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Ⅱ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2)重陽節吃重陽糕寓意擴展閱讀: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Ⅲ 重陽節吃重陽糕有什麼含意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發糕」或「菊糕」,是用發面做成的糕內點,輔料容有棗子、杏仁、松子、栗子,屬於甜品,也有加肉做成鹹味的。製作較為簡易。講究些的做成寶塔狀、九層,上面再做兩只小羊,以合「重九」、「重陽(羊)」之俗。有的在重陽糕上插上小彩旗,並點上蠟燭燈,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小彩旗則隱喻為茱萸。吃重陽糕的寓意,最早是由登高引申而來,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傳說登高可以避禍。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陽糕源於「登高」的「高」,「糕」字與「高」同音,象徵「人往高處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祝福之意
Ⅳ 重陽節為什麼要吃重陽糕
這個重來陽節的文化。源
意義就是著重在這個"糕"子上面,借著這個諧音和製作糕的各種的諧音,表現出了呈祥納福的祝福的,而且這個重陽糕的製作方法和習俗是有關系的,每個地方的基本上都是不一樣的,而且關於它的緬族文化的寓意和起源,也是有很多的說法的。
重陽糕又是被稱為花糕的,而且講究的重陽糕呢,是要做成九層的,像一座寶塔,上面還要做成兩只小羊,這樣是符合重陽的意義的,有的重陽糕上面呢,是會插上一個小紅紙旗的,並且也會點個蠟燭燈這大概就是用了"點燈"和"吃糕"來代替"登高"的意思吧。
花糕的起源是在劉裕有一年在彭城過重陽節的時候呢,因為一時興起,便騎著馬登上了項羽的戲馬台,等到他稱帝之後呢,就規定了在每年的九月九日這一天呢,為騎馬射箭,校閱軍隊的日子,根據傳說呢,後來流行的重陽糕呢,就是當時給士兵們發的干糧。
Ⅳ 重陽節為什麼要吃重陽糕 重陽糕的來歷和寓意
吃重陽糕: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現在的重版陽糕,仍無固定權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法律還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人節。
Ⅵ 重陽節的風俗習慣及寓意
重陽節的風俗習慣
1.賞菊及寓意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李商隱《菊花》
2.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統一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佩茱萸
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至南北朝最為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杜甫《九日藍田崔氏庄》
4.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紙鷂即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5.飲菊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6.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因而受到人們的青睞。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
Ⅶ 重陽節為什麼要吃重陽糕,重陽節吃重陽糕的寓意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發糕」或「菊糕」,是用發面做成的糕點,輔料有棗子、杏仁、松子、栗子,屬於甜品,也有加肉做成鹹味的。製作較為簡易。講究些的做成寶塔狀、九層,上面再做兩只小羊,以合「重九」、「重陽(羊)」之俗。有的在重陽糕上插上小彩旗,並點上蠟燭燈,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小彩旗則隱喻為茱萸。
唐武則天曾在重陽時,令宮女廣采百花,和米搗碎,蒸制「花糕」(如菊花糕、桂花糕等),用以賜賞眾臣,以籠絡人心。明清時,重陽糕的製法更趨精細,種類也繁多,並且有了成人和兒童食品之分。據載:「京師重陽花糕極勝。有油糖果爐作者,有發面壘果蒸成者,有江米黃米搗成者。小兒輩又以酸棗搗糕、火炙脆棗、糖拌果乾、線穿山楂,繞街賣之。」
吃重陽糕的寓意,最早是由登高引申而來,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傳說登高可以避禍。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陽糕源於「登高」的「高」,「糕」字與「高」同音,象徵「人往高處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祝福之意。
除此之外,重陽糕的寓意,還有祛邪避災,明人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記述:「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可迎福接吉,消災避邪」;另一個寓意是敬老之舉,江南流行一句話:「重陽不吃糕,老來與人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