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陽節的由來。
九九登高會,農歷九月,天氣漸涼,霜雪將至,所以也叫青女月、授衣月,青女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霜雪之神,唐杜審言《重九日宴江陰》詩謂:「降箱青女月,送酒白衣人授衣之稱《詩經》就有的,《七月》詩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句。宋陸游《立冬日作》則拈出「授衣月」:「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在唐代,國子太學的學生們每年九月有授衣假,張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詩之九雲:「初當授衣假,無吏挽門鈴。
授衣九月,有九九重陽登高節。這是年終最後一次戶外遊玩活動,當然也是內容豐富、規模較大的一次。農歷九月初九,俗稱重九,因兩九相重:又稱重陽,因九為陽數,兩陽相重,故稱,三國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雲:「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而此時,秋收基本完畢,鄉民多有接女兒歸寧的,俗諺雲「九月九,搬回閨女息息手」,由此重九也叫「女兒節」。在一些地方,這天開始夜讀得日子,重陽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插茱萸,由此也演化出一些小的節俗活動來。至於紀念斗姆星君誕辰的「九皇會」,則是另一種性質的節俗了。
重陽節最突出的節俗活動是登高,登高字景公始為登高」,是說戰國的時候已經有登高的活動。不過當時的高不影?在重九。重九登高之俗始於西漢。劉歆《西京雜記》雲:「三月上已,九月陽,土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劉歆將重九和重三相對,並指出了登高驅邪免梯照少,魏晉南北朝時代,重九登高之俗已經完備,有關登高之俗起源的傳說故也開始瓿行。此時的登高,已經增加了游樂內容,或者說以游樂為主要內客了,宗《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按公瞻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漢世以來未改。今北人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近代皆設宴於台榭。」民間的習俗一般是登高飲酒、賦詩作文。
官延皇室也多有此舉顧祿《清嘉錄》述唐以前的宮廷登高之舉雲:「孟嘉從桓溫游龍山,亦九日登高之後遂相稱為故事。《南齊書·禮志》,宋武帝在鼓城時,九日,上項羽戲馬台登離。份齊武帝本紀》,九日,孫陵崗商飆館登高宴群臣。《全唐詩話》,唐中宗臨凋山登高又《唐詩紀事》謂景龍三年(公元709年)九月九日,唐中宗李顯臨幸亭登高,令臣下賦同題四韻五言一首,先成者賞,後成者罰。明代,又有皇帝親臨萬歲山登高之舉,與宮廷的登高相對,民間登高之舉也很盛行尤其文人墨客更是熱衷在關於重九登高之俗起源的兩種傳聞中,民間相信「桓景避災」,文人雅士們更傾向於「孟嘉落帽」。
其實,孟嘉落帽本來就是個文人故事:晉朝永和年間,有位叫孟喜的,在駙馬桓溫的帳下任參軍,他就是大詩人陶淵明的外祖父,這位孟嘉少負才名,很受大將軍桓溫的賞識,有一年重陽節,桓溫在龍山大宴群僚,吟詩聯句,騁懷馳想。酒酣興濃之際,一陣風起,吹落孟嘉的帽子,可他還在高談闊論、吟詠嘯哦。掉帽子是有失體統的,別人作詩譏諷,才高膽壯的孟嘉逞才傲物,語驚四座,折服了眾人。由此,後世有人說九九登高之舉以「孟嘉落帽」為始。乃公如是,乃孫亦如是。孟嘉的外孫陶淵明也負一代才名,但不願入官入宦,而乞「歸田園居」,他在重陽節演出了不少節目。在其《九日閑居》詩序中,他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持醪靡由,空服九華。」
② 重陽節的由來和習俗50字左右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農歷九月九日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2)九九重陽節的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近現代,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在傳承發展中,重陽節以富有生命意蘊的節慶活動世代流傳,設宴敬老、飲宴祈壽主題逐漸和中國傳統孝道倫理相融合,成為當今重陽節日活動重要主題之一。
③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3)九九重陽節的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重陽節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④ 有關九九重陽節的來歷的故事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庄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回。
有一天,這家答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於主人家裡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於是就在灶房裡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庄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庄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陞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庄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遊玩。等他們上山後,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庄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麼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後,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⑤ 九九重陽的故事 來自民間的故事
