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教會孩子孝敬父母做懂得感恩的人
自己做給孩子看,從小潛移默化,這種身教勝於百萬言說。
B. 「感恩孝敬父母」(信封格式寫的)
親愛的爸爸、媽媽:
你們好!我們學校近日開展了「感恩教育」活動,現在又號召我們給父母寫一封信,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上個月爸爸過生日,我已經寫了一封感謝信了.但由於時間急,現在我表達完我的一片心,借這個機會,好好交流一下.
首先,我要對你們說一聲「謝謝,你們辛苦了」,你們生我、育我,我現在已經慢慢地長大成人,卻沒有真正盡過我的孝心,真是有愧於內心,算你們白養了我這么多年,至今還未報恩.對於您老的撫養,作為女兒,沒齒難忘.在此,請允許我向你們再次道一聲「爸爸、媽媽,」
父母之恩,終身難忘.我想天下恐怕沒有比親情更濃的情感了.俗話說「血濃於水」,從我出生那天起,你們就花費心血教育我,培養我,教我成人,教給我做人的道理,雖然你們講不出高深的道理,但對我來說,你們的每一句話對我的成長都是不可或缺的支柱,你們的諄諄教導將成為我巨大的精神財富,在人生中儲蓄起來.
隨著我的慢慢長大,你們告訴我小時候的事,從你們的口中得知,你們倆白手起家,為支撐起這個家庭,你們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啊!家中的每一樣電器都是你們的勞動成果,寬敞的大門,清潔的環境,你們倆不靠父母的幫助,默默地為這個家奉獻著你們的一切.
你們總讓我吃好的,穿好的,而我卻不滿足,而你們自己一年到頭就只有幾件衣服,現在想想,真是後悔,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現在我跟你們之間的話不像以前那麼多了,在生活上也缺少共同語言,我想我們應該多溝通一下,現在我在學校,平時缺少了你們的嘮叨,你們的批評,心裡總覺得空盪盪的,每次考試前,壓力很大,總覺得考不好首先對不住你們,對不住你們多年的養育,然後覺得對不住老師,以前我看過一篇文章,說一名大學生給父母洗腳,我的心不禁一顫,我肯這樣做嗎?小時候父母為我洗腳,而我呢?
你們在家種大棚,風里來,雨里去,早晨、晚上要去拉放苫子,那沉重的東西足足有五十斤沉呢,想想你們彎著腰,一把一把地把它們從低點拉到高點,如此循環往復,早起晚睡,不怕累,不怕臟,大棚里溫度又那麼高,那麼潮濕,爸爸都得了關節炎了.所以我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還有很多話想親自對你們說出來,但書面和口頭不是同一個概念,同學們都說不好意思當面說,只有寫出來,才覺得心裡舒服一些,不然,憋在心裡,不吐不快.每次打電話回家,與爸爸通電話覺得沒太多話說,只好跟媽說,但爸在學習上關心我,媽在生活上關心我,我覺得很自豪,我一定不會辜負你們厚望的.
父愛像一塊冷峻的岩石,像一棵挺拔的松柏,表面上似乎很冷淡,但內心裡卻懷有對子女們的一腔熱情;母愛像纏綿的春雨,像和煦的陽光,溫暖人的心田.而家是心靈休憩的港灣,家庭和睦,幸福就有「源頭活水」.
最後,祝你們身體健康,百事百順,笑口常開,祝我們家和睦幸福.
