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寺廟經文上有一句話不孝敬父母拜什麼佛
這也算是善根成熟的一種感應吧。
建議去寺院上香供佛,同時還可以向出家師父請教佛法,夢這樣的夢,是與佛有深緣才可能夢到的。
『貳』 佛教孝敬父母
1 孝順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實在講,「孝順」圓圓滿滿做到是成佛。唯有佛,才能夠盡孝,佛以下的孝順,都做得不夠圓滿,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2 你要是真正明白了,我們要想把孝順做到圓滿,就一心念佛,念到自己往生凈土,見到阿彌陀佛了,你的孝順就圓滿了。
3 經上講得很清楚,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就充滿智慧,具足大的能力,你的家親眷屬無論在哪個世界,無論在哪一道,你都看清楚,你也都聽到,只要緣一成熟,什麼叫緣成熟?你勸他念佛,他肯聽、肯接受,這就叫緣成熟了,你就有能力去幫助他。
4 佛經里常講「佛度有緣人」,生生世世家親眷屬,跟你有緣,你都能幫助他們脫離六道、往生不退成佛,這叫大孝,這叫真孝。
5 所以在眼前,對於父母生活,尤其是晚年精神上的生活,我們都能夠照顧到就好。最重要的,是勸父母念佛,那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不能接受,那是因為你自己的佛沒學好;你要學好了,他們自然就會接受。
6 自己真正要學好,才能影響他們,所以自己要精進不懈,要有耐心,要堅持到底,機緣成熟的時候,他們會接受的。
7 如果你認真努力地修持,學佛之後跟沒有學佛之前,判然是兩個人,使你父母感覺到,你學佛之後,變得特別孝順,對他們特別好,他們生歡喜心,對佛就會有好感。
8 萬萬不可以看到父母沒學佛,一天到晚批評他、責備他,說他業障重,將來要墮惡道。父母聽到你這個話起反感,那你是大不孝,「佛不能學,愈學愈不得了,愈學愈不孝順」,這就錯誤了,你雖然是好心,你的方法錯誤,起了反作用。一定要知道,要以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紹給他,讓他很歡喜,他就會很樂意地接受。
『叄』 佛說孝敬父母的功德有多麼大
1 佛說:孝養父母,比供養三賢十聖的功德還要大。
2 佛陀的教誨,第一就是教我們孝養父母,知恩報恩。孝養父母是覺悟的行為,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孝養父母的。孝順是隨順性德,不是隨順煩惱,不是隨順無理的要求。懂得孝道,懂得孝養父母,佛法才有根。佛法是師道,在佛法裡面有沒有成就,實在說要看他對於這個師道做到了多少。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懂得孝親,而後才知道尊師,所以至善圓滿的教育還是要從孝親尊師上去紮根。
3 人不知道孝順父母,就不會懂得尊師重道,這是一定之理。「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師,所以「孝親尊師」常常是相提並論。
4 「孝親」非常重要,從孝親這才能夠「尊師」。我們對老師真正能夠尊敬,老師的「道」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做師長的,要教學生孝養父母;做父母的,要教子女尊師重道。佛法教學的目的,是教我們開發性德,教我們明心見性的。我們的心地,本具無量智慧、德能、才藝;孝道與師道,是開發心地寶藏的鑰匙。性德是你自己本有的,本有,哪有不能開發的道理?這開發的工具,就是「孝敬」。
5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孝敬」這兩個字擺在第一。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不孝順父母的,沒有不尊敬師長的。學佛的人不曉得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你這個佛法決定是不得其門而入。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這是違背性德,去搞六道輪回。一個人,如果不孝養父母、不奉事師長,什麼成就都談不上。
6 真能行孝的人,佛菩薩都降臨他家裡呵護保佑。佛經上說,照顧自己的父母,這個功德等於供養佛。佛常講,你家裡有兩尊活佛,那就是你的父母。不孝養父母,而去供養佛,佛不會接受。我們要以孝順父母的心,來服務每位老人;以恭敬佛菩薩的心,來恭敬每位老人。大乘佛法,是以孝道為基礎;孝道到極處,就圓滿成佛。要幫助父母破迷開悟,常生歡喜心。養父母的身,養父母的心,養父母的志;志做到圓滿,孝道才圓滿。
7 佛門講,能夠勸父母念佛求生凈土,叫父母從此以後永遠不再受輪回的苦報,這是大孝。家教,是根;聖賢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人,如果具有孝悌之心,就一定會守禮。把父子、夫婦、長幼的關系處理好,是孝。喜歡成就別人,把人事關系處理好,是悌。孝,是圓滿的性德。五倫八德,做得圓滿,才算是真孝。好好地念佛、學經教,就是孝養父母。不孝父母、不教子女,乃佛門中之罪人。
8 真正的善根,是孝道;真正的福德,是念佛。「凈業三福」第一條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基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修行要從這里開始。不孝順父母,怎麼能成佛作祖?
