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中國人都「孝順」
這是中國古代的文化長期形成的後果,無論是周朝的宗法制還是對中國文回化影響最大的儒家文化,都答提倡以孝治國,這種以血脈為根基的傳承方式,讓中國人都很講究「孝順」……至於中國多漢奸……這個不一定是中國多,你看看西方歷史也有很多著名的叛徒,如果真的是中國多漢奸,那隻能說,中國人口基數太大了,按百分比,漢奸自然多了!!!
B. 中國人真的很孝敬父母嗎
孝敬父母是孩子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這個不但是中國人,外國人也是如此,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應該如此!
C. 中國哪個地方的人最孝順
西北普遍孝敬一些,一般都是跟老人住在一起,老人,兒子兒媳,孫子,老人享受天倫之回樂,我答在內地經常看到有住在一起的兒子兒媳麻將館里拉不出來,老人忙碌家務,西北沒有這樣的,而內地有不住在一起的,老人死的腐爛發臭了,兒女還不知道的都有許多,西北就沒有這樣的事
D. 中國哪個城市的男人最孝順
中國:炎黃子孫都有孝順、孝意、大小差別、不是那個城市孝順可比。是條件、經濟反射、有多有少之分。
E. 中國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有哪些
大概要屬漢文帝劉恆了;其他的還有康熙、乾隆了。
如:劉恆的母親薄氏本是南方的吳國人,少時有一位叫許負的看相人曾說過她是大貴之命;劉恆登基為帝後,薄氏卧病三年,劉恆不顧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自侍奉母親。母親所服的湯葯,他總要親口嘗過後,冷熱相宜才放心讓母親服用。【原文: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葯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他登基的第二道聖旨:對八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賜給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賜給九十歲以上老人之物,必須由縣丞或者縣尉送達;其他由嗇夫來送達。
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偉業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康熙:《康熙起居注》中有這樣一段記述:「我皇上至德純孝,奉事太皇太後三十餘年,極四海九州島之養,盡一日三朝之禮,無一時不盡敬,無一事不竭誠。萬機稍暇,則修溫清之儀;千里時巡,恆馳絡繹之使。此皇上事太皇太後於平日,誠自古帝王之未有也。」這正是康熙孝道的真實寫照。他每日「親詣太皇太後居住的慈寧宮問起居」,「晨昏敬睹慈顏豫」。外出時也多次遣使問候。
乾隆:有一次太後(前熹貴妃)偶然提及順天府東有廢寺當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員撥款修蓋,並告誡宮監,今後有事應事先看出,不應讓太後勞神指派。乾隆在位期間三次南巡,三次東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謁東陵,獵木蘭,皆奉陪太後同行。平日與其左右不離,遇萬壽節必率王大臣行禮慶賀,六十、七十、八十慶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別是太後八十大壽,年已六十的皇帝還綵衣蹈舞,承歡膝下。
至於瞬這個故事真實性就有待考證了,雖然他沒有稱皇帝;
《二十四孝》之首「孝感動天」的故事:虞舜,上古五帝之一,性至孝。他的父親瞽叟不辨是非,繼母言語荒謬,繼母所生的弟弟驕慢成性,一家人都容不下舜,時謀陷害。他處在這種家庭之中,卻能夠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舜十幾歲時就被趕出了家門,他獨自一人來到歷山耕種,雖然自己歷盡困苦艱難,仍舊將他辛勤勞動所得的糧食和財帛接濟父母和其他貧困的人。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他到了哪裡,都善待他人,人們都願意追隨他,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瞽叟及其繼母與弟弟,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得以免禍;讓舜掘井時,卻從上面下土填井,舜掘地道走脫。事後舜毫不記恨,仍對其一如既往。帝堯選賢任能,聽說舜的孝行,後來禪位於他。舜繼位後,以德化民,他的父母弟弟也都得到感化。
F. 中國古代到現代最孝敬父母的人
1、孝敬父母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教師講一個古代兒子孝敬老母親的感人故事版:《挨杖傷老》:漢朝權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無論母親打多重,他都沒有怨言不掉眼淚。可是,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哭得很傷心。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麼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時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不如以前,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不能忍受。」
2、講一個現代兒子孝敬母親的感人故事:2004年9月底,在深圳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的田世國得知母親劉玉環患尿毒症後,偷偷跑到上海中山醫院作了血樣檢查;配型成功後,瞞著母親,毅然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她。
G. 中國人口那麼多,孝順的有幾個
24孝這不用講的
H.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有關孝敬父母的
感動中國2013十大人物陳斌強用孝心感動華夏大地:近日感動中國2013十大人物評選結果出爐。陳斌強當選了,作為感動中國2013十大人物之一的陳斌強,用瘦弱的肩膀背著母親,每周往返於30公里的山路中。
陳斌強,作為老師上課風趣幽默,互動性強,很受學生歡迎,他教的兩個班,語文成績連續多年蟬聯當地聯考第一名。
2007年,陳斌強的母親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家住縣城的陳斌強,每周都會將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摩托車30公里,帶著母親去上班,到了周五,又將母親「綁」回家中照料。一連五年(截至2012年),風雨無阻。
頒獎辭這樣說:小時候,這根布帶就是母愛,媽媽用它背著你。長大了,這布帶是兒子的深情,你用它背著媽媽。有一天,媽媽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傳承。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杜玉波這樣評價陳斌強:陳斌強自身的朴實行為給他的學生,也給整個社會上了極為生動的一課。他是一個真正有師德的好老師。
推選委員吳孟超說:陳斌強付出的孝心,不僅撫慰母親,也撫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這種中華民族樸素而真摯的人性之美可以作為社會的良葯。
陳斌強9歲時父親車禍去世,媽媽獨自撫養三個孩子長大。2007年,媽媽得了老年痴呆症,喪失了日常生活能力。為了能每天親自照顧母親,他每天用一根布條把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著電動車行駛30公里去學校上班。一連五年,風雨無阻帶著媽媽上班。
作為感動中國2013十大人物之一的陳斌強,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什麼是孝道,小時候母親馱著他,長大了他背著母親,走完一段又一段崎嶇山山路,他是當之無愧的感動中國2013十大人物。
另外還有河南的謝延信,孟佩傑等人也獲得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也很感人,符合孝心無價的專題,你可以自己搜索。
希望採納。
I. 孝敬父母應該怎麼去做中國現在有多少人能做到真正的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怎麼說呢,在平常沒發生什麼事的情況下,在外打工的人多打回個電話問候下答,逢年過節買點禮物,缺錢的情況下給點錢,只有發生了大事的時候,才能叛斷出一個人的孝心,比如發生意外事件,重病,這時候你們為之付出好多,那麼父母心中才能深深體會到你們的孝敬。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是上為父母,下為兒女,相信這個社會孝敬的人應該還是好多。
J. 中國歷史上孝敬父母的動人故事
1、卧冰求鯉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
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子路負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時候魯國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裡,奉養雙親。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可是一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暖暖,然後繼續趕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就更不在話下。
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恆,實在是不容易。
後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每年給的俸祿非常多。所吃的飯菜很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過著富足的生活。
但他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的感嘆。因為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了。他是多麼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過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經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3、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4、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5、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
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