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學佛遭受了太多不理解、不支持,這到底是為什麼
十二因緣:
過去二因:
1. 無明-無明為過去煩惱的總稱,它的體是痴,以迷暗為性,由此無明妄動,眾生就輪轉世間,故為生死之本。
2. 行-行是造作為義,即依過去的無明煩惱,發動身語意的三業,而造成罪福,不動諸業,名之曰行。
現在五果:
1. 識-識為初入胎識,即由過去惑業動力,使感異熟報體的阿賴耶識,遇緣托胎,以完成現實之生命體。
2. 名色-名色為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質,即組織有情的要素,胎相初成,六處未圓,故稱名色。
3. 六入-六入為六根完具位,示名發毛爪齒位,謂於胎中,由名色漸次增廣,因此諸根具足,故名六入。
4. 觸-觸是覺觸,為認識之開始,謂出胎後與境相觸,生起認識,然因未能識別境界苦樂,故名為觸。
5. 受-受為領納,即情緒作用,謂於觸對境界時,而於違順中庸境上,生起苦樂愛舍之感覺,名之為受。
現在三因:
1. 愛-愛以染著為義,由受而來,即於相續之三有自體所取之三有境界,於樂愛合,於苦愛離,名愛。
2. 取-取是馳取追求,由愛而來,即由種種之執取,於是三業繁興,而集成未來身心之苦,因名為取。
3. 有-有是存在之義,謂由愛著馳取之不已,發為縱我役物之行,而構成潛在業力,感後有報,名有。
未來二果:
1. 生-生是未來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潛在業力,而於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來之新生命,名生。
2. 老死-老死為身心演變的必然結果,未來之世,既然受生,則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而與之俱來。
由無明而起行,由行而有識,由識而展開名色,由名色而生六入,由六入而感觸,由感觸而有受,有受而生愛,有愛而執取,有取而造業,由於業而有生,有生即有老死,一切眾生所以輪迴流轉的生生滅滅,都是這樣。
已經成就正覺的佛陀,從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起來,他認為一切眾生要解脫這個世間上生老病死的苦痛,唯有修學八種正道,了解這世間的實相是『正見』,分別視察這實相是『正思維』,不敢妄語惡口兩舌是『正語』,不行殺生偷盜邪行是『正業』,過著合理的經濟生活是『正命』,努力精勤的修學正道是『正精進』,正心誠意使精神集中的是『正念』,積聚思索修養的深行是『正定』,這是修學佛陀之法的人應修行的八種正道,心裡是坦坦白白的,行為是正正當當的,斷除『我』與『我所有』的執著,把從無明生出的薪火滅去,這才能進入真實的解脫,這才是究竟的第一義。
B. 國學經典中關於孝順父母,感恩的語句
百孝經
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
為人須當孝父母孝順父母如敬天
孝子能把父母孝下輩孝兒照樣還
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選賢臣舉考廉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
孝親不教親生所愛親敬親孝乃全
可惜人多不知孝怎知孝能感動天
福祿皆因孝字得天將孝子另眼觀
孝子貧窮終能好不孝雖富難平安
諸事不順因不孝回心腹孝天理還
孝貴心誠無它妙孝字不分女共男
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
翁婆身上能盡孝雙落孝來又落賢
和睦史弟就為孝這孝叫做順氣丸
和睦妯娌就是孝這孝家中大小歡
男有百行首重孝孝字本是百行原
女得淑名先學孝三從四德孝為先
孝字傳家孝是寶孝字站高孝路寬
能孝何在貧和富量力盡心孝不難
富孝鼎烹能致富貧孝菽水可承歡
貧孝孝中有樂趣富孝孝中有吉緣
富孝瑞氣滿潭府貧孝祥光透清天
孝從難處見真孝孝心不容一時寬
趕緊孝來孝孝孝親由我孝壽由天
親在當孝不和孝親歿知孝孝難全
生前盡孝親心悅死後盡孝予心酸
為人能把祖先孝這孝能使子孫賢
賢孝子孫錢難買著孝買來不用錢
孝字正心心能正孝字修身身能端
孝字齊家家能好孝字治國國能安
天下兒孫盡學孝一孝就是太平年
戒淫戒賭都是孝孝子成材親心歡
戒殺放生都是孝能積親壽孝通天
惜谷惜字都是孝能積親福孝非凡
真心為善是真孝萬善都在孝里邊
孝子在世聲價重孝子去世萬古傳
此篇句句不離孝離孝人倫難周全
念得十遍千個孝消災免難百孝篇
C. 弟子規 前三章的內容
前三章的內容:
1、入則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2、出則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3、謹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
譯文:
1、入則孝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
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
所以,居住的地方盡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私藏。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
所以,應該盡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污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父母對我們態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對我們態度不好,批評我們,埋怨我們,或者惡聲惡氣,厭惡我們,憎恨我們,打罵我們,甚至動刀動槍殺害我們,還能對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難能可貴。