9「孝養父母」,我們有沒有盡心盡力去做?你要不能盡心盡力孝養父母,你那阿彌陀佛白念了,不能往生。佛家講的「孝養父母」,是指修行有了成就,這與世間講的有所不同。你能夠如教修行,修得有成就,你就是「孝養父母」。
10 所謂「一子成佛,九代的祖宗都享天福」,這是「孝養父母」到了極處。真正孝子念佛,往生凈土,不但報今生父母之恩,也報累劫父母之恩。如果你學佛,修行得不好,就是大不孝。我們念佛要得一心不亂,要得功夫成片,要往生決定有把握,要從孝敬修起。
『肆』 請問佛教如何能對婆婆心一起孝心
婆媳一來起信佛學佛,源每個人由於生活習慣,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難免不同,這個時候媳婦對婆婆就要體現順,而婆婆對媳婦要體現愛。大家相互尊重,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下商討事情的處理方式。
學佛了,就要雙方都拿出愛心來,坦誠相待。當有好事的時候,婆婆要把兒媳婦當成自己女兒一樣疼愛;當婆婆批評兒媳婦的時候,兒媳婦要把婆婆當成自己親媽一樣的不計較。只有這樣才能相處的越來越融洽,越來越親密和諧。
『伍』 佛法對於孝順父母怎麼講
凡事之物,人之倫常,因果中的一部分,凡世之人皆在因果之中,自然需要盡到自己作為子女所必需的義務。就像不作不食一樣。
對於父母犯下的錯,應竭力制止和彌補,這也是作為子女必須要背負的對父母的孝道,但父母也是非我之人,非我之心自然很難用我之心去感化,雖然要盡最大的努力,但他們自己選擇了錯誤的道路,而我們無法勸其回頭,其甘願墮入泥淖,也是沒辦法的事,只能隨緣。
佛教對凡世人倫綱常並無干涉,父母就是父母,不可能因為你信了佛就把他們當作學生什麼的,佛教的主張僅僅是為了讓人們用健康的心態來處事罷了。
『陸』 佛教如何定義孝順父母
第一個是講"孝養父母",善導大師在批註裡面注得很多,諸位自己看可以做參考,我們這個批註的本子都贈送給諸位,大家細細去看。父母對我們的恩德,現在人知道的不多。我們也可以說學佛的同修比一般人知道要多一點,為什麼?現在社會教育已經不講孝道,孝道、師道都不講了。常常聽佛經,這佛經裡面還是常常講孝道、師道,常常勸我們修學,所以學佛的同修對於這方面比較有一點印象。雖有印象,這印象不深刻,何以說不深刻?你的修行沒有進步,從這個地方看,就是看你所知道的不深刻。假如你真正知道,你會勇猛精進,為什麼?出家了。
有很多人問我,出家怎樣孝養父母?你們想想看出家怎樣孝養父母?出家人修行證果就是孝養父母。你沒有修好,你沒有開悟,你沒有證果,你對你父母對不起,叫大不孝。所以這個孝養里頭,包括的范圍就非常之廣。我們不但要養父母之身,父母的身體我們要照顧到,生活起居要照顧到,這是物質生活;除物質生活之外,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叫父母生活得很快樂。物質上樣樣都照顧了,父母心裡有憂慮,不快樂,這個不孝。
怎樣能叫父母快樂?那裡面這個因素就很多。我們舉個最淺顯的例子,兄弟要和睦,父母歡喜;兄弟不和,父母傷心、憂慮;兄弟和了,妯娌不和,父母又頭痛。換句話說,一家老少和睦,父母才歡喜、才開心,這是你家裡沒有問題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在家裡,你總要踏進社會去工作。你踏進社會去工作,譬如你在公司上班,你跟老闆兩個不合作,這父母又傷心。你在公司里跟一些同事們不能和睦相處,這又麻煩了,父母一天到晚提心吊膽。你才明了,不但家和,社會要和諧,國家要和諧,天下要太平,這父母高興。我們能做到嗎?能做到,盡心盡力向這個目標去做。這個孝不是單純我們父母照顧到就行,哪有那麼簡單!除此之外,這是從事相上說,使父母在這一些事相上面憂慮沒有了。另外精神生活,你的道德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增進?你的學術技能是不是一天比一天進步?不進則退。退,父母就又牽掛,就又有憂慮。這些統統都在孝道里頭。然後才知道這一個孝道包括我們生活的全部,不是某一部分,是全部。全部,那一定是包括虛空法界、過去未來,這才是全部,真的!
