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勸告媽媽孝順奶奶的一段話
一般父母不孝順長輩的
孩子長大也不太會孝順父母
這是身教大於言教
而且他們越孝順長輩
你做子女的以後前途越好,命運越好,這是真的
● 要想有福氣,必須孝順,一個懂得孝道的人在陽間一定會有福。
● 如果做兒女的不孝順父母, 就脫離不了苦難的業海, 不能登陸幸福的彼岸。
● 孝順,孝而不順,就是對爸爸媽媽好是「孝」;跟爸爸媽媽頂撞就是「不順」,所以孝順,孝和順是分開的。
● 如果一個人在家做不到孝順父母甚至傷害父母,那麼無論他在外面做多少善事功德都難堵住著這個不孝父母的漏洞,因為積福
沒有折福快。
● 對自己身體的傷害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因為父母親給你這個身體,你不好好地保護好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
● 你的骨頭是爸爸給的,你的肉是媽媽給的。如果你們損害自己的身體爸爸媽媽會很難過,比你們自己還要難過。
● 你躺在床上生病的時候,最難過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爸爸媽媽。所以說孝順的同時,也要保護好你們自己的身體。
● 孝感天地,能夠為父母長輩祈福就是孝順。
● 母親多偉大,把我們養育了一輩子,我們沒有對她付出什麼,希望大家現在對母親孝順,孝字非常重要。中國人講的是孝順,
實際上孝能感恩天地。我希望你們好好地照顧和孝順自己的父母親。
● 請問大家,我們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好好地洗過臉和洗過腳沒有?而我們的父母親從小就幫我們洗臉洗腳。
● 慈悲的心是什麼?年邁的老媽媽坐在輪椅上,有些人推著自己母親在輪椅的時候覺得別人在看他,覺得很難為情,好像推著自
己的媽媽丟了自己的面子,你想想看,你孝順地推著自己的媽媽都怕別人笑話你,你這個人哪有慈悲心啊,所以勇氣是在慈悲心中
生出來的。
● 老人家不貪什麼,孩子經常孝順孝順,不要去惹老人家生氣,你給她說幾句好話買點東西,看到孩子很孝順,爸爸媽媽就滿足
了。
● 如果你們自己不孝順,那你們的孩子就不會孝順,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白話佛法
2. 這樣的母親,要不要孝順她從小到還沒出來工作之前,我覺得她真的對我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也很完全信任她
看過了很心疼,痛的是人為什麼要生育兒女,不說十月懷胎之艱辛,就說這嬰內兒期,成長期的費容心費力,還有這叛逆期不順從,更為心碎的是理念的不同,導致的種種隔閡甚者是傷害!!!您用「這樣的母親」詞彙來表達你對母親的不滿,有個道理你現在還不明白,長輩不是神仙,不是什麼事都要做的最好,從你的文字表達來看,你的母親不是道行深的人,估計文化修養差點,更不是兩面三刀的人,是想到哪就說到哪裡的人,別說這樣的母親,即使你同事,朋友這類型的人您和她計較你不累嗎?要懂得感恩才能立足社會,和諧家庭!!!認為我錯就反饋,認為我對就採納!
