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培養孝順的孩子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孟子「孩提之意,無不知愛其親也」就道出了春秋時期人們敬老的情形。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報答養育之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9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孝敬父母,是中小學生品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國務院批準的教育部制定的《21世紀振興教育行動計劃》把「孝敬父母」作為新世紀中小學品德教育的一項任務來提出,可見,國家對這個問題是何等的重視。
令人不安的是,當今青少年中,孝敬父母之風每況愈下。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裡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裡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值得憂慮。
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孩子和父母的情感關系,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裡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孩子連他的媽媽也不愛,他還會愛別人、愛家鄉、愛祖國嗎?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1)要讓孩子明理,知道沒有父母便沒有孩子的一切(軀體、智慧、思想等等),父母恩深似海。作為孩子有孝敬報答的責任,這是做人的道德。古語「鴉有反哺之義」指的就是孩子必須盡孝的問題。
(2)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從心底里孝敬父母。為此,作為外出打工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來之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要讓孩子知恩圖報。從留守孩子來說這個「報」是對待父母講道德禮儀。家長應要求孩子:一是對待父母有禮貌,如與父母講話要得體,關心父母的工作、身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二是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四有」新人,讓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三是聽從父母的教導,改正自己的不足;四是拓展對父母的愛,把對父母的愛拓展到對師長的愛、同學的愛、人民的愛、祖國的愛。這樣的愛就是對父母做好的愛。
(4)從日常小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如要求他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主動關心家長健康,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總之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5)父母本人也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家長不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親。如果說平時在外打工或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回家後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久天長,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② 誰知道怎樣從小培養孩子的孝心呢
1.從小讓孩子明白孝順是一種美德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可以通過講故事、看情景片等方式,讓孩子明白孝敬父母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做人原則。
從孩子懂事起,就要讓孩子明白家庭成員之間的長幼關系。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爺爺奶奶是老人,是全家人關心照顧的對象。
父母在為孩子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源於對他的愛,長大了孩子要回饋給父母。否則孩子會認為父母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自然難以自覺孝順父母。
2.父母以自己的孝行感染孩子
環境影響人。生長在一個孝順家庭的孩子,長大後自然而然的就懂得孝順父母。因為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
但是現在中年夫妻迫於生活事業的種種壓力,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普遍存在。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甚至直接把孩子交給父母撫養。這種「啃老」行為其實是在手把手教孩子將來不孝。作為中年夫妻,即便孩子要交給老人帶,也要注意多關心、照顧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盡撫養和贍養的義務。
不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即便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在節假日也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在特殊的日子裡,比如長輩的生日、母親節、父親節、春節等,正是長輩期待全家團聚的時刻,孩子從小養成每逢節日回到長輩身邊的習慣,長大了自然就不會忽視父母的期待。
「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讓他們生活得舒心快樂!」在尊重老人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孩子耳濡目染,也會逐漸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父母支持孩子表達孝意
有的時候,愛孩子太多,卻不去接受孩子對長輩的愛,使孩子的愛心失去表達的機會,也就失去了孝心。
孝心需要表達,如果父母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勢必導致孩子孝心的夭折。
生活在和諧家庭的孩子才會更加富有愛心,而孝順父母是家庭和諧的關鍵。所以,為了自己的孩子將來富有愛心,父母千萬不要忽略對孩子孝心的培養。
③ 我們從小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修改病句)
