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孝順公婆好媳婦事跡怎麼寫
孝順公婆的好媳婦,關於好媳婦的事跡,可以從媳婦的家庭狀況,以及她對公公婆婆的孝敬,對促進家庭的和諧方面來寫。
『貳』 歷史上兒媳用自己的奶孝敬公婆的故事
我孤陋寡聞,沒聽過兒媳婦給婆婆公公餵奶的故事。
『叄』 歷史故事:怎樣讓妻子孝順婆婆
「姜詩孝親,湧泉躍鯉;一門三孝,安安送米」
姜家因為有龐三春這個孝順媳婦,全家人本來過得十分幸福和睦。不過後來姜詩的姑姑從中挑撥離間,使姜家遭遇家破的危險。薑母聽信了謠言,於是請人做了一尖底桶,讓龐三春在距臨江七里的挑水路上不能歇息。後來,天上的太白金星知道了人間有這樣一個孝子媳婦,便下凡來,將一根馬鞭給了龐三春,要她拿回去放在水缸里,從此就再也不用挑水了。果然,龐三春不僅不用每天去七里以外的臨江挑水,每天還有兩條鯉魚從井中跳躍起來,改善了姜家的生活。
但薑母知道這件事後大怒,硬逼著兒子姜詩休了龐三春。姜詩遵循了母親的意願,將妻子龐三春休了。有位鄰居可憐三春,找到了白衣庵道姑收留了龐三春。
姜詩的兒子叫姜石泉,也稱為安安,知道母親被休,想到媽媽吃不飽飯,就在每日上學時抓一把米藏在路邊的土地菩薩背後。日積月累,安安終於積蓄了一小口袋米,便給住在白衣庵的母親送去。
龐三春住在白衣庵,每日砍柴,做針線活,託人賣了,就給婆婆買米買肉回去,仍然盡她一個媳婦的孝道。當安安將米送到白衣庵時,龐三春抓起米來,見那米的顏色深淺不一,頓時憤怒地質問兒子。安安只得說出這是自己積攢起來的米。三春再也忍不住了,抱著兒子痛哭了一場。後來,姜詩弄清楚了事情原委後,將三春領回家,一家人才又幸福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肆』 孝敬老人具體事跡(1500字)
肖大媽每當和左鄰右舍談論起兒媳婦的事情時,總是深情地說,「兒媳婦與我從來沒吵過架,也沒有紅過臉。我能有這樣一個好兒媳婦,是我前世修來的福啊!」。肖大媽談的這個兒媳婦,是大兒子吳夫存的妻子,名字叫薛秀萍。吳夫存是山東兗礦集團楊村礦普掘工區職工,妻子薛秀萍沒有工作,是一名家屬。在左鄰右舍的心目中,薛秀萍可是個孝敬公婆的好兒媳、疼愛丈夫的好妻子、關愛子女的好媽媽。
有一句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可這句話在吳夫存和薛秀萍夫婦這里,得到了新的詮釋,注入了不同尋常的意義。2006年臘月的一天,剛剛退休的公公突然感覺身體不舒服,還沒有弄明白怎麼回事時,鮮血已經從嘴裡吐了出來。從沒有見過這場面的婆婆嚇的不知所措,當時,吳夫存正在井下工作,二兒子也遠在濟三礦。為了不讓哥倆擔心,影響他們工作,薛秀萍沒有打電話告訴他們,而是和婆婆一起把公公送到了礦醫院。由於入院及時,公公的病得到了控制,但礦醫院建議應到上一級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治療。為使公公盡快康復,薛秀萍又和婆婆帶著公公轉到了集團公司總醫院,經過總醫院的檢查,最後確診公公得了胃癌。
胃癌,對於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來說,對於一個沒有工作僅靠丈夫工資養家糊口的薛秀萍來說,無疑是晴空霹靂,給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又增添了困難,公公得了胃癌,預示著家裡將有一筆巨大的費用要支出了。「公公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僅夠生活;剛參加工作的二弟也沒有多少積蓄,況且又有了女朋友;公公辛苦了一輩子,還沒有享受天倫之樂,就生病了,作為家中的老大,沒有理由不出錢給公公治病,盡管自己也沒有多少積蓄。」薛秀萍在心裡默默的念叨著。她暗暗發誓,「一定要盡其所能,哪怕砸鍋賣鐵,也要為公公治病,以盡晚輩的孝心。」就這樣,薛秀萍、吳夫存夫婦把存有的積蓄全部拿出,又從親戚朋友借了一些錢,為自己的父親開始了漫長的治療。歷時近1年時間,先後在公司總醫院、濟南齊魯醫院治病,共花去醫療費用84000餘元。住院期間,薛秀萍隔三差五看望公公,每次看望,都買上一些公公愛吃愛喝的營養品。一次,到齊魯醫院,正趕上公公剛化療完,把吃下去的飯全都吐在了身上和被子上,薛秀萍趕緊用毛巾為公公擦洗,一點也沒有感覺到難為情,到讓公公有些不好意思。同病房的病友見到後對她的婆婆說,「你的兒媳婦比閨女還孝順呀!」
在平時,薛秀萍捨不得多花一分錢,可在孝敬公婆身上,她卻非常的大方。每月不僅給婆婆百兒八十的錢,逢年過節,還為公婆添上一兩件新衣服,以表孝心。在她的帶動下,沒過門的二弟媳婦也把自己的工資卡換成牡丹卡讓婆婆使用。看到兒子、兒媳們對老兩口如此孝敬,婆婆感動地流下了幸福的淚水。她逢人就講,「我的兒媳婦比閨女還好啊!」正是薛秀萍這顆赤誠的愛心和無限的孝心,贏得了大家的贊譽和好評,也因為她的孝心,她們家連續三年獲得「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光榮稱號
『伍』 准備寫一篇媳婦孝敬公婆的文章
公公婆婆都這么不幸了 你就不能自己動動腦子親手寫一篇?!
