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千島湖文昌丶富山丶臨岐一帶風俗是:端午節包包子,吃饅頭,插艾草,而重陽節:包粽子,吃粽子呢
自己開車去旅遊,在三亞吃海鮮有免費有停車的地方,春園廣場對面的,天下客海鮮店 ,河西路307號
2. 艾葉和茱萸有什麼區別
中文名稱:艾葉英文名稱:Folium Artemisiae Argyi(拉);argy wormwood leaf 定義:菊科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乾燥葉。 應用學科:中醫葯學(一級學科);中葯學(二級學科);中葯(二級學科) 艾(《詩經》),又名:冰台(《爾稚》),艾蒿(《爾雅》郭璞注),醫草(《別錄》),灸草(《埤雅》),蘄艾(《蘄艾傳》),黃草(《綱目》),家艾(《醫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蓮頭、阿及艾。
艾草(學名:Artemisia argyi)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在詩經時代,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於針灸術的「灸」。所謂針灸其實分成兩個部份。「針」就是拿針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點燃之後去薰、燙穴道,穴道受熱固然有刺激,但並不是任何紙或草點燃了都能做為「灸」使用。艾草的氣味肯定也同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中國民間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療風濕病時,以艾草作為燃料效果更佳。亦會在端午的時候插於門口以避邪。艾草有很多種,有濃烈芬香氣味的,南方人端午節用來懸掛於大門上。還有一種氣味比較溫和,可以食用。 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團子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艾糍)。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中國北方,人們會採摘初生的艾蒿葉與麵粉摻在一起做食品。 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莖直立,圓形,質硬,基部木質化,被灰白色軟毛,從中部以上分枝。單葉,互生;莖下部的葉在開花時即枯萎;中部葉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稀被白色軟毛,並密布腺點,下麵灰綠色,密被灰白色絨毛;近莖頂端的葉無柄,葉片有時全緣完全不分裂,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花序總狀,頂生,由多數頭狀花序集合而成;總苞苞片4~5層,外層較小,卵狀披針形,中層及內層較大,廣橢圓形,邊緣膜質,密被綿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兩性花10餘朵;雌花不甚發育,長約1厘米,無明顯的花冠;兩性花與雌花等長,花冠筒狀,紅色,頂端5裂;雄蕊5枚,聚葯,花絲短,著生於花冠基部;花柱細長,頂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瘦果長圓形。花期7~10月。
3. 以下哪個不是端午節的習俗,a,掛香包 b插艾蒿 c,喝雄黃酒 d,登高採菊
D登高採菊。登高採菊是重陽節的習俗
相關介紹: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農歷九月九日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
(3)重陽節燒艾草擴展閱讀
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祛病防疫的習俗,祛病防疫是夏季時令風尚。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涵,如掛艾草、午時水、拴五色絲線、沐蘭湯、薰蒼術等等習俗。
每年端午節前後,扒龍船、掛艾草與菖蒲、包粽子、九獅拜象、游旱龍等等諸多特色節慶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既有傳統又有創新,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重陽節
4. 屬於端午節習俗的是 掛 艾草,還是登高還是插茱萸急急急
屬於端午節的習俗是掛艾草。
登高和插茱萸是重陽節的習俗,有詩雲:專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屬萸少一人。
(4)重陽節燒艾草擴展閱讀
端午節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習俗主要有:扒龍船、食粽子、掛艾草與菖蒲、聚午宴、端午浴(浴蘭)、放紙鳶、盪鞦韆等等。
除了常見的習俗以外,不同的地域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端午習俗,比如系百索子、贈香扇、曬百日姜、掛黃葛藤、畫額、佩香囊、佩長命縷、拴五色線、采葯制茶、立蛋、比武、擊球、躲端午、佩豆娘、貼五毒圖、游旱龍、劃喜船、打午時水、浸龍舟水、九獅拜象、放紙龍、點艾條、薰蒼術、搶青、馬拉溜、掛鍾馗像、品花宴等等。
不同地域的特色節慶食品還有諸如吃五黃、艾草糕、艾糍、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餅、飲菖蒲酒與雄黃酒、飲午時茶等等習俗。
有趣的是,無論是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還是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其掛艾菖、熏艾、葯水浴等等習俗均相通。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均有「驅邪」及「祛病防疫"的內涵,如掛艾草與菖蒲、拴五色線、沐蘭湯、點艾條、薰蒼術、飲蒲酒等等習俗。
5. 端午掛艾,重陽
端午節的習俗除了吃粽子,還有劃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草等,民諺說:「清內明插柳容,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重陽節的傳統習俗中,有插茱萸一說。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御初寒。」
6. 二十四節氣應該吃什麼有什麼習俗嗎
1、立春
牛肉,香菜,菠菜,雞肝
