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孝順的小故事
1、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2、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3、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
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4、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
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5、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
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6、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
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② 孝子董永的故事
較早的記載出自《搜神記》:
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版鹿車載自隨。父權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主人知其賢,與錢一萬,遣之。永行三年喪畢,欲還主人,供其奴職。道逢一婦人曰:「願為子妻。」遂與之俱。主人謂永曰:「以錢與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喪收藏。永雖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報厚德。」主曰:「婦人何能?」永曰:「能織。」主曰:「必爾者,但令君婦為我織嫌百匹。」於是永妻為主人家織,十日而畢。女出門,謂永日:「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耳。」語畢,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③ 十二生肖裡面最孝順的動物是那一個
十二生肖中誰最孝順
④ 《水滸傳》當中李逵是出了名的孝子,那麼事實上他真的孝順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這么說:李逵可能是個孝子,但不是個聰明人。
我們都知道,李逵帶老母上山所謂享福的過程中,遭遇了老虎,老母被老虎殘忍的吞食。李逵悲憤之餘揮拳硬生生打死了老虎,是《水滸傳》第二個打虎人。
話說回來,真是老母的溺愛,造成了李逵易怒暴躁做事不考慮後果的性格,也最終造成了老母被老虎咬去。
由此看來,李逵也許本心是好的,也絕非不孝順之輩,但實際上造成了壞的結果。
⑤ 瀏陽各鄉鎮的名稱來歷
以下信息來自網路,但是作為瀏陽人可以明白跟你說,這裡面涉及故事的方面,全部都是偽造的,是穿鑿附會的,是編造的,比如【荷花】。
【淮川】淮川前身即瀏陽城關鎮。沿用古名「淮川鎮」為淮川街道辦事處,因域內有淮川河而名。
【集里】因集里橋得名。集里橋原名七里橋,因離瀏陽城區七里路而得名,後諧音為集里橋。
【荷花】相傳,很久以前,南市街南郊住著一個草葯郎中,名叫楊孝,對母親十分孝順。一次出診,因搶救病人兩天兩夜,等治好病人,買一根他娘很害歡吃的蓮藕回到家,他的娘已死在床上,鄉鄰幫他將娘安埋歸山後,楊孝肩背三尺蓮藕,跳進南市街街口清水塘里。鄉親們撈了他很多天一直沒撈到,六月初六那天,塘中長出一朵鮮艷的荷花。鄉鄰為懷念他,將這塊地方取名為「荷花」,將這口塘取名為「藕塘」。這口塘里生長的藕,比一般藕中間多一隻眼,這隻眼人們稱為孝敬父母的「孝心眼」。
【關口】關口境內有一條泉塘河,流經水口山和高長尖之間,其地狹窄,有如險關隘口,因此取名關口。
【溪江】溪江因境內有一溪水,發源於棉花、道源山麓,名叫溪江,於炭棚流入大溪河。溪江因此得其名。
【古港】古港是因為原為瀏陽重要港口之一,因歷史悠久,故名古港。
【高坪】高坪集鎮原在江邊埠,距今龍泉井約1里。明末時因山洪暴發,全部沖毀。後來遷於現址。因此地高闊平坦,便取名高坪。高坪集鎮為楊潭、石灣、船倉、高坪四地的經濟中心。原來這四個地方各為鄉的行政單位。現在合並為高坪鎮。
【三口】三口又名三口塅,因地處大塅,四周環山,地勢北高南低,發源於北面高山的寶蓋河、嚴坑河、小湘河流入塅中,匯合於南面的石泉,然後流入大溪河。「三口塅」就是以三道河口而得名。三口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蘇區,二萬多人口中,先後有354位烈士為革命獻身。革命志士,一代名將饒子健、劉子奇、孔誠均誕生於此。
【沿溪】沿溪的地名來源於沿溪橋。沿溪橋始建於宋代,明清均有修葺,由原來的九拱改為七拱。原有橋碑,碑石上刻有「一輪明月,沿江千古照;九曲拱橋,溪水四時通。」橋名取對聯中的「沿」和「溪」命名。
【官渡】元朝初年,官渡曾為瀏陽縣治,名曰:「居仁鎮」,後名:「居陵鎮」。相傳元代有一騎馬官吏,到此呼渡過河,因船夫行動遲緩,官吏一氣之下,策馬過河,故改名「馬渡」。明代後改名「官渡」,並一直沿用至今。
【永和】相傳永和原名奔埠市,或者般步市。宋末元初時,經歷災荒、瘟疫、兵燹,已無人煙。後來歐、柳、唐、卜四姓由長沙遷此,插草為標,將地名改為永和市,取永遠和好之意,沿用至今。