中國這個"孝"字,這個字就造得好。在我們中國這個造字,造字是有六個原則,叫六書,它這個屬於會意,叫你看到這個符號,想它的意思,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現在世間人講,現在有所謂代溝,代溝是什麼?代溝就是不孝,孝沒有了。這個字沒有代溝,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是一不是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這才叫盡孝。所以這個孝字真正做到圓滿、做到究竟,給諸位說,只有一個人,成佛才能做到。為什麼?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盡,那就是孝道還有一個缺陷,還不能圓滿。所以這個孝道做到圓圓滿滿是成佛。
所以我們出家了,在家學佛也是一樣的,我們的道業一天比一天清凈,煩惱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是盡孝。何況俗語說:一子成佛,九祖升天。這是不是真的?真的。什麼個道理?是因為他的兒孫當中有一個作佛的。他兒孫作佛,他作不了佛,為什麼?作佛是要自己修的,佛的這個功德不能分給你,但是福德可以分給你,佛有福報。一聽說這是哪一尊佛的父母,那還得了,諸天鬼神都恭敬,他就得占這個便宜。所以縱然墮落在惡道,這惡道里頭閻羅王也恭敬他,不敢把他放在惡道,請他到天上去享福去。這個天到哪一層天?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不行了。上面去什麼?上面去要你修行的功夫,你沒有功夫,你只有福報。只有福報,最高的到忉利天,忉利天、四王天,再往上去一定要修定功,剛才講的未到定,他雖然定沒修得成功,他有定,就是心地比一般人比較上要清凈,這才能往上面提升。自己完全沒有功夫,憑福報是到忉利天。這我們俗話講沾光。是這么一回事情。可見得我們世法里頭人情關系,在六道里頭都有,六道里頭都有人情關系。
由此可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不能夠盡心盡力,常常犯過錯,全都是不孝,這一個范圍包括的是非常非常的廣大。這一個字如果要用佛法的觀點來看,那就是經典上所講的「大總持法門」,總持就是綱領。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說個什麼?就說一個孝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都不能出這一個字的范圍,所有一切經教法門是這一個字圓滿的相狀。把它擺在第一句叫大根大本,從這里下手,到最後還是圓滿孝道,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始終不離孝道。
第二句是"奉事師長"。奉是依教奉行,就是要信老師、要聽老師的教導,要把老師所教導的,我們統統做到。事是承事,老師對我們有恩,恩同父母,所以對於老師的孝敬也跟對父母一樣。現在這些觀念淡薄,事相也見不到。從前學生在學校不聽老師的教誨,父母憂慮,那就是大不孝。做老師的要不能把學生教好,那他不孝,他沒有盡到孝道。現在跟大家講這些事情,這講故事,從前是這樣,現在沒有了。
『柒』 念佛可以讓子女孝順嗎
可以啊,念佛迴向給子女,這樣是還子女債,那麼子女就會變孝順。同內時迴向給法界一容切有情眾生,希望全天下的子女都能夠得到利益,這樣他們也會對自己的父母孝順,也要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依靠這個法界緣起力,效果更明顯
『捌』 佛說:不孝順父母會怎樣
第一、佛陀告訴你:
修世間法(工作、姻緣、資財、辦事、長壽、個子高、健康、人緣、好子女等一切做人福報),要從孝順供養父母里修。
凡人有兩種方法積大福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幸福生活):一種是供養父母,一種是供養幫助大家的人。
讓父母憂愁苦惱,自己會多病,而供養父母則有少病的福報。
對父母沒有愛敬心,會長得醜陋,反之會有端正美貌的福報。
對父母和賢聖無心奉侍,自己會常受輕賤下看(地位、職位、個子低),而恭敬奉迎父母師長,會得到大威勢(現代就是做大官)。
第二、佛理告訴你:
工作不順、姻緣不順、資財不順、辦事不順、抑鬱多病不好, 因為我有這些方面的惡業。
惡業,就是傷害眾生
傷害眾生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輕賤。
我一定是先輕賤眾生, 然後才去傷害眾生。
所以要止一切惡,改一切命,就是治我這個輕賤病
要治這個輕賤病,就要恭敬、孝順眾生——
如果我連父母師長都輕賤,我還有哪一個眾生不輕賤?
