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幫我找幾個中外名人孝敬父母的簡短故事
孔融讓梨
在我國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三字經》中,有「融四歲,
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內」的韻文。孔融容四歲那年,正在院中玩耍的孔融兄弟幾個,
面對父親剛買來的梨子,哥哥讓孔融先拿,而孔融卻揀了個最小的。父親問孔融為
什麼這樣做,孔融回答說:「哥哥比我大,應該吃大的;我年紀小,就該吃小的。」
父親不禁為兒子的謙讓懂事高興,卻又故意問道:「可你還有個小弟弟,為何不把
最小的梨留給他呢?」孔融則答:「我比弟弟大,哥哥應該讓弟弟,所以把大的留
給弟弟吃!」你能不為孔融這種謙讓精神所感動嗎?
B. 孝敬父母的故事(越簡短越好)
黃香溫席
黃香,字文強,東漢江夏安陸(今湖北安陸西北)人。他年輕時博學經典,精通道術,善作文章,名聞天下。漢肅宗曾詔他上殿對策,然後贊賞地對文武百官說:「這就是天下無雙的江夏黃童呀!」文武百官莫不欽佩稱奇。此後相繼任尚書令、東郡太守等要職。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後漢書
C. 古今孝敬父母的故事
恣蚊飽血
:晉朝人吳猛,少時就很孝敬父母。因家貧沒蚊帳,為了父親不被蚊叮咬而能內安睡,每到夏夜,他總容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叮咬而不驅趕。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母親每次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時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
扇枕溫衾:東漢安陸人黃香,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為父親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人稱扇溫席的黃香,天下無雙。
D.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100字
1、孝順媳婦肖秀雲悉心照顧婆婆
1956年,肖秀雲開始照顧婆婆楊金枝和一家人的生活。58年過去了,肖秀雲一直堅持照顧婆婆,肖秀雲說,做孝順媳婦是自己一個簡單的想法。楊金枝,今年已經101歲,兒媳肖秀雲,今年已79歲。
楊金枝的獨子已過世近10年了,現在,兒媳肖秀雲和婆婆楊金枝住在八師一三四團下野地鎮鎮區保障性樓房一起共同生活,楊金枝的生活起居還和以前一樣都是肖秀雲照顧。
肖秀雲說,我和婆婆都出生於窮苦人家,我把婆婆當作自己的親娘一樣照顧,我有退休工資,婆婆也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平常她喜歡吃啥我就做啥,雞蛋糕、餃子等我都給她做著吃,她年齡大安的假牙,飯軟些她好吃。
2、母親身患重病不能自理 大學生背母求學
9月1日是學校開學的日子,當其他大學新生在家長的陪伴下走進大學校門的時候,來自肥城的學生於統帥卻是「背」著母親來到大學校園的。由於母親身患重病不能自理,從小學起,家庭的重擔就落到了他稚嫩的肩膀上,做飯、打理農活。
可這並沒有壓垮這個堅強的少年,初中畢業他以全鎮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鎮重點高中。此後,他開始了「背」起母親上學的日子。雖然於統帥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照顧母親,但是高考他依然考出了639分的高分,被中國石油大學青島校區錄取。
拿到錄取通知書,於統帥的心裡很高興,但也伴隨著不安。因為到青島上大學,他放心不下母親,母親放心不下他。於是,於統帥做了一個決定,背著母親來上大學。山東愛聯盟公益基金會長張瑛得知此事後,決定資助於統帥大學四年學費及租房費用,並為他們早早在石油大學附近租好了房子。
3、母親兩度突發腦溢血癱瘓,90後男孩背著母親求學
湖北武漢,從母親住院開始,邱炳強幾乎24小時在一旁照顧。
這個年輕人表現出了超乎其年齡的堅強和冷靜。由於近10年來長期照顧自己卧病的父母,他早已學會了護理技巧,這讓醫院的護士都驚訝不已。2008年10月,廣東電白縣沙琅鎮17歲少年邱炳強遭遇噩耗,父親舌癌不治去世。
但厄運依然沒走遠,2009年,母親周紅霞由於連續加班超時而暈倒,腦內大出血,術後脫離危險卻造成半身癱瘓,失語,需要人長時間在身邊護理。
正值高二的邱炳強決定休學一年,一方面接手各種毽球表演節目自己賺錢,一方面開始了漫漫的替母維權路,官司一打一年半,自寫上訴狀,許多大人都應付不了的繁雜手續他都一一嘗遍。
母親住院一年多,全靠邱炳強一人來照顧。2011年,邱炳強輾轉來到深圳市西鄉中學復讀,母子二人租住在學校附近,早中晚學校住處來回跑。
除了學習,邱炳強還是該校中國青少年毽球推廣中心的代課老師,上好文化課、堅持毽球訓練、表演賺錢、照顧母親,邱炳強事事安排妥當,2012年7月,他順利被武漢體育學院單招錄取。
4、歷屆中國感動人物山西女孩孟佩傑被評為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她孝順母親的事跡不僅感動中國,也感動天下人的心。當養父走後,在她八歲的時候養母又生病癱瘓在床,伺候照料養母的重任就壓在她稚嫩的身上。
而她的養母由於對生活失去信心准備自殺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小佩傑發現了,哭喚著把媽媽從死亡的陰影中拉回,使媽媽放棄自殺念頭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氣與女兒相依為命。
八歲的小佩傑既要給媽媽做飯洗衣端屎倒尿,又要跑步到學校上課學習,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直到考進大學山西省臨汾師院。
5、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
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
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E. 關於孝敬長輩的故事,簡短簡短,還要簡短
1、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2、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5)孝順父母的故事短擴展閱讀:
孝對國民性的影響:
由於家國同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若不聽從即為不孝;