【七寶山】七寶山鄉位於瀏陽市東部,因歷史上盛產鉛、鐵、硼砂、青礬、膽礬、土磺、鹼石等「七寶」而得名。
【達滸】達滸地名的來歷是這樣傳下來的。相傳在元朝以前,這里沿河兩岸住著不少人家,世代以農業為主,有的兼營商業。河中有一踏水橋,溝通兩岸。有時河水上漲,需踏水而過。後來,人們希望此地興旺發達,加之大家都瀕臨水邊(水邊,滸的意思)而居,因此命名為「達滸」,沿用至今。
【大圍山】大圍山屹立於湘贛邊界,周圍300里。山的主峰七星嶺為瀏陽最高峰。根據清嘉慶一統志記載:大圍山「崗巒圍繞,盤踞三縣,因名大圍」。大圍山鎮因山而命名。中國革命史、毛澤東軍事生涯,在大圍山寫下了濃墨重彩一筆。秋收起義到家市會師,經歷了白沙大捷、東門失利、上坪轉兵的三部曲都在大圍山。
【張坊】張坊古稱洞溪市。明洪武年初,一支張姓移民自江西修水遷徙至此,繁衍生息,成為望族。至明永戊子年(1408),族中有叔、侄二人同登鄉榜,特建青雲坊以示表彰,就有張家坊之稱。
【小河】因位於大圍山東,七星嶺下,是小溪河的中段,故稱「小河」。
【澄潭江】澄潭江因境內澄潭江集鎮居南川河畔有一深潭,河水澄澈,故名澄潭江。另外有一說法是:南川河,上從沿潭灣起,下至大瑤伍家洲潭,在澄潭江境內長35華里,共有28座潭,因潭多而得名冗潭江,河水長年澄清見底,清朝末年演變為澄潭江。1995年撤區並鄉後,由原澄潭江、大聖、山下三個鄉鎮合並而成。
【中和】中和的雲居山下,山谷內有一座雄偉的石拱橋,橋建好後,當時以儒家中庸之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意而取名中和橋,以象徵和衷共濟,萬物欣榮。中和地名因此沿用橋名而來。
【文家市】相傳明末清初,文姓聚居於此,開設店鋪,逐步形成圩場集市,文家市由此得名。1995年撤區並鄉,原文家市區的文家市鄉和岩前鄉,合並為現在的文家市鎮。
【大瑤】明清時期,大瑤地區制陶業發達,陶窯林立,以生產水缸類陶器聞名,因得名「大窯」,後因「窯」與「瑤」同音,「瑤」的意思有「美玉,喻美好,珍貴,光明潔白」,到清雍正年間正式雅化為「大瑤」。
【楊花】
【金剛】因境內有千年古剎――唐石霜寺,寺內塑金剛神像而得名。
【葛家】
【太平橋】相傳清朝時,當地有一名叫鄧朝海之人,自費重修石橋一座於門前小河上,因渴望太平,故將此橋取名為太平橋,太平橋因此而得名。
【棖沖】棖沖集鎮位於楊家、東灣兩山沖之口,原來盛產橙子,這里叫「橙沖」。因古 「棖」 字與「橙」字同音同義,所以又名為棖沖。
【鎮頭】相傳明末時候,現在的鎮頭市是鄭姓集居,叫鄭家灣。後來,鄭姓在此開設店鋪,改名為鄭家市。隨著地方人口增多,其他姓氏逐漸遷入,市場繁華。但鄭姓依仗土著,不許外姓在此經營。到了清代,一縣令來到鄭家灣察訪,群眾控告鄭氏的霸行。縣令裁決:不能一姓壟斷市場,責令地名改為鎮頭市。雖然諧音「鄭」,但意義不同了。二百多年來,逐漸形成了集市。鎮頭地名沿用下來。
【普跡】普跡鎮位於瀏陽市西部,境內原有萬壽宮,廟內祀「靈感普濟之神」許遜,故名普濟市,後因諧音演變為普跡市。普跡鎮於1993年批准建鎮,與原金江鄉合並為普跡鎮。
【官橋】官橋之名源於鎮內的一座叫「官橋」的橋名。官橋是清代張淑修初建,其子諦先重修,因望陞官而取名。地名隨橋名而定。
【柏加】自元人屠戮漢人以後,原來的柏加只有八家老土百姓,八姓故名八家莊,經發展繁衍,約有百家之眾,乃名百家莊。又街東有處名花園里,柏樹尤多,蔚然成林,遂俗稱為柏嘉山。
【洞陽】洞陽在撈刀河中游南岸。在九溪洞出口處有一集鎮,鎮上居民多姓歐陽,因此取名「洞陽市」。洞陽地名也由此而來。洞陽山與南嶽衡山一樣高。洞陽是一個「別有洞天」的地方。很多人稱這里是世外桃源,但這個比喻還稍稍有些低估了,這可是道家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四洞天。相傳被隋煬帝敕封為道教法門聖地,洞陽山被封為全國第24洞天。唐朝一代道教宗師司馬承禎在其著作《天地宮府圖》中即提到三十六洞天,關於洞陽山的描述是:「第二十四洞陽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劉真人治之。」而在後世對洞陽山具體地理位置的描述中,一般會加上「今湖南瀏陽縣西北」。
【永安】永安市以前叫潦滸市。好多年以前,有個去長沙赴任的楊知府途經古潦滸市時,停下用餐。餐畢,他向當地人打聽這地方叫什麼地名。當地人回答:這里是潦滸市。楊知府一聽,心中一驚:當地人說的是:潦滸市,可他聽到的是:老虎市。前任知府姓朱,任期沒滿就下了,現在我姓楊。這老虎市就在長沙城門外,虎吃豬;現在我姓楊——虎同樣是要吃羊的,太不吉利。匆匆上路進長沙赴任,上任的第一件事,仍惦著那潦滸市的地名問題。為了吉利,他就以知府的名義下令:以後任何人不得叫該地為潦滸市,而改叫永安市:以取永遠平安之意。從此,永安市就一直沿用至今。
【北盛】北盛自古有「北盛倉」之美稱。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初期,即十七世紀六十年代,瀏陽縣政府在瀏陽東南西北四鄉各建一個糧倉,分別命名為東豐、南盈、西滿、北盛,取五穀豐登、糧食滿倉的意思。自此,北盛倉作為地名沿用至今已經300多年了。
【沙市】沙市因駐地沙市街命名。歷史上的沙市街,周圍多砂石,古縣志上記載原名為「砂石街」。後來因當地土話「砂石」與「沙市」諧音,逐漸演變為沙市,沿用至今。歷為行政駐地。
【淳口】淳口原來叫龍口、神口。龍口、神口、淳口的演變都與域內的主幹河相關。河水從瓶頸似的鰲江口注入撈刀河。其地形貌似龍的口腔,叫龍口。周圍的平原叫龍口塅。東部為上龍口,西部為下龍口。河被命名為龍河。古時,龍河屢屢發生洪澇乾涸,偶然求得風調雨順,人們認為是龍河顯靈,是一條神龍。於是人們就將龍改為神,稱神口。解放後,大力興修水利,神河水澆灌著肥沃的田野,從此旱澇保收,水旱無憂。人們根據「淳」字有「澆灌」的意思,又有清秀的含義,希望清秀的神河長期澆灌田野。慢慢地在口頭上將地名「神口」改為「淳口」了。
