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甄嬛是歷史上的誰
甄嬛是虛構的小說人物,但是她的歷史原型是清世宗孝聖憲皇後,清世宗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生於1693年1月1日(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滿洲鑲黃族人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十三歲時入侍雍和宮邸,為雍王胤禛之側福晉。 卒於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泰東陵。謚: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後。
鈕祜祿氏在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被指婚給當時還是雍貝勒的胤禛時才12歲,由於其父親凌柱身份官位不高,而當時胤禛的封爵是貝勒(僅次於王爵),所以當時鈕祜祿氏得身份是為格格身份,這一身份直到弘歷的降生才得以改變。孝聖憲皇後一生享盡了榮華富貴,她壽數之高,在清代皇太後中居於首位,在中國歷代皇太後中也是極為罕見的。
(1)乾隆皇帝的孝順擴展閱讀:
鈕祜祿氏在雍親王府時已是侍妾,但進宮後地位僅次於皇後和貴妃,後來隨著皇後和年貴妃的相繼離世,她的地位逐漸升高。佟悅說,鈕祜祿氏一直被史學家稱為「歷史上最幸福的太後」,因為乾隆對她非常孝順,鈕祜祿氏八十大壽時,乾隆已年至六旬,但他當時還是為母親跳了一段舞蹈。
孝聖憲皇後的父親是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鈕鈷祿·凌柱。康熙朝四大輔臣遏必隆是她的曾祖。而大清王朝的滿洲開國五大臣之一、後金第一將巴圖魯額亦都是她的高祖。額亦都(1562年~1621年)自幼歸附努爾哈赤,太祖建立八旗制度後,隸屬滿洲鑲黃旗,在清初參加了討尼堪外蘭、取色克濟等城、取巴爾達城、敗薩克察人入擾、拿尼瑪蘭、章嘉、索爾瑚等城寨、擊敗葉赫九部聯軍、破扈倫四部等等重大戰役,可謂是身經百戰,累立戰功,先後授一等大臣、總兵官等。
B. 雍正有幾個皇後
雍正有兩位皇後抄:孝敬憲皇後烏拉那拉氏、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
孝敬憲皇後,雍正帝原配皇後。謚號:孝敬恭和懿順昭惠庄肅安康佐天翊聖憲皇後。
孝聖憲皇後,謚: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後。
(2)乾隆皇帝的孝順擴展閱讀:
孝聖憲皇後十三歲時入侍雍親王府邸,號格格,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歷,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為熹妃,雍正八年封為熹貴妃。雍正十三年其子弘歷(乾隆皇帝)即位,尊為皇太後