3. 當親戚像你父母問你是否孝順是什麼意思
當你的親戚向你的父母問你是不是孝順他們?可能就是沒有別的其他意思,就是打聽一下正常的基本的情況了,可能跟他們家自己的孩子做的對比
4. 我如何孝順父母
一,悅親
悅親是養親的第一要訣,使父母常生歡喜心,可以增進他們的健康,這是壽親之道。在父母前萬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無論我們的環境是順還是逆,都應該克制感情,以悅親為主。對於「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 亦敬之,」這是孝順父母應該有的態度。
二,幫父母做家務
佛說:孝順父母是最大的福田,我們在為父母做家務,其實是在為自己培植福報。想要學業順利、事業發展、婚姻幸福、都要先在父母這塊福田上下功夫,努力耕作。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大多數都在外地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多,那就更要珍惜這難能可貴的機會,多為父母做家務分擔辛勞。
三,禮敬父母
佛經中常說:父母是家裡的兩尊佛,我們要向禮敬佛陀,那樣禮敬父母,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悅色,要知道我們的每一次頂撞,不耐煩,都會極大的減損我們的福報。永遠都不要和父母說:煩死了,真啰嗦,說了你也不懂,別問了等等這樣的話。這種行為言氣最傷父母的心,切記,在任何時候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行為,要禮敬父母,尊重父母體會他們的感受。
四,對父母常懷恭敬之心
在父母面前要常懷恭敬之心,做人懂得禮敬退讓,也懂得心懷感恩,很多人覺得自己翅膀硬了,不需要父母照顧了,就不在理會父母,即使偶爾想起來,也只是象徵性的給父母買點衣服,送點錢,覺得自己孝順父母了,其實這種行為就是最大的不孝。真正的孝順不在貧窮,不在物質,不論何時何地,貴在那顆心。
五,給父母磕頭
這里告訴大家一個改變命運的訣竅,那就是給父母磕頭。曾經有一個人經常頂撞母親,甚至和父母對打,結果生活上出現了各種不順,頭莫名其妙的劇痛,想盡各種辦法治療就是好不了。後來,一位得道高僧告訴他,這是不孝順父母所造成的,讓他改過自新,回去給父母磕頭就好了。他知道錯了,回去後給母親磕了108個頭,頭痛的毛病立馬就好了。父母就是我們的根,如果我們對根不好,自己肯定也不好,營養輸送不上來。現在我們用跪拜的方式,表達我們對父母的敬意,其實就是在維護我們做人的根。有些年輕人會覺得難為情,其實不能這么想,多想想父母生育養我們,從來無私的,不計回報的,付出了多少心血,而這一個頭又算得了什麼呢?如果大家覺得生活中有很多的不順,名反省自己平日里對父母有沒有做好,若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那更要趕緊懺悔給父母磕頭,這便是咱們養德的開始。
六,給父母洗腳
談到給父母洗腳,可能很多人覺得有些難為情?事實上我們哪怕只給父母洗一次腳,感覺就會很不一樣。古語說:人之有腳,猶如樹之有根,樹老根先衰,人老腳先衰。我們為父母洗腳一方面可以讓父母變得更加健康。另一方面我們也是在找自己做人的根,那就是我們的父母。相信大家平時,可能都覺得自己很愛父母,也會給父母錢,給父母買東西,做這些當然也很好。然而這都不及為父母洗一次腳來的真實、貼心、真切。想想父母為我們操勞了多少心,受過了多少罪,洗腳實在算不了什麼!
因此,人生於天地之間,父母是我們最大的恩人。所以無論何時何地,切記一定要行孝道,將我們中國的這個傳統美德延續下去。
5. 看看人家高僧是怎樣孝順母親的
1 孝順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實在講,「孝順」圓圓滿滿做到是成佛。唯有佛,才能夠盡孝,佛以下的孝順,都做得不夠圓滿,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2 你要是真正明白了,我們要想把孝順做到圓滿,就一心念佛,念到自己往生凈土,見到阿彌陀佛了,你的孝順就圓滿了。