「的好習慣」去掉
④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孝心
欣賞孩子的每個孝順行為
欣賞並誇獎孩子的每一個孝順行為,哪怕孩子只是給媽版媽夾了一片權苦瓜,哪怕孩子只是把奶奶買的菜從大門口提到廚房,哪怕孩子只是為爸爸拿了一次水杯。心理學上有個「暗示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一個人被看成什麼樣,被怎樣對待,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會變成現實。
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教導孩子「給爺爺端杯水,說爺爺辛苦了!」「給外婆拿個蘋果,說外婆你真好,謝謝你!」並適時表揚孩子:「孩子,你真是一個孝順的寶貝!媽媽為你感到驕傲!」孩子真的就會成為一個很孝順的孩子。這種暗示能對孩子發揮奇效,使孩子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並付諸行動,直至成功。
⑤ 孝順的孩子需要怎麼從小培養
古語雲: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連動物都知道報答父母偉大的養育之恩,更何況人呢?而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敬愛、不孝順,那他一定是不會懂得感恩的。所以,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孝順的美德。
1.「孝順」教育不是可有可無
一個孩子是否孝順,體現的是這個孩子是否具有高尚的人格,而不孝順的孩子人格是不健全的。當下,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停留在讓孩子學習好、將來有本事、出人頭地上,而忽略了人格培養。是否孝順是一個孩子是否具有愛心的表現,而愛心是人格的核心內容。人格不健全,孩子的社會化程度就低,很難最大化地實現自己,也就是說,孩子到達不了自己的生活和事業的頂峰。
所以,孝順教育無論是從培養孩子成才來講,還是從一個家庭的幸福與否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2.父母要給孩子孝順的機會
在上面的調查中,記者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受到的關於「孝」的教育都是來自於學校。90%的學生是在學校學習的《弟子規》,只有不到10%的孩子表示,平時在生活中父母對他們進行過「孝」的教育。
試想,即使學校給予了孩子充分的「孝順」的教育,但是到了家裡,父母把孩子當成皇帝一樣伺候著,那麼孝順頂多停留在思想層面,而沒有落實到行動上,孩子便「孝」不起來。孩子們本身都是孝順的,我們在提升他們知識與能力的同時,也應該給他們機會,教會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付諸實踐。
千萬不要覺得我正當年,孩子太小,我的事情他不懂,家裡的工作我一伸手就做了,他也做不來。那樣,就會培養出孩子的「享受」習慣,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孝順品質。當孩子吃東西時,父母應該與他一起分享;平時多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適當地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讓孩子有機會主動關心父母。
3.接受父母合理的建議
「順」字看似簡單,但是做起來不容易。特別是在當下這個開放自主、資訊多元、傳播便捷迅速的時代,孩子的大腦里裝滿了各種各樣的想法,很容易使他們自以為是,而看不起父母的建議。所以,要想讓他們聽話,我們先要鎮得住他們。
怎麼才能鎮得住呢?當孩子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不可行,我們先要告訴他們這么做的後果,他們一意孤行的話,就要讓他們承擔責任。同時,父母要說話算話,要保證自己的想法合理、可行。這樣,當孩子的心裡積累起了對父母足夠的佩服和信任時,就可以告訴他們: 「我們都是過來人,和你們有著相同的經歷,積累了很多經驗,所以,尊重我們的意見,也是一種孝順。當我們的意見合理的時候,你們可以考慮採納。如果覺得我們的想法不合理,也要跟我們說清楚。」
我們要孩子接受父母的合理建議,不能靠父母身份上的權威,而要靠父母的能力和智慧。孩子佩服父母,自然就順服了。
⑥ 怎樣培養孩子成為孝順的人
自己要做到讓孩子打心眼裡佩服你,尊敬你,崇拜你,以你為榮,以你為偶像
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很難讓孩子不叛逆
● 要想有福氣,必須孝順,一個懂得孝道的人在陽間一定會有福。
● 如果做兒女的不孝順父母, 就脫離不了苦難的業海, 不能登陸幸福的彼岸。
● 孝順,孝而不順,就是對爸爸媽媽好是「孝」;跟爸爸媽媽頂撞就是「不順」,所以孝順,孝和順是分開的。
● 如果一個人在家做不到孝順父母甚至傷害父母,那麼無論他在外面做多少善事功德都難堵住著這個不孝父母的漏洞,因為
積福沒有折福快。
● 對自己身體的傷害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因為父母親給你這個身體,你不好好地保護好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
● 你的骨頭是爸爸給的,你的肉是媽媽給的。如果你們損害自己的身體爸爸媽媽會很難過,比你們自己還要難過。
● 你躺在床上生病的時候,最難過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爸爸媽媽。所以說孝順的同時,也要保護好你們自己的身體。
● 孝感天地,能夠為父母長輩祈福就是孝順。
● 母親多偉大,把我們養育了一輩子,我們沒有對她付出什麼,希望大家現在對母親孝順,孝字非常重要。中國人講的是孝
順,實際上孝能感恩天地。我希望你們好好地照顧和孝順自己的父母親。
● 請問大家,我們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好好地洗過臉和洗過腳沒有?而我們的父母親從小就幫我們洗臉洗腳。
● 慈悲的心是什麼?年邁的老媽媽坐在輪椅上,有些人推著自己母親在輪椅的時候覺得別人在看他,覺得很難為情,好像推
著自己的媽媽丟了自己的面子,你想想看,你孝順地推著自己的媽媽都怕別人笑話你,你這個人哪有慈悲心啊,所以勇氣是
在慈悲心中生出來的。
● 老人家不貪什麼,孩子經常孝順孝順,不要去惹老人家生氣,你給她說幾句好話買點東西,看到孩子很孝順,爸爸媽媽就
滿足了。
● 如果你們自己不孝順,那你們的孩子就不會孝順,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白話佛法
改命最快:
第一,勤放生改命最快,古今高僧提倡.
第二,孝敬父母.要懺悔過去對父母的不孝,多孝敬父母.
第三,不能邪淫懺悔過去的邪淫惡行.
第四,信受佛法常讀佛經念佛菩薩名號
第五,常行布施,尤其是布施無依無靠或急需救命的人.
第六,廣行善事,勸人行善,言語勸網上發帖或印善書佛經
畢竟《了凡四訓》是歷史上有據可考的真人真事
——《白話佛法》
如果您的命運不花一分錢而開始改變了(一定會)
若將以上信息和善書發送至萬人(也告訴他人發送萬人),命運徹底變好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功德最大
不花錢,利人利己,何妨一試?