【蕉溪】因蕉溪嶺得名。
【龍伏】龍伏原叫「靈官市」,即「龍伏市」,主要是北鄉土話「龍」為「靈」而形成的口語。在現在的龍伏鎮駐地的東南面有一山,好像是龍伏在地上,「龍骨」上集居著較多的人家,所以稱為「龍伏市」。
【社港】社港在清朝、民國時期叫「蓮溪」。沿用到1950年4月,後用21區代替;1954年7月,區名由數字名改為駐地名,第21區的駐地在社港市,遂改為「社港區」。「社港」這個名稱才沿用為現在的行政名稱。「社港市」這個名稱,包含三個意思。一是詞典考:社,古代是上神和祭祀土神的地方,古代社港一地上神和祭祀土神就在社港市這個地方;二是古代此地建有港口。三是這個時候社港商貿繁榮、居住人口密集,已經成為集鎮鬧市,因此全名為「社港市」。
⑥ 壺鎮鎮的歷史沿革
壺鎮鎮位於縉雲縣東北,距縣城公里,坐落在括蒼山西北麓的好溪沖積盆地上。馬鞍障其前,石龍繞其後,括蒼綿延環抱,平畈阡陌縱橫、村莊星羅棋布,工廠商鋪林立。
好溪流碧,似一條飄逸的玉帶,穿鎮南去。壺鎮地處「三府(古代的處州、婺州、台州三府,即今麗水、金華、台州三市)四縣(縉雲、永康、磐安、仙居)」交會的腹地,東通仙居、西連永康、南接縣城的蒼嶺古驛道在此設有驛鋪,金(華)台(州)和(雲)磐(安)公路於此相交,縉(雲)椒(江)高速公路設有壺鎮出
口,南距金溫鐵路和金麗溫高速公路俱僅20公里。壺鎮自古發達、繁華,是浙中南重要的商貿集散中心。
現有鎮域面積228平方公里,其中集鎮面積4.5平方公里,轄55個行政村,8個居委會,戶籍人口8.3萬,常住人口達到10.5萬。
200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50.23億元,工業經濟總量佔全縣三分之一強,財政收入1.55億元〔注1〕. 2009年實現工業產值75.5億元,財政收入2.3億元,2010年全鎮實現工業產值92.34億元,財政總收入3.0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7356元。
自2010年底被列入全省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鎮以來,在各項政策、措施的推動下,壺鎮經濟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11年,全鎮累計完成工業產值117億元,同比增長28%;完成財政收入4.71億,增長54%;GDP總量32億元,同比增長28%。小城市培育展現了壺鎮十分美好的發展前景!
超億元企業26家,擁有國家級專利示範企業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有中國馳名商標4個,省著名商標7個,浙江名牌產品4隻,已經形成縫紉機、帶鋸床、工刃具、建材金屬、炊具等塊狀產業集群,是「全國重要的家用和工業特種縫紉機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帶鋸床生產基地」、「浙江省機床工具品牌商標基地」,其中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被列入全省21個塊狀產業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範區試點。
壺鎮鎮先後榮獲過「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省綜合經濟實力百強鎮」等2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榮譽稱號,是全國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國家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浙江省首批省級中心鎮。2010年12月,壺鎮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試點鎮,是縉雲縣也是麗水市唯一一個入選的重點鎮。 北宋《元豐九域志》〔注2〕載:「上(指上縣)縉雲,州(指處州)東北一百一十里,五鄉(萬安、景福、官政、仙都、美化),胡陳—鎮。」這「胡陳」—鎮就是指今天的壺鎮鎮。當時,處州府管轄六個縣(麗水、龍泉、松陽、遂昌、縉雲、青田),「鎮」的建制只有縉雲的「胡陳」和麗水縣的「九龍」兩個(古代府、縣的駐地,分「坊」不稱「鎮」)。相鄰的婺州府轄七縣,其中也僅有金華縣設「孝順—鎮」。
因此,自古稱「胡陳」、「九龍」、「孝順」為浙中南三大古鎮。以上資料一是可以說明唐宋時期能定為「鎮」建制的為數確實較少;二是不難想像,在古代,一個地方要孕育成一個集鎮,必定要有一個很長時間的艱難發展;三是它足以無可辯駁的證明,壺鎮自古就是發達、繁華的古鎮、重鎮。作為千年古鎮,壺鎮積淀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唐朝就有集市。這里有千年栝蒼古道,有始建於吳越國時期的九松寺,宋代的惠明寺、美化書院,有明朝的阮公點將台、尚書坊,清代的崇正書院碑等古建築,昭示壺鎮往日的輝煌。 壺鎮古鎮為何始稱「胡陳」呢?村以聚居姓氏為名,自古以來,比較普遍。縉雲縣以聚居姓氏名村的就有134條,佔全縣村莊數的十分之一。相傳「胡陳」鎮名,也因當時「胡」、「陳」兩大氏族居此而名,這應說是可信的。地名歷經變更後的壺鎮一帶,至今還有「胡宅口」(既有「宅口」,理應還有更大的「胡宅」),「湖(胡)川」、「塘宅陳」等村名,這也從一個側面可以說明著這個問題。