3 經上講得很清楚,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就充滿智慧,具足大的能力,你的家親眷屬無論在哪個世界,無論在哪一道,你都看清楚,你也都聽到,只要緣一成熟,什麼叫緣成熟?你勸他念佛,他肯聽、肯接受,這就叫緣成熟了,你就有能力去幫助他。
4 佛經里常講「佛度有緣人」,生生世世家親眷屬,跟你有緣,你都能幫助他們脫離六道、往生不退成佛,這叫大孝,這叫真孝。
5 所以在眼前,對於父母生活,尤其是晚年精神上的生活,我們都能夠照顧到就好。最重要的,是勸父母念佛,那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不能接受,那是因為你自己的佛沒學好;你要學好了,他們自然就會接受。
6 自己真正要學好,才能影響他們,所以自己要精進不懈,要有耐心,要堅持到底,機緣成熟的時候,他們會接受的。
7 如果你認真努力地修持,學佛之後跟沒有學佛之前,判然是兩個人,使你父母感覺到,你學佛之後,變得特別孝順,對他們特別好,他們生歡喜心,對佛就會有好感。
8 萬萬不可以看到父母沒學佛,一天到晚批評他、責備他,說他業障重,將來要墮惡道。父母聽到你這個話起反感,那你是大不孝,「佛不能學,愈學愈不得了,愈學愈不孝順」,這就錯誤了,你雖然是好心,你的方法錯誤,起了反作用。一定要知道,要以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紹給他,讓他很歡喜,他就會很樂意地接受。
6. 不但事親多孝順,這句話的含義
意思是說。不僅自己親自奉養父母。
而且孝順的事情很多。。
綜合來說,就是自己要孝順,要養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
7. 拿逝去親人的骨灰種盆栽,這真的是孝順嗎
古代祖師大德把自己骨灰用油捏成團喂魚,人死後大多四十九天內就去投胎輪回了,骨灰又能代表孝不孝順嗎?要真孝順,就為亡者做到下。亡者還可以得福。否則你把他骨灰供的再好,他也得不到什麼福。
你應該全家吃素,不殺生,同時恭敬誠心為他念阿彌陀佛佛號或《地藏經》,多多益善。然後以他的名義大量放生,行善積德,供養三寶,幫亡者修福。去超度亡者。
這一樁事情,在清朝乾隆時候,彭際清居士是當時佛門的大德,他的著作也很多;還有一位高僧慈雲灌頂法師,在家出家的都是通宗通教。而灌頂法師在《觀無量壽佛經批註》裡面,這批註是他作的,他說世間極重的罪業,佛法所有的經教、經懺佛事都沒有辦法超度的,最後還有一門能夠超度,這一門是什麼?念「阿彌陀佛」給他迴向,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超出所有一切的法門,你去讀這本書你就知道了。所以你問超度用什麼方法最有利,沒有比「阿彌陀佛」更殊勝的。所以你要念經,你念《阿彌陀經》,或者是念《無量壽經》,不念經就念這一句佛號給他迴向,但是要真誠、要懇切,你要念多少,專為他念的。譬如說我念十萬聲佛號超度他,你一定要念滿十萬聲。你念一百萬聲佛號超度他,你在多少時間之內一定要把你的功課做圓滿,這力量不可思議.
8. 孝敬的最高境界是尊親對嗎
對的。
古人把孝敬父母歸納為尊親、弗辱、能養三個層次:
關於孝悌之道,比較集中的記載見於《禮記》,其中將「孝」分為三個層次,即「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對父母盡孝「生則養」,「養觀其順」;「沒則喪」,「喪觀其哀」;「喪畢則祭」,「祭觀其敬與時」等等;[39] 《孟子》在很多場合論述了如何行「孝」,歸納起來,大體是養親、尊親、養志、守身、慕親、禮親、悅親和懷義事親,等等。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時候去幫忙,只在有好吃的東西時讓父母先嘗是不夠的。」
從事實的角度分析:孔子認為不孝中無後為最大。就是他認為沒有後代(指男性後代)是最大的不孝,因為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而父母一般最重要的不是本身的健康、幸福,而是對後代延續的擔憂。
但是,這是事實而不是行為,沒有後代不是一種行為的結果,因為,有的人不育卻非常孝順父母,那麼,這樣的人到底是孝順還是不孝順?有的人虐待父母,卻很多後代,那麼,這樣的人到底是孝順還是不孝順?如果按照這樣的標准,後者難道比前者孝順?
