父母就要開始引導孩子,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一談,多問問他們為什麼不開心,為什麼唱反調,耐心的指導他們,擺正心態。
不懂得感恩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
孩子飯後推開飯碗就去看電視或去玩了,父母則忙碌著收拾碗筷;
家裡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留給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
孩子生病,父母便細致入微地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甚至視而不見……
在這種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習慣了接受家人給予的關懷與愛護,會認為家人對自己的愛是天經地義的,卻不知道如何去愛家人、孝順身邊的人。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可以從這幾點著手:
不要對孩子付出太多,干預太多,不要為孩子打理一切事務。
不要讓孩子吃"獨食"。
不要"有求必應",更不要"無求先應",不要讓孩子擁有的東西來得太容易。
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講自己工作的艱辛。父母要給孩子做出榜樣,給孩子"回報"的空間。
不懂分享
很多孩子覺得自己是家裡的"小公主"、"小王子",好吃的,好玩的當然應該全部歸自己才對。所以凡是家裡出現的自己喜歡的,就一定要獨占。其實這也是不孝順的一種表現。父母是出於他們對我們無私的愛,才心甘情願把一切好的東西都給我們。反過來,如果我們像父母愛我們的那樣愛他們的話,是不是也應該像他們一樣做呢?事實上,孩子驕縱慣了,非但不會把家裡最好的東西讓給父母,反而毫不謙讓的霸佔那些東西。
眼裡只有自己,沒有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這哪裡算得上是一個孝順的人呢?
習慣把錯推到別人身上
現在很多的孩子盛氣凌人,一點都說不得!
很多事情,明明知道是自己做錯了,當你說他一句,他愣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還把錯怪在家長身上,多說兩句,地上撒潑打滾讓人沒有辦法。
這類孩子,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而這一切都是父母的溺愛慣出來的。如果不及時改正,長大後肯定也好不到哪裡去!
Ⅲ 怎樣看出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孝順父母
從小時候就經常聽父母們說,孩子是可以從小看大的,什麼意思呢?就是從小時候孩子的一些生活中的做法和態度,就可以判斷孩子長大後的個性,而這種個性能充分體現在是否聽父母的話,尊重父母和孝順父母上,但這也只是有七八成的准確率吧,畢竟人在不同的時候,接觸到的人和事會改變他們對這個社會的一些看法,從而影響到個性的成長。
還有,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己的經歷而改變,像有些孩子,小時候乖巧聽話,但後來認識了一些劣質的朋友,學得一身地痞氣息的也不在少數;也有些孩子,在小時候甚至上初中了,都不聽話,比較叛逆,但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認識了一些積極上進的朋友或者一些良師,改變了他們的想法,從而變得體貼父母,關心爺爺奶奶,整個一個乖乖孩子。
最後,雖然我們可以看見和預見孩子未來的性格,但父母的正確引導也是至關重要的,還有一個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和性格的養成也有著很大的影響,我們希望孩子以後成為一個有孝心的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必須從小就要從多方面去教導和引導。
Ⅳ 孩子以後是否孝順,在哪3方面可以看得很清楚