您的女兒:***
C. 感恩老師孝敬父母的詩歌400
1、《謝謝您,老師》
您,是黑夜的啟明星。
您,是白晝的晴空。
您,是驕陽下的清風。
您,是雨中的屋檐。
您,是大海;
您,是山川。
是您塑造了我的靈魂。
您,是載送衛星的火箭。
您,是海上的羅盤針。
您,是投入,
您,是付出。
您就是我們最敬愛的老師。
2、《辛勤的園丁》
多少年季節輪回,多少個春夏秋冬,
你是紅燭燃燒著亮麗的生命,
奉獻幾多血和汗,不求青史留英名,
你用真情傳播著智慧的火種。
就象那春蠶獻出一生的忠誠,
就象那冬梅吟唱著早春的歌聲。
多少個不眼之夜,多少次燈光長明,
你在漫漫的長夜裡有伏案的身影,
青絲之間添華發,三尺講台盪笑聲,
你用友愛縮短著心與心的路程。
你是那陽光融化冷漠的冰雪,
你是那向導引人走出科學的迷宮。
啊!光榮的教師,辛勤的園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歡樂,默默奉獻無私的心靈。
啊!光榮的教師,辛勤的園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歡樂,默默奉獻無私的心靈。
關於孝敬父母的現代詩歌
歲月,拋落我一雙又一雙鞋子
風雨,脫掉我一件又一件衣裳
家園,賜於我一座又一座路標
母親,永不疲倦地向我凝望
古老而又永恆的關愛
有時,母親的手送我一程
有時,母親的心送我一程
其實,送與不送都一樣
我早已經知道
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冰天雪地
都是你心頭的牽掛
在歲月的山路上,我為你寫下腳印
在風雨的旅途中,我記住你的笑容
在歲月的風雨中——
我會帶著感恩和虔誠,為你祝福
D.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要做到自幼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自強
在我國,許多家長卻忽略了對孩子尊老愛幼,感恩報答父母的教育。把孩子當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孩子成了家中最受尊敬的人。孩子在這種本末倒置的環境影響下,長大後沒有輩份觀念,對家中的長輩,老人甚至父母都缺乏基本禮節和尊敬,有的甚至是態度惡劣,行為粗魯地對待父母。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做到以下幾點:
(1)首先要向孩子灌輸尊重長輩,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觀念。讓孩子明白尊重是一種美德,只有尊重別人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2)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對他的撫養是很辛苦的事,要讓孩子珍惜這份愛,要求孩子也要對父母有感恩之心。
(3)父母可以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尊重老人,孝敬父母,如何感恩的故事和知識對孩子進行熏陶,使他懂得尊重比他年齡大的人是他應該也是必須做到的。
(4)父母要給孩子做一個表率作用,在家庭中要尊重自己的父母,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深切感受這種尊重給整個家庭帶來和諧的氣氛,而自覺去遵循這條原則。
(5)當孩子對家中的長輩,老人或父母不尊重和不禮貌時父母要給予一定的懲罰,嚴肅地指出孩子的錯誤之處。讓孩子學會懂得尊重長輩,尊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
E. 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孝敬父母 有人說,忘記感恩是人的天性。當我們偶然來到這個世界上,什麼都還沒來得及做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享受前人帶給我們物質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 百善孝為先,媽媽把我們從嗷嗷待哺的嬰兒一路培養成品學兼優的優秀學生,經歷了多少挫折與坎坷啊!
在流淌著的記憶星河中。總有數不清的星星,它們眨著眼睛。那彎高掛的月亮,勾出了我的思緒。 在五年級的運動會上,女子800米比賽開始點名,我的心怦怦直跳。我正想把衣服脫了,此時,媽媽出現在我面前,接過了我手中的衣服,並且手中拿著一瓶水,她的眼神告訴我要加油。比賽開始了,風在我耳邊呼呼直響,我邁著大步伐跟著大部隊。進入第二圈時,我的手臂很是酸痛,呼吸也是十分困難,我正想放慢腳步,此時,媽媽的身影出現在我面前,她邊領跑邊對我說:「加油,繼續跑,就差一點了。」我似乎喝了強心劑一般,加快了速度,咬著牙向終點沖了上去。跑完後,媽媽第一個迎了上來,牽著我的手,陪我慢慢走了一圈,遞給我一瓶水,我一小口一小口地喝著,我感覺這彷彿是母愛的味道。 我回憶著,回憶著,一顆星星閃閃發光,我繼續品味著。 一天深夜。我被一場噩夢驚醒了,在恍惚之中,我看到了媽媽正在把掉在地上的被子撿起來,給我蓋上,有從大衣櫃中拿來一條毯子蓋在了我身上,我頓時覺得身子暖烘烘的。 人們都說,人活在這個世上有兩大事,一是行善,而是盡孝。我雖不是什麼慈善家,但我有義務要好好孝敬父母。
