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孝道文化的現實意義
孝作為家庭倫理規范,有維持家庭穩定的功能和作用。人們用孝來調節家庭關系,使之紮根於家庭、風行於社會,成為人們遵守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在古代,中華民族有著敬老孝親的良好風氣,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弘揚養老敬老的孝道傳統,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滲透到了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種意義上,中國文化可謂「孝的文化」。孝在中國文化中的作用之大、地位之高,以至於如果談中國文化而忽視孝,即非於中國文化真有所知。
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從當前的社會現狀出發,弘揚孝道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社會如何進步,文明如何發達,什麼時候都不應該丟棄。
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參考資料:孝道 (傳統文化)_網路
㈡ 「孝」的意義是什麼
從家庭意義上看,"孝"體現為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從社會意義上看,"孝"即對統治者的敬畏和基於敬畏的絕對服從。表面上看社會小單元的家庭以"孝順"、"孝敬"為指導思想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是善的。
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對生育自己的人有所虧欠,並且一定要順從、孝順、贍養生育自己的人,這是漢文化價值觀的公理性基礎,也就是說不用論證也沒必要論證的道德根基。這個是西方文化所沒有的!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 《論語·學而》。即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從來沒有。
由於我們國家的結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你若不聽從即為不孝;大孝則是忠於主子,對於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你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你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范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一並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孝是一個中國漢字,讀音為xiao,為社會學意義的名詞,是指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目的是繁衍後代。中國自西周就開始有孝道。
㈢ 孝順的含義是什麼
孝」就是從物質精神方面恭敬地回報、關心父母,讓父母過得幸福、回健康、快樂,不辜負父母的期答望,把父母的遺志發揚光大,始終讓父母不走錯路、做錯事,規勸已犯錯的父母。「順」就是不頂撞父母,只要父母的教育要求是正確的,就要接受;如果父母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也要耐心地說明,不要「理直氣壯」。以上權且是我對孝順的粗淺理解,希望能和大家交流。
順便附帶一句曾經首富的一句話:「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順父母」。
善良:
指人具有高尚的品質,並富有仁愛之心
善良的人要作到心胸寬廣,與世無爭,學會寬恕自己和自己的敵人.其實他們都是人最本質的東西。。
㈣ 「孝」的意義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對做人、立身、處世的基本要求。在中華文明史中,孝文化以其強勁的活力歷久彌堅、世代傳承。那麼,在當今社會談孝有何意義呢?省社科院副院長劉玉堂教授表示,在當今談孝文化有著深刻的新時代內涵和現實意義。<BR> 劉教授說,公民道德建設提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裡面的「明禮」等內容就包含有孝的內涵;孝對構建現代和諧社會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劉教授認為,一個和諧的社會應該包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在人與人的和諧裡面必然有父母與子女的關系,那麼父母慈愛、子女孝順也就構成了家庭的基本和諧。這樣,由家庭細胞構成的社會做到和諧也就不難了。那麼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呢?劉教授認為,大自然里動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如果人們能用孝的精神善待一棵老樹、善待大自然,那麼人與自然也就很容易做到和諧共存了。<BR> 孝文化的傳承,對青少年教育意義重大。讓孩子們懂得愛父母,由此做到愛家鄉故土、愛社會民族。劉教授同時表示,孝文化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同樣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他說,有人形容現在的農村有些地方是「38、61、99」,青壯年外出打工,農村只剩下婦女、兒童、老人,好多是隔代撫養,那麼講孝對於家庭和睦意義尤其重大。<BR> 劉教授強調,講孝道、孝義、孝心當然很好,對新時代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但孝也必須在道德和法律的規范之下,講孝也要講法律的底線,講孝要有遵守法規的前提。
㈤ 孝的意義是什麼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使他們不至於行差踏錯,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表現。所謂「百善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傳宗接代。在西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易經》:「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現代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可見趙歧也不是說斷絕後代為最不孝。他認為最不孝的就是容忍父母去干不義之事,而作為後代不勸說。後又經過不明真像的群眾以訛傳訛,就有了如今的這種錯誤解釋。翻看原文可以得知,我們的理解如同「秀才認字認半邊」。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儒家學者趙歧所說的不孝的第一條,即最不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而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說的對與錯,都要全盤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對人倫(人權)的壓制。從現代的眼光看,儒家對孔子的修正、補充是一種進步。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 《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與當時的政治利用也不無關系。所以現代社會看待孝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待。
㈥ 舉例說明傳統孝道的時代價值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㈦ 孝順的含義
孝順:出自《國語·楚語上》,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內後多指盡心容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通俗易懂就是(孝順,就是順著老人長輩的意思,有順才孝,贍養父母盡心盡力,遵從父母意志)
孝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古時有《二十四孝》,從那時的觀點看,所謂的孝順就是完全的遵從長輩的意願、家族的傳承,香火的延續,長輩離世後能走的風風光光就是大孝;以現在看來,《二十四孝》中存在著一定的愚孝。現在所謂的孝順――父母老有所依、能多回家陪陪他們、讓家裡少一點牽心、家庭和睦。
總的來說,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不同的定義,有每個時代不同的精神,孝順的含義也在不斷的變化。
㈧ 孝順的意義是什麼
我覺得這兩個字各有其意義,順是一個底線吧,比如不違逆長輩的意願,別說人家不愛內聽的話,人家讓做什容么,你不願意可以不吭聲,但別招人生氣。就是這個意思。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好好理解這一層意思,當發生矛盾時,盡量委婉,溫和地化解,盡量不觸怒長輩。所謂上行下效,一個人的對父母親友的言行,很容易就會影響到孩子,這個是有繼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