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感動中國中人物孝老愛親模範故事有哪些
孟佩傑 ,1991年11月出生於山西省臨汾市,大專文化,中共黨員。現任山西省臨汾市隰縣文物旅遊局幹部。
孟佩傑生長於農村,5歲時生父因車禍去世。生母因生活所迫,將她送給隰縣老幹部局職工劉芳英收養。1998年,養母劉芳英患上了椎管狹窄症癱瘓在床。養父無法忍受困境悄然離家出走。從那時起,年僅8歲的孟佩傑便開始承擔起照顧癱瘓養母的重擔,用孝心和毅力支撐起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家。
2007年,孟佩傑初中畢業,養母的病情卻開始惡化,完全喪失了自理能力。為就近照顧養母,孟佩傑主動選擇在臨汾學院隰縣基礎部學習。
2009年,按照學校的安排,在隰縣基礎部上完兩年後孟佩傑要去臨汾上學。她毅然決定:帶上養母去上學!她在離學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並向學校申請了走讀,利用一切課余時間,克服了同齡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不離不棄地悉心照料養母。
孟佩傑十幾年來,4000多個日日夜夜,知孝感恩、無怨無悔照顧養母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她曾獲得「2011感動中國人物」、「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
Ⅱ 中學生道德模範先進事跡
章梁斌優秀團員先進事跡介紹
章梁斌同學既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也是一位優秀的共青團員。德智體全面發展,工作出色。思想上,能夠按照團章嚴格要求自己。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綱領,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心社會時事政治,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在學習上,章梁斌同學勤奮努力,刻苦鑽研,認真學習各科知識,本著「不讀死書,靈活學習」的原則,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每學期均被評為三好學生和學習標兵。獲得學校第三屆「學業十佳」光榮稱號,於2002年被評為汕頭市市級三好學生。在注重提高自身各學科成績水平的同時,他還注重塑造自身的競爭優勢,積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並取得一定成績,例如在高一時就獲得校級高中部語文知識競賽一等獎,「創新杯」現場作文競賽二等獎,高二時榮獲第一屆「英語周報」杯全國中學生英文話題作文大賽優秀獎。
在要求自己進步的同時,他還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共同營造濃厚的學習風氣,使班級具有了更強的凝聚力。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時經常和同學討論,向老師請教,以求大家共同進步。樂於向後進同學提供幫助,當他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熱情地幫他們答疑解惑,掃清障礙,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起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章梁斌同學不僅在學習上名列前茅,在文體活動中更力爭上游。認真上好體育課,課余時間常活躍於運動場上。在學校的藝術節上,更是與班裡的同學積極配合,組織排演了異彩紛呈的節目,做好後勤工作,參演的節目獲得了很好的評價。
