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陽節飲食習俗是什麼 重陽節吃什麼
【重陽節飲食習俗】
飲酒。主要是飲茱萸酒和菊花酒。茱萸,是重陽節的標志,古人常將其插於頭上,或者作為配飾戴在身上,也將其製成「茱萸酒」飲用。漢《淮南萬畢術》記載:「井上宜種茱萸,茱萸葉落水中,飲此水者,無瘟病。」可見,古人認為,茱萸具有去瘟病的功能。
所以,自唐代始,以茱萸泛酒而飲之風興起,特別是到了明清時代,此風更盛。茱萸酒的飲法有二:一是將茱萸泡入酒中,加少許鹽;二是用酒服茱萸子。唐末五代《提要錄》:「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碎末泡酒),灑門戶間避邪。亦有入鹽少許而飲之者。」又說:「男摘二九粒,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避惡。」嘉靖安徽《石埭縣志》:「飲茱萸酒,雲避不祥。」到了明代,飲茱萸酒南方更甚於北方。避不祥、避山嵐、避毒、避邪氣,是人們飲茱萸酒的主要目的。
因之,茱萸又有「辟邪翁」之稱。菊花,在重陽節,最主要的功用就是飲酒之用。《西京雜記》不僅指明重陽飲菊花酒,令長壽;還介紹了制菊花酒的方法:「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謂之菊花酒。」此後,歷代詩歌、筆記,均有對重陽飲菊花酒的記載,其主要功能是「延年益壽」。所以,菊花又有」延壽客「之稱。
食「重陽花糕」。最早記載重陽美食的是《西京雜記》,書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蓬餌」,楊雄《法言·卷一三》解釋曰:「餌,謂之糕;或謂之粢。」可見,餌、糕是同物異名。關於「餌」的材料,晉干寶認為是:「豆末屑米而蒸之以棗豆之味。」即以豆米制糕,再在豆米糕上飾以棗豆。這就是最早的「重陽花糕」。此後,歷代沿襲,同中有異。
隋唐時代,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唐代九月九日食「麻葛糕」、「五彩糕」。唐代時,九月九日朝廷還設宴招待百官,「糕」與「高」同音,寓意「步步升高」。所以,唐代以後,重陽食花糕,具有了吉祥的意義。宋代,食「糕」之俗,益盛。《歲時雜記》記載:「二社、重陽尚食糕,而重陽為盛。大率以棗為之,或加以粟,亦有用肉者,有面糕、黃米糕,或為花糕。」可知,糕的原料有用小麥粉制的面糕和用黃米面制的黃米糕兩類,糕中可以加入棗、粟、肉等。
品種增多了,內容豐富了。宋代食糕,還出了不少的花樣。例如,面糕,一般以糖面蒸成,上以豬羊肉、鴨子肉為絲簇飣,插上小彩旗,謂之「重陽糕」。又據《歲時雜記》記載:糕上置小鹿子數枚,號曰食「祿糕」。以「鹿」諧音「祿」,取吉祥之意。明清時代,食糕之俗仍盛,但南北有異。北方,多「用棗蒸面糕,謂之花糕」;「花糕」的名稱十分流行。南方,多「以粉面為之,又用面裹肉炊之」。揚州人還將糖、肉、秫面雜糅在一起,蒸之為糕等等,不一而足。
時至今日,北方重陽之日,仍以黃米面蒸糕,綴之紅棗,亦是取其「步步登高」之寓意。
Ⅱ 重陽節吃什麼,重陽節吃什麼喝什麼,重陽節吃啥
1、重陽糕
重陽節有吃重陽糕的傳統食俗,重陽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一些重陽糕,還要加入棗子、栗子為餡料。因為重陽節有登高以避災的說法,而「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糕」是非常受大家歡迎的節日食品。
2、菊花酒
重陽還要飲「菊花酒」,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古時菊花酒,是頭一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制的。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Ⅲ 重陽節吃什麼
重陽節距今有2千多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在唐代正式被定為節日,宮廷、民間同慶。重陽節有登高祈福、賞菊、插茱萸等習俗;流傳至今更增添了重陽敬老的習俗,感恩老一輩對我們的養育之恩。
重陽節,是敬老節,但是對於長輩的關心,我們不應該流於表面,而是關心在日常才更為細水長流。九九重陽節,3道傳統美食少不了,營養美味寓意好,你最愛哪道?
夥伴們,你的家鄉都有哪些重陽傳統美食和習俗呢?歡迎來評論區一起討論交流喲!
Ⅳ 重陽節習俗吃什麼
重陽要吃羊肉面。「羊」與「陽」同音,羊肉性溫,特別是冬季天冷時吃了防寒。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禦寒。
重陽發展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Ⅳ 重陽節一般要吃什麼東西啊
重陽節要吃重陽糕和重陽米果。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
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5)重陽節要干什麼吃什麼擴展閱讀
重陽節的其他習俗:
1、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
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2、登山秋遊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Ⅵ 重陽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第一,重陽要飲「菊花酒」。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將九月稱「菊月」,老百姓把菊花稱「九花」,北京將菊花當成市花之一。由於菊花斗寒的獨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為生命力的象徵。在古人那裡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認為它是「延壽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彌堅。
第二,是吃花糕。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秋高氣爽,登高辭青,品嘗花糕,賞菊吟陶淵明詩句,舉辦各種尊老敬老活動,充滿了人間親情。我國南方普遍有重陽節插茱萸驅邪的習俗,而北京則以敬老為主要內容,所以賞菊多,而插茱萸者少。
第三,是吃羊肉面。
「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禦寒。
Ⅶ 重陽節需要吃什麼做什麼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歷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 「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種傳說是:源於紀念伍子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