孝敬憲皇後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被康熙帝賜封給當時的皇四子胤禛為嫡福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嫡長子弘暉。雍正元年(1722年)冊為皇後。
C. 雍正與孝敬憲皇後的實際關系是怎麼樣的呢
烏喇那拉氏為人溫和恭敬,在藩邸和宮廷生活近四十年,雖經歷宮廷斗爭,但版得善終,實屬不易權也。烏拉那拉氏,是步軍統領費揚古的女兒。被康熙帝冊封為雍親王嫡福晉。她在雍正的藩邸生活了二十年,親歷了康熙年間宮廷斗爭的多事之秋。胤禛即位是為雍正皇帝。那拉氏的地位也隨之提高;雍正元年(1723),她被冊封為皇後。雍正沒有聲色犬馬之好,繼位後放掉了官內所養全部珍禽異獸。他喜歡園林、常年辦事的地點就在圓明園。閑暇時,喜歡留連於園中山水之間。其他生活用具,亦不太講究。吃喝方面,只喜歡喝點酒,也有節制。當時傳來西方的新鮮東西,像溫度計、望遠鏡等等,他接受得很快,還讓宮廷匠役仿造,賜給親近大臣。烏拉那拉氏深知雍正公務繁忙,日理萬機,所以對他生活上的一些愛好無不滿足。在掌管六宮時,和嬪妃、宮娥之間關系也很好。這是因為那拉氏為人孝順恭敬,無論在藩邸的年月還是被封為皇後以後,她始終如一。她曾為雍正生下嫡長子弘暉,長到八歲,不幸夭折了。雍正九年(1731)九月,皇後病故。上謚號曰孝敬皇後。後來,與清世宗(雍正)合葬於泰陵。
D. 誰是歷史上最幸福的皇後
隋文帝的妻子獨孤氏,是北周衛公獨孤信的女兒。楊堅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改元開皇。獨孤後學識、眼光都好,只是生性絕妒,不容楊堅接近女色。獨孤後嫁給文帝楊堅時才十四歲,她當時讓丈夫發誓:「一生之中不能與除了她之外的任何女人生孩子。」楊堅嚴格遵守誓言,他的孩子全都是由獨孤皇後一人所生。
明孝宗幼年生活坎坷,為避萬貴妃的迫害,六歲以前一直跟母親和被憲宗廢掉的吳皇後秘密地在冷宮中生活。雖然後來被立為太子,但在萬貴妃的淫威下,每天也是提心吊膽,朝不保夕。孝宗從小就十分厭惡嬪妃之間的爭寵吃醋。他知首女人之間的爭風吃醋,是後宮斗爭的根源,有爭斗總會有犧牲。他那死去的母親和幫助母親撫養自己的吳皇後,無不是後宮爭斗的犧牲品。他討厭後宮的爭斗,討厭再有人像自己和自己的母親一樣成為斗爭的犧牲品。所以,從小他就決心自己今後只娶一個女人,好好地愛她,寵她,不讓她受到任何傷害。張氏成為皇後之後,盡心盡力地輔佐孝宗,幫助他整頓朝綱,出謀劃策。孝宗一朝,主上勤政,善於納諫,規改過失,與皇後的賢惠是分不開的。張皇後本人性格開朗,活潑可愛,琴棋書畫無所不通。每天在孝宗繁忙政務之餘,陪他讀詩作畫,聽琴觀舞,談古論今,如同一對民間伉儷一樣朝夕共處。張皇後活潑可愛、溫柔賢惠,深合孝宗的口味,所以孝宗也沒心思再考慮選納別的妃嬪了。
E. 漢景帝為了平定七國之亂,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乾隆皇帝一生風流,曾幾此下江南,留戀江南的美景。現今,很多清宮劇都以乾隆皇帝為背景,讓他成了皇帝中的「網紅」,他的故事也成為了不少影視劇的素材。
當然,乾隆皇帝有「風流的資本」,他位高權重又善於作畫寫詩,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而且,文武雙全,長相俊朗,是一位風度翩翩的皇帝。乾隆皇帝不僅擁有無數後妃,還有江南美女作陪,難道他真的是游戲人生的荒唐皇帝么?