顯然,不能用事實來作為評判孝順與否的標准。而應當以行為來評判是否孝順的標准,特別是現在的社會,關鍵的不是事實是否符合父母的標准,關鍵在於愛父母的行為,父母的錯誤要體諒,但是不能一味盲從,我認為才是孝順。
我個人認為,孝順的最高境界就是充分體諒父母的苦心,原諒父母的錯誤,但是,自己不要被父母的錯誤所引導作出錯誤的事情,當孩子因為父母的錯誤而錯誤的時候,反而是不孝。
附:相關的孔子孝思想
1,入則孝,出則弟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尊重師長。要少承諾,務必講誠信,有愛心,要親近品德高尚的人,工作生活之餘要多學習。」
【評析】
儒家思想,或者嚴格來說,這本《論語》,許多都是講究人的素質培養,也就是一個人的自我修煉和培養,通俗點說,就是怎樣自己對自己進行思想教育,怎樣處世為人。一個人敬重師長、文明禮貌、講誠信、有愛心、追求道德完善、又善於學習。如果全中國的公民都成為這樣的人,該有多好啊!所以我覺得,這樣的思想教育完全可以從小學一年級起就教給我們的孩子。
隨著獨生子女的時代到來,再加上強調自我的西方思潮湧進中國之後,中國的獨生子女們越來越不尊重父母了。父母在他們眼裡連和他們平等的權利也沒有。比如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的女兒寧寧,她一出現就干擾她父親和阿春的愛情,咒罵她的母親和美國人結婚,攪得父母離婚後無法再與其他相愛的人結婚,但是她卻不允許她的父親禁止她先與男同學發生性關系,再和這位男同學的父親定婚。我想這與她從小缺乏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的教育有著極大的關系。
2,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父親活著,觀察兒子的志向,父親去世後,觀察兒子的行為,如果這個兒子在父親去世後三年還不改變他在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說明他是真的孝順。
【評析】
孔子主張孝順和仁義,但更強調言行一致。這一段主要介紹一種考察一個人是真孝順還是假孝順的辦法,也就是通過一個人在有父親監管的情況下,和沒有父親監管的情況下是否一致,來確認一個人是否真正孝順。
只是我覺得以是否改變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來確認一個人是否孝順的觀點值得推敲。這是將父親的意志凌駕與兒子的意志之上的不公正、不平等的觀點,是應該否定的。是否需要改變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或父親生前指定的道路,應該根據這個志向本身是否正確,以及是否依然符合變化了的環境,而不能只因為是父親決定的就不能改變。
父母往往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一些父母自己想當鋼琴家,這個理想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就將這樣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歡鋼琴,也不管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天份和條件,殘酷地強制孩子練琴。孩子一旦反抗,就說孩子不孝順,這是極端錯誤的,也是非常不人道的,更是對真正的仁愛和孝順的背叛。孝順的基礎我覺得應該是仁愛,是指孩子對父母的仁愛,而仁愛的基礎應該是彼此平等和尊重,更應該是相互的。
3,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隨後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告訴他『不要違背』。」 樊遲問:「『不要違背』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時,要以禮相待,父母去世後,要按照規矩為他們安葬和進行紀念活動。」
【評析】
「不要違背」的意思,除了「不要違背禮」之外,可能還有「不要違背父母的意見」的意思,如果再引伸到對統治者的態度時,就成了「不得抗上,必須唯上」的意思,或許也就是後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鼻祖?因此在今天必須對這個觀點堅決摒棄和批判。
孝順,本來應該是一個人的自覺行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不要違背」這樣的孝順往往成為父母強迫子女服從自己的一個理論根據。許多情況下,孩子並沒有這樣孝順的主動,但是父母卻去強迫子女如此孝順,又比如,許多情況下,公民並不願意「唯上」,但是一旦你不「唯上」就可能遭到上司的打壓。
在另外一種情況下,這樣的孝順也會成為一些人為自己做壞事的托辭。比如著名詩人陸游,為了博取「孝子」的虛名,居然以「母命難違」為借口,將很好的妻子休掉了,實在是對他妻子的嚴重傷害。如果在提倡以德治國的今天,我們的一些官也以「父命難違」或「母命難違」為借口去謀私,那將是多麼荒唐啊。所以孔子的這一孝順觀,必須堅決廢棄。
所以個人覺得,父母的意見應該尊重,但不能成為一種命令;上級的命令要執行,但是不能違反法律。孝順,不能成為超越一切的東西,否則,就容易演變為一種罪惡。
4,父母唯其疾之憂
【原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孝順父母,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讓父母生病。」
【評析】
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有人說是「父母最擔心子女會生病。」因此民間也有「保重自己的身體就是孝順父母」的說法。這樣說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個人還是覺得,這里明明是講的孝順父母的問題,怎麼會變成父母擔心子女的身體呢?從字面來看,「唯其」的「其」應該是復指前面的「父母」而不是指「父母的子女」。
我想,孔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兩千多年前醫學還不發達的年代,生病是子女們最難控制的事情,所以只有在不生病的時候精心照料父母,才能避免父母生病。正如今天我們所說的那樣:「沒什麼,不要沒錢;有什麼,不要有病。」因此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確實是子女應該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
當然,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理解成:既要保重自己,又要關心父母的健康,也許更加全面?