中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某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
重陽節民間有登高的風俗,所以又叫「登高節」,相傳始於東漢。據梁朝吳均《續齊諧記)載: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繹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丸日登山飲菊花酒,婦人帶茱萸囊是也。東漢年間,這個故事傳開,從此,每逢農歷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飲菊花酒,便成了歷代相傳的風俗。
重陽節之所以有名,是因為這個節日和歷史上許多有名的文學家有關;而在這些文學家的故事裡,包含著重陽節的各種風俗,如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等等。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所以這些風俗也為人們所熟知。至於與重陽節有關的文人故事,恐怕要算孟嘉落帽和白衣人給陶淵明送酒最有名、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了。
盂嘉是東晉時代的著名文人,說起來還是陶淵明的外租父。他在當時最有權勢的大將軍兼荊州刺史桓溫的幕下當參軍。九月九日,大將軍桓溫邀集賓客幕僚作登高盛會,在山頂大擺筵席,飲酒賦詩。出席節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齊,杯盞相酬,興致很高。突然問,一陣風刮過,把盂嘉頭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這時已有幾分酒意,竟然沒有察覺帽子已不在頭上。但主人桓溫已經看見了,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章嘲笑他。孫盛也是當時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溫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盂嘉。沒料到孟嘉雖已酒醉,但神志不亂,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筆來;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滿座的人讀了他的文章,都嘆息稱好,一時傳為美談。
大詩人陶淵明的重陽故事更有名。陶淵明最愛菊花,簡直是個「菊迷」。菊花是經得起秋後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徵著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今江西)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為人傳頌。陶淵明又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多煞風景!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裡,嗅嗅嚼嚼,聊以為遣。古人認為菊花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所以不但用來釀酒,也用來食用。屈原的《離騷》所謂「餐秋菊之落英」,即是一例。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瓮,對著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罷。
由於這些重陽掌故的廣泛流傳,六朝以後文人都很重視重陽節,詩文中以重陽節為題材的,可稱節令詩中的大宗。唐朝詩人工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詠重陽的詩,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了。杜甫的重陽詩也很多,很有名,如「醉把茱萸仔細看」等,特別提到茱萸。其他不少詩人,凡寫重陽詩,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這兩件事。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所以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這是一種小喬木,樹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樹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西晉初期的周處在他所寫的《風土記》中,曾說到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的宴會;把它稱作「茱萸會」。周處是東吳義興(今江蘇宜興)人,所記的風俗是江南風俗。
比周處稍後的晉朝人陸翻的《鄴中記》,也寫到當地重陽有登高和佩茱萸的習慣。鄴中是現在的河北省臨彰一帶,可見北方也有同樣的風俗。按道理推論,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至於登高,在秋高氣爽、遍地黃花的重陽時節,上山登臨游覽,欣賞深秋的美景,給人一種心曠神怕的感受。重陽節登高之風,在唐代已很盛行。許多詩人為此寫了不少詩篇。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一首詩雲:
