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意
詩意: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原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⑴
獨在異鄉為異客⑵,每逢佳節倍思親⑶。
遙知兄弟登高處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詞句注釋: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⑵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⑶佳節:美好的節日。
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出自《全唐詩》,屬於七言絕句。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
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進士。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
② 給重陽節話題作文擬一個有文採的作文題目
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縣有個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幾片地,安分守己的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時候曾聽大人說過,汝河裡住了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為了替鄉民除害,桓景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他就決定前去拜訪.重陽節
誰知他翻越了千山萬水,還是找不到仙人的縱跡.有一天,他忽然看見面前站著一隻雪白的鴿子不斷地向他點頭,桓景走近前一看,鴿子忽然飛了兩三丈遠,落地後又不斷地向桓景點頭.就這樣,桓景跟著白鴿,終於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的跪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大門忽然開了,一個白發老人笑眯眯的對他說:「弟子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進院吧」.費長房就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練習降妖的法門.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說完,就用手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桓景回到家鄉,就把費長房的話向大夥兒說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帶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當後,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不一會兒,汝河裡狂風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來.忽然抬頭看見人群都在山上歡聚,它便沖至山下,卻被酒氣及茱萸的香味嚇得不敢上前.一回頭,又看見桓景抽出寶劍,和瘟魔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斗他不過,轉身就跑.桓景「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寶劍閃著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釘死在地上.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人們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禍的習俗,一代代的傳到現在.第二則:流傳在陝西關中一帶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庄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於主人家裡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於是就在灶房裡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庄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庄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陞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到了九月九,庄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遊玩.等他們上山後,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庄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麼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這事傳開後,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吃重陽糕的傳說 重陽花糕的起源有一種來源甚早的說法.《南齊書》卷九上說,劉裕纂晉之前,有一年在彭城過重陽.一時興起,便騎馬登上了項羽戲馬台.等他即位稱帝後,便規定每年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校閱軍隊的日子.據傳說,後來流行的重陽糕,就是當年發給士兵的干糧.另一種傳說則流傳於陝西附近.傳說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陝西武功人.他參加八月中的鄉試後,卧病長安,八月下旨放榜後,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訊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家裡沒人打發賞錢,報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來.等康海病好回家時,已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才打發報子,給了他賞錢,並蒸了一鍋糕給他回程作干糧.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給左鄰右舍.因為這糕是用來慶祝康海中狀元,所以後來有子弟上學的人家,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討一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來了.
③ 以節日為話題的作文,700字,求幫忙
今天是農歷的九月初九——一年一度的重陽節,我一大早就起床了,不光是因為今天是重陽節,還因為今天是星期五,在下午上完課後就可以回家過周末了,我能不高興嗎?
下午上完課後,張老師布置了周末語文作業,其中有一個特殊的作業就是:在重陽節里孝敬長輩。於是,在回到家之後,我就給遠在遂寧的外婆打了電話,問候了外婆的身體情況。打完電話後,我又想:既然說重陽節既要插上茱萸,又要登高,可這些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重陽這個大節又是怎樣來的呢?為了解開這些我心中的謎團,我刻不容緩地打開了電腦,查起了重陽節的來歷: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節。古人認為這是一個吉利的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重陽節與其它節日一樣,也有一個傳說:在東漢時,有一個住在汝河叫瘟魔的惡魔,只要它一出現,就會死掉很多人。在一場瘟疫中,青年恆景的父母雙雙喪命,就連他自己也差點死去。後來,他告別了鄉親與家人,出去訪仙學藝,最後終於在一座山上找到了名仙長並 其為師,學習了降妖劍術。一年後的九月初八,仙長給了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以及避邪的方法。在九月九日前坐仙鶴回家並殺服瘟魔,為民除害。九月九日清晨,恆景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一座山上,給了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作好了准備。中午時分,瘟魔沖出汝河,但它剛到山下同,便戛然而止,臉色大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當我看到重陽節的來歷與傳說時,不由得呀然一驚,沒想到這重陽節還有這樣的故事,真是大大開闊了我的視野。不過,現在我終於明白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千古名句原來就是因為重陽節而得名的啊!
就這樣,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過去了,但今年的重陽節與往年大不相同,那就是因這在今年的這個重陽節里,我了解了許多從不知道的事,這些知識一定會讓我受益非淺的。
④ 以重陽節為話題的作文
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人們賞玩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⑤ 關於重陽節的話題推文文稿怎麼寫
編寫《重陽節話題推特文的文稿》這類文章是需要耗費腦力和時間的,所以很難有人為你義務編寫的,建議你增加提高懸賞分,這樣才能得到廣大網路知道網友的關注和幫助,使問題很快順利得到解決。
⑥ 以重陽節尊敬老人為話題的主題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1]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東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2]
⑦ 以重陽節為話題寫一篇作文,如踐行弟子規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
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重陽節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節俗活動是登高,登高之俗始於西漢,劉歆《西京雜記》雲:「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將重九與重三相對,並指出了登高驅邪免禍的用意。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九登高,並不僅僅登臨飲宴、賦詩作文而已,它還有其他活動。這些活動綜合而成為「登高會」。登高會也叫「茱萸會」,因此也被稱為「茱萸節」。
⑧ 重陽節帶男友回家吃飯,男友主動幫我母親做飯,為何母親要我跟他分手
我叫李小雪,今年二十四歲了,其實我有一件事情特別特別的後悔,那就是沒有留在我上大學的那個城市,這樣的話,是不是就不用被母親催了好幾年結婚了?我還沒有男朋友的時候,我母親就催我找男朋友,還到處託人介紹,那段時間,只要我一出門,最怕遇見的就是親戚和鄰居。
因為他們會拉著我說好久的話,就比如,小雪啊,聽說你還沒有男朋友?唉!阿姨家的兒子結婚早了一些,不然就找你做兒媳了,不過啊,阿姨有一個同事家的兒子條件,很不錯,雖然年紀大了一些,但是人家條件好啊,也就大個十多歲,沒關系的。
後來我每次出門上班都是避開他們買菜的高峰期,要不就很早就出門了,要不就很晚才出門。我知道我母親是為了我好,但是緣分這東西真的是說不準的。就當我有些絕望的時候,我遇見了我的男友小俊,其實他叫張俊。他的人和他的名字一樣很英俊,我們是在一個朋友聚會上認識的。
這次和以前都不一樣,做飯的時候,男友主動幫我母親做飯,而我就被我母親從廚房趕了出來。我百般無聊的一邊玩手機一邊和父親說話,父親輕聲的問我,有沒有提前跟我男友說這件事情,我搖了搖頭,父親皺著眉頭沒有在說話,吃飯的時候,我總覺得氣氛有些尷尬,我也沒傻到開口去問。
還沒吃完, 男友就接了一個電話要離開,這次我母親居然也沒有要我去送他。母親要我跟他分手,我愣了好一會,前兩天我母親還催著我們結婚,現在就讓我和他分手。只聽見母親說,我是你媽,我自然是為你著想,我雖然希望你早些安定下來,但是也不想摸隨便找個人就嫁了,你和他不合適,剛剛我和他說你們結婚的時候,他言辭躲閃,一直在避開這個話題,他根本沒有真心想和你結婚,既然他不愛你,你還不如早些和他分手!我真的應該和他分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