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人會孝順
動物是沒有這種行為的,相反,老年動物為了種族延續,遇到危機時可能會優先專保護幼年動屬物。烏鴉反哺是假的,羊羔跪乳則更明顯是人類自己胡思亂想的,跪在動物來說,就是一個正常的姿勢而已。誰強順誰,這是天道。動物老了就弱了,所以不順老的。而人類不同,人的力量,絕大部分不來源於肉體,而是地位和財產,一般情況下這2者是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特別在封建社會,老人擁有年輕人無法比擬的力量,你敢不順?那麼,自然而然就形成孝順的習慣了。但是這也是一般情況而已,不一般的情況也古已有之,不孝順的人也比比皆是,當年輕人有更強力量時,也就不孝順了。著名的明君李世民,還不是大搖大擺叫他老爸退位?
求採納
❷ 孝敬對人的一生有什麼影響呢
孩子的模仿來能力非常強.自你對你父母怎樣,日後你子女就對你怎樣.所以要玩兒命孝敬老人.
春秋時有個齊人,嫌其老父.就讓兒子幫忙用小藤筐將父置於深山老林之中.臨走之時,他的兒子把藤筐帶走 齊人問他兒子,汝還帶這個做甚?其子答曰:留著日後裝你啊..
最重要的不是下一代能對你如何,孝敬是咱國的優秀品德.不求能做到二十四孝.但求無愧於自己.趁著父母健在,抓緊時間孝敬 否則等到欲養之時,親就不待了...
❸ 為長輩盡孝心有什麼好處
應盡的義務
❹ 聖賢教育 關於孝順父母的好處
心情舒暢,身體陽氣足。
❺ 孝敬父母的好處
你現在怎麼對待你的父母,將來你的子女就會怎麼對待你,其實考敬父母是應該的,怎麼會想到有什麼好處才去考順呢
❻ 子女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我們作子女的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①父母不僅賦予我們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 ②父母為家庭作出了貢獻,為我們付出了很多,理應得到愛的回報,受到我們的孝敬。 ③青少年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 ④孝敬父母還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 孝敬父母」的內容包括什麼?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贍養。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愛戴父母。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不僅要受到輿論的譴責,還要受到法律的懲罰。 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1)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 (2)愛父母,心裡想著父母,理解、關心父母;行動上幫助父母,為父母分憂;努力學習、積極上進,讓父母高興。這樣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現。 孝敬父母需要付出 孝敬父母要付出代價,可能付出時間,付出感情,付出體力,甚至委屈自己,但是孝敬父母收獲的是甜蜜。
❼ 孝敬父母的優點都有什麼
人本身就是個循環。小的時候被父母照顧。長大了父母老了,就應當照顧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如果父母老了你不孝順,你的孩子耳聞目睹,長大了也不會孝順你的。
❽ 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急用!快!
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古語講: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可見,孝道在人美行為版中的位置。可以試想權,一個連生育、養育自己父母的人,都不能給予應該的孝順、回報,還有可能有真情對待其他的人嗎?中國古代的24孝是有些誇張、愚昧,但是,它反應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對於自己的父母要盡全力滿足他們的願望和要求,而這些要求,是絕對不會過分和無理的。
❾ 孝的好處
你懂的了 子欲養而親不在 的痛苦後 就知道孝的好處了。我們談孝 不能帶有功利的想法。父母辛苦養了我們一輩子。我們不讓老人們操心 就算孝順了。
❿ 孝的意義是什麼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使他們不至於行差踏錯,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表現。所謂「百善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傳宗接代。在西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易經》:「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現代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可見趙歧也不是說斷絕後代為最不孝。他認為最不孝的就是容忍父母去干不義之事,而作為後代不勸說。後又經過不明真像的群眾以訛傳訛,就有了如今的這種錯誤解釋。翻看原文可以得知,我們的理解如同「秀才認字認半邊」。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儒家學者趙歧所說的不孝的第一條,即最不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而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說的對與錯,都要全盤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對人倫(人權)的壓制。從現代的眼光看,儒家對孔子的修正、補充是一種進步。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 《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與當時的政治利用也不無關系。所以現代社會看待孝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