如果自己認為父母有過錯,應該努力勸導父母改過向善,以免父母鑄成更大的錯誤,使父母陷於不義的境地;不過要注意方法,勸導時應該和顏悅色、態度誠懇,說話的時候應該語氣輕柔。如果自己勸解的時候,父母聽不進去,不要強勸,應該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規勸。
別跟父母頂撞,徒惹父母生氣,還達不到規勸的效果;如果父母不聽勸,又哭又鬧,就暫時順從父母;如果把父母勸惱,生氣責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當面埋怨。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嘗葯的冷熱和安全;應該盡力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床前。
父母去世之後,守孝三年,經常追思、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辦理父母的喪事要合乎禮節,不可鋪張浪費;祭奠父母要誠心誠意;對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樣恭敬。
2、出則弟
兄長要友愛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長;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輕財重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上包容忍讓,忿怒自然消失。不論飲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長輩呼喚別人,應該立即代為傳喚和轉告。
如果那個人不在,或者找不到那個人,應該及時告知長輩。稱呼尊者長輩,不應該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長輩面前,應該謙虛有禮,見到尊者長輩有所不能,幫助可以,但不應該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顯示自己比尊者長輩強。
路上遇見長輩,應恭敬問好行禮;如果長輩沒有說話,應退後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如果遇見長輩時,自己是騎馬或乘車,應下馬或下車問候;等待長者離開百步之遠,方可續行。長輩站著的時候,晚輩不應該坐著。具體是長輩坐下前,晚輩不應該先坐。
大家都坐著的時候,長輩站起來時,晚輩也應該站起來;大家都坐著的時候,又一個長輩進來了,晚輩也應該立即站起來,以示尊敬。長輩坐定以後,晚輩應該等長輩示意自己坐下時,才可以坐。在尊長跟前與尊長說話,或者在尊長跟前與別人說話。
應該低聲細氣,不應該咋咋呼呼;但聲音太低,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尊長聽不清楚,也不合適。到尊長面前,應快步向前;退回去時,稍慢一些才合禮節;長輩問話時,應該站起來回答,而且應該注視聆聽,不應該東張西望。
對待父輩祖輩,如養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長輩,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兄輩,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長,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同胞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3、謹
早上應該早起,晚上不應該過早睡;因為人生易老,所以應該珍惜時光。早晨起床,務必洗臉梳妝、刷牙漱口;大小便回來,應該洗手。穿戴儀容整潔,扣好衣服紐扣;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系緊。放置衣服時,應該固定位置;衣物不要亂放亂扔,以免使家中臟亂差。
服裝穿著重在整潔,不在多麼華麗;一方面應該考慮自己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應該根據家庭實力量力而行。對待飲食,不要挑挑揀揀,嫌這嫌那;飲食吃飽吃好就行,不要過分追求美食,三餐只需吃個八分飽即可,避免過量,危害健康。
少年未成,不可飲酒;酒醉之態,最為醜陋。走路步伐從容穩重,站立要端正;上門拜訪他人時,拱手鞠躬,真誠恭敬。不要踩在門檻上,站立不要歪斜,不要依靠在牆上;坐的時候不可以伸出兩腿,腿不可亂抖動。進出房間揭簾子、開關門的時候,應該動作輕緩。
不要故意發出聲響;拐彎的時候,應該繞大點圈,不要直楞楞的貼著牆角或者直角拐,這樣就不會撞到物品的稜角,以致受傷,也不會因為有人在拐角處突然出現而撞在一起。拿空器具的時候,應該像拿著裡面裝滿東西的器具一樣,端端正正,不要甩來甩去,不然會顯得很輕浮。
進入無人的房間,也應該像進入有人的房間一樣,不可以隨便。做事的時候,即使再緊迫,也不要慌慌張張,因為忙中容易出錯;不要畏懼困難,也不要草率行事。打鬥、賭博、色情等不良場所,絕對不要接近;對邪僻怪事,不要好奇過問。
將要入門之前,應先問:「有人在嗎?」進入客廳之前,應先提高聲音,讓屋裡的人知道有人來了。屋裡的人問:「是誰呀?」,應該回答名字;若回答:「是我」,讓人無法分辨是誰。想用別人的物品,應該明明白白向人請求、以徵得同意。