F. 感恩教育心得體會 尊敬老師、孝敬父母、改變自己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外來多元文化的影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精神被淡忘和受到一定沖擊,「感恩」一詞在有些人看來已經起過時了。據《楚天都市報》報道,受助一年多,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襄樊5名受助大學生的冷漠,逐漸讓資助者寒心,最終,這五名貧困大學生由於不感恩被取消繼續受助的資格。另有一篇題為《他們為何忘掉恩人》的報道,講的是沈陽瀋河區84歲的老人王儒臣捐資助學,遭到所助學子冷落的事情。13年來,老人先後資助了40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其中有10名是大學生。如今他雙目失明,卧病在床,卻從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學業的大學畢業生的來信,更別說來人探望了。還有一報道說,一初中生為了抗議父親的嚴厲管教,在飯里下毒葯害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甚至還有學生傷害老師的事件不只一次地發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最近,我在學校的一個班上作了一項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近50%的學生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為父母生日送過祝福的佔30%不到,記得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什麼節日(母親節)的佔20%不到。
作為班主任的我,經常有孩子家長問:「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小時候很聽話,長大以後就不聽話了呢?特別是升初中以後,一天比一天調皮,一天比一天不聽我的話了,越來越不懂事了,個性也越來越強了」。還有些家長乾脆就「全權」拜託老師:「我已經管不了他,只能靠老師您了」。
大量的事實讓人不能不深思:其中的症結究竟在哪裡呢?我認為問題出在我們的教育不健全,教育的現狀是絕大部分學校過多地注重文化知識的教育,而淡化德育。特別是感恩教育這個主題,有的完全是流於形式,而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著重的只是材料寫得好不好,匯報講得好不好,而沒有注重實效。這種狀況的存在與我們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那麼怎樣才能把感恩教育這一主題貫穿到我們教育工作中去呢?
本人認為,感恩教育的基礎是孝敬父母和尊敬師長,因為孩子接受最早而又最多的教育是來自家長與老師,不孝敬父母和尊敬師長的孩子是絕對不懂得感恩的。所以我們要從孝敬父母和尊敬師長開始,從小進行感恩教育。
我們提倡「孝」和「敬」,不是懷古倒退,而是對中國優秀傳統美德的繼承;它是建立在民主、平等以及尊重子女權利基礎上的「孝」和「敬」,是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提倡「孝」、「敬」是當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要,是建立和諧社會體系的需要,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那麼,怎樣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呢?
第一,告訴孩子孝敬父母是立身處世的根基。要讓孩子知曉,孝敬父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孩子在家裡知道孝敬父母,尊敬老人,那麼上學以後就會尊敬老師,長大成人到社會上就會尊敬領導、尊重同事,立身處世就有了根基。很難想像,一個對自己以血肉之軀、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孝敬、不思報答的孩子,在一個集體中生活或工作時,能助人為樂、舍己為人,能有多少奉獻精神?因此,及早將孝敬父母的優良傳統注入孩子的血脈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第二,利用典故、富於情趣的故事教育孩子。講述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孝敬父母的典故來教育孩子很有說服力。像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張良取履敬老父;李密陳情報祖母等傳說和故事在神州大地可謂家喻戶曉,特別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也可以選些名人敬母的故事,像郭沫若教子種「媽媽樹」,讓孩子寄託一片愛母之情,以祈媽媽早日康復;陳毅敬母——為生病母親洗尿褲之事;老舍的「母親給我的是生命教育」;這些故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也可講我們身邊的故事,如湖南懷化學院的大學生洪戰輝,十多年來,他一邊勤工儉學,一邊照顧患病的父親和撿來的小妹妹,最後他被評為「2005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用身邊的人物教育身邊的人,往往事半功倍。