其實關鍵不是字數或者文采
而是你的真誠與真心!
『陸』 敬老好媳婦事跡材料
有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就在寧縣金村鄉,一位朴實善良的農婦付小娟,在丈夫因病撒手人寰後,用瘦弱的肩膀獨自承擔起家庭重擔,在哺育孩子的同時,悉心照料著婆家祖父和公婆,用大愛彈奏了一曲和諧家庭的優美樂章。2008年,付小娟被金村鄉黨委評為「金村鄉首屆10佳孝老好媳婦」。
1991年,僅小學文化程度的付小娟,和金村村小夥子劉書寧相識並相愛, 在親戚朋友的一片反對聲中,於當年10月走進了劉家——全鄉出名的特困家庭。隨之而來的不是新婚蜜月的甜美,而是擺在她面前的一系列現實的家庭問題:買汽車貸信用社的6萬元;為娶她進門借親友的4萬元;除過幾畝承包地的產出再無收入來源的家境;體弱多病的爺爺、公公、婆婆三位老人。這樣的日子究竟該怎麼過?1992年春節剛過,經過再三考慮,付小娟和丈夫劉書寧南下廣州打工。幾經周折,他們終於在一家鞋廠上班了,日子雖過得忙碌辛苦倒也充實,但好景不長。1995年初冬的一天傍晚,劉書寧忽然昏倒在他們於廣州郊區所住的出租屋裡,經醫院檢查是早期肝硬化。此後5年裡,付小娟走上了一條邊打工賺錢邊為丈夫治病的艱苦道路。她帶著丈夫先後在廣州、西安、咸陽、西峰等地的大小醫院治病,最後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但殘酷無情的病魔還是奪去了丈夫的生命。
2001年末,當付小娟帶著兩個女兒回到家裡時,面對的是祖父動脈硬化病情嚴重、生活不能自理,公公患眼病走路靠人帶領、婆婆高血壓並發心主動脈症、躺在床上的凄涼景象,親人和朋友們再三勸她趁年輕趕緊找個合適人家,她動搖了。可自己這么一走,這三位需要人來照料才能活下去的老人怎麼辦?公公婆婆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可在不滿十年裡一兒一女都去世了,小女嫁的婆家又是山村貧苦人家,且常年在深圳打工,即使她有贍養娘家老人的那個心,也沒那個力,自己怎麼能說走就走?經過一番慎重的思考,她決定用她瘦弱的身軀撐起這個家。從此,付小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照顧兩個女兒吃過早餐去上學,接著喂豬打掃院落衛生,待老人們起床後,便幫他們洗臉吃飯,若遇上個晴天,將婆婆背到院中曬曬太陽,然後再肩扛勞動工具一路小跑去忙田裡農活。到了晚上,安頓老人們都睡了,她才開始洗該洗的衣物、縫補該縫補的衣物,每天只睡5個多小時。她猶如一架不知疲倦的機器,每天過著眼睛一睜忙到熄燈的辛勞日子,換來了老人活的舒心和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日子雖過得辛苦,但看到老人們在自己精心照料下病情得以緩解,臉上漸漸有了笑容,付小娟心裡就會特別滿足。然而,正當這個特困家庭在付小娟傾力操持下充滿生機之時,2005年10月,不幸再次降臨:婆婆忽然患上了腦溢血症!
為了挽救婆婆生命,付小娟借遍了親朋好友,又四處為婆婆求醫,婆婆的命保住了,卻落了下半身癱瘓後遺症。從此,在付小娟的家務活中,又增加了每日幫婆婆翻身,為婆婆接送屎尿,喂吃喂喝喂葯等內容。
2005年年末,在老人們的堅持下,經公公託人撮合,付小娟將寧縣盤克鎮宋庄村的青年胡林奎招贅進門,兩人並肩撐起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家。
為了讓老人生活好和把一家人的日子過到前去,2006年以來,付小娟和胡林奎在照顧好老人,種好家裡的莊稼的同時,抽空在村磚瓦廠打工或在村子找零活干,雖然每月收入加起來不足兩千元,但她還是在 2007年利用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錢償還了為婆婆和公公治病所借的債,為公公做了白內障切割手術,使公公又一次恢復了視力。
好人終歸有好報,付小娟多年如一日精心照料喪偶的爺爺,雙眼視物不明的公公,癱瘓在床的婆婆的感人事跡在鄉里傳為佳話,2008年,付小娟被金村鄉黨委評為「金村鄉首屆10佳孝老好媳婦」。2009年,金村鄉為她家爭取到國家1萬元危房改造項目款,又動員金村村組幹部為她家協調籌資10萬元,幫她家一次性建成了14間商品房,使這戶人家每年有了2萬多元的房屋租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