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些孝敬父母的古文的意思!今晚就要用了!我暫時給著10分,若回答既准確,又快,我會追加50!
1.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2.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3.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4.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5.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
6.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7.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8.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9.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10.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11.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3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14.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5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出自《勸報親恩篇》。
16.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7.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8.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9.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出自(明)《增廣賢文》。
20.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香九齡,能溫席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裡,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裡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幹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里,小黃香心裡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裡,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誇獎黃香。
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現小黃香一直沒有在這里。
「香兒,香兒。」父親忙提高嗓門喊他,
「爸爸,我在這兒呢。」說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滿頭的汗,手裡還拿著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麼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
「屋裡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一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黃香說。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卻出了一身汗呀!」
以後,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後,總是拿著扇了,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一天的父親早些入睡。
9歲的小黃香就是這樣孝敬父親,人稱溫席的黃香,天下無雙。他長大以後,人們說,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愛百姓,愛自己的國家。事情正是這樣,黃香後來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負眾望,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傳。
㈡ 寫.孝順母親和父親的故事古文篇.
陸績六歲 懷橘孝母
九、懷橘遺親 後漢陸績
後漢陸績。字公紀。年六歲。至九江見袁術。
術出橘待之。績懷橘二枚。及跪拜辭墮地。術
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
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㈢ 意思是想孝順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死了的文言文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
釋義:【樹想靜靜地呆一會,可是風卻讓他不停地搖曳。當你想贍養雙親,可能他們已等不及便過世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
出處:孔子集語
原文: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道傍。孔子辟車與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游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閑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少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等待」的意思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出自《韓詩外傳》卷九,原文是「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個嘆惜是皋魚在父母死後有感而發的。
皋魚周遊列國去尋師訪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鄉侍奉父母。豈料父母相繼去世,皋魚才驚覺從此不能再盡孝道,深悔當初父母在世時未能好好侍親,現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魚以「樹欲靜而風不止」來比喻他痛失雙親的無奈。樹木不喜隨風擺動太多,否則便枝歪葉落;無奈勁風始終不肯停息,而樹木便不斷被吹得搖頭擺腦。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在,則是孝子的無奈 先字面解釋:樹希望能夠靜止的不動,但是風卻不能停止,風吹不止,樹也就無法靜止。兒子長大了,希望能夠奉養雙親,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情,但二老卻早已離世,使子女的心願無法實現,留下了終生遺憾!皋魚周遊列國去尋師訪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鄉侍奉父母。豈料父母相繼去世,皋魚才驚覺從此不能再盡孝道,深悔當初父母在世時未能好好侍親,現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魚以「樹欲靜而風不止」來比喻他痛失雙親的無奈。樹木不喜隨風擺動太多,否則便枝歪葉落;無奈勁風始終不肯停息,而樹木便不斷被吹得搖頭擺腦。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在,則是孝子的無奈 。
總體來說就是指:事情的發展往往不能隨著人的願望。也就是自己所希望的與現實有時會有很大的差距。在一些事上人們身不由己!
這句話非常出名。尤其是後一句,不知感動了多少忠臣孝子!平時多注意關心體貼一下父母吧!莫要真到父母不在的時候後悔莫及!
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游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矣。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
㈣ 關於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詩歌或文言文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
3、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李密)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5、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黃遵憲)
尊老愛幼能使家庭更加和睦
1、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經·聖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事親以敬,美過三牲。——摯虞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內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李毓秀
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陳宏謀
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周秉清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周秉清
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廬
㈤ 關於孝敬的古文 古句 名言 名句 警句 文章 等
1、《勸報親恩篇》——清代佚名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譯文: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
2、《遊子吟》——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3、《慈烏夜啼》——唐代白居易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
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譯文:慈烏失去了它的母親,哀傷的一直啞啞啼哭。早晚守著舊樹林,整年都不肯飛離。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聽到的人也忍不住淚濕衣襟。
慈烏的啼哭聲彷彿在哀訴著自己未能及時盡到反哺孝養之心。其他各種鳥類難道沒有母親,為什麼只有慈烏你特別哀怨?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4、《別老母》——清代黃景仁
原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譯文:
把帳幕撩起來,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所以要向年邁的母親道別,看到她白發蒼蒼禁不住流幹了
了眼淚。在這風雪之夜都不能孝敬與母親團聚,從而開了這凄慘的分離的柴門遠去,養子又
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5、《憶母》——清代倪瑞璿
原文:
河廣難航莫我過,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時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
譯文:
河道很寬,但船難以航行,並不是我的過錯啊,不知道您最近過的如何,是否平安。
㈥ 關於孝敬父母的詩句
1、《遊子吟》——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4、《將母》——宋代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紵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譯文:把母親帶到揚州後,就安家於臨時白麻布能遮住的地方。月圓之夜聽到杜鵑的聲音,就想起離鄉在外的兒子,雖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牽掛吧。
5、《送母回鄉》——唐代李商隱
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譯文: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所以把帷帳撩起,依依不捨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停,眼淚也流幹了。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凄慘地遠去,不禁令人興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㈦ 關於敬愛父母的古代故事(要古文)
木蘭從軍。木蘭從軍講述了木蘭代替父親去征戰的古代故事。木蘭是古時候的一名民間女子。從小練習騎馬,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親的名字也在名冊上,她的父親因年老多病而不能勝任,木蘭便女扮男裝,替父親出征。
原文: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因其父名在軍書,與同里諸少年皆次當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白話譯文:
木蘭是古時候的一名民間女子。從小練習騎馬,隨著年齡的增長技術不斷精深,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親的名字也在名冊上,和同村的許多年輕人都在此次出征中。
她的父親因年老多病而不能勝任,木蘭便女扮男裝,買了駿馬和馬鞍,替父親出征。逆黃河而上,翻越黑山,騎馬轉戰共十餘年,多次建立功勛,屢建奇功。
哈!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可以做,我看到木蘭從軍的事情後就更加相信這個道理了。
(7)孝順父母的文言文及寓意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
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㈧ 有誰知道古人孝敬父母的文言文呀
古人二十復四孝
http://www.chinaunix.net 作者:zbdl 發表於:制2003-06-30 20:02:50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K
㈨ 關於孝順的文言文或古文及解釋 (有分加喔!)
東漢陸績,字公紀。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版,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權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卧冰求鯉
原文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譯文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東漢陸績,字公紀。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到跪拜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跪著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㈩ 有誰有孝順父母的古文
《陳情表》是典型的講孝道的古文,前人說過,「讀了《陳情表》沒有不孝的,回讀了《祭十二郎答文》沒有不慈的,讀了《出師表》沒有不忠的。」 可見這三篇文章的影響力有多麼大。不過《陳情表》孝的是祖母,而不是父母,當然含義還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