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動物孝敬父母的故事
動物孝母的故事
廣東東莞陳恭尹隱士,養有一條母狗。他隱居山中時,不與人往來,只有這條狗片刻不離地伴隨著他。
每次出門時,母狗總是跑在前面充當前哨,遇到有豺狼、毒蛇、老虎時,就趕緊返回,咬著陳恭尹的衣服往回拖,不讓他向前走。
陳恭尹明白後轉身撤退,狗就隨後幾十步,大聲叫著保護他。到了夜晚,母狗就在房前屋後巡邏吠叫,通宵達旦都不休息。
幾年之後,母狗生了五隻狗崽。等小狗稍大,陳恭尹就把它們送給左右鄰居。
在最初一年多中,母狗每天都到各家去看望狗崽,有食物時,小狗都爭先恐後地讓給母狗吃。等到小狗長大後,母狗就不再去看望,而這些小狗,每天早晨都會一起到陳家看望母狗。
又過了幾年,母狗生病,身上長癩,瘦得皮包骨頭,奄奄一息,小狗們爭著為母狗舔癩,於是母狗的病就好了。
每年元旦,五條小狗一起跑來搖著尾巴圍繞著母狗,好像是給母狗賀年。後來母狗死了,五條小狗不停地哀叫。陳恭尹心生哀愍,把狗葬在後山。五條小狗每天早晨都會一起到墳前哀叫,這樣持續了好幾年。
又有一位叫劉時用的人,曾見過一頭孝順的小象:
小象的母親生命垂危,小象取來草料喂養母親,但母親已無法吞咽,小象就用鼻子擦拭母親身體,雙眼淚如泉涌。母象死時,小象哭著縱身向前仆倒。
《聖師錄》記載:
古代,有個名叫鄧艾的人,一次上山打獵,一箭射中了一隻母猿。
這時,有一隻小猿過來為母猿拔箭,吮吸傷口的血,而且取來樹葉塞住瘡口,悲哀不已。
鄧艾看了,丟下弓箭,感嘆地說:「山中野獸尚且如此哀憐母親,做人可以連猿猴都不如嗎?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打獵!」
動物尚且能孝養父母,何況人倫佛子,豈能不報母恩!
這是一種生活在位於地球北端的格陵蘭島的鳥類,「母子」互相牽掛,千里相隨。如果母鳥被逮住,那麼用不了多久,它的「子女」一定會飛來尋找鳥「媽媽」。無論藏在哪裡,總要想方設法與其「團聚」。倘若雛鳥被抓,鳥「媽媽」必定四處尋覓。不論被帶到多遠的地方,都會下決心讓它回到自己的懷抱。這種注重親情、和睦相處的精神,令人震撼和感動。
白尾鷲是一種生活在草原上的鳥類,以野馬等動物的屍體為食。 每次發現誘人的「美味佳餚」之後,他們從來不會蜂擁而上,你爭我奪。而是老者優先,給予特別的照顧。老鷲在飽餐一頓之後,便飛到附近的高山上擔負著警戒任務,讓「兒女們」能安全放心的「進餐」。
當老烏鴉飛不動無法覓食時,「子女」會主動地擔負起贍養的職責,在哺育自己後代的同時,不辭辛勞地捕捉昆蟲去喂「父母」,直到它們壽終正寢。為其送終之後,方肯離去。在自然界里,經常可以看到這種動人的情景:烏鴉在找到食物後,不是只顧自己飽餐一頓,而要大聲鳴叫,先讓「父母」來享用。待到老烏鴉食用之後,再讓雛鳥慢慢地啄食,自己卻飛往高處「站崗放哨」。
望採納!
② 十二生肖中最孝順的動物
羊,羊羔跪乳,烏鴉反哺,歷來被譽為孝子的典型形象
③ 最孝順的五種動物是什麼
牛忠,狗義,貓節,烏魚孝。
④ 阿福曾是個不孝順的兒子經過什麼儀式他懂得了不孝順父母的人連動物都不如的道
阿福曾經是一個不孝順的兒子,經過了成人儀式以後,他懂得了這個不孝順父母是不好的呀,她的父親也要孝順他的爺爺,那麼他也要孝順他自己的父親。
⑤ 急!誰能給我講個動物界的孝心故事
烏鴉反哺!
傳說中,烏鴉反哺的故事是最讓人感動的一個故事,烏鴉——是一種通體版漆黑、權面貌醜陋的小鳥,因為人們覺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類普遍厭惡,正是這種遭人嫌惡登不了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丹青的小鳥,卻擁有一種真正的值得我們人類普遍稱道的美德——養老、愛老,在養老、敬老方面堪稱動物中的楷模。據說這種鳥在母親的哺育下長大後,當母親年老體衰,不能覓食或者雙目失明飛不動的時候,它的子女就四處去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喂到母親的口中,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並且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
⑥ 關於孝的故事(動物)
又有一位叫劉時用的人,曾見過一頭孝順的小象:
小象的母親生命垂危,小象取來草料喂養母親,但母親已無法吞咽,小象就用鼻子擦拭母親身體,雙眼淚如泉涌。母象死時,小象哭著縱身向前仆倒。
《聖師錄》記載:
古代,有個名叫鄧艾的人,一次上山打獵,一箭射中了一隻母猿。
這時,有一隻小猿過來為母猿拔箭,吮吸傷口的血,而且取來樹葉塞住瘡口,悲哀不已。
鄧艾看了,丟下弓箭,感嘆地說:「山中野獸尚且如此哀憐母親,做人可以連猿猴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