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陽節起源於何時
重陽節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有較悠久的歷史,戰國時屈原的《楚辭·遠游》就有這樣的詩句:「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可見戰國時就有重陽的節令。相傳重陽在漢初為宮中節日,後來因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所迫害,夫人使女賈氏被逐出宮中,嫁到民間,賈氏常與人談起宮中重陽節俗,民間即知此俗。東漢時,民間流傳「恆景登高避災害」的故事,引發了重陽登高之俗。唐代,朝廷下旨定重陽為時令節,此時,重陽節應該早在民間普及了。
關於重陽之名,三國時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夏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易經》將「六」定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正好是兩個陽數重疊,所以九月初九就被叫做「重陽」。
我國各地的重陽節習俗較為統一,主要是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賞菊、吃重陽糕。但惠州還有較為重要的放紙鷂。此外,尚有掃墓之習,如光緒《惠州府志》就有「重陽拜掃墳墓亦如清明之儀」的記述。
B. 什麼是重陽節
重陽節來(又稱:老人節)源,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
C.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專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屬」。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