民間習俗:打春即「打牛」,即表示勸農春耕和祈求豐收。相傳是周公始制立春土牛。除了打春,這一天還有咬春的習俗,即吃春餅、春盤、咬蘿卜等。
2、雨水
南瓜,小米,豆苗,玫瑰花。
這一天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3、驚蟄
豌豆,黑米,海蜇,荸薺。
民間習俗:祭白虎化解是非 就是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4、春分
紅棗,淮山,銀耳。
民間習俗:這一天民間會有豎蛋、送春牛圖、粘雀嘴、春祭等活動。
5、清明節
薺菜,燕麥,茼蒿。
民間習俗:民間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6、穀雨
土茯苓,豆芽。
民間習俗: 禁殺五毒 農民一邊進田滅蟲,一邊張貼穀雨貼,進行驅凶納吉的祈禱
7、立夏
木瓜,鴨肉,山楂。
民間習俗: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 立夏日,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
8、小滿
櫻桃,黃花菜。
民間習俗:江南一帶有「小滿動三車」的說法。所謂「三車」即水車、紡車、油車。小滿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時節,如若田裡不蓄滿水,就會造成田坎乾裂,無法插秧,因此人們會以人力或畜力帶動水車灌溉水田。
9、芒種
茄子,冬瓜。
民間習俗:送花神農歷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皖南地區會有安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10、夏至
綠豆,苦瓜。
民間習俗: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廣東地區,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
11、小暑
絲瓜,黃鱔。
民間習俗: 有民諺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從這一天開始進入伏天。因此,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
12、大暑
生薑,萵筍,獼猴桃。
民間習俗:廣東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即「涼粉草」,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來「過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湘東南還有大暑吃薑的風俗,「冬吃蘿卜夏吃薑,不需醫生開葯方」。
13、立秋
檸檬,芝麻。
民間習俗:立秋的主要習俗有:立秋節、摸秋、秋忙會、貼秋膘等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
14、處暑
海蜇、銀耳、百合。
民間習俗: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往往人們會聚在河湖邊放河燈,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南方民間會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15、白露
開始收獲高粱和早玉米。
核桃、木耳、蜂蜜。
16、秋分
銀耳、芝麻、核桃、糯米
民間習俗:煮湯圓吃的習俗吃一種叫做「野莧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稱之為「秋碧蒿」。
17、寒露
豆類、海帶、紫菜。
民間習俗:因此時包括重陽節,故有登高活動。同時,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18、霜降
白果、栗子、花生。
民間習俗:吃柿子。俗話說:「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子(鼻涕)。」 山東農諺: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卜。
19、立冬
豆漿、蛋類、核桃、杏仁。
民間習俗:在古代社會,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民間會有吃餃子的習俗,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20、小雪
牛肉、白菜、栗子。
民間習俗:腌臘肉;吃糍粑(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
21、大雪
鯽魚、海參、核桃。
民間習俗:魯北民間有「碌碡頂了門,光喝紅黏粥」的說法;而老南京則有句俗語叫「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腌制「咸貨」。
22、冬至
獼猴桃、甘蔗、柚子。
民間習俗:餛飩面,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吃狗肉、羊肉;吃餃子。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南方在這一天人們講究吃紅豆糯米飯。
23、小寒
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
民間習俗:南京講究吃菜飯;廣東吃糯米飯。
24、大寒
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
民間習俗:廣東嶺南地區有大寒聯合捉田鼠的習俗。其間,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
7. 重陽節是插茱萸的,還是端午插茱萸
重陽節是插茱萸的;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祥彎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7)重陽節燒艾草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治婦科疾病:艾草能夠治療體質虛寒引起的出血,能很好的治療月經不調、經痛和崩漏等婦科疾病。
2、巧困抑菌抗病毒:艾草能夠抑制和殺傷好多種病毒孝宴念和細菌,能有效防治呼吸系統疾病,抑菌抗病毒效果明顯。
3、止癢:用艾草煎湯外洗患處,能有效治疥蘚和止癢。
8. 端午節插艾草重陽節插茱萸都是節日中最主要的活動嗎
端午節插艾草,重陽節插茱萸都是節日的主要活動嗎?當然是啦紀念先烈的一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