身為班長,能當好班主任老師的得力助手,起模範帶頭作用。帶領班幹部做好班級管理工作,使大家同心合力,分工明確,各盡其職。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努力使班集體越來越優秀。他所在的班級多次奪得學校各項常規評比的流動獎牌,並連續三個學期被評為「文明班」。他2004年度被評為「廣東省優秀共青團員」,也被授予2003-2004學年度汕頭市「優秀學生幹部」榮譽稱號,同時被評為2004學年度學校「十佳學生幹部」。
章梁斌同學在生活上節儉朴實,熱情助人,尊敬師長,熱愛集體,關心同學。在各種榮譽面前,仍然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學習、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章梁斌同學積極參加團組織的各項活動。他是學校團刊「創新報」的主編。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出版小組認真地做好編輯、出版工作。通過這本刊物把團的綱領、團的思想、團的發展向同學們宣傳,讓大家更好地認識團組織,接近團組織。
平時,經常參加共青團志願者服務活動。走出學校,走進社會,讓紅色的團旗飄揚在各個社區。多次到敬老院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生,整理房間;和其他團員一起走上街頭,為群眾服務。樂於助人,關心同學。先後兩次為學校兩位身患重病的團員同學慷慨解囊,帶頭捐款,每次捐款款額均達100元。並在班級中帶動倡導同學們踴躍捐款,為這兩位同學籌措部分醫葯費。
章梁斌同學多次作為正式代表出席學校的共青團代表大會。在此基礎上,還被推選為共青團南澳縣第十五次代表大會的正式代表,出席縣的團代會,更高層次地投入到團的建設中,為團的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Ⅲ "孝心少年」主要事跡簡介。。。
邵帥,生於1997年,江蘇徐州市人。2010年2月,邵帥為了照顧患有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母親,在當地教育局辦了休學,和姥姥一起來到北京,並決定為母親捐獻骨髓。
江蘇感動十大人物、北京市道德模範少年2013最美孝心少年。
參考資料
一歲時父母離異,5歲時母親離開他進京創業,12歲,他本應在學校度過無憂無慮的美好時光,但是他卻要背負起更多的責任,因為他的母親邵丹身患白血病。為了進京照看母親,邵帥選擇了休學,並決定為母親捐獻骨髓並照顧母親。
與同齡的孩子比,邵帥沒有單親家庭孩子常有的孤僻、任性等性格弱點,相反,他懂事、獨立、性格開朗、樂於助人、品學兼優,他用一個12歲孩子稚嫩的肩膀撐起了一個家庭的天空,被媒體稱為演繹了現代版孝子傳奇。
邵帥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多次榮獲校級優秀少先隊員光榮稱號,六年級被評為「優秀小學畢業生」。他天資聰明,興趣廣泛,尤其喜歡畫畫。他從5歲開始學畫畫,7歲學書法,2006年、2007年、2008年先後獲得加拿大和平杯、中華神龍杯、奧運書畫比賽等大獎。
2009年「六一」前夕,全校師生在礦大科學館舉行「六一」兒童節慶祝活動,並舉辦了學生書法、繪畫作品展,同時展出的還有「邵帥作品書畫文聯展」,邵帥的42篇作文、128幅繪畫作品和30多幅書法作品成為那天一道亮麗的風景,受到師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邵帥不但學習勤奮、興趣廣泛,而且非常關心班集體。每學期開學的前一天,他就和他的姥姥早早地來到學校,把教室的玻璃、電風扇擦得一塵不染,桌椅擺放得整整齊齊,地拖得乾乾凈凈。用邵帥的話說:「明天同學們坐在這整潔的教室里上課,心裡真高興!」
同學們稱他為小畫家、小書法家,並選他當班級的宣傳委員。班級每出一期黑板報,他都要先查閱資料,精心設計,然後利用課余時間與同學一起辦黑板報。他們辦的黑板報版面新穎,內容豐富,多次被評為校級優秀板報,為班級爭得了榮譽。
邵帥心裡總裝著同學,能與同學和睦相處。從2年級開始,每到新年,他都要給全班每一位同學和老師送一張賀卡,並寫上祝福的話,直到現在有的同學還珍藏著他的賀卡。