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和家長們非常的近,那麼長大之後也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變得疏遠。但是是否孝不孝順,其實也是有一定的判斷方法的,根據很多老人們的經驗來判斷你的孩子之後是否孝順,這個方法十分的簡單有效。
很多時候父母都是孩子眼中最為耀眼的人物,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有人認識之後,很多人會有攀比心的,也許是自己的父母的職業不夠光榮,又或者是自己的家境比較貧寒,很多的孩子在這時候就會心生怨恨,看不起自己的父母。這種心態自然而然就會導致對父母的印象不好,甚至抱怨父母那麼在之後孝順你必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你要做一個讓孩子時時刻刻以你為驕傲,以你為榜樣的父母。
以上的幾個方面都是根據過往的經歷來判斷的,當然這些都是孩子們需要必備的良好的品質,如果孩子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那麼在之後孝順你肯定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Ⅳ 孩子如何孝順父母
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剛剛提到的是父子關系,父子關系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孝道,這個「孝」字是會意字,是一個「老」跟一個「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體叫一個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我們看這個字就好像一個兒子背著一個老子,所以上一代念念想著如何栽培好下一代,才能對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甚至於是對社會教出一個好孩子,也是對社會有所交代。而孩子念念背著父親,也就是說念念把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著父母,如何讓父母更快樂,生活更圓滿。所以古代的孝子確確實實他那個存心都能夠時時刻刻念著父母。 古代有一個很有名的孝子曾子(曾參),他有一次上山去砍柴,剛好他的朋友來找他,古代朋友來找可能都是走了二天、三天很長的路才到。他母親為人特別忠厚,想著朋友這么找來,這么遠來,那假如又沒見到曾參,這樣對朋友很不好意思。馬上她就往自己手上扎了一針,這一針紮下去,曾參馬上覺得心痛,馬上覺得一定是母親出事了,趕快快步趕回家裡來。結果一回家,看到他母親話還沒講,馬上跪下來說:母親,到底有什麼事,為什麼我的心一陣痛?結果母親才跟他解釋,因為有朋友過來,我想趕快叫你回來,所以我才這么做。所以古代為人子女的人確確實實是念念想著父母。 那我們現在想一想,我們自己對父母有沒有這樣的態度,為什麼沒有?我們回想一下小時候有沒有人教我們要孝順?沒有人教。每天腦子里想什麼?可能念念想的是自己。我們常常會跟小朋友說,小朋友,你母親喜歡吃什麼東西?他們都說不知道。結果我就問小孩子,我說:媽媽知不知道你喜歡吃什麼?他們說當然知道,有什麼、有什麼,講了好幾樣。我說你看媽媽念念為你想,都知道你想吃什麼,媽媽這么照顧你,你是怎麼樣去回饋母親的,居然連母親想吃什麼都不知道。 「親所好,力為具」,父母喜歡的東西我們要盡心盡力去拿給父母,奉養父母。所以我們就跟小朋友說,以後買東西的時候先買什麼?先買母親喜歡吃的東西。藉由這個對比讓他們去感受到母親這么愛護我們,我們卻連這么生活的基本都不了解。所以古代人有這樣的孝心也是取決於他們的父母有做出好榜樣,再加上教育當中以孝道為根本,從小就教他孝。甚至於是鄰里鄉黨互相之間看到孝子都會非常的佩服尊敬,甚至於效法,所以當時候的社會風氣也很好。現在確實在社會上要聽到孝子容不容易?很不容易!所以我們現在已經斷了二、三代,必須從頭開始。 如何引導孩子盡孝道,在我們的教學當中,常常會從母親整個懷孕到生產,接著養育的整個過程,讓他去體會母親的恩德,所謂知恩者才能報恩,知恩才能報恩。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會跟小朋友說,佛陀有一次經過一個地方,看到地上有一堆白骨,佛陀就先頂禮,跟這些白骨頂禮。