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一、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二、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尤其是在嶺南一帶,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祭祀祖先,登高遠望,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少地方人重陽祭祖的觀念正日漸淡薄。
三、飲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陽節才一直保留著飲菊花酒的習俗。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認為藉此二物,可消「陽九之厄」。如今,山東地區仍有民間童謠言:「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
四、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漢代此俗當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到了魏晉時代,登高的日期已專定在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
五、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貳』 古代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花
古代重陽節賞菊花的原因如下:
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
古代重陽節的其它習俗: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2、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 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3、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4、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古時重陽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嶺南一帶仍盛行,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無論是祭祖活動還是登高遠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
5、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2)賞菊重陽節擴展閱讀:
古代重陽節賞菊的詩句:
《重陽席上賦白菊》
作者:唐代-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譯文:一院子的菊花金黃金黃,中間有一叢白似霜的花兒是這么孤獨。就像今天的酒席,老人家進了少年去的地方。
『叄』 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
賞菊並飲菊花酒來 重陽節自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肆』 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 菊花是重陽節的重要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伍』 登高,賞菊,插茱萸,重陽節的習俗都是怎麼來的
相傳,東漢的時候,汝南縣有個叫桓景的小夥子。他上有雙親,下有兒女,日子雖然不算富裕,但也幸福和睦。然而有一年,不幸的事發生了,可怕的瘟疫來了。家家戶戶都有人病倒,很多人病死後屍首放在荒郊野外沒人掩埋。在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為什麼會發生這么嚴重的瘟疫呢?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過:「有一個瘟魔住在汝河裡,它每年都要出來走走,它走到哪兒就會把瘟疫帶到哪兒。」桓景在傷心過後,決定拜師學藝,用自己的力量替鄉親們除害。他聽說費長房大仙就住在東南山中,於是他就啟程去東南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收下了這個徒弟,並送給他一把青龍降妖劍。桓景很高興,拿到劍就不分晝夜地練習。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的瘟魔又要出來了。你快回家為民除害去吧,這里是一包茱萸葉子和一瓶菊花酒,一定要讓你的鄉親父老登上高山去,這樣才能躲過瘟魔。」費長房說完話,一揮手,就有一隻仙鶴展翅飛來,桓景坐在仙鶴上歸心似箭地向家鄉奔去。
九月九日那天到了,桓景帶領著妻兒和鄉親們登上附近的一座高山,一人發給一片茱萸葉子,說隨身帶著這片葉子,瘟魔就不敢靠近了。他還讓每人喝了一口費長房給的菊花酒,說喝了菊花酒,就不會染上瘟疫了。桓景把這一切安排好後,就提著他的青龍降妖劍回到家,等待著瘟魔的到來。
沒過多久,汝河河水翻滾,颳起一陣陣旋風。醜陋的瘟魔上岸了,它走啊走,走了好久好久也沒看到一個人影。它正覺得奇怪,抬頭一看,原來他們都躲在高高的山上。它興奮地竄到山腳下,可一陣刺鼻的酒氣傳來,茱萸的味道很重,它不敢再上前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到村子裡。它睜大了眼睛,終於發現一間屋子裡坐著一個人,就大吼一聲撲了過去。
這個人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手拿青龍降妖劍的桓景。桓景看瘟魔撲過來了,立即起身迎戰。打了幾個回合後,瘟魔感到這人太厲害了,自己不是對手,趕緊拔腿就跑。桓景可不能放過它,只見桓景「嗖」的一聲拋出青龍降妖劍,那寶劍閃著寒光直指瘟魔,一劍就把它刺倒在地。
鄉親們知道瘟魔被殺死後,個個歡欣鼓舞,他們再也不會遭到瘟魔的危害了。他們非常感謝桓景,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故事一代一代地講給後人聽。而且,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過重陽節,在重陽節那天會登高、佩戴茱萸、喝菊花酒。
『陸』 重陽節,什麼踏秋賞菊去登高
1、登高「辭青」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2、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柒』 關於重陽節賞菊的詩句有哪些
1.《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版陽,玉權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
2.《重陽席上賦白菊》
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人少年場。
3.《菊花》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4.《題菊花》
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5.《菊花》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6.《菊》
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7.《重陽後菊花三首》
范曾大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
世情兒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
8.《菊》
劉克庄
羞與春花艷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風。
不須牽引淵明此,隨分籬邊要幾叢。
9.《寒菊》
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味濃。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
『捌』 重陽節為何登高賞菊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喝重陽酒
「重陽酒」即用優質糯米釀成的甜酒,於重陽節裝進小陶瓷壇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為溫度和濕度比較適宜,所以釀出的酒特別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純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於西北少數民族。
「重陽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陽節時,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長成,欲開花時,這就是製作「重陽酒」的上好的材料!
『玖』 重陽節習俗賞菊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賞菊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俗的組成部分。
宋代《東京楚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麵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
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後輕(軒輊,車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軒,比喻高低優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在《清嘉錄》中記蘇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台,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或於廣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記》等書中也有賞菊之記載。
至今,重陽節期間,各大公園也仍組織大型菊展,並將菊縛紮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登高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據《晉書》中《孟嘉傳》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被風吹走也不知道。
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傳為佳話。南朝時,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一個神異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要他在重陽這天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臂,並登高,飲菊花酒,才可免禍。桓景照辦了,才逃脫災禍。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重陽時人們的避邪除災心理。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
『拾』 重陽節賞菊詩詞
一、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明•唐寅《菊花》
二、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 —— 顧太清《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三、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 李煜《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四、 年年孤負黃花約。 —— 黃機《憶秦娥•秋蕭索》
五、 金風飄菊蕊,玉露泫萸枝。 —— 韋安石《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
六、 山棠紅葉下,岸菊紫花開。 —— 陰行先《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七、 芙蓉金菊斗馨香。 —— 晏殊《訴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八、 猶喜閏前霜未下,菊邊依舊舞身輕。 —— 司空圖《白菊三首》
九、 黃菊開時傷聚散。 —— 晏幾道《蝶戀花•黃菊開時傷聚散》
十、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
十一、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晉•陶淵明《飲酒二十首》
十二、 斗萬花樣巧,深染蜂黃。 —— 吳文英《惜黃花慢•菊》
十三、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蓮。 —— 杜甫《宿贊公房》
十四、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 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十五、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黃巢《題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