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說孫權比較孝順
為什麼說孫權比較孝順?
孫權性格多謀善斷,謙虛服人,懂事理。為什麼孫策會把大權給了孫權?那時候的孫權年紀輕輕,二十齣頭,資歷不深,難以服眾。
孫權孝順母親有那些呢,曾記得孫權把妹妹許配給劉備,被吳夫人找到房間里罵,說了句:你好大的膽子,你放肆,深知不好的孫權,立馬跪下,立刻認錯,從這可以看出孫權是真的孝順卻不敢與之爭吵。
孫權的孝順體現在他對江東基業的重視,對江東百姓的負責,把對父母的孝順變成對江東的孝順,這才讓江東立足於三國。
② 不孝的親生子 孝順的養子 你選哪個
選擇孝順的養子,只要是真誠地孝順你,照顧你就可以!
③ 親生父母虛偽對待孝順女兒
對於這種情況,如果不親身經歷,真的不好說,但是站在客觀的角度來看,第一,你岳父岳母的年齡是多少呢?是否是因為人上了年齡的緣故。第二,不管怎麼說,畢竟是一家人,如果可以調停,那還是調停吧。第三,如果真的沒有退路了,以至於要揭穿之類的,那麼你可以考慮在家鄉請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來見證吧。。。以上是我個人的拙見,希望能帶給你細微的幫助。。。
④ 給一兩個關於孝順的故事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系.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後娘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裡能禦寒呢?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後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後妻像木頭一樣.獃獃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⑤ 知否中盛紘不是老太太親生的,為什麼卻要孝順她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在這里回答這個問題,在《知否》中盛老太太並不是盛紘的親生母親,他們沒有血緣關系,卻擁有一定的威望。作為盛家的一家之主,盛紘從來都畢恭畢敬,敬她愛她,不敢忤逆盛老太太。接下來我們從以下三點分析一下。
其一,盛老太太身份尊貴;盛老太太原本出生名門望族,門楣高貴,娘家非常有實力,是家中的嫡長女,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家閨秀。年輕時的盛老太太敢愛敢恨,灑脫爽朗,當年在京城也是響當當的人物。但是因為愛情,盛老太太嫁給了當時還是探花的盛老爺,可謂是低嫁了。雖然後來盛老太太跟娘家斷了關系,但是關系依然存在,娘家的背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
而真正孝順盛老太太的人,只有盛明蘭一人。為了查明盛老太太被投毒的真相,最後盛明蘭差點和盛家翻臉,足見祖孫之間的感情深厚。很開心今天在網路知道給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幫助到大家,也歡迎大家在這里和我一起討論。
⑥ 什麼是真正的孝順
他們老了你不會去嫌棄他們,還一直常回家看他們,這就是孝順。
就拿我爺爺來說,六個孩子,最孝順的只有大叔叔,大嬸嬸和我爸爸,大叔叔每天都會回爺爺家看爺爺,大嬸嬸天天給爺爺做好吃的,爸爸也是,幾乎每天都會回爺爺家陪他,其他人只會偶爾的回來坐坐,大姑二姑平時就算閑的搓麻將,也不會回爺爺家看爺爺,所以我經常覺得大姑二姑還不如大嬸嬸,雖然她倆是親生的,但親生的還不如娶來的媳婦好。
孝就是一種道德和行為准則,是要感恩父母,每個人都要遵守的,守孝道,就必須要做到孝。但是,順就不一樣了,這是對長輩的要求進行執行的過程,這個過程之中,是有對、錯,正、誤之分的,對於正確的要求,該順的就得順,對於錯誤的,不能順的就堅決不能順。如果不顧事情的後果,為了孝而盲目的去順,造成了適得其反的後果,那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順
⑦ 有誰知道,不是親生的要比是親生的,心裡的壓力更大,更不能犯錯,要更聽話,更孝順,也會有種寄人籬下的
我覺得吧不要想太多,心態放正就好了,關鍵是自己怎麼看自己,我想不會有人無聊的隨便找個人收養的吧。
⑧ 孝順是什麼意思
【解來釋】盡心奉養父母,順源從父母的意志:~雙親。他是個~的孩子。
【拼音】[ xiào shùn ]
【反義詞】不肖、忤逆
【出處】《國語,楚語上》:「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
(8)親生的孝順擴展閱讀:
【近義詞】孝敬
【拼音】[ xiào jìng ]
【解釋】孝順尊敬(長輩):~公婆。把物品獻給尊長,表示敬意:他帶了些南邊的土產來~老奶奶。
【近義詞】貢獻、孝順
【反義詞】不孝、忤逆、虐待
【出處】《詩大序》:「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⑨ 關於孝順的小故事
1、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2、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3、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
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4、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
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5、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
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6、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
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