第三,教育孩子孝敬家庭外的長輩和老人。在老一輩中,無論事業上貢獻很大的人,還是平凡崗位上工作著的人,都值得社會尊敬。他們在長期實踐中養成的優秀品質和作風,積累的豐富經驗和知識,都是孩子取之不盡的寶貴財富,理應受到我們的尊敬。孩子們對長輩說話有禮貌,舉止文明,讓路讓座,這是一個有良好教養的表現。任何對老年人粗魯的態度或虐待、遺棄老人的惡劣行為,不但要受到輿論批評和譴責,嚴重的還要繩之以法。
第四,教育孩子以實際行動孝敬父母。比如,幫助父母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努力學習,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為父母爭光,分擔父母的勞苦和憂愁,父母病了或身體不舒服要主動探望照顧。從小多為父母著想,長大了就會孝敬父母。因此,我經常在班上組織一些感恩教育的主題班會,其中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是「用行動感謝父母」。同學們把自己父母的生日都寫在一個備忘錄上,然後分月統計,每月定期檢查有父母生日的同學的感恩行動,並在班會上評選出最有孝心的學生,作為班上的學生標兵,特別突出的推薦到學校,並適當獎勵。
第五,教育孩子還需要老師、家長以身作則。即身教重於言傳,要讓孩子實實在在地感到你自己就是孝敬父母的人,是道德高尚的人,是知恩圖報的人,這樣無形中就為孩子樹立了典範。
第六,教育孩子還需要家長、老師建立一個和諧家庭與校園。讓學生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成長,就給了孩子一個良好的影響,這種影響本身也是一種教育。
中國有句古訓:「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就要求我們在孝敬父母的同時,還要尊敬師長。從古至今有許許多多的名人,為我們作出了榜樣。如漢明帝敬師: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師徐特立先生,當徐特立60壽辰時,他還特意寫信向徐老祝賀。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注重尊敬師長。那麼怎樣教育孩子尊敬師長呢?
首先,作為教育者要尊重孩子。孩子在整個生存環境中,是一群弱勢群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這樣的語氣對孩子:「你再這樣,我要揍你了。」「你胡說八道什麼呀!」這種言語明顯帶有諷刺和不尊重的味道,因為孩子的弱小,他們只能接受,無從選擇。去年的五一黃金周,我帶兒子去北京旅遊,那時,他才八歲。我們帶了很多的行李,一路上很辛苦。到了機場,我讓兒子背自己的行李,然後很信任的把大包的行李交給他,讓他推著行李車去打包托運。我則在旁邊默默地看著兒子是怎樣做的。終於,在機場服務人員的幫助下,過了半小時,這位充滿信心的小男子漢終於圓滿完成任務,他很大聲、很自信地向服務小姐說了聲:謝謝阿姨!事後我故意問他:「你為什麼要謝謝阿姨呢?」出乎意料,他很自然地告訴我說:「阿姨很有禮貌,還誇我能幹呢!」之後上了飛機,空姐幫他系安全帶或倒飲料時,他都會像個小紳士一樣,彬彬有禮地說一聲「謝謝。」通過這件小事,可以看出:正因為孩子受到了他人的尊重和肯定,他才會珍視自己,才會覺得在別人的眼裡,他也是很重要的,只有這樣,才會激發孩子去尊重他人。
其次,言教、身教和境教也是培養孩子尊敬師長的重要途徑。所謂言教,就是說平時應該灌輸給孩子尊重人的思想和辨別是非的准則,哪些行為是有禮貌的,哪些行為是粗魯的,沒有教養的。在孩子發生不禮貌的行為時,應該立刻指出,並與以糾正。身教對孩子來說是最關鍵的。父母和老師的一舉一動直接影響他們的言行,言傳不如身教。從自我做起,自身做一件實實在在的道德規范的事要比對孩子苦口婆心說教十句、百句更有意義,更有說服力。我們每天早上出門上班時,都會和自己的老人說一聲再見,時間長了,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學會了進出家門主動和長輩打聲招呼,並且還形成了習慣,根本無需我們的教導。尊重他人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可以傳授的,可以成為習慣的一種品質。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實就是指的境教。因為年齡特徵,孩子不可能具有成年人那樣的識別能力和控制能力,他們會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身的言行舉止。古代的「孟母三遷」也就是說明了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總之,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國良好的社會風尚和個人品德修養好壞的表現。我們的孩子只有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才能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能為我們的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有希望變得更加美好和諧