邵帥不但在學校表現出色,在家裡也是一個非常孝順、善解人意的孩子。他一歲多時,父母離異,5歲多時媽媽到北京打工。
他一直和年老體弱的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有一次,邵帥的姥爺因腦血栓住院一個多月,他放學後經常和姥姥一起坐公交車,給姥爺去送飯,到很晚才回家吃晚飯,接著再寫作業。有時姥姥心臟病犯了,他便給姥姥撫背揉肩、端飯倒水,為減輕姥姥的病痛,他常常講一些笑話,逗姥姥開心。
就是這樣特殊的家庭結構,使他過早地懂事了,人世間的真情都在他的一舉一動中流露出來。這樣的家庭生活,使得他比同齡的孩子成熟了許多。
2009年6月,北京一家權威醫院診斷出邵帥的媽媽得了白血病。這時邵帥臨近小學畢業,學習任務較重,再加上他思念媽媽,痛苦的心情可想而知。到了8月底,他說服姥爺和姥姥,毅然決定休學,去北京照顧媽媽。
到了北京,邵帥給媽媽端屎倒尿,事無巨細地照顧媽媽,他還毫不猶豫地向大夫請求給媽媽捐獻自己的骨髓。配型結果出來了,聽說自己可以捐髓救母,他興奮地對母親說:「媽媽,你不用擔心,我可以救你了。」
而面對媒體記者的提問,邵帥的解釋很簡單:「我愛媽媽,我的生命是媽媽給的,沒有媽媽哪有我?哪個孩子碰到這事會不救媽啊?」
大年二十九那天,當普天同慶迎接新年之際,邵帥和他媽媽正經受著生命的考驗。上午9點,護士用輪椅把邵丹推到移植病房,邵帥一直跟在身邊,到了更衣室必須換衣服。在邵帥的幫助下,邵丹換好了衣服,護士們都在誇邵帥懂事孝順。
此時的邵丹不敢看兒子的眼睛,因為她知道兒子心裡一定是充滿了擔心和惶恐,因為從她住院起,兒子就一直陪在她身邊,從來沒有分開過。兒子曾經對她說過,他一看不見媽媽心裡就發毛,可這次進艙最少也得一個月,對她們娘倆來說是一場煎熬。
當邵丹最後回頭看了兒子一眼,說「兒子,你回去吧」,邵帥已經是淚流滿面。這時,邵帥突然伸出拳頭舉起來對媽媽說:「媽媽,你一定要挺住!」
手術後,邵帥沒有因為捐了自己的骨髓而安心在家休養。他從捐完骨髓出院的第二天起,就承擔了照顧媽媽的重任。他每天起早貪黑,給媽媽做飯,還要乘坐12多站公交車往返醫院和住所給媽媽送飯。
這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每天這樣不停地忙碌,也會精疲力竭,更何況是一個12歲的孩子。為此,邵帥媽媽的心裡非常愧疚:為了自己,孩子的學業都耽誤了,因此她經常偷偷地流淚。
邵帥知道後安慰媽媽說:「學可以晚上一年,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媽媽只有一個,我每天守在媽媽的身邊,心裡才踏實。」
手術後的視頻是母子倆最盼望的時刻,牆角的那把折疊椅幾乎成了他的專座。邵丹說,每當她看到兒子瘦弱的身影消失在走廊盡頭,她的眼淚都會奪眶而出,因為是自己讓他過早地體會到生活的艱辛。
每次邵帥回到住處的時候,已是晚上10點。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媽媽打電話,囑咐她早點睡覺,這樣細胞才能快點生長。
為了給邵丹看病,家裡的積蓄已全部花完,邵帥的姥姥和姥爺四處借錢,欠下了許多債務。懂事的小邵帥,為了給家裡省錢,連一瓶礦泉水都捨不得買,每天都是以涼皮充飢。有的時候,甚至瞞著姥姥不吃早飯,省下錢來給媽媽治病。
盡管他自己不吃早飯,但邵帥卻從未忘記給媽媽做飯。為了能做上可口的飯菜,他買來菜譜,照著上面的文字說明去學。邵丹知道兒子從小喜歡宮保雞丁,勸他買些來吃,但是邵帥卻說:「媽媽,宮保雞丁太貴了,12塊錢一份,夠我吃3天的涼皮了。還是省點錢給您看病吧!」
邵帥的姥姥最了解外孫的感受,她說:「邵丹在住院期間病情反復惡化,醫生3次下病危通知單,每一次無疑對邵帥都是強烈的刺激。一次次的驚嚇,使邵帥非常地悲傷。可他心中有一個信念——只要有萬分之一的希望,就要救媽媽……」
「帥十二,獻骨髓,此大孝,無人及,」這是網友對邵帥的評價。的確,他的孝心贏得了大愛,社會上許多熱心人士都相繼為邵帥的母親捐款。
中央電視台及各省市多家電視台、全國各大報紙及地方報紙、全國各大網站都分別專題報道了邵帥的事跡;中國礦業大學附屬中小學、中國礦業大學及全國很多地方學校都掀起了向邵帥學習的熱潮。
