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孟子有哪些尊老愛幼的名言。
1、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戰國孟子《孟子·盡心上》
釋義:認真的興辦學校教育,反復用孝悌的道理教化百姓,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著或頭頂著東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戰國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釋義:敬愛自己的長輩,進而也敬愛別人的長輩;愛撫自己的孩子,進而也愛撫別人的孩子。(這樣)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隨意轉動(要統一它就很容易了)。
3、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戰國孟子《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節》
釋義:眼中沒有父母、目無君上的人,猶如畜生豺狼。
4、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戰國孟子《孟子·萬章章句上·第四節》
釋義:孝子行孝的極點,沒有超過尊奉雙親的。
5、親親,仁也;敬長,義也。——戰國孟子《孟子·盡心上》
釋義:敬愛父母,就是仁;尊敬長輩,就是義。
6、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戰國孟子《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一節》
釋義:如果人人愛自己的親人,尊重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就會和睦安寧。
7、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戰國孟子《孟子·萬章章句上·第一節》
釋義:只有孝順父母,才可以排解憂愁。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對父母孝順,父母喜從心生,身體健康,就是我們的福。
❷ 怨慕父母是大孝孟子說的.
(一)萬章問曰:「舜往於田,號泣於旻天,何為其號泣也?」
萬章問道:「舜走到田裡,對著天訴說、哭泣,他為什麼要訴說、哭泣呢?」
孟子曰:「怨慕也。」
孟子說:「因為他(對父母)既抱怨又眷念。」
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
萬章說:「『父母喜歡自己,高興而不忘記父母;父母討厭自己,憂愁而不抱怨父母。』(按您這么說,)那麼舜是抱怨父母嗎?」
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①:『舜往於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於旻天,於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②: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為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③,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孟子說:「(以前)長息曾問公明高:『舜到田裡去,我聽您解說過了;對天訴說、哭泣,這樣對父母,我還不理解。』公明高說:『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了。』公明高認為,孝子的心是不能像這樣無憂無慮的:我竭力耕田,恭敬地盡到做兒子的職責就行了,(要是)父母不喜歡我,我有什麼責任呢?(舜卻不是這樣。)帝堯讓自己的九個兒子兩個女兒,帶著大小官員、牛羊、糧食,到田野中侍奉舜,天下的士人投奔他的也很多,帝堯還將把整個天下讓給他。(舜卻)因為不能使父母順心,而像走投無路的人無所歸宿似的。天下的士人喜歡他,這是人人想得到的,卻不足消除他的憂愁;漂亮的女子,這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娶了帝堯的兩個女兒,卻不足以消除他的憂愁;財富,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富有天下,卻不足以消除他的憂愁;地位尊貴,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尊貴到當了天子,卻不足以消除他的憂愁。士人的喜歡、漂亮的女子、財富和尊貴,沒有一樣足以消除憂愁的,只有順了父母心意才能消除憂愁。人在幼小的時候,就依戀父母;懂得找對象了,就傾慕年輕美貌的女子;有了妻子,就眷念妻子;做了官就思念君主,得不到君主信任,心裡就熱辣辣地難受。具有最大孝心的人,才能終身眷念父母。到了五十歲上還眷念父母的,我在偉大的舜的身上看到了。」
【注釋】①長息、公明高:長息,公明高的弟子;公明高,曾參的弟子。②恝(jiá):無憂無愁的樣子。③妻帝之二女:傳說堯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
❸ 孟子的詩中寫感恩父母的詩句
1、概來述:
首先糾正一下,孟子是哲自學家,也可以說是文學家,但是他的作品是散文,不是詩。你可能把孟郊的詩和他弄混了。
2、原詩: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3、譯文: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4、作者簡介: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❹ 孝順父母的名言
1、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2、一個人如果使自己的母親傷心,無論專他的地屬位多麼顯赫,無論他多麼有名,他都是一個卑劣的人。——(義大利)亞米契斯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5、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孔子
6、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第一》
❺ 關於孝順父母的七言絕句古詩