⑦ 怎麼樣能夠培養出一個重孝道的孩子
首先當父母的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平時多給孩子講一些孝道的知識,自然孩子也變得非常的孝順了。
⑧ 怎樣培養孩子有孝心(一)
現在孩子往往不知道孝敬父母,父母卻對孩子很有「孝心」。父母對孩子傾注了滿腔的熱情,父母對孩子的愛「無可挑剔」,而孩子對父母的愛卻彷彿都從人間蒸發了。這主要是教育失誤的結果,而不是孩子的原因。 在培養孩子從小擁有一顆孝心方面,北京的周永琴女士是成功的,無愧於「全國十佳母親」的光榮稱號。 周永琴的兒子小的時候,北京的橘子挺貴。他們一家三口都愛吃橘子,但周永琴買橘子與眾不同,總是按三的倍數買,吃的時候由兒子分,每人一個。可是就剩下最後三個橘子的時候,兒子拿著橘子沒送過來,而是用眼睛看著父母,意思是就剩3個了,你們倆還吃啊?母親給父親使眼色,吃! 後來周永琴說,她吃這個橘子的時候,一點兒味道都沒有。但是她覺得自己做得對,她要讓孩子從小心中有別人。我完全贊成她的做法,如今的孩子缺的不是兩個橘子,缺的是心中有別人。兒童長大的過程是由自然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也就是社會化的過程。什麼是社會化?當孩子心中有了別人,他的社會化就開始了。當孩子能夠處理你我他之間的關系,他的社會化就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了。 後來這個分橘子的孩子長大了,考上了北京大學。親戚朋友很高興,給了他500塊的祝賀錢。讓周永琴沒想到的是,春節回家,兒子把這些錢裝了個紅包,孝敬了奶奶。 這個孩子有如此孝心,與父母培養的習慣分不開。在他家裡,只要做好吃的,媽媽都讓兒子先給姥姥、姥爺送一份。每月給爺爺、奶奶匯款,媽媽都是讓兒子去郵局寄。如孔子所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一個人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像他的天性一樣自然。正是持之以恆的培養使愛的種子在孩子心裡紮下了根,化為自覺的行為習慣。 要呵護和培養一個孩子的愛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蘇霍姆林斯基當校長的時候,學校的花園里開出了一朵極大的玫瑰花。一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花園里散步時,發現一個4歲的小女孩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正拿在手裡快活地往外走。蘇霍姆林斯基根本沒有去批評小女孩,而是蹲下身子,親切地問道:「孩子,摘這朵花是送給誰呢?能告訴我嗎?」小女孩有點羞怯地說:「我奶奶病得很重,我每天都陪著她說話。我告訴她校園里有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奶奶就是不相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看過了我就把它送回來。」 孩子是在犯錯誤中長大的。譬如這個小女孩,她摘下玫瑰花的確是個錯誤,但這個錯誤與她的年幼無知有關,她以為摘一朵花就像借一樣東西,用過了還回來就行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但看到了這個小女孩的錯誤,更看到了這個錯誤背後的愛心。教育者的責任當然包括發「錯」,但首要的責任是把「對」找出來,並用「對」來消化和引導「錯」。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培養孩子的愛心遠比對他們錯誤無情地指責重要啊!」 孝心,作為傳統美德,可以促使家庭和睦,溫馨幸福。有人調查,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中間一代孝敬長輩,孩子就會懂得孝敬父母、祖輩,家庭中不僅長幼有序,而且互相關心,互相寬容,呈現一種和樂融融的氣氛,對每個人的身心發展都是有利的。 孩子真正培養起孝心,對他是一種前進的動力。真孝敬長輩,就應該聽從長輩的教誨,不應隨便頂撞,有不同想法應講道理;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嚴格要求自己,體諒長輩的艱辛,盡可能少讓長輩為自己操心;真孝敬長輩,就應該為父母分憂解難,在父母生病時,在父母有困難時,盡力去關心照顧父母、協助父母;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刻苦學習,努力求知,讓父母少為自己的學習擔憂;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在離家外出時,自己照顧好自己,注意安全,外出時間較長,應及時向父母匯報情況……總之,真正的孝心要體現在言行上。 培養孩子的孝心,必須從小抓起。第一是要明理。 第二是給機會。 第三是父母要做出好樣子。 第四是父母要在關心孩子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孝心。 孝心是充滿愛心的倫理行為,應該重視以情育情。當然,家長的關心、愛心要適度、適時。 孝心是從封建時代傳下來的,舊時代講孝心有一些糟粕內容,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等是應該批判的。
⑨ 話題徵集:孝順的孩子需要怎麼從小培養
孝順的孩子需要怎麼從小培養
常言說家長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師.要想培養孩子的孝心,最重要的就是從家長自己做起.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地表現出孝心.表現出對父母的尊敬,特別是在節日時要把老人請到一起過節,不能在一起過節的,也要捎些或寄些禮物給老人.這些都讓孩子知道或參與.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以孩子為中心,否則,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和任性的性格,以後就不好教育了
⑩ 從小要養成孝敬父母,懂得感恩,而不是索取。
說明你是一個善良有愛心懂得感恩的人,"做人就得如此。是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