如果我連父母師長都不恭敬孝順,我可能孝順哪一個眾生?
所以,我要改一切命,就從孝順父母師長開始。
改得了抵觸頂撞父母師長,就改得了一切命。
第三、道家告訴你:
父母、長輩、上司是什麼呢?
父母生我,所以是生助我;
長輩、上司,長生幼,也是生助我;
不孝順父母師長,抵觸頂撞父母師長,沒有父母師長生助你,自己無法強大,所以要被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欺辱——連你的孩子都會辱你,讓你憂愁煩惱。.
大家如果不信,可以自己去觀察一下——
孝順父母的人,他絕對不會被戀人、對象、上司輕賤玩弄侮辱,
因為他受父母師長生助強大,無人敢輕,無人敢辱。
以身作則教育自己的小孩子恭敬父母師長,恭敬這個世界,他的個子一定很高——大家可以去觀察是不是這么回事。
佛說:
「我以孝順供養父母的福德,上為天帝,下為聖王,乃至成佛,成為三界特尊,都是因為這個福德。
我世世至孝,所以德高福盛成天中之天三界獨步。
如果能夠隨順母親,不違背母親的心意,天人都要護念他,福德是無盡的。
如果用一劫(百千萬億年)的時間,每天早、中、晚,割自己身軀的肉來養父母,這樣都不能報答父母對我一天的恩。
孝養父母,這和供養佛的福德是一樣,沒有差別的。
修世間法(工作、姻緣、考試、財富、美貌、尊貴)的時候,要從供養父母師長里修。
有四種恩最難報答。一是父恩,二是母恩,三是如來恩,四是法師恩。所以供養這四種人,會得到無量福報。
有八種人,你要毫不猶豫的去布施: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遠來之人、六遠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
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孝養父母(用衣服飲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因為這樣孝順供養父母的因緣,自致成佛。
凡人有兩種方法積大福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幸福生活),一種是供養父母,一種是供養幫助大家的人。
讓父母憂愁苦惱,自己會多病,而供養父母則有少病的福報。
對父母沒有愛敬心,會長得醜陋,反之會有端正美貌的福報。
對父母和賢聖無心奉侍,自己會常受輕賤下看(地位、職位、個子低),而恭敬奉迎父母師長,會得到大威勢(現代就是做大官)。
布施三種人,福報是無盡的,這三種人就是父母、病人、佛。
我之所以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因為我孝順父母。而想去阿彌陀佛世界的人,必須做到孝順供養父母師長。
少許供養父母,得到的福報是無量的,而少許抵觸頂撞父母,困苦也無量。
最大的善就是孝,最大的惡就是不孝。
供養父母師長和三寶,雖然在生死輪回中,但是不壞善根。
從地面上積珍寶積到二十八天那麼高,用這個布施別人,也不如供養父母。
一個人供養一百位高僧仙人大德百千萬億年得到的福德,不如一念孝順用一丁點小東西供養父母的千萬分之一,而一個人抵觸頂撞父母,他會立刻墮落三惡道(生活中各種不順)」。
『玖』 佛家形容孝心的語句
原始佛教應該是不太講孝道的,也可以說它是把他從一家一戶的小孝內,擴展到「一切男子是我父,容一切女人是我母」的大孝,因此是使我們升起慈悲戒殺之心。
但佛教傳到中國後與儒家的倫理綱常相結合,也開始贊揚孝道,如《觀經》里就有凈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父母恩重難報經》、《盂蘭盆經》、《地藏菩薩本願經》更是佛家的《孝經》。
摘錄一些經文給你吧:
爾時。如來向彼枯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阿難合掌白言。世尊。如來是三界大師。四生慈父。眾人歸敬。以何因緣。禮拜枯骨。佛告阿難。汝等雖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廣。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緣。我今禮拜。
——《父母恩重難報經》
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 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福樂無極。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 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常奉持是法。
——《佛說盂蘭盆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