頂禮完之後學生就問:佛陀,你為什麼跟這一堆白骨頂禮?佛陀就說;這些白骨可能都是我們過去的祖宗,我們應該對祖宗禮敬。拜完這一堆白骨之後,佛陀就叫學生把這兩堆骨頭比較黑的分一堆,比較白的骨頭分一堆。學生就問:這兩堆骨頭為什麼會一邊比較黑、一邊比較白?佛陀接著就說:這一堆黑的骨頭是母親的骨,因為母親在懷胎的過程,整個胎兒的營養都要從母親的身體當中抽出來,所以鈣質流失很多。然後因為整個養育過程非常操勞,所以母親身體就會日漸憔悴,而且在整個懷胎過程是十個月的時間,十個月懷胎是幾十斤重,非常辛苦。 我們做了一個活動,就是把一個雞蛋交給一個孩子,讓他們在那一天當中保護這一顆雞蛋。諸位朋友,結果怎麼樣?結果雞蛋幾乎是全軍覆沒。他們保護這個雞蛋差不多三分鍾又忘記了,漸漸就會蹦蹦跳跳,所以這么一蹦蹦跳跳,雞蛋馬上就破掉了。我們藉由這個體會跟學生講,你看你們保護一個小小的雞蛋一天都保護不了,而母親保護你這么大的一個自己的小孩,保護多久?十個月,所以非常辛苦。懷胎到後期的時候,躺都躺不舒服,覺都睡不好。十個月之後要生產,那更是很辛苦,也很痛苦。 生產的痛比癌症還痛,在產房裡面有一些生產用的床,在床上有兩根很粗的鋼柱,諸位朋友,為什麼有那兩根鋼柱?痛的時候可以拉一下,可以撐一下,把這個痛轉移到拉力當中來,所以相當辛苦。我們跟小朋友說那兩根鋼柱已經彎掉了,什麼樣的力量讓鋼柱彎掉?是母親生產痛的力量連鋼柱都拉彎了,所以這兩根鋼柱見證了母親生產的辛苦、辛勞。我們會接著跟小朋友說,母親生完產之後有沒有說痛死我了,還是她孩子長大之後,她會跟孩子說我生你的時候痛死了,有沒有這樣子講?都沒有。縱使她經歷了這么痛的痛苦,但是生完產之後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念頭是想著孩子健不健康,孩子現在如何。所以母親對孩子的關懷,連這么痛的痛苦她都能夠放下,這是母親生產的恩德。 等孩子生下來了,那更辛苦。所以我們有一個家長就說,她說懷孕還沒生下來以前,覺得希望趕快把孩子生下來;生完產之後,覺得很想把孩子再送回去,別生了。為什麼?因為生下來之後更辛苦,甚至於連覺都睡不好。我記得我那個小外甥,他一歲以前很多時間都在我們家待著,有時候晚上不睡覺在那裡吵,家裡的人是輪番上陣,一個換一個,因為手都快抱斷了。我也成了這個行列之一,但是我幾乎半個小時手都快斷了。所以確確實實母親養育孩子真是很辛苦、很辛苦。 孩子生出來母親要哺乳,就要趕快吃很多營養的東西來提供孩子。在懷孕期間很多的母親因為身體不適,也會常常嘔吐。但是這些母親還是勉強自己要把食物吞下去,為什麼?因為想著這些營養要吃下去才能讓胎兒更健康,所以在這整個生下來之後的養育工作,也是讓母親非常勞累。我聽我爺爺說,我母親生我們三個,那我們三個孩子都要哺乳,母親早上還得上班,所以早上上課上到第二節課,還要馬上利用下課時間趕回家裡來喂我們三個小孩吃奶,吃完之後馬上又跑回學校教書。我母親說她在養育我們小時候,常常下課時間太累了,一打鍾整個人就趴下來,就在講桌上睡著了。她說不知道有多少節課都是她的學生把她搖醒,老師上課了。確確實實又要工作、又要當母親、又要把家裡的事都能夠打理好,確實相當辛苦。 所以我們在引導的過程當中,讓孩子去理解到他們的整個成長都是讓母親非常辛苦,讓他能夠去感念母親對他們的恩德。很多的孩子在聽的過程也會很感動,甚至於有一些孩子眼淚都會掉下來。那我們進一步會引導小孩,我們既然知道母親的恩德,就應該懂得去報恩當一個孝子,那如何當一個孝子?是不是長大之後賺大錢給母親花?買大房子給母親住?這個太遙遠了。所以我們引導孩子是讓他能夠從當下開始落實在生活當中,引導孩子你拿一個拖鞋也是幫母親一個忙,甚至於幫母親拖拖地,幫母親分憂解勞,這都是盡一份孝心。 在教如何落實孝道最好的教材就是我們的《弟子規》,所以告訴孩子說只要你做到《弟子規.入則孝》的一條,就是盡了一份孝心。從哪裡開始盡?我們《弟子規》第一句話說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從對父母講話的恭敬態度開始紮根,開始做起。像《弟子規》裡面有一句「冬則溫,夏則凊」,這個「冬溫夏凊」的典故是東漢有一位讀書人叫黃香,他的母親比較早過世,所以他就跟他父親獨自生活。因為父親的身體不大好,所以他就很體恤父親的狀況,冬天的時候因為天氣比較涼,他就先躲到被窩裡面去把被子弄暖和;夏天比較熱,他就先用扇子把床搧涼,再請父親上來睡,點點滴滴都是在觀察父母的需要在哪裡。 我們會進一步引導孩子,黃香看到了父母會冷、會熱,所以他懂得去做這一些工作。諸位小朋友,我們父母生活當中還有