邵帥捐髓救母成了撥動現代社會人們心弦的一曲動人歌謠。2010年6月,邵帥作為徐州市唯一代表出席了全國第六次少代會,並受到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中央電視台「六一」晚會,為邵帥做了主題故事《邵帥愛心救母的故事》;中央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的《新聞聯播》對邵帥的事跡進行了報道;CCTV-12頻道《道德觀察》欄目做了專題片;徐州電視台專門為邵帥拍攝了電視短劇《生死母子情》。
他還先後榮獲中國十大孝子、中國孝老愛親好人、江蘇省十大教育人物、江蘇省孝老愛親道德模範、江蘇省美德少年十大標兵等稱號。面對這些,邵帥說,長大以後要做一名志願者,去幫助別人。假如將來自己真的考上了美術學院,成了一名畫家,首先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回報社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邵帥 (救母少年)
Ⅳ 獲得「全國道德模範之全國十大孝老愛親模範」殊榮的湖南大學生楊懷保,為孝敬父母照顧年幼的弟弟,毅然帶
(1)楊來懷保的自強精神表現:①在自困難面前不低頭、不喪氣,想辦法克服困難。②自尊自愛,不卑不亢,自己掙錢養活父母和弟弟。③勇於開拓,積極進取,幫助其他貧困大學生找到勤工助學的工作。④志存高遠,執著追求。 (2)因為自強精神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巨大的作用。自強是一個人活出尊嚴、活出個性、實現人生價值的必備品質,是我們健康成長、搞好學習、將來成就事業的強大動力,是通向成功的階梯。 (3)①我們要向楊懷保學習,告別依賴與自棄之路,選擇自立自強之路。②我們要從小培養自己自強的品質:a.理想是自強的航標,我們要樹立堅定的理想。b.戰勝自我,自強的關鍵。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低頭,做生活的強者。c.揚長避短,自強的捷徑。 |
Ⅳ 感動中國人物中孝老愛親模範故事
孟佩傑 ,1991年11月出生於山西省臨汾市,大專文化,中共黨員。現任山西省臨汾市隰縣文物旅回遊局幹部。
孟佩傑生長於農村,5歲時生父因車禍去世。生母因生活所迫,將她送給隰縣老幹部局職工劉芳英收養。1998年,養母劉芳英患上了椎管狹窄症癱瘓在床。養父無法忍受困境悄然離家出走。從那時起,年答僅8歲的孟佩傑便開始承擔起照顧癱瘓養母的重擔,用孝心和毅力支撐起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家。
2007年,孟佩傑初中畢業,養母的病情卻開始惡化,完全喪失了自理能力。為就近照顧養母,孟佩傑主動選擇在臨汾學院隰縣基礎部學習。
2009年,按照學校的安排,在隰縣基礎部上完兩年後孟佩傑要去臨汾上學。她毅然決定:帶上養母去上學!她在離學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並向學校申請了走讀,利用一切課余時間,克服了同齡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不離不棄地悉心照料養母。
孟佩傑十幾年來,4000多個日日夜夜,知孝感恩、無怨無悔照顧養母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她曾獲得「2011感動中國人物」、「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
Ⅵ 鳳縣孝心人物事跡材料
孝心孫媳婦家庭事跡材料
林瑩家住進賢縣南台鄉赤嶺村委會王家嶺村,心地善良的她愛上了家境貧寒的羅軍,不顧家人的反對嫁到了羅家,承擔起照顧一個家的重任,鄰里都誇她伺候奶奶周到細心,是個孝心好孫媳婦兒。
