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弟子規入則孝之四第五集讀後感300字
範文:《弟子規》,它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床 喪三年 居處變 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後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裡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朴,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吧,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一定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發不整齊、校服的紐扣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衛生;一個不注重自己的衣著,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說老闆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能力,還要看你的形象呀。我們校園里也提倡過講究衣著整齊,形象要做好。所以我們從小講求衣著整齊,衣著的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後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讀了這本《弟子規》,真是受益匪淺!
Ⅱ 弟子規,孝經,朱子治家格言,讀後感,500字
儒家讓我復們把慾望降低制到最低,佛家講的更徹底,必須要斷欲,否則慾望以後有緣還會增長。只有斷除慾望你才能恢復本來面目。所以成聖成賢,是要把雜七雜八的煩惱、慾望和障礙統統都斷掉,而非增加別的什麼,自性現前你就成聖了。
Ⅲ 孝道——讀《弟子規》有感
讀《弟子規》有感
《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他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弟子規》主要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親情,友情,孝俤,學習,等內容。
就拿孝俤來說吧,它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個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弟子規》,<入則孝>中的一句話,讓我們印像深刻,「親愛我,孝向難,親憎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及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了、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區別呢?
作為我們青少年,能做到這點是非常值得贊賞和學習的。不過大多數人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都從來沒有為父母付出過,從來都只有索取。連古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何況我們呢?父母生我們,養育我們,為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辛勤和勞動。區區這點小事我們都做不到嗎?父母和子女有了代溝。子女不願意跟父母多多溝通。父母批評了我們,我們就怒氣沖天,頂撞父母,把父母當仇人一樣。家庭沒有了融洽的氣氛。其實父母這樣做都是為了我們好,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我們無法理解,但是我們應該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只有這樣父母和我們之間沒有了任何代溝,就像朋友一樣,可以互相說心裡話。小家庭和睦溫暖,那社會這個大家庭就更加安定了。希望古人能做到的事情,我們也能做到。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道當成一項偉大的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庭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勒逸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成金石堡壘。
讀了《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讓我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我要時時暢讀,把它當成自我反省的鏡子和行為的指針,不斷完善自我!
Ⅳ 弟子規孝篇 結合生活實際 談談你的心得體會
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父母,那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專
有了這份仁慈心,才屬是人們行善業的開始。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
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
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Ⅳ 《弟子規》讀後感:什麼是善,什麼是孝的相
《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版呼應勿權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孩子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後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其次是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
Ⅵ 弟子規讀後感500字 以孝為主題
《弟子規》的語言言簡意賅,卻足以讓人細細品味,意味深長。我感受最深的是「孝是德行根本,教育首重孝道」這句話,漸漸被我們忽略的「孝」清晰地站在了我們面前,猶如一面明鏡,讓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孝道意識的欠缺。「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那最真實的孝是什麼呢?孝是童心未泯的孩子嘴下溜出給父母的半粒糖:孝是孩子放學歸來,在門口甜甜的一聲「媽媽」:孝是飯前搶著給父母盛飯的那一舉動……孝,他每時每刻都在你身旁,不經意中,輕輕一舉手,一投足全融進孝的成分。 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早已習慣了父母的呵護與疼愛,對於現在學生的來說他們覺得父母給的愛是理所應當的,從沒有真正的轉過身好看看父母那溫暖的眼神,更何況是盡自己所能做出回報父母的行為,哪怕是給父母一個真心溫暖的擁抱。孝,這種情感是無法用多麼精美的文字來褒獎的。它就是那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我把孝視做兒女們對父母親的愛所做出的回報行動。它可以是兩代人之間沒有隔膜,能心心相印。我認為兒女們對父母的孝心是父母對兒女的關愛的回報。如:常替父母親做些家務、幫他們捶捶背、送他們一些小禮物
Ⅶ 弟子規中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
弟子規中的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有《孟宗哭竹》。
《孟宗哭竹》,孟宗哭竹生筍是二十四孝故事之十六。
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癒。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後人有詩雲: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朴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7)弟子規之孝敬讀後感擴展閱讀:
白話解釋
三國時候,吳國里有個孝子,他姓孟,單名是一個宗字,表字就叫做恭武,是江夏地方的人。
他年紀小的時候,就沒有了父親,單單剩著一個母親,年紀已經是很老了。並且生的病症,又是非常厲害,卻常想要鮮筍煮羹吃。這時候冬至節將要到了,筍還沒有生出來,孟宗沒有辦法可以得到這個鮮筍。他就跑到竹林中,雙手抱著毛竹,不覺兩行眼淚簌簌的落下來,竟大大的哭起來了。
哪裡曉得他有了這樣的孝心,竟能夠感動了天地,一會兒地下就裂開了,尖尖的露出幾枝筍出來。孟宗就拿回家裡來,做了筍羹,給母親去吃。等到吃完,他母親的病症,竟然完全好了,人家都說這是孟宗至孝的感動。
參考資料:網路-孟宗哭竹
Ⅷ 看《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准,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育兒童如何做人做事的書籍。《弟子規》全文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 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進行了高度概括。通過淺讀,使我意識到《弟子規》不僅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好教材,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准,對我們日常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與《弟子規》的內容有相同之處。《弟子規》用簡單明了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修身養性、尊老愛幼。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從小處著手,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個人的形象,也就是維護集體的形象。與家庭成員和睦相處,與單位同志團結友愛。
《弟子規》所體現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揭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規律,是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而《弟子規》則是儒家思想的根。我們學習《弟子規》,目的是要紮好中國文化的根。
Ⅸ 弟子規或孝經的讀後感
《弟子規》是我國古代的大學者孔子的弟子根據在孔子在世的時候他的一言一行合編而成的。這是一部文學的寶書,是一段不朽的傳奇。因為《弟子規》具有寶貴
Ⅹ 弟子規中孝讀後感80字
弟子規有感
自從讀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人生需要考慮的還有很多很多,演戲很容易,做人卻很難,戲可以演過無數次,人生的機會卻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戲,難做的是人;戲是虛構的,人卻是真實的;戲進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場戲,心靈美好的人,夢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夢幻,絕不是虛幻)人活一口氣,要活得有志氣——為喘氣而活,僅活著而已;活得有志氣,死得也美麗。昨天是曾經,是過去,今天是面臨,是現實,不要在昨天里沉媚,應該在今天中開創!
在學生主修的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同學們,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們學了「
」以後,心裏面要
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
。
《弟子規》裡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細細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
。或許正是由於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學習力行《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
,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
,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
、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
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的 「
」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眾」 、「親仁」 、「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說的「道德」 。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復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系。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
,
,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
。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
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
,古人雲:「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
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准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