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
人煙湖草裹,山翠縣樓西。
唐代詩人邵大震的一首詩雲: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如果說登高游覽還只是文人們喜歡的事,那未追究起來,民間恐怕還有生產上的原因。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正是好時機,農民們向來管這種上山採集叫「小秋收」。
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這上面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當然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這大概也是後來重陽登高發展為以游覽活動為主的重要原因。
重陽賞菊飲酒,也是一個傳統的風俗。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時逢佳節,共賞菊花,別有一番情趣。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重陽席上賦白菊)中寫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白霜。
還似今朝歌舞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這首詩抒發了人老心壯的慨嘆之情。至於王勃的「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的詩句,語言雋永,詩意清新,更寫出了賞菊飲酒的情趣。舊時重陽節還飲菊花酒,「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據《西京雜記》載:
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後人在重陽節這一天,還有吃「重陽糕」的習慣。重陽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輔料有棗。栗或肉。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高,象座小寶塔,上面還做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的在重陽糕上還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吧。
地面上最高的地方當數山,重陽節登高,本來也是要登山的。但不少地方是平原地帶,周圍沒有山,那怎麼開展登高活動呢?這個問題大概古人是早已考慮到的,因此在重陽登高的習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這樣就簡單了。顧名思義,「登高」就是上高處登臨,那未在當地找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高的地方就行了。好多地方有塔,不僅高出地面,而且比一般的建築物都高,因此塔就成了登高的理想場所。另外城鎮都有城樓,通常都很高,也是個可去之處。沒有塔和城樓的地方,總有亭台樓閣,也可以湊合。反正找一個比較高點的地方,大家去登臨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為「登高」除了避禍消災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這就是舊時人們非常重視重陽節登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今天我們在重陽節開展敬老活動,把重陽節稱為「老人節」或「敬老節」,多少也有這個意思,但除了祝願之外,還注入了許多敬老尊老的實質內涵,反映了一種新的社會道德和新的社會風尚,從而使古老的重陽節獲得了新的生命。
⑥ 九九重陽節的來歷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老年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這一天舉行登高賞秋、感恩敬老等諸多活動。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有著多種說法。
除了《續齊諧記》中的記載,重陽節的由來還有其他多種說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認為重陽節是人們為了養生長壽而舉行的一個節日。除此之外,重陽節還有祭祖、祭拜神靈、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等多重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意義。
⑦ 明日黃花是什麼意思
明日黃花解釋:黃花是指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
拓展資料:
出處: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切記不是明天的黃花。
此外,史稱「三蘇」之一的宋代大學士蘇東坡,曾寫下過詩篇《九日次韻王鞏》。在這首詩中,蘇東坡向朋友表示: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著急回去,還是趁這菊花盛開的重陽節日賞花為好。「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在蘇東坡這首重陽節所作的詩中,「明日黃花」之意甚明,無需注釋我們也能理會到是指過了時節的東西。
若這首詩是作在端五節的,便不可解了。可見詞語的意義不是孤立的,它往往因具體的語境而發生新意義,這個新意義離開了那個具體的語境是不能成立的。賦有巧思,又能對語言文字駕馭自如的人,往往能利用具體的語境對一尋常的詞彙注入不尋常的意義,使之鮮明,生動,耐人尋味。