心地善良的林瑩愛上了窮小子羅軍。還在羅軍十歲時,父母一次意外中雙雙離世,上面一個七十歲的老奶奶,下面還一個比自己小兩歲的妹妹,家裡一下子跌到深淵,家裡沒有經濟來源,平日的吃穿都由左鄰右舍來救助,鄉里每年也給予救助讓羅軍完成了初中學業,初中畢業後羅軍就跟著同村人去學裁縫文案中國專業寫作,慢慢家裡才有了點改善,就是在裁縫廠林瑩與羅軍熟悉起來,他們本是一個村委會的人,雖然林瑩早就對羅軍家的遭遇有所耳聞,但沒有接觸,通過在一起做事,上班,羅軍的肯吃苦的勁頭和堅強、勇敢精神以及對年邁的奶奶噓寒問暖的舉動深深打動了心地善良的林瑩,在不顧家人的盡力反對,林瑩堅決的嫁給了羅軍,這樣,羅軍的家才像一個家。家中的困境因為林瑩的到來有了改觀,日子漸漸好了起來。
堅強的老奶奶李細春獨自撐起破碎的家。李細春老奶奶其實也是一個命苦的女人,孩子自己中年時丈夫就過早的去世,一個人拉扯大三個孩子文案中國,好不容易把三個兒女拉扯大,兒子也成家了,生孫子了,可就在孫子孫女十來歲時,一次意外兒子兒媳雙雙離他而去,留下孫子羅軍和孫女,因為一系列的變故,對老奶奶來說,這種日子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是盡頭,一邊白天在天地里幹活,一邊因奶奶思念逝去的親人把眼睛都哭瞎了。盡管這樣,老奶奶為了把兩孫子孫女拉扯大,有點好吃的都留給孫子吃,左鄰右舍給予的幫助老奶奶記在心上,還常常教育孫子孫女們要懂得感恩,不能忘記政府和鄰居們的幫助,後林瑩嫁到她們家,她才感覺日子有點希望,有點盼頭。
過早懂事的林瑩悉心照顧年邁的老奶奶。在其他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的村裡,她為了讓丈夫羅軍安心在外打工,她主動提出在家照顧80多歲的奶奶和自己的孩子,甘願待在農村過清貧的生活。她每天為奶奶梳頭、洗臉,給奶奶按摩,讓老人家活動活動筋骨,老人雖然眼睛看不太清楚,但在她的照顧下,整潔、干凈。奶奶跟林瑩說話,都是崽前崽後的叫著,把林瑩完全當成自己的兒女來疼來愛。。林瑩說,奶奶沒有享過兒子、兒媳婦的福。一切就讓她這個孫媳婦來代勞吧,希望奶奶能活到120歲(文案中國編輯整理)。奶奶現在每每說到孫子、孫媳婦時,總是帶著幸福的表情,談到高興時,都笑得合不攏嘴。羅軍看到自己媳婦這樣疼照顧奶奶,奶奶這樣疼愛林瑩,他也很安心在外打工賺錢.
用孝心撐起一個家
他叫唐增光,1957年生人,是青州市廟子鎮上庄村人。1984年,來到辛店街道合順店村當了賈秀家的「養老女婿」。岳父母癱瘓在床多年,他不離不棄伺候他們,和妻子一起支撐著這個家,受到了鄉親們的稱贊。把他評為了「十佳孝星」、「十佳文明標兵」和「孝老愛親道德模範」。俗話說,上門女婿半個兒。
他是經人介紹與賈秀芬結為夫妻的,當時家中的岳父岳母都年老多病,家庭條件也非常貧困。有人說他傻,明知道家裡老人身體不好,還來當上門女婿,真是活受罪。但他覺得,哪家都有老人,後輩孝順贍養老人是應該的,這和老人身體好壞沒有關系。家裡有個老人,也是後輩的福氣。
1986年,他的孩子四個月大的時候,岳母住院。他在醫院陪護、伺候了一個月。他每天陪老人打針、吃葯,端屎端尿,把她照顧地好好的(文案中國編輯整理)。臨床的一位老人看著他天天對岳母噓寒問暖、無微不至,羨慕地對他岳母說:「你養了個好兒子,真有福氣。」岳母笑著說:「這是我女婿,不是兒子,不過比親兒子還親。」那個老人連連感嘆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你這個女婿比有的家裡的親生兒子都要好。」他什麼都沒說,只是覺得,老人生病了,好好照顧她是理所當然的事,孝敬老人也是天經地義的事。
岳父一身是病,患有腦血栓、胃病、半身不遂等多種疾病,長期卧床,天天打吊瓶、吃葯,24小時不能離人。岳母也是常年吃葯。女兒還小,他們還要供他對象的妹妹上學。一大家子都要靠他們夫妻兩個來養活。白天,妻子要為客戶加工床罩、被罩和枕頭等,還要外出進貨、出貨,趕集賣布,賣小百貨。他在照顧好老人的同時,主動把加工活攬了過來。每天定時給老人洗手洗臉、做飯喂葯、換洗尿布,晚上等老人睡下之後,開始蹬縫紉機,通常干到深夜12點以後。後來他們自己種了菜園,妻子下午還得出去賣菜。他們夫妻倆每天都忙得團團轉。由於過度勞累,妻子得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去醫院看病的時候,醫生說,幸虧他們來的早,要不然就轉成風濕性心臟病了!