但現有關於「胡陳」鎮名具體來歷的闡述,是應該匡正的。
在本地資料中,關於「胡陳」鎮名的來歷,最早的當是康熙二十三年的《縉雲縣志》,其中「流寓」一節載:「胡森,字雲林,蘇州人,任武節大夫、東南第一正將。從高宗南渡,遷居縉雲之美化鄉(即今日壺鎮鎮、雁嶺鄉、白竹鄉和磐安縣冷水鎮、仁川鎮、雙峰鄉等地域),是時有陳氏同遷,為邑著姓,因名其地曰『胡陳』。」單從這段話去看,「胡陳」之鎮名來源已一目瞭然,但如果與其它資料對照考證,則謬誤立見。「高宗南渡」,是南宋建炎三年,即1129年。而《元豐九域志》出版於北宗元豐三年,即1080年。
所以道光二十九年(1849)版《縉雲縣志》「辨誤」一節中就曾指出「……考王存《元豐九域志》,處州縉雲縣有五鄉胡陳—鎮。據此知,『胡陳』名鎮,北宋已然,並非胡森流寓之後始有此鎮名也。」對於胡森,史書無記,《縉雲姓氏志》載:「胡森(958~1030),字公恩,仕武節大夫,因返永嘉祭祖,途經縉雲黃碧,聞馮公嶺老虎傷人,夫人陳氏驚駭,遂寓居黃碧東山,是為東山胡氏遷縉始祖。」
胡森1030年就已逝世,可見東山胡氏遷入縉雲確在《元豐九域志》出版之前,但他是「寓居黃碧東山」(古代的萬安鄉二都,今新碧碧虞一帶),而非「美化鄉」。胡森後裔後來確有遷居今壺鎮一帶的事實,可那是第四代之後的事了。另外,「胡陳」古鎮的陳氏遷入,《縉雲姓氏志》載:「宮澤古名塘宅陳……嘉佑元年(1056),(北宋仁宗朝宰相陳執中第三子)世聰攜家小行至縉雲美化鄉,聞其地有『美』字,也就定居於該鄉的坑勘頭(今壺鎮洋宅橋上)」。
前文已述,古時要稱上「鎮」的為數很少,孕育成「鎮」更需很長一個時期。從以上「胡」、「陳」兩族遷入「胡陳」古鎮的情況看,陳姓稍早,胡姓更晚。即使以陳世聰於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遷入計算,至元豐三年(1080),也僅有二十多年,不可能發達到以姓氏名其「鎮」的程度。可以認為,「胡陳」古鎮當時的「胡」、「陳」兩族遷居「胡陳」一帶,最遲在北宋之初(960)及以前,他們為壺鎮早期的繁榮作出了努力和貢獻,但其流支肯定是已離開縉雲,去新的地域發展了。
⑦ 請問「二十四孝圖」是哪二十四個孝順故事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沈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二十四孝_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二十四孝_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當,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後人有詩贊曰: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二十四孝_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游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 詩曰:
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二十四孝_單衣順母
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後母照料閔子騫。 幾年後,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後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騫用蘆花絮。 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著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麼也不對父親說。後來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里的蘆花,知道兒子受後母虐待,回家後便要休妻。 閔子騫看到後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舍,便跪求父親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子騫孝心感動後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歡樂。 有詩贊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二十四孝_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裡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後,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 有詩頌曰: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二十四孝_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載病,湯葯必先嘗。
二十四孝_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有詩頌曰: 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二十四孝_負米養親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於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有詩頌曰: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二十四孝_挨杖傷老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麼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
有詩頌曰: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後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後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後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後,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因此世人有詩頌曰:
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並齊閔子騫。
二十四孝_孝感繼母
清朝人李應麟,居雲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後,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並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癒。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
後人贊曰;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葯湯;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
二十四孝_勸姑孝祖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童養媳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閨房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後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麼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聽後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收益不淺啊!於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入房跪勸悔前非,示範兒孫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動天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幾歲時故去了,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據說很有音樂天才。他娶了一位後妻,性情粗暴、兇狠。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她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象長大後變得兇殘、蠻橫、傲慢、無理,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贊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
後人有詩贊曰: 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爭孝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僕,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後,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並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後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後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餚,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二十四孝: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⑧ 孝心故事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