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後或背負絕不與較的意思
解析:
(1)病:使…困頓,譯為:請求頒布法令,嚴禁向勞苦貧病的老百姓多收取利息;
(2)斷句要理解大意,度:估計,談的賓語是「事」,「可解」是賓語補足語,所以「可解」後斷開;「屬」是囑托,這里囑托兒子干什麼事,所以「解之」後斷開;「或」是有人的意思,他的謂語「背負」,這里是主謂結構,所以「背負」後斷開;「較」計較之意,主語是童賢母,所以「較」後斷開;「至不義人戒莫近」是講的是一類人不可親近,「事於不可者戒弗為」是講的是一類事不可做,兩者是相對的,所以在「近」「為」後斷開;「揣料」是動詞,賓語是「世事」,所以斷開;「雖」是關聯詞,所之前斷開;據此斷為:度其事可解∕屬諸子為解之∕後或背負∕絕不與較∕至不義人戒莫近∕事於不可者戒弗為∕其揣料世事∕明遠甚∕雖丈夫有弗逮也;譯為:考慮到事情可以排解,就囑托兒子們幫助排解.後來有的人忘恩負義.童賢母也絕不與之計較.對於不義之人,童賢母告誡家人不要靠近;對於不合乎情理的事.童賢母告誡家人不要做.她揣料世事,非常明智有遠見,即使是男子也趕不上.
(3)①親:父母;歸:嫁;譯為:童賢母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舉止端莊為人厚道,有見識和氣度,十三歲時嫁到童家;
②無效:不要效仿;率:表率;譯為:你們不要效仿他人的做法,應該減去一斗利息,來作為鄉里人的表率;
(4)
①「賢母事之孝敬雍順」「祖母晚病,手足痹不能舉,溲惡或時污床席.賢母躬抱持洗滌,飲食必執匙箸以進,久而不懈」這里表現童賢母孝敬長輩優良品德;
②「生四丈夫子.子長,各有才智,好學問,訓以禮義忠厚,尤有母道」「及處士蚤世,諸子長,娶婦生孫,一聽賢母之教.遂相與合食,不分財異爨.家庭之間,出內有法,長幼有倫,遇人有惠,待賓客有禮,於是賢母遠邇皆稱焉」這里表現童賢母育子有方優良品德;
③「飢者眾,而吾家幸有餘,安忍乘時取倍蓰之息.若等無效他人,宜減息一斗,以為鄉率」這里表現童賢母為人和善優良品德;
答案:
(1)D(3分)(病:使…困頓)
(2)度其事可解∕屬諸子為解之∕後或背負∕絕不與較∕至不義人戒莫近∕事於不可者戒弗為∕其揣料世事∕明遠甚∕雖丈夫有弗逮也.(每斷對2處得1分,滿分4分)
(3)①童賢母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舉止端莊為人厚道,有見識和氣度,十三歲時嫁到童家.(4分,每句1分,意思對即可,「親」「歸」須翻譯准確)
②你們不要效仿他人的做法,應該減去一斗利息,來作為鄉里人的表率.(3分,每句1分,意思對即可,「無效」「率」須翻譯准確)
(4)孝敬長輩,育子有方,為人和善(仗義疏財)(各1分)
參考譯文:
童賢母.姓羅,是寧海縣一個叫童釋卿的處士的妻子.羅家原先是縣里的大戶,童賢母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她舉止端莊,為人厚道.有見識,十三歲的時候嫁到了童家.當時童處士的祖母年齡已經很大了,並且父母也已很老了,童賢母非常孝順恭敬地侍奉他們,治家理財縫縫補補很合乎為媳之道.公公婆婆非常高興,家裡的事情全部交給她來管理.童處士的祖母晚年有病.手腳麻痹不能活動,大小便有時弄臟了床席.童賢母就親自抱著她或扶著她清洗.吃飯時,童賢母一定拿著湯匙或筷子親自喂她,長久如此,從不懈怠,
童賢母聰明能幹,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籌劃得都有條有理.不久童家慢慢興盛起來,等到童處士去世後,每個兒子長大了,娶妻生孫,全部聽從童賢母的教誨.於是一家人和睦相處,一起吃飯,不分家過日子.家庭之間,收入支出有規矩,長幼有序,對待別人有恩惠,對待賓客有禮節,因此遠近的人都稱贊童賢母.
明朝洪武初年,寧海以及鄰縣鬧飢荒.鄉里有把麥子借給窮人的富人,每斗麥子要求歸還二斗三升穀子.當時童賢母家裡有幾倉麥子,她召集幾個兒子說:「受飢荒的人很多,而我們家裡幸好有很多麥子,怎麼能夠忍心借這種時侯來獲取加倍的利息呢?你們這些人不要效仿他人,應該減去一斗的利息,來作為鄉里人的表率.」於是大兒子尊從母親的意思,和各個兄弟去做這件事.同時告訴縣里,請求禁止那些多取利息而讓百姓生活困頓的富人的做法.童賢母喜歡施捨幫助貧窮孤弱的人.不能養活自己的人,童賢母就送給他錢糧,不要求其償還.同時還給他娶媳婦,幫助他建立家業,像這樣的(得到幫助的)有二十多人.有來訴說飢餓的,童賢母就拿東西給他吃.遇到別人有困難,考慮到事情可以排解,就囑托兒子們幫助排解.後來有的人忘恩負義.童賢母也絕不與之計較.對於不義之人,童賢母告誡家人不要靠近;對於不合乎情理的事.童賢母告誡家人不要做.她揣料世事,非常明智有遠見,即使是男子也趕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