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才算是做到孝順父母
我們要學會感恩,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種力量,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義務!感恩是我們民族的美德。百善孝為先.首先要善待老人.我認為,只有精神物質兩方面都讓老人滿足,做兒女的才是真正盡到了孝心。因此,在生活中,子女要盡量順從老人,與老人交心,使老人精神得到撫慰。在物質上也要盡量滿足老人的需求,讓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老人們都希望子女找點空閑,找點時間,帶著孩子常回家看看。老年人在子女的孝心需求方面,其精神層面的需求更勝於物質的需求,所謂精神需求就是希望子女多與自己溝通、交流,使自己的生活充滿親情。此外,老年人還需要子女的尊重和善待。在生活中,老年人都希望子女能充分尊重自己的生活選擇。所以說,做子女的要處處尊重老人,甚至是老人的一些缺點,子女也要多寬容和諒解。
❷ 到底什麼才是孝順
什麼是孝順呢,好像就是不管父母對你做了什麼,你都該想這是我的家人,我該好好對他們.不知道這樣能換來什麼,也許不會得到他們的愛.但外面的人肯定說你是個孝順的人.電視里的孝順的兒女不都這樣嗎?古人說上慈下孝,母慈子孝,這樣是雙方面的,親情的自然流露.
如果子女恨父母,子女怎麼說相對父母是一個弱勢群體,子女能把父母怎麼樣,我認為父母對子女有責任,子女恨父母,父母能教導而不是打罵.父母對子女有愛他怎麼會恨你呢?現在說孝順好象都是單方面的,子女對父母的,而不說父母應盡的慈愛.這是封建的想法.再說現在很多父母不要子女養了,養兒防老早已過時.總之兒女長大了,經濟獨立了,養不養你也是由他自己.
要是父母對子女好,子女長大了怎麼會對你不好?如果父母沒有慈愛,而要求子女孝順,這在現在是不可能的.子女生下來有選擇怎麼發展的權利吧,如果不聽父母的,就只有毀滅?這是什麼孝順?就好象植物在生長,看見長的不好,有什麼斜的歪的,可以從旁引導,讓它回到好的方向去.只是引導,讓他自然的生長,發展.這樣才會長的好.而不是你看見不好,你認為怎麼好,想讓它長個什麼樣就怎麼擺弄它.那樣出來的肯定不好.還不如野生的樹木,他沒有人引導,可是他也是自然生長,有自然環境在引導,他也會知道該往何處去.現在都是發展個性的時代,單方面的所謂孝道磨滅人的個性.不符合時代的要求,而上慈下孝是永遠都能被人接受祝你幸福
❸ 怎樣才算孝順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體現在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
孝敬父母,要從小事做起,要正確區分孝敬在不同場合的具體要求,並按這些要求去做。
孝敬父母表現在方方面面。愛父母,心裡想的父母,理解,關心父母;行動上幫助父母,為父母分憂;努力學習,積極上進,讓父母高興……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現。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 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 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
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麼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就說現在城市裡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因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不是有首歌中唱到"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留意自己的父母 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干凈;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象沒洗干凈;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的鍋子不再雪亮;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親的花草樹木已漸荒廢;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咸太難吃;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時......,就像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時......;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愛吃煮得爛爛的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在吃飯時間他們老是咳個不停,千萬別誤以為他們感冒或著涼,(那是吞咽神經老化的現象);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 如果有這么一天,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 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 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才會有耐心、才不會有怨言。當父母不能料理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他們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間有異味,可能他們自己也聞不到,請不要嫌他臟或嫌他臭,為人子女的只能幫他清理
❹ 到底怎樣才算孝順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是不知道方式,而是自己沒有切身去做。稍微想想就可以有很多答案。如:給長輩打飯,聊天溝通思想,匯報自己的工作及生活情況。長輩最想知道的就是晚輩的情況,那怕是天氣變化了,有沒有穿厚衣服等等,總之很多。有句話說的好:不生孩子不知父母恩呀。一個人孝順不孝順沒有特別的道德標准。我個人認為還是從小事做起,具體的內容還是學唱一下《常回家看看》這首歌吧。
重要的是自己用心去關心他們(只你的父母),用實際行動來告訴他們,多抽點時間長帶上媳婦兒子回去看他們兩老,天倫之樂我想是每人老人家都想要的
❺ 怎樣才算孝順
有人認為,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順父母,其實這只能做到「安外其身」。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不能從心裡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更深刻的孝道就是要內安其心。
《論語》中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牢記父母的年齡,一方面會因為高堂健在而心慰,別一方面又會為他們已入暮年而憂懼。「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一種最深痛的悲哀。
姑娘,怎麼才算孝順,什麼叫孝順,每個人都有個人的解讀,說出若干個答案,孝順應該是老人和子女共同構建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各個家庭差別迥異,大相徑庭,故人雲「順者為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樣的所謂的「孝」和現代的「孝」有點不著邊際,現代人不敢苟同。
姑娘,其實你對父母是很孝順的,只是在錢的方面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你父母也不指望你,你給父母留下錢,考慮你的花銷和實際情況父母也不會接受的,正像你講的那樣,哪家爹娘不心疼自己的女兒啊!