大孝則是忠於主子,對於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
所以說「孝」的范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一並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中國歷來是一個宗族勢力強大的宗法專制社會,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維護政治統治,中國的統治者選擇了「孝」來作為其主流價值觀,從而隱蔽的利用情感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所以而歷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
春秋戰國儒家便提倡實行「仁政」,主張「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漢代的「察舉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後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要求,「忠孝」與「孝廉」作為中國政治范疇的重要內涵一直發展傳承著。
直到21世紀的今天大陸依然稱官員「父母官」,君如父,官入母。這也是孝文化穩定社會的政治意義。
F.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1. 孝感動天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G. 有關孝的故事50字左右 三則
1、孝感動天。復
遠古帝王舜年制輕時,父親、繼母和異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但舜仍然對父母孝敬,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於是就有大象和小鳥幫他耕種,後來帝堯還把帝位讓給了他。
2、戲綵娛親。
春秋楚國的老萊子為了讓父母開心, 70多歲時仍然穿著五色綵衣, 拿著撥浪鼓戲耍, 就像小孩一樣。一次他跌了一跤, 怕父母傷心, 就躺在地上裝哭,逗得父母很高興。
3、鹿乳奉親。
周朝郯子的父母年老時想吃鹿乳, 郯子就身披鹿皮, 想混到鹿群中去取得鹿乳。不料獵人把他當做了真鹿, 要用弓箭射殺他。他連忙解釋, 獵人才知是人,對他大加贊揚。
4、為親負米。
春秋魯國人仲由, 年輕時家貧, 自己常吃野菜, 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後來他做了大官, 但是父母死了, 他經常感嘆: 「現在我還想為父母親去負米,卻再不能了。」
5、嚙指心痛。
春秋魯國人曾參少年時經常到山裡去打柴。一天家裡忽然有客人造訪, 母親不知如何接待, 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 明白是母親在召喚, 便趕快回家招待客人。
H.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50字!
一,恣蚊飽血: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二,扼虎救父: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三,哭竹生筍: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四,嘗糞憂心:庾黔婁,任縣令時赴任不滿十天,忽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要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全文
I. 孝敬父母簡短故事
孝敬父母的簡短故事?
卧冰求鯉:
晉人王祥的繼母冬天要吃魚,由於冰太厚也沒有工具敲開冰面,於是卧在冰上化出窟窿抓到鯉魚孝敬給繼母。
J.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1、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今河南沁陽人)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
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2、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
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10)孝順父母的故事短擴展閱讀: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國元朝成書的一本宣揚傳統儒家孝道的蒙養讀物,其中選輯了為封建王朝所稱頌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個孝男孝女的事跡,敘之以文,詠之以詩,繪之以圖,目的在於「用訓童蒙」即培養兒童的封建孝德,並在民間廣泛流傳。在舊社會,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歷史上傳承下來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須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辨證的歷史的分析。其中確實有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內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繼承和弘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關心、發自內心的事奉父母的精神。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幾乎都具有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具有它永恆的價值,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與精華所在。我們讀《二十四孝故事》,當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們也許並非看重形式,讓後人件件照辦,而是想通過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世界還有「孝」之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