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啊
重陽節的來歷,說法其一:
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即為重陽之意。所以把九月初九定為重陽節,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重陽節的來歷,說法其二: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重陽節的來歷,說法其三: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歷史演變: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2. 重陽節是怎麼來的
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關於重陽節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
1、《續齊諧記》記載
較早有關重陽節的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2、民間演化版本
漢代,有一種瘟疫,奪走了恆景父母的生命,恆景病癒後決心訪仙學藝,後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如今,在重陽這天,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是人們慶祝節日的常見習俗。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因而,為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又被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3. 重陽節的由來和風俗是怎麼來的呢
《易經》中重九陽數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
「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在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1][11][14][32]
遠古時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習俗。《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文獻記載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1]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按照天地日月運行規律,農歷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間爭相趨之的重要民俗事象。[11]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1]
重陽節登高避災之神話傳說始於東漢,傳說當時河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里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荒謬故事,見於南朝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4. 重陽節是怎麼來的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的習俗,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登高、曬秋、賞菊等活動;流傳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敬老宴),感恩敬老。
據史料考證,重陽節始於遠古時期,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現存關於重陽節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 重陽節是怎麼來的
關於重陽節的來來歷,有一自個傳說。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汝河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訪遍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的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仙長除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還讓恆景騎著仙
6. 重陽節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相傳,東漢的時候,汝南縣有個叫桓景的小夥子。他上有雙親,下有兒女,日內子雖然不算富裕,但也幸福容和睦。然而有一年,不幸的事發生了,可怕的瘟疫來了。家家戶戶都有人病倒,很多人病死後屍首放在荒郊野外沒人掩埋。在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過:「有一個瘟魔住在汝河裡,它每年都要出來走走,它走到哪兒就會把瘟疫帶到哪兒。」桓景在傷心過後,決定拜師學藝,用自己的力量替鄉親們除害。他聽說費長房大仙就住在東南山中,於是他就啟程去東南山拜師學藝。
九月九日那天到了,桓景帶領著妻兒和鄉親們登上附近的一座高山,一人發給一片茱萸葉子,說隨身帶著這片葉子,瘟魔就不敢靠近了。他還讓每人喝了一口費長房給的菊花酒,說喝了菊花酒,就不會染上瘟疫了。桓景把這一切安排好後,就提著他的青龍降妖劍回到家,等待著瘟魔的到來。
鄉親們知道瘟魔被殺死後,個個歡欣鼓舞,他們再也不會遭到瘟魔的危害了。他們非常感謝桓景,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故事一代一代地講給後人聽。而且,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過重陽節,在重陽節那天會登高、佩戴茱萸、喝菊花酒。
7. 九九重陽節是怎麼來的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陰回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答是陽數,因而稱為「重陽」。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留念先人及上墳的節日。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喜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漆黑,陽則代表光亮、生機。奇數為陽,偶數為陰。
九是奇數,因而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酣暢胸襟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逢此刻,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歌。
九月,酷寒的冬關行將降臨,人們開端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上墳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8.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中國有四大傳統祭祀節日是,分別是:除夕、清明、盂蘭盆會和重陽節。
關於重陽節為何會成為民間四大祭祀節日之一。與重陽節的傳統文化有關。這個習俗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呂氏春秋-古秋紀》中古書談到:九月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
還有:」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從這些古書記載的內容來看,古人在農歷的9月9日重陽節,會用秋季豐收時的莊稼和果實等,舉行祭祀天帝、祭奠祖宗等活動。
這是因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古人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重陽節無論從月、日來講,都為老陽之數,不吉利;二是感恩的心情,在秋收成熟的季節後,人們到山中採集果子、葯材等果實,稱為「小秋收」,感恩大自然對人類的回饋。
綜上可見,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民間百姓,都對九九重陽節祭祀活動特別重視,主要目的都是為辟邪求吉、祈盼長壽。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文獻:《中國神話民間傳說》、《中國傳統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