「明日」指重陽過後,「黃花」即菊花,古人照例在重陽節觀賞菊花,重陽過後菊花逐漸萎謝,因以「明日黃花」比喻過時的事物。這里明顯地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從蘇東坡詩詞來看,明日應是實指重陽節的次日,即舊歷九月十日,而不應含糊其辭地說成重陽過後。第二,菊花花期長,且以傲霜知名,重陽前後正是菊花盛開之時,離開霜降還有一些時日,說重陽過後菊花逐漸萎謝,也不合乎事實。
1986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疑難字詞辨析集》,書中收錄林衡先生《「明日黃花」的喻義和寓義》一文,對上述說法作了有力的辨正。
林衡引了唐末詩人鄭谷的一首題為《十日菊》的絕句:「節去蜂愁蝶不知,曉庭還繞折殘枝,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認為將此詩與東坡詩詞對照來看,可知東坡詩詞實淵源於此詩,而對於「明日黃花」一語的含義,也就可瞭然了。鄭詩題為《十日菊》,十日正是重陽節的明日。
古人在重陽賞菊時,往往折下幾朵養在瓶中,以為清玩,此即所謂「折殘枝」。而明日曉庭中蜂蝶所圍繞的既是「折殘枝」,則說明花已不復存在,這樣將「明日黃花」比喻為過時的事物,就有了著落,也容易理解了。
林衡的說法證據確鑿,無可置疑。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在「明日黃花」條下,先引鄭谷詩,再引東坡詞,做法是對的,但釋文中未能說明兩者的淵源關系,也不無遺憾。
本來漢語中只有「明日黃花」這個成語,但不知從何日起又冒出一個「昨日黃花」來了。於是,這兩個成語竟有了「競爭」之勢,甚至有人提出依「從眾」原則,立「昨日黃花」,廢「明日黃花」之建議。這就不免引起一番討論。
蘇東坡在《九日次韻王鞏》一詩中有雲:「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此詩寫於九月九日,即重陽節。中國古代習俗,重陽節是賞菊的日子。據說,過了重陽菊花即將凋謝,成了過時的東西了。因此,用「明日黃花」來比喻過時的事物
如上所述,「今日」是指九月九日重陽節,賞花的正經日子。過了今日才是明日,花當然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不鮮艷了(這里「明日」宜作寬泛的理解,不一定就是第二天)。既是如此,說成「昨日黃花」就缺乏理據了。細想,「昨日」菊花也許尚未盛開,也許尚在作蕾,怎麼會成為「過了時的東西」呢? 由此可見,用「昨日黃花」來比喻過時之事物,不但不合此成語的原意,也有悖於邏輯,實在不可取。
因此,只有當暗含「出於前因的,主動的,有限度的」之意時,方與原典貼合,用之,言簡意賅,才有意味兒。再如,魯迅先生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其中「千夫指」,「孺子牛」,皆有出典,但不知典故的人,也能理解詩意,且不會誤解。知道典故的人,則能理解更深。這樣使用成語典故,才算是恰當得體。
寓意·辨證相逢不必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九日次韻王鞏》)「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對於成語「明日黃花」所表示的意義,各種詞典的解釋大致是相同的———「明日」指重陽過後,「黃花」即菊花,古人照例在重陽節觀賞菊花,重陽過後菊花逐漸萎謝,因以「明日黃花」比喻過時的事物。
這里明顯地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從蘇東坡詩詞來看,明日應是實指重陽節的次日,即舊歷九月十日,而不應含糊其辭地說成重陽過後。第二,菊花花期長,且以傲霜知名,重陽前後正是菊花盛開之時,離開霜降還有一些時日,說重陽過後菊花逐漸萎謝,也不合乎事實。1986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疑難字詞辨析集》,書中收錄林衡先生《「明日黃花」的喻義和寓義》一文,對上述說法作了有力的辨正。林衡引了唐末詩人鄭谷的一首題為《十日菊》的絕句:「節去蜂愁蝶不知,曉庭還繞折殘枝,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
認為將此詩與東坡詩詞對照來看,可知東坡詩詞實淵源於此詩,而對於「明日黃花」一語的含義,也就可瞭然了。鄭詩題為《十日菊》,十日正是重陽節的明日。古人在重陽賞菊時,往往折下幾朵養在瓶中,以為清玩,此即所謂「折殘枝」。
而明日曉庭中蜂蝶所圍繞的既是「折殘枝」,則說明花已不復存在,這樣將「明日黃花」比喻為過時的事物,就有了著落,也容易理解了。林衡的說法證據確鑿,無可置疑。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在「明日黃花」條下,先引鄭谷詩,再引東坡詞,做法是對的,但釋文中未能說明兩者的淵源關系,也不無遺憾。
「明日黃花」搜狗網路
⑧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有什麼習俗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與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酒為名,寫的詩為後人傳頌,也以愛菊為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的詩。
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酒為名,寫的詩為後人傳頌,也以愛菊為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的詩。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民間農歷九月稱為 菊月,賞菊成了一項重要內容,賞菊配美酒,清代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就這樣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