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一位皇帝,御醫問診時就曾說過乾隆定會長命百歲,可是,乾隆卻說自己並不想活那麼久,沒有富察氏在身邊,當皇帝都覺得沒意思。
F. 13歲嫁給雍正,生下未來君王,為何乾隆還為她放下尊嚴跳舞
因為乾隆很孝順他的母親鈕祜祿氏,所以才會為她跳舞。清朝提倡以孝治國,乾隆對他的母親可以說是非常孝順,他後宮的事基本上只要鈕祜祿氏開口他都會答應。但是乾隆也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帝王,前朝的事是絕對不會讓他母親參與的。
康熙曾經說,鈕鈷祿氏是一個有福氣的人,他這句話果然沒有說錯。當雍正成為帝王時,她一入宮便成為了一宮之主熹妃。沒過多久,雍正去世,乾隆就登基了,她便成為了後宮最大的人太後。而且鈕祜祿氏不僅長壽,還有一個非常有能力並且孝順的兒子。乾隆去外面南巡也都會帶著鈕鈷祿氏。對於大多數女人來說,這就是幸福,並不是所以女人都像武則天和慈禧的。
G. 乾隆的弟弟弘晝為什麼不用改名字避乾隆名諱
1、首先跟乾隆與雍正的執政觀不同。雍正的執政觀相對嚴苛,而乾隆一上台就宣布要「以寬為政」,而名字避諱就是此執政觀的一個體現。
2、其次,乾隆認為,因為皇帝一個人而要求所有皇子改名字是不符合「孝悌」觀念的。「孝」指的孝順父母,名字是父親所賜,強迫兄弟改名是對父親的不敬;「悌」是友愛手足,強迫兄弟們改名同樣是對手足不夠親善的表現。而這兩點恰恰是儒學道義中最受推崇的德行。
3、基於以上原因,清朝自乾隆皇帝開始形成了皇帝名諱自行迴避的策略,就是不改其他人的名字,只改皇帝的名字。
4、在雍正帝胤禛繼位後,即下令兄弟們把「胤」改成「允」,以避諱。當十三爺怡親王去世後,特殊表彰,由「允祥」恢復「胤祥」。
乾隆帝即位後,沒有要求兄弟們改名字。在禪位後,將嘉慶帝永琰改名為顒琰,以避免其他兄弟們改名。道光帝也是類似,以綿寧改為旻寧。後來的幾位皇帝自己或兄弟們都不再改名了,直到大清亡了。
(7)乾隆皇帝的孝順擴展閱讀:
清人人關以前是不避諱的。努爾哈赤、皇太極都是後來根據滿文音譯的,當時既沒有避諱習俗,也沒有漢名,所以不避諱。至今滿文研究者仍常把努爾哈赤譯為努爾哈齊,認為這才與滿語相符。
順治帝名福臨,是人關後第一位皇帝,入關時才6歲,但名字早就有了「福臨」二字,雖說如同他的年號「順治」一樣,用漢語解釋很有開國吉祥的寓意,但實際是滿文名字的音譯。
傳說順治帝曾說朕有福,不能因此就令天下人無福,所以不避諱。筆者未見出處。
查清代檔案,直到清朝滅亡,福、臨二字經常出現,順治帝給他的第二個兒子取名福全,順治帝的孫子雍正帝給他的第七、八、九這三個兒子取名福宜、福惠、福沛(可惜這三個孩子沒福,都夭折了),可見順治帝的諱是不避的。
清之避諱,自康熙帝之漢名玄燁始,康熙以前不避也。
康熙帝大量接觸了漢文化,取了漢文名字,在文化管制方面也更加嚴格。涉及皇帝名字的時候,就要迴避。例如康熙帝的御名叫玄燁,凡寫字刻書,都要以元代玄,以煜代燁。
例如《道德經》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要改為「元之又元,眾妙之門」,紫禁城北的玄武門改為神武門,《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黃」改「天地元黃」,等等。但康熙時期有關避諱的案件很少,雍正乾隆時期最為嚴格。
乾隆帝名弘歷(歷),即位後,大學士鄂爾泰等奏請避御名。乾隆帝認為:「避名之典,雖歷代相沿,而實乃文字末節,無關於大義也」,此建議「不必行」,以後「凡遇朕御名之處,不必諱」。
H. 和珅貪污了多少銀子,這些東西放到現在價值多少
和珅貪污了多少銀子,這些東西放到現在價值多少?
