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呢,你的重陽節是怎麼度過的
重陽節有登高,插茱萸,賞菊,喝菊花茶等習俗。
重陽節源遠流長,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中國現在弘揚傳統節日,作為新少年,我們更應該去踐行,讓中國傳統文化流傳四海。中國是禮儀之邦,不光重陽節,在平常更應該愛護、尊敬長者。
B.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1、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2、吃蟹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重陽節有吃蟹的習俗。中秋剛過,北方的蟹正是肥碩之時。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重陽時節捕捉的蟹最為上品,長得十分矯健,脂滿膏肥,名揚天下。
3、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4、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C.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農歷九月九日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每到九九重陽這一日,各地都有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的活動。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D. 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傳統
「農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E. 重陽節有哪些節日習俗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為日與月皆逢九,又稱「重九」。
據考證,重陽節始於遠古時期,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現存關於重陽節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魏晉時,節日氣氛越來越濃,文人墨客紛紛吟詠唱和。至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經歲月盪滌,沿襲至今。
重陽節是一個吉祥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往往是全家出動。各地有各種祈福的習俗。於是,重陽節又稱茱萸節、登高節、菊花節等。唐朝詩人宋之問有詩雲:「令節三秋晚,重陽九日歡。」可見,唐代的重陽節已是非常隆重。重陽節有哪些習俗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祭天地慶豐收
農歷九月,大地金黃,萬物豐碩。人們在重陽節這一天祭拜天地和祖先,以感恩這一年大豐收。同時,也祈盼著來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人對山嶽既敬畏又充滿崇拜之情。「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流行開來。還有登高避災之說,全家人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康健平安,免受瘟疫。重陽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於是,重陽節登山「辭青」與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重陽節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這是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據說重陽糕要作九層,像一座寶塔,上面還要作兩只小羊,就是重陽(羊)的意思。有的還要插一面小紅紙旗,即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還要點蠟燭燈。這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如今各地的重陽糕仍舊各式各樣,沒有固定的製作方法。
插茱萸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朝詩人王維的這首詩婦孺皆知,每每勾起遊子的思鄉之情。詩中還包含著有關重陽節的信息──登高和插茱萸。茱萸,是有名的中葯,在大江南北廣為栽植,很有意義。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祛邪辟惡、消災解難。於是,將其系在胳膊上,或把茱萸放在香袋裡面,還有插在頭上的。
賞菊飲酒
重陽節,又稱菊花節,有賞菊的風俗。有詩雲:「從來菊花節,早已醉東籬。」農歷九月俗稱菊月,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自古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