如果沒有詢問主人意願,或者問了卻沒有徵得主人同意,而擅自取用,那就是偷竊行為。借人物品,應該及時歸還;以後若有急用,再借不難。
(3)國學中孝順應該怎麼做擴展閱讀:
相關典故:
1、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從前,楚國有個叫孟宗的孝子,對母親照顧得十分周到。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麼也不想吃,孟宗很著急地問:「娘,你想吃什麼?」孟母說:「我只想喝一碗新鮮的筍湯。」孟宗聽完,馬上跑到屋後的竹園,四處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筍。
可是在冬天,哪裡有竹筍呢?孟宗急得大哭起來。他的眼淚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淚融化了雪,地上長出了嫩綠的筍。他趕緊把挖出來,回家做了一碗筍湯,孟母喝了湯,病就全好了。
2、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東漢時期,有個叫黃香的孩子,母親去世後他和父親相依為命。黃香雖然很小,但卻知道孝敬父親。夏天,酷暑難耐,為了使父親晚上能很快入睡,黃香每晚都先把涼席扇涼。
再請父親去睡;冬天,天寒地凍,黃香每天先鑽到父親冰涼的床上,用身體溫熱被子後,再扶父親上床。黃香小小的年紀,就有這樣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學上有所成就,後來,他當上了以孝聞名的好官。
3、董遇巧用三餘
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閑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人們很佩服他。名聲也越來越大。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並問他是如何學習的。董遇告訴他們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
學習要利用三餘,也就是三種空餘時間:冬天是一年之餘,晚上是一天之餘,雨天是平日之餘。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4、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郯國國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紀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聽說鹿乳可以治好雙親的眼疾,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想盡辦法混入鹿群之中,終於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帶回家讓父母喝了。
在取得鹿乳的過程中,有一次,一個獵人誤認披著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被他的孝心感動,護送郯子出山,並且將這件事告訴了大家。從此國君鹿乳奉親的孝順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話流傳至今。
原文解:家裡有好吃的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滿足,更應該考慮到長輩。水果或菜餚也都要和長輩一起分享,不能吃「獨食」。(推而廣之:親所惡謹為去)父母親不喜歡的東西,或者我們自身而不好的習慣,都要把它去除掉。
5、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 柔吾聲
春秋時,有個叫孫元覺的孩子,十分孝順長輩,可他的父親對祖父極不孝順。有一天,父親要把病弱的祖父扔到深山裡去。孫覺元哭著跪倒在父親面前,懇求他不要這樣做。可是父親卻哄騙他:「爺爺年老了,年老不死會變成妖怪的。」
來到了山裡,父親把爺爺放下就要離開。孫元覺一聲不吭地背起抬爺爺的竹筐,父親不明白他的意思,孫元覺說:「等到你老了,就能用上它了。」父親一聽,大吃一驚,最終改變了主意,又把爺爺接回了家。
D. 怎麼理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意思是做人要踏實,腳踏實地。這樣子才會有成就。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編寫的《論語·學而篇》。
原文如下:「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白話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4)國學中孝順應該怎麼做擴展閱讀
孔子的祖先本來是宋國的貴族,後因避宮廷禍亂而遷居魯國。孔子的父親是一名武士,雖躋身於貴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歲時,父親便死去了,他跟著母親過著貧困的生活。孔子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倉庫)、「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類的小官,但他卻把任何事情都辦得很好。