一、和珅除了貪污之外,還是一個全能手
和珅真正發家是在乾隆40年以後,此人從軍機大臣、戶部尚書、大學士,最後身兼文武數十個職務。在真正的歷史中,紀曉嵐根本不敢與和珅對著干,他們的實力差得太遠。和珅在理財方面確實很有能力,一直握著財政大權,而且處理得井井有條。此人精通滿、漢、藏、蒙4中語言,在處理對內事務中游刃有餘。在清朝史書中記載和珅甚至要會一點英語,真不知道他跟誰學的,因為此事的真偽已經無法考察。和珅眼界的高度也是一般的清朝官員所沒有的,包括劉墉和阿桂,乾隆末年,英國派出馬嘎爾尼為首的使團訪問中國。表面上是為了給乾隆皇帝賀壽,但真實情況是想和大清國通商。
負責接待英國使團的正是和珅,和珅在看過了英國准備的禮單以後。向英國人提出了一個奇怪的問題,他詢問英國特使「火器是否可以出售?」這是什麼意思不言而已。在清朝嚴禁火器出售給外國人,國內更是不準私藏火器。此次英國人的禮品中有幾把最新式步槍,和珅是侍衛出身、玩過火器,他看出來清朝和西方在火器上的差距。和珅的意思很明顯,他希望能夠從英國人那裡引進一些火器。早在清緬戰爭的時候,從前線撤回了的清軍將領就像乾隆皇帝提出了更換火器的要求。但是乾隆皇帝那一句「弓馬騎射乃滿洲建國之本」否定了一切,此次和珅計劃也最終落空。
乾隆55年,和珅奏請立議罪銀制度,就是針對犯罪的官員可以繳納一定的罰款,然後免除他們的罪行。這些錢有一部分送給了乾隆,但是作為這項制度的首創者,和大人的好處也自然少不了。在加上地方官員平時的孝敬,和珅的錢財自然在迅速的增長。除此以外,和珅做生意也是好手,抄家的清單中有100多家當鋪和錢庄,這些生意可不是開著玩的。第一它們能夠洗錢,第二它們也確實能掙錢。總結來說,和珅如此龐大的巨額財產是自己貪污+官員孝敬+生意所得共同組成的。
I. 歷史上孝順的乾隆帝為何對母親約法三章
乾隆皇帝害怕他老媽,也就是甄嬛,仗著自己是太後,干涉朝綱,影響自己對大清的統治。
乾隆皇帝在大清王朝列位皇帝當中,算得上是一枚明君,也是清朝統治者中,最後一位把大清國力弄得蒸蒸日上的皇帝,乾隆皇帝弘歷一出生就被康熙給看中了,說啥都要把他帶在身邊培養,那時候雍正還是有點小嫉妒,畢竟雍正從小到大都沒這個待遇,培養的過程中把「孝」這個美德也被康熙進一步培養起來了。
其實弘歷這樣做沒什麼不對的,作為一個皇帝公私分明,這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不然干點啥事兒,還被後宮左右,這天下還怎麼治理。
J. 有人說嘉慶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為何乾隆還是選嘉慶為接班人
這得看嘉慶和哪個哥哥比,畢竟乾隆兒子很多。不過乾隆雖然生兒子挺多,生了十七個兒子,但是這其中夭折還有不少,再加上乾隆待機時間太長,活了89歲,熬死了不少兒子,外加還有過繼出去的兒子,所以真正到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儲的時候有資格做繼承人選的只剩下五個兒子。
下面就說說乾隆從繼位到晚年去世,都想讓誰當過繼承人,在對比分析一下這些繼承人中嘉慶的能力。
可是要把清朝的衰敗算在嘉慶的頭上也有點過了,其實清朝之衰亡主要在於封建制度衰亡和封建保守頑固派的衰亡。
畢竟皇帝不是說革新就能革新,即使如日本明治天皇的革新變法也是建立在暴力流血之上。所以清朝之衰敗是敗在制度和權力階層,除非乾隆的後繼之君是一位非常具備革新意識和膽略的人,既要有革新意識,也要敢動用武力排除一切阻撓,很明顯從歷史上看永瑆和顒琰的性格和膽識都不具備這些要求,包括連乾隆在內都不具備,所以乾隆晚年錯過了與世界交流和革新清朝制度的機會。
也許乾隆抓住這次機會,嘉慶繼續按照他的思路下去沒准清朝會走向強盛,可惜歷史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