Ⅵ 哪些苗頭,看出孩子將來是孝順還是白眼狼
有人會說,有的孩子是來報恩的,特別懂事、孝順,很省心,而有的孩子卻像討債鬼一樣,把父母折騰得精疲力盡。
Ⅶ 想知道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孝順,看哪些方面就可以
父母除了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外,長大後懂事、孝順也是父母所期待的。
有些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具備孝順的品質,父母稍微培養一樣,孩子長大後就很懂事、孝順了。
而有些孩子從小就很叛逆,父母若沒用對正確的教育方法,孩子長大後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給家裡帶來各種負擔。
孩子將來是否孝順與叛逆,往往在小時候會透露出這些信號。一起來看看,你家的孩子是屬於哪種?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十二歲定終身,孩子的性格與習慣真的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社會是個大染缸,當孩子從小有好的品質時,長大後再壞也壞不到哪裡去。當一個孩子從小就叛逆和各種不良習慣,長大後會惹出很多事端來。
以上幾點供父母們參考,孩子若有孝順品質的,父母應當在這基礎上,讓孩子繼續做下去。若孩子從小就叛逆的,父母要及時糾正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叛逆的孩子往往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父母太寵溺造成的。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個天使,關鍵是父母要怎麼去教育他,孩子將來變好變壞,90%跟父母有關。
Ⅷ 如何教育孩子孝順父母尊重父母
最好的就是言傳身教,尊敬自己的父母,孩子看到了也會耳濡目染的,如果對待自己父母不好,孩子也不可能孝敬你。
Ⅸ 什麼樣的表現是真正的孝順父母
參考《孝經》:抄
「身體發襲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就是不損害自己的身體,因為是父母給的。可以延伸為不要讓父母擔心受怕(比如做危險的事傷害自己)。
後半句我們老師特意有拿一個例子來說過「顯」的意思,就是可以讓父母顯擺(去掉貶義。也可以說是讓父母在別人面前可以因為是你的父母而驕傲)
還有就是另外補充:1.不要愚孝
2.關於一句諺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些信佛教道教的一些和尚之類的人都是不留後的。但是佛教進入中國卻能被傳統文化接受容納,是因為儒家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概念,不生孩子可以看作是「出世」,也就是獨善其身。
其他回答也可以看看,但是我估計是沒有典故的籠統答案,要看你父母是什麼樣的人,你連自己父母什麼性格都不知道,希望能不泛泛而談的好好對待 你 自 己 的父母。也不能盲從+極端啊,古代二十四孝圖有幾個不合理的典故比如埋兒奉母、卧冰求鯉,還有那個吃自己母親屎的……王小波有提出過個叫「自激」的概念可以去看一下……
Ⅹ 看傳統文化講到孝順父母,確實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應該要孝敬父母。但是實際操作中呢,就是現在的父母
20 看傳統文化講到孝順父母,確實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應該要孝敬父母。但是實際操作中回呢答,就是現在的父母
還要控制你的父母,說明他還把你當孩子看,也或是米處事還不夠成熟,父母始終是父母,可以交換意見,說明父母還沒老,當父母真正老的是那天你才會明白什麼叫歲月不饒人,他們再也幫不幫不了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