5,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原文】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
子游問什麼是孝順,孔子說:「今天許多人認為孝順就是能贍養父母,但是如果不尊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狗馬有什麼不同呢?」
【評析】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孔子的時代,人們對孝順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各種觀點可以同時並存。因此在今天,我們對孝順的理解,也應該可以各自不同,而不需要強求一律。
孔子在這里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即對父母的尊敬的問題,可見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要我們留神一下今天的現實社會就會發現,就連像飼養狗馬那樣贍養父母,都還有許多人沒有做到。這一方面固然有經濟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還是缺乏這方面的教育。比如在廣東這個全國最富裕的地區,就存在這樣的情況:子女自己住新房子,將年老的父母另外住在破舊的老屋裡,甚至專門出錢請個保姆照顧父母,也不願意讓父母與自己一起住。這也算是孝順嗎?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寫到這里耳邊忽然響起了「常回家看看」這首歌,我想這首歌之所以受歡迎,除了旋律優美之外,更重要的是這首歌充滿了對父母的關愛之情吧。上了年紀的父母不僅僅需要物質上的保證,更需要心靈上的關懷。因此孔子的這一孝順思想,在今天依然是值得肯定的。
6,有事,弟子服其勞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時候去幫忙,只在有好吃的東西時讓父母先嘗是不夠的。」
【評析】
孔子在前面論孝順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尊敬父母的標准,到了這里,標准進一步提高了。這里不是從子女的角度去要求,而是從父母的角度去要求了,也就是說,不管你子女怎樣做,你必須讓父母感到滿意才行。個人認為這樣的要求有點過分了,事實上也是很難做到的。尤其是這樣的要求,會嚴重損害正常的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是必須警惕的。
父母滿意不滿意,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東西,子女很難控制,尤其是父母並不都是聖人,會有偶爾犯錯誤的父母,更有本質上就壞的父母,如果遇到這樣的父母,也讓子女去讓父母滿意,只能使子女也一齊變壞。
一切讓父母滿意的孝順思想如果引伸到治理國家上面去,更將引起社會性災難。現在我們的許多官員,根本無視老百姓的意願和利益,一心只想讓上級上司滿意,我想,這正是造成許多老百姓不滿意和一些社會不和諧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7,事父母幾諫
【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諫,諫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
孔子說:「發現父母有不對的時候要委婉地勸說他們改正,如果父母不聽,仍然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不能違抗,還要繼續任勞任怨。」
【評析】
我覺得孔子的這個觀點是非常錯誤的,應該堅決廢棄。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下樑不正倒下來」,身為父母,理當成為子女的榜樣,怎麼對子女的勸阻不聽,還要求子女繼續尊敬如此不堪的父母?實在是荒唐之極。如果再以此要求老百姓對待政府官員,那後果將更加危險。所以對於父母的錯誤要勸阻,如果父母不改正,那麼這樣的父母便不再應該繼續尊重。同樣的道理,如果老百姓對政府官員的錯誤提出了批評,而政府官員不聽,不但不應該繼續尊重那樣的官員,還應該立刻罷免那樣的官員。
父母要想獲得子女的尊重,首先自己應該自重。官員要想獲得老百姓的尊重,更應該嚴以律己。
9. 我應該怎麼樣做到真正孝敬父母親請大家說說!
父母不指望你能常年陪伴,只希望你身體健健康康,工作順順利利,家庭幸福美滿就可以。這就是最大的孝敬了。