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誠信的議論文 要有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
郭沫若小時候很孝順。有一 次,媽媽得了一種「暈病」,郭沫 若不知從哪兒聽說芭蕉花可以 治這種病,就想弄一株來。可 市面上這種花賣得很貴,並且 難得一開,於是他就和哥哥一 起跑到一座花園里去找。恰好 那座花園里的芭蕉剛剛開了一 朵大黃花,郭沫若和哥哥就把 花偷偷地摘下來送給了媽媽。 事後,媽媽雖然知道郭沫若這 樣做是孝順她,可是兒子的行 為讓她很傷心,便教育了他一 番,叫他以後要誠信做人。對 這段往事,郭沫若一直牢記在 心,直到後來成為中國的大學 問家,也未曾忘記。
信 議論文論據 1、一兩重的真 誠,其值等於一噸重的聰明。 ——德國諺語2、人生最可愛者 惟其人之忠誠。——教洛基3、 本性流露永遠勝過豪言壯語。 ——《萊辛萊辛寓言》 4、
之誠實系高等思想之基礎。——司脫朗5、質朴卻比巧妙的言辭 更能打動我的心。——莎士比亞 《威尼斯商人》6、誠實是一個 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東西。 ——喬叟7、君子坦盪盪,小人 長戚戚。——孔丘《論語·述而》 8、人之*履無若誠實。
以實待人,非惟益人,益己
9、
尤大。——楊簡10、穎人莫用, 用人莫疑。——黃石公《素書》 11、寧可辦事少許諾,不可許 了諾辦不了事。——沃星克12、 失掉信用的人,在這個世界上 是已經死了。——赫伯特13、信 用象一面鏡子,一有裂痕,就 難以復原。——亞美路 14、信 用是無形資產。——日本諺語 15、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丘《論語》16、人無忠信, 不可立於世。——程頤17、不寶 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 記》18、信則人任焉。
《論語》19、輕諾必寡信,與 其寡信,不如勿諾。——申涵光 20、言多變,則不信。
修華歆以誠待人 華歆和王朗一 起乘船逃難。有人想與他們一 起逃走,華歆立即拒絕了他。 王朗說:「幸好船上還寬裕,有 什麼不可以呢?」後來強盜追到 了,王朗想丟下那個人。
說:「既然已經答應了他怎麼能 因為情況緊急就扔掉呢?」於是 仍帶著那個人逃跑。
民請命 彭德懷為人剛正耿直, 敢說真話。1959年,他因反 對「大躍進」的盲目冒進而遭到錯 誤的批判。一次,他指著茄子 秧對侄女說:」茄子不開虛花, 小孩不說假話 。我這個老頭子 就像小孩一樣不說假話。」 陶行 知教子 陶行知的兒子陶曉光22 歲要到成都一個無線電修造廠 學習工作,需要一份資 格證明 書。曉光寫信給馬副校長要了 一張曉庄學校的畢業證書。在 重慶工作的陶行知知道此 事後 非常生氣,打電報要曉光將證 明書立即寄回。他說:」我們必 須堅持』寧為真白丁,不 做假秀 才』之主張。』追求真理做真人』, 決不向虛偽的社會學習和妥 協。」 曾子殺豬 曾子為人很誠 實。一天曾子的妻子上街,孩 子鬧著要與母親同去。
孩子 說:」我上街回來殺豬給你 吃。」她上街回家,見曾子准備 殺豬,急忙勸阻說:」我只是 哄 哄孩子。」曾子說:「怎麼能 說謊呢!」說著便把豬殺掉了。 網上不到處都是么!~
㈡ 關於感恩的10個道理論據,還有3個事實論據!!謝謝
五個道理論據
1、感謝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惡習中最不好的 ——英國諺語
2、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王符
3、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4、忘恩的人落在困難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臘諺語
5、如果一個人身受大恩而後來又和恩人反目的話,他要顧全自己的體面,一定比不相乾的陌路人更加惡毒,他要證實對方罪過才能解釋自己的無情無義—— 薩克雷
6、無知的人本想做點好事,結果卻害人不輕;小喜鵲拔出媽媽的羽毛,還以為報答了養育之恩——藏族諺語
7、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 ——蘇聯諺語
8、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日本諺語
9、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報母恩——中國諺語
10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孟子
三個事實論據: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㈢ 有關孝順的名人事例
有關孝順的名人事例:
1.曾參,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版所措,權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2.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得知母親因為不好意思藏起尿濕的褲子,主動要求去清洗。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
3.王祥對父母孝敬,從不懈怠。有一天,繼母要吃鮮魚,天寒地凍,無處購買。王祥冒著凜冽寒風,在河上脫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躍出兩條鯉魚,他高興地拿回家孝敬繼母。
4.漢朝時期,孝子黃香的母親早逝,他知書達理,在炎熱的夏天,他用扇子扇涼席子讓父親睡。冬天則先鑽進被窩溫熱被子讓父親睡。
5.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㈣ 皇帝孝順的事實論據
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葯」的主人公就是漢文帝
前漢文帝,名恆,高版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權母薄太後,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葯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葯必親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