你講「我最不明白的是,媽媽在我面前總是感覺不錯,不說我有不對的,怎麼一轉身在表姐(親戚里最討厭的人,圓滑世故,卻不誠信)面前說我不孝順(當時是在午睡聽到的)」,你不要怪罪自己的老媽,老媽是為你開脫,對表姐沒有說真話,那是在忽悠你表姐,是迎著表姐說,難道媽媽和外人講話還把自己的閨女豁出去嗎,不可能的,這只是老媽的計策罷了,你千萬不要上心裡去,記恨老媽好嗎 。「我今天受到的打擊可以說是嚴重」,你的話本身就有些「言重」了 ,經過老漢的解釋,你該明白了吧。
❻ 什麼是孝順,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孝順呢
導語:孝順二字,你的理解。
5、精彩回答:
我覺得孝順父母是要尊重父母的意見。經常回家陪陪父母,和父母聊天吃飯。即使有時候有些事情會和自己的觀念不一樣,嘴上同意父母的觀點,但是還是得按照自己的做法來。大事聽聽父母的意見,因為他們是過來人,經驗比我們多,但是最後拿主意的必須還是自己,雖然我們在父母眼裡是孩子,但是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也應該有自己的擔當和責任,好多事要自己想清楚結合父母的觀點然後再做決定。我覺得有時候不一定要聽父母的,雖然他們是過來人,但是以後的道路也是自己的,不能什麼事都聽父母的,不能愚孝。要把問題分析給父母,說明自己已經長大了,一些事應該自己做決定了??心疼自己,讓自己健康,不讓父母擔心也是孝順。努力工作,努力學習也是孝順??
❼ 怎樣才叫孝順
一種觀點認為,讓父母衣食無憂,就是孝順。這種觀點和「養兒防老」的觀念相輔相成,其核心是滿足了父母的物質需求,就是孝順了。當然這種說法站不住腳。因為老人不僅有物質需求,還有精神需求。孔老夫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說明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經認識到了老人的精神需求。因為養條狗養個小寵物也是要滿足其物質需求的。不過,有的人連滿足老人的物質需求也做不到,那就不僅僅是不孝,而是大大的不孝了。
還有一種觀點,就是保護好自己,就是孝順。其實這種觀點不是從為人子者的角度出發,而是從絕大多數為人父母者的角度出發,才能成立。古人很重視保護自己的身體,《孝經·開宗明義》篇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身體是父母給的,要好好愛護,不讓其受傷,這是孝的開始,也是孝的根本。
其實從根本上說,保護好自己受益最大的也是自己,為什麼還說是孝順呢,這對父母有什麼好處呢?民間有句俗語,對這個事兒是一個很好的解釋: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母對於不在自己身邊的孩子,總是擔心的。擔心什麼呢?恐怕最大的擔心就是害怕孩子受傷、生病。這是一種天性。因此,孔子在《論語》中對「孝」還有這樣一種論述:「父母唯其疾之憂」。字面意思是說,父母只為孩子的疾病擔憂。也就是說,孩子只有生病的時候父母才擔憂,平時對孩子十分放心。這樣的解釋很多人看不明白,為什麼孩子生病的時候父母才擔心就是孝順呢?