魯定公時,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與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並列),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史記。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頂峰。由於與當時主宰魯國政權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政治觀點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先後到了衛、宋、陳、蔡、楚等國,都沒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魯國一心一意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資料,曾整理刪定《詩經》、《尚書》等,並根據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使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講學,學生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E. 搜集有關「孝順」的國學知識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兄弟爭孝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僕,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後,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並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後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後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餚,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F. 我家的墳地埋葬在別人家的田地里,別人家的土地買掉了,做廠地用,請問我家的墳墓補償
怎樣看墓地風水?選墓地如何看風水?風水大師郭福星認為墓地風水和陽宅風水有很大的不同,它更傾向於「穴位」的定位,達到長效的風水旺位效果,以期陰澤和庇佑後代孝順子孫的前程和富貴。墓地風水頗多講究,不能僅僅立個碑就算讓先人入土為安了。其實陰宅墓地風水布局的好,對後代子孫的陰澤和庇護是長久的。也許後人子孫能經善謀,但是脫離了先人的陰佑護庇好景是難長久的。而公墓風水和鄉野土墳風水有所不同,公墓主要是價格昂貴,面積有限,能布局的風水格局相應有限,但是根據先人命理定位的旺位線位決定是否有長效陰澤和庇佑後人孝順子孫的功力,否則效果相反。墓地風水即是祖先葬地的地理形式,好的墓地風水可發旺後代子孫。可為後代子孫帶來平安和富貴。往生者的地位並不因過世而消失,反而更加重要。祖先崇拜是中國倫理道德重要的一環,墓地風水不但具有喪葬的實用效果,更關乎子孫的福祉。天地遼闊,到處有山有水,到底應在何處立墳安葬呢?陰宅山水主要講究擇地安葬之道。《葬經》說:(葬都,乘生氣也),意思是說立墳安葬,應該是在有生氣凝聚的土地上;但是土地中流動的生氣無形無象,究竟如何才能找出其凝聚之處呢?龍真,穴的,砂環,水抱。四個准則是推定土地生氣凝聚之處的標准。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天下山水雖然處處不同,但只要憑著這四個准則來追,是可以找到生氣凝聚的山脈。土中生氣雖無形象可尋,但是諸內必形於外,故此從山脈蜿蜒起伏的形態,可以推知內中是否有生氣流動的。龍真穴便真,龍假穴便假,龍為穴的根本,故此必須循著生氣流動的山脈才能找到生氣凝的吉穴。可以這樣說,龍是因,而穴是果,尋龍是為了占穴,而點穴必須尋龍。 穴的,是指找出生氣凝聚的結穴正確所在生氣流動的山脈,並不一定結出生氣凝聚的吉穴的,因為山脈結穴之處的形勢各有不同,有些是砂環水抱,關系周密,使生氣凝聚不散,結出吉穴,但有些卻是砂飛水走,毫無關系,使生氣散遺,自然不會結吉穴。 因此,若要判斷結穴之處是否適宜安葬。必須要看穴地附近的砂水,看看到底是人砂環水抱,還是砂飛水走。 砂環。砂,是指穴地附近的山,穴地的前面及左右兩旁有山環抱,可凝聚在該處的生氣不致被風吹散,經曰:氣,乘風則散。故此穴地必須藏風不受大風吹刮。而砂環正是藏風的首要條件。 水抱。水,是指穴地附近的溪澗,河流甚至海洋,穴地前面若曲水流過,或是有水聚之處,可使地凝聚的生氣不會外散,經曰:氣,乘風則散,界為則止。意思是說生氣遇水即結集不產,故此穴前有水環抱是聚氣首要條件。風水學重視砂環水抱,因為水抱可使穴地的生氣凝聚結集,而砂環則可使穴地凝聚的生氣至被風吹散,兩者將為吉穴的條件,故此《葬經》說: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總括來說,風水大師郭福星認為找尋吉穴的程序,是首先入山尋龍,在蜿蜒起伏的眾多山嶺中。探索得生氣充盈的山脈。然後循著這山脈地走勢。找尋其止息之處,因為山脈止息之處。往往便是生氣凝聚的結穴所在。 但找到山脈止息處。要看看附近的砂水的形勢,倘若是砂環水抱。即表示該處附近有生氣聚凝的吉穴。但倘若是砂飛水走。即表示該處的生氣無法凝聚結集,所以必不會有吉穴藏在其中的。找到生氣凝聚的落脈之處後,仍要用羅經來決定墓穴的正確所在的,這就是點穴的功夫,所謂差之毫釐,繆以千里,故點穴不可不慎,否則很可能前功盡廢。能在廣闊的山野中得真穴,這猶如射箭能一矢中的一樣難能可貴。所以穴的可說是畫龍點晴,整個過程的成敗得失全系於此。福星國學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