來源於羅友國博客
G. 關於孝敬父母,學會感恩的主持詞
感謝父母的話: 學會感激——感激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給了我寶貴的生命;學會感激——感激我的老師,因為他們給了我無窮的知識;學會感激——感激我的朋友,因為他們給了我克服困難的力量;學會感激——感激我周圍的一切,因為他們給了我和諧健康的成長空間;不要忘記說聲——「謝謝」 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要感激的人太多太多,你最想感謝誰,就把感激的話寫在感恩卡上。
有一個詞語最親切, 有一聲呼喚最動聽;有一個人最要感謝,有一個人最應感恩;她就是——「媽媽」! 她的皺紋深了,她把美麗的青春給了我;她的手粗了,她把溫暖的陽光給了我;她的腰彎了,她把挺直的脊樑給了我;她的眼花了,她把明亮而美麗的雙眸給了我。
如果說母愛是船,載著我們從少年走向成熟;那麼父愛就是一片海,給了我們一個幸福的港灣。如果是母親的真情,點燃了我們心中的希望;那麼父親的厚愛,將是鼓起我們遠航的風帆。
H. 感恩雙親孝敬父母
當你還很小的時候,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教你用勺子和筷子吃東西,教你穿衣服、綁鞋帶、扣扣子,教你洗臉、教你做人的道理…… 世上最大的恩情,莫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值得我們用生命去珍愛,用至誠的心去感激,用切實行動去報恩。 「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而人也應有盡孝之念,莫等到欲盡孝而親不在,終留下人生的一大遺撼,要想將來不後悔莫及,從現在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報父母。回報也不一定非的是物質上的回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就算是遠渡重洋、留學海外,我們時刻要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正如世紀老人巴金所說:「我是春蠶吃的桑葉就要吐絲。」春蠶付出了,也獲得了,得到的卻是人們的贊美與欽佩。 曾記否,父母將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裡,因為我們是父母手心裡的寶;曾記否,父母把無私的愛奉獻給了我們,因為我們是父母的結晶,是愛的延續。 曾記否,你討厭父母的嘮叨,無意間,你和父母之間產生了隔閡,可是總要等到失敗後,才知道父母講的都是金玉良言。曾記否,翅膀還未硬的你,卻想擺脫父母,展翅飛翔。可是總要等到自己受傷後,才知道父母的懷抱是最溫暖的避風港。 我不是詩人,也不是歌唱家,既不會用精湛的詞藻來贊揚父母,也不會用唯美動聽的音樂來歌贊父母,我只能用點滴行動來感恩父母。生活中,你為父母做的每一件小事,其實都是在感恩父母。曾聽說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一戶家庭的三個兒女每天必做的事是寫一封感謝信,其中的內容確是諸如「昨天爸爸買的匹薩餅真香」,「媽媽給我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之類的簡單句,我心頭一震,原來他們給父母寫信,不是因為父母幫了他們多大的忙,而是記錄下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感覺到幸福的一點一滴,他們也許不知道什麼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對美好的事物心存感激。聽了這則小故事,有沒有觸動你的心靈,如果有,從現在起,當父母為你嘔心瀝血時,對父母道上一句「謝謝」!當父母疲勞時,為他們到上一杯濃茶,幫他們捶捶背;當父母生病時,躲在病床前陪陪他們,陪他們多說會話;當你遠在他鄉時,給父母打上一個電話,捎上一句祝福…… 風中的風鈴再次響起,似乎在奏響一首感恩之歌,感謝父母的嘮叨/因為他們是為了讓你少走彎路/感謝父母的鞭策/因為他們是為消除你前行的障礙/感謝父母的斥責/因為他們是為了助長你的智慧/感謝父母賦予我們的一切, 讓我們用生命去珍惜,用感恩的心去呵護。 讓我們行動起來,點點滴滴,感恩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