小女兒出生後,村委看到他們夫妻都沒有固定工作,生活比較困難,就給我妻子安排了一份保潔員的工作。工資雖然不是很多,但可以方便照顧老人。後來他又在奧德隆倉儲找了份夜班的工作,以補貼家用。因為兩個人都要工作,照顧老人就得「兩班倒」,妻子身體不如他好,因此更多的時候,還是由他來照料老人(文案中國 編輯整理)。他雖是個男人,女人的活也逐漸都學會了:和面、烙餅、擀麵條,縫縫補補、洗洗涮涮,哪樣也不差。白天,他照料老人吃喝拉撒,夜裡,老人睡了他也不敢睡踏實,隔不長時間就得披衣起床到老人床邊,看看被子蓋好了沒有,用手摸一下老人的尿布是不是該換了,看一下老人需要喝水或者翻身啊什麼的。
岳母80歲的時候,看他一個人忙裡忙外,她也想給我減輕點負擔,自己試著下床上廁所,結果造成胯骨粉碎性骨折。不論是躺著還是坐著,都會疼得受不了。為了讓她感覺舒服點,盡快恢復健康。我想盡辦法,最後發現攬著她,讓她半坐在我身上,她最舒服。於是,他就這么著照顧了一個多月。他小姨子看我這么辛苦,曾經動情地哭著說:「哥,這么多年,幸虧有你,不僅照顧俺爸媽文案中國專業寫作,還供我上學……他也一直沒把你當外人,你就是我親哥……」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他照顧老人,撫養孩子。時間長了,也漸漸琢磨出些照料病人的經驗來。有一次,他在外邊給老爺子洗尿布的時候,他掉到床底下了,他把老爺子弄出來一看,棉褲也拉滿了,他趕緊給擦乾凈,換上干凈衣服。現在,他專門在老爺子床前豎起了兩根大柱子,一來是方便打針掛吊瓶,再一個是防止老爺子掉下床來,安全。最讓他引以為豪的是,在他精心照料下,這么多年來,兩個老人從來沒生過褥瘡。
由於兩位老人都患有半身不遂的病,不能在炕上躺的過久,很需要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也為了讓岳父母有一個好心情,舒緩一下長期卧床不動帶來的郁悶文案中國專業寫作,2001年,他和妻子省吃儉用,花了近2000元為老人們買了一輛他們企盼已久的輪椅。每天為岳父剃須修面、為岳母梳頭打扮後,輪流推著兩位老人到戶外、到原來老人經常去的村頭路口走走看看,到老人想念的親友家串串門,給老人講點外面的新鮮事,每當此時,老人因口疾無法言表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感激的笑容,這個時候,也是他最快樂的時候。
街坊鄰居們看他們辛苦,時不時幫他們一把。他們經常開著車陪他一起去醫院給我岳父母看病,他非常感激他們。每當他們過來串門,他岳母總是咦咿呀呀說個不停,盡管語言含混不清,根據手勢大家都明白了,她是在一個勁地誇我:「女婿好啊,女婿好啊!」岳父雖然不能說話了,也在旁邊含著淚一個勁地點頭。看到兩個老人此時的舉動,他覺得他這么多年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2008年,岳母患了心衰(文案中國 編輯整理),病情嚴重。他們夫妻兩個更是寸步不離,日夜倒班輪流照顧她。一天,他正要去休息,岳母病情突然惡化,他立刻撥打了120。當他抱著她上了救護車,醫生仔細檢查了病情,說已經不行了。他只好又把她抱回床上。這期間,岳母雖然什麼話也說不出來了,卻始終緊緊攥著我的手,老人已經睜不開眼,他發現,她眼角的淚花順著臉頰往下淌。他知道,她是捨不得我。岳母生病近三十年,其中有二十年只能躺在床上,天長日久,朝夕相處,他已經習慣了給她洗手洗臉、喂飯穿衣、端屎端尿……可能這之後,他永遠也沒有這種盡孝的機會了。
我們中國人特別看重「孝」。他覺得照顧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老人老了,就必須照顧好,誰也有老的時候,咱對老的好,孩子將來也對咱好。他從小就教育兩個女兒要孝順,要好好讀書。她們也很懂事,尊敬父母,孝敬老人。女兒8歲就學會給姥爺剃頭剪胡須,給姥爺姥姥洗澡換衣服。如今,大女兒已經上完大學,成家立業,可以幫助分擔家庭的重擔了,小女兒正上高三,家裡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有句話叫做「子欲養而親不待」,岳父今年已經95歲了,現在他更加珍惜可以照顧岳父的機會。在可以盡孝的時候,一定要做到最好,不能等。孝老愛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是今天還是明天,不管生活是富裕還是貧窮,都要弘揚這一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