其實稍加思索,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讓人不省心。有的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到處闖禍;有的不能很好地保護自己,總出危險;有的離了父母師長的管教,就像脫了韁的野馬,沒有任何約束,不好好學習,還交一些狐朋狗友……那麼,讓我們想一下,如果有這么一個孩子,聰明智慧,有良好的生存技能,既能好好保護自己,又能好好約束自己。其父母對孩子可以無比信任,不用擔心孩子闖禍,也不用擔心孩子不好好學習,更不用擔心孩子誤入歧途。總而言之,這樣不用父母操心就能健康成長的孩子,怎麼能不算是孝順呢?
但是無論多麼懂事的孩子,都有可能生病。所以,作為父母,如果只需要為孩子的疾病擔心,那孩子當然就是孝順了。
忽然又想起一句古話:「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這與「好男兒志在四方」似乎相悖。不過這話還是有道理的。我們當代社會很多人考了名牌大學,分配在大城市,與父母相隔千里萬里。即便是按時給父母寄發生活費,卻無法對父母進行實時的照顧。父母得了疾病也不能床前盡孝。其實,對於父母來說,盡管可能為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而自豪,從根本上說,他的孩子卻已經實際上只是具有象徵意義——因為,離他(父母)很遠。
綜上所述,什麼是孝順,最基本的有三條:一是供給父母衣食住行,滿足其物質需求;二是對父母要和顏悅色,經常陪陪父母,滿足其精神需求;三是保護好自己,不要讓父母擔心。
❽ 怎樣才算是孝順,您是怎樣理解孝順這個詞的
我們都一直被教導要孝順父母,那麼怎樣才叫孝順呢?是給父母很多吃的穿的嗎?是給父母無數的錢嗎?我想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曾經,我一直以為,如果結婚以後,每個月給父母足夠的錢和物,抽時間常常去看望父母,就是孝順了。我一直關注的是在物質上孝順父母,卻忽略了精神上對父母孝順的重要。何況,更不該忽略的是現在。 其實,一個人的生活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面,缺少哪一方面都是不行的。兒女孝順父母不僅要在物質上滿足父母的生活需要,更應該在精神上給予父母慰藉,讓父母物質上富足,精神上愉悅,才是對父母真正的孝順。 而且,孝順父母,不是只有結婚離家後才做的事情,孝順父母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現在你成年了,就應該在現在做個孝順的孩子。在沒有結婚之前,對父母尊敬愛戴,分擔父母的憂愁和苦惱,不給父母增添麻煩和負擔,讓父母的心情快樂,精神愉悅,這是為人子女之本,也是做為一個人應該做的。 曾經,我幼稚的忽略了父母的精神愉悅的重要性,錯誤的以為我幫你幹活,幫你教導我的妹妹們,就是個很好的女兒了。在生活中,惹父母生了不少的氣,姐妹之間,往往也因為互不相讓而大動干戈。結果給父母帶來了很多痛苦和苦惱。想想真的不應該。 再說了,在家裡,我是長女,付出的肯定是多些,我總覺得自己做的夠多夠好了。自己盡了那麼大的努力,為什麼一個家還爭吵不休呢?應該想想是不是心太好而方式不恰當呢?如果其他妹妹朽不可雕,那麼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給別人一個好的榜樣,也是個很好的選擇。今生成為一家人就是莫大的緣分了,隨緣給別人好的正確的語言和幫助,為家庭營造一個和諧和睦的氛圍。 感謝上天,終於讓我明白了這些,相信今後的和睦幸福生活就在眼前了。我們一定做得到的!
❾ 怎樣才叫孝順
孝順父母和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人們都把一個人孝不孝順,看成其道德情操是否高尚的標尺。那麼,對待上了年紀的老人,如何做才叫孝順呢?這的確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有人認為,只要讓老人吃好、穿暖就是孝順;也有人認為,只要每天多陪陪老人,不讓他(她)寂寞就是孝順;還有的人認為,老人辛苦一輩子了,現在只要不讓他幹活,讓他享清福就是孝順……而我卻並不完全贊同這些觀點,我以為,對待上了年紀的老人,關鍵要做到三個字,即「哄」、「順」、「用」。
一是「哄」。記得嚴順開、凱麗、李丁、王景四人所演的《愛父如愛子》小品中,凱麗有這樣一段台詞:對待60歲以上的老人,要像對待小學生一樣,對待70—80的老人,要像對待幼兒園里的孩子一樣,對待90歲以上的老人,要像對待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對待……這段台詞說得雖然都是大白話,但卻告訴我們一個深刻地道理,對待上了年紀的老人,凡事都不能太計較,也不能要求太高,而應該像哄孩子一樣「哄」他們開心,「哄」他們高興,「哄」他們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天。對這個問題,嚴順開、洪劍濤和小叮當所演的小品《講故事》可說是作了最好詮釋,當爺爺要給小叮當講《糧票的故事》時,小叮當向他爸爸直叫苦,說已經聽了30多遍了,可洪劍濤卻教育小叮當:你知足吧,你才聽30多遍,我都聽300多遍了,但為了讓爺爺高興,我們仍要像第一次一樣,特興奮、特別認真,而且必須興高采烈的聽,結果,「哄」得爺爺很高興,微笑著就睡著了。
二是「順」。孝順孝順關鍵在「順」,一般說來,凡上了年紀的老人,大多有些固執甚至僵化死板的想法、癖好、習慣,比如,有很多老人,兒女雖然很孝順,家庭也很殷實,吃、穿、用都很富足,可老人卻很節儉,吃剩的飯和菜一點也捨不得倒掉,熱了又熱下頓再吃;舊衣服補了又補,很多新衣服卻藏在箱子里不穿,甚至被蟲子咬了;兒女們扔掉的舊紙盒、飲料罐、酒瓶子……老人卻偷偷撿回來,說:存起來可以賣錢……為此,兒女們常埋怨老人「不會享福,生來就是受罪的命」;而老人又常責怪兒女「不會過日子,是敗家子」。就這樣叮叮當當,誰也說服不了誰,兒女本來是想讓老人過好日子,卻搞得老人很傷心。有鑒於此,筆者以為,兒女對待老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想法、癖好、習慣,只要無傷大體,不是原則問題,就要盡可能順他的意,而不能生硬勉強地企圖用「時興的」、「新潮的」東西去「同化」或改變他。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非但改變不了老人幾十年形成的習慣和做法,甚至還會惹惱他。俗話說:「順著吃好酒,耿傲討人嫌」,說得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三是「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子女生怕老人幹活累著,所以,什麼家務活都不讓老人碰,弄得老人整天無所事事,只能是吃了坐,坐累了就睡,睡醒了又吃。其實,這樣的生活方式是很不利於老人身心健康的,他會變得很悲觀,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廢物,什麼用處、什麼價值都沒有了。所以,對待老人的正確做法應該要「用」。這里所說的「用」,不是要把老人當作什麼工具去使用,也不是要把老人當作「傭人」去使喚,而是要有意識的找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理理青菜、剝剝花生、揀揀豆子、刷刷鍋碗等活兒讓老人去做,如果老人對電腦感興趣,還可以教他們學習打字、上網,這樣,不僅有利於老人活動身體、充實生活內容,更重要的是讓老人覺得自己還能幫助子女做點事情,還不是累贅,還有一定的價值,所以,老人也就會樂此不疲的去做,而只要老人身心愉悅了,身體自然也就好了。這豈不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以為,以上三點,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作為兒女來說,只要全都做到了,做好了,就是最大的孝順,就一定能夠使父母的晚年過的舒心健康、幸福美滿。
❿ 怎麼才是孝順
多關心多回家看看順便他需要買點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