更深月色抄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襲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夜雨》江邊人痴等歸舟,手暖杯酒花間眠,雨亂花影醉人眸1,南風依約輕如袖。
2。秉燭夜遊幾許趣,夜來霜里獨暖酒,《紅顏》世間唯我笑蒼天,紅顏一笑醉嬋娟
河岸兩頭綠柳揚,微風吹過花草舞。家鄉景色仍秀麗,遊子不忘故鄉情。
我倨傲只遠,東吳大道。
孟子說。
意思是。
意思是。
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親愛父母親,面帶歡笑,應馬上答應,要誠心誠意,好衣先給父母穿,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應趕快去做:父母呼喚.孟子曰,地之義也。
❻ 用一句話說孟子為什麼是孝敬父母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這與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孟子·萬章篇上》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孟子·盡心上》
長幼有序。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❼ 孝敬父母的詩歌
搖動搖籃之手,就是支配世界之手(美國)
沒有比巴格達城更美麗,沒有比母親更可信賴(伊拉克)
人們聽到的最美的聲音來自母親,來自家鄉,來自天堂----(威·布朗)
母親在家事事順(阿爾科特)
只生不養的母親不是真正的母親(約·謝得)
人最終總要離開母親(賀拉斯)
沒有母親,何謂家庭?(艾·霍桑)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薩克雷)
兒行千里母擔憂
河裡孩子岸上娘
娘痛兒,路樣長;兒痛娘,線樣長
娘想兒,長江水;兒想娘,哭一場
娘想兒,長如江;兒想娘,扁擔長
母親的心是兒女的天堂(義大利)
打在兒身,疼在娘心
慈母淚,有化學分析不了的高貴而深沉的愛存在其中(英國)
寧死做官的爹,不死討飯的娘
母親的擊打決不會使孩子殘廢(猶太人)
走遍天下娘好,吃遍天下鹽好
母親的低語總是甜蜜的(英國)
父母的愛,為諸德之基(英國)
母愛最高尚(德國)
母愛之愛,春天常在(法國)
母愛只有做母親的才知道(沃·蒙塔古)
孩子是母親的生命之錨(縈福克勒斯)
甜不過蜂蜜,親不過母女
女是娘的羅裙帶
回答者: 燕雙藤紫 - 一級 2009-12-6 09:09
其他回答 共 3 條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出自《勸報親恩篇》。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出自(明)《增廣賢文》。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出自(清)《增廣賢文》
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出自《勸報親恩篇》。
首孝弟,次謹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出自《大學》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出自《家語·弟子行》。
❽ 孝順父母的經典句子
1、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2、知恩圖報,善莫大焉。
3、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4、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5、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
6、忤逆不孝矣,三世果報然。
7、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8、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9、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10、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11、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12、母愛乃世界上最偉大的勢力。
13、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
14、母親的愛是永遠不會枯竭的。
15、仁愛和打人都先自家中開始。
16、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17、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
18、父母的美德是—筆巨大的財富。
19、親善產生幸福,禮貌帶來和諧。
20、在孩子的心中,母親就是上帝。
❾ 孟子的「五不孝」是哪五不孝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養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釋義:孟子說,通常視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
1、四肢懶惰,不能贍養父母是第一種。
2、常常酗酒賭博而不贍養父母這是第二種。
3、貪錢吝財,只顧老婆孩子,不管贍養父母此為第三種。
4、放縱自己,天天聲色犬馬,使父母遭人白話指指點點而感到羞辱,是第四種
5、在外面逞強好勇鬥狠,連累了父母,這是第五種。
(9)孟子孝順父母的故事50字擴展閱讀:
不僅有「五不孝」還有「三不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註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雲:「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白話問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❿